[小初高学习]X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学习总结要点:中国的海岸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知识点地理学中,海岸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的界面,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
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海岸类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海岸地形。
一、海蚀海岸海蚀海岸是由海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地形,是最常见的海岸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海岸线曲折,形成了许多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洞等。
常见的海蚀海岸包括海峡、海湾、海角等。
1. 海蚀崖海蚀崖是由海浪长期侵蚀岩层形成的崖壁,常见于暴露在海洋面前的高地。
海浪冲击、海水侵蚀和物质溶解作用使得崖壁逐渐崩塌,形成陡峭的悬崖。
英国的多塞特海岸和中国的福建土楼海蚀崖都是著名的海蚀地貌。
2. 海蚀洞海蚀洞是由海水侵蚀岩石而形成的洞穴,常见于硬质岩石的海岸线上。
海浪冲击和侵蚀作用使得岩石形成洞穴,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可能会扩大或者坍塌。
著名的海蚀洞有著名的蓝洞和中国的厦门鼓浪屿海蚀洞。
二、堆积海岸堆积海岸是由海浪和海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海岸线上堆积而形成的地形。
其特点是海岸线平坦,沙滩和沙丘经常出现。
常见的堆积海岸包括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嘴等。
1.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洋中沉积而形成的三角洲地带,位于河口附近。
河流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丰富的土地,并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地貌,如沙嘴、河道、沼泽等。
著名的河口三角洲有尼罗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2. 沙洲沙洲是由海流和海浪堆积的沙子形成的陆地延伸至海中的地带,一般较为狭窄而长。
沙洲多见于海湾和河口两侧,由于海流和潮水的影响,沙洲的形态常常发生变化。
中国的灵山沙洲和美国的外滩沙洲都是著名的沙洲。
三、冲积海岸冲积海岸是由河流冲积物或者悬浮物在海洋中沉积而形成的地形。
其特点是河流所带来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平坦的海岸线,有时会形成河床和河谷。
常见的冲积海岸包括河口沉积海岸和滨海冲积平原。
1. 河口沉积海岸河口沉积海岸是由河流带来的冲积物在河口附近堆积而形成的地形。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一)基岩海岸(可分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 m等深线逼近岸边。
因此,有许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邻港湾可选作大、中型港址。
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
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二)平原海岸特点: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缺乏天然港湾,岸外无基岸岛屿。
我国有长达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黄海西岸的江苏沿海这两处。
此外,在松辽平原的外围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的一些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砂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三)生物海岸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海岸类型知识点总结高中海岸是指陆地和海洋交界的区域,它们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形类型。
海岸类型受到地质、气候、潮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世界各地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海岸。
通常情况下,海岸会根据其地质特征、海浪和海水侵蚀作用、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等因素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对海岸类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
海岸类型的分类海岸类型主要分为悬崖海岸、冲积平原海岸、珊瑚礁海岸和沙滩海岸等类型。
1. 悬崖海岸悬崖海岸是指潮汐、波浪和海水侵蚀作用造成的陡峭的海岸线。
这种类型的海岸通常出现在地质较硬的地层区域,海水侵蚀作用会形成悬崖式的海岸线。
在悬崖海岸上,常常可以见到崖壁上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岩石层,同时也会有海蚀洞、海蚀柱等地质景观。
著名的英国多佛尔悬崖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崖海岸都是悬崖海岸的典型代表。
2. 冲积平原海岸冲积平原海岸是指由海水的冲击和潮汐作用形成的平坦的海岸。
这种类型的海岸通常位于低洼或沉积地带,沿海地形比较平缓。
冲积平原海岸上的海滩多为泥沙或碎石构成。
这种海岸类型在洪水冲击、弯曲河流的汇合区域和海岸三角洲地带非常常见,例如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三角洲区域以及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3. 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海岸是指由珊瑚、藻类和其他有机物质构成的海底生物结构,这些生物结构逐渐累积并上升到海平面以上形成海岛或海岸。
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例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和大堡礁等。
这种海岸类型一般具有绚丽多彩的海底生物群落,是潜水和浮潜的绝佳场所。
4. 沙滩海岸沙滩海岸是指由海浪和潮汐运动带来的泥沙在海岸线上堆积形成的地形类型。
沙滩是由细沙或粗沙构成,往往是度假胜地和游乐区的理想场所。
沙滩海岸常常受到海风、潮流和海水侵蚀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海岸保护和防护工程来维持海岸线的稳定。
影响海岸类型的因素不同的地质、气候、地形和海洋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海岸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的概述:1. 地质因素地质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等。
中国地理专题3海岸及海域第一节海域环境一、海域环境我国近海的五大海区1、渤海:古名沧海,是中国的内海。
2、黄海:3、东海: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槽的边缘海4、南海5、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二、海底地貌(一)海底地貌的类型1、大陆架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
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公里。
2、大陆坡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
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
3、海槽与陆缘海盆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
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呈北东一南西向,与岛屿平行。
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
(二)海底地貌分布规律1、由近海向外海倾斜,坡度由小到大,海水由浅到深,地貌由简单到复杂。
2、各海区地貌的差异黄、渤海只具有单一大陆架,东海主要是大陆架,有部分大陆坡与海槽。
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区类型复杂多样。
三、海洋水文(一)海水温度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海域水温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
(二)海水盐度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31‰东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三)海流(四)潮汐中国沿岸潮汐系统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
(五)海域环境评价1、海域环境优势(1)区位优势。
海岸与海底地形【高频考点】1.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知识要点】一、海岸与海岸类型:1. 海岸、海岸线和海岸带:(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海岸是最基本的海洋地貌单元,它是一个“地带”的概念,海岸的范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海岸带。
(2)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除潮汐因素外,还有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海岸带、海岸线、潮间带据图辨析海岸带、海岸线、潮间带三者的位置关系: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每天受潮汐涨落影响,是海陆相互转换的地带。
2. 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形态与构造:海底形态与构造【方法例析】读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等深线单位为米),回答题。
某岛屿附近的海底地形图(1)该岛屿近海海底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在( )A.甲处B.乙处C.丙处 D.丁处(2)丙处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A.大洋板块内部的岩浆活动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C.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D.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3)该岛西部海岸线目前80%左右正处于被侵蚀状态,下列哪些活动可能是其原因( )①河流上游修建水库②河流上游乱砍滥伐③兴建港口防波堤④开采河口海岸砂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1)A (2)C (3)D解析:(1) 海底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海域。
(2) 丙处等深线密集,且海水深,为海沟的分布区,主要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俯冲处。
中国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国地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涉及到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等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中国地理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请阅读以下内容:一、地理概述中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是世界第三大国家,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边界总长达到了2.3万多公里。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是世界上唯一横跨两大洲的国家。
二、中国的东、南、中、北四大地理区域1. 东部地理区域: 位于中国大陆的东海岸,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地区。
这一地理区域的特点是地形较为平坦,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沿海港口。
2. 南部地理区域: 包括华南、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着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貌类型。
该地区气候湿润,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 中部地理区域: 包括华中、华北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4. 北部地理区域: 包括东北和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寒冷干燥,盛产农作物。
三、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其中高山和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有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等;丘陵、盆地和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中国境内的地势递变较大,从西南到东北,高度逐渐下降。
四、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东亚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
其中,东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夏季潮湿炎热,冬季寒冷干燥;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较大。
五、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和松花江等。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全长6380千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全长5464千米。
中国还有一些重要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和青海湖等。
六、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全球渔业大国。
高三地理海岸带知识点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交界处的狭窄区域,相对于陆地而言,海岸带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带。
在这个地带,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系统。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海岸带的各种知识点。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海岸带类型海岸带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地质类型、海洋动力、地理背景等。
按地理背景可分为海洋型海岸带和陆性海岸带。
海洋型海岸带以海洋作用力为主要驱动力,包括侵蚀海岸、沉积海岸和结构海岸。
而陆性海岸带则以陆源因素为主导,包括充水海岸、冰河海岸和干旱海岸。
二、海岸带地貌海岸带地貌由海浪、潮汐、风力等自然因素和地质背景共同塑造。
在海岸带的浅水区,海浪是地貌发育的主要力量。
海岸侵蚀是指海浪以冲蚀作用改变和削蚀海岸线,形成海蚀崖、崖脚平台等地貌特征。
而沉积作用则是指海浪通过输运泥沙沉积在海岸线附近,形成沉积地貌如沙丘、滨海平原等。
三、生态系统海岸带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
由于潮汐的周期性波动和海洋的特殊环境,海岸带是许多生物的理想栖息地。
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关键特点是潮汐、日照和植物带。
在潮汐变化的影响下,海岸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植被带,从潮间带到滨海盐碱地。
这些植被带为海岸带提供了重要的生命保障,并在海洋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海岸带的资源利用与管理由于海岸带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它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和渔业等经济活动。
然而,资源利用不当和过度开发可能会对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和衰退。
因此,海岸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
海岸带管理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平衡,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总结:海岸带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海岸带的类型、地貌、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对海岸带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海岸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维护海岸带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高一地理海岸知识点归纳地理科目中的海岸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了解海岸地貌和相关知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地理和地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高一地理中海岸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一、海岸地貌类型1.海岸线:分为直线型、弧线型和深凹型等。
2.海岸平原:由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坦区域,常出现于河口附近。
3.海岸丘陵:由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丘陵地形,常呈平缓斜坡。
4.海岸崖:由海浪冲蚀海岸岩层形成的悬崖或陡峭岩壁。
二、海岸地貌形成的原因1.海浪侵蚀:海浪冲击海岸岩石和沉积物,形成海岸崖和海蚀洞等地貌。
2.海流沉积:海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线附近,形成海岸平原。
3.潮汐作用:潮汐的涨落会引起波浪和海流,进一步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
三、海岸生态系统1.滨海湿地:位于海岸和内陆之间的湿地,是陆海交界的重要生态系统。
2.沿岸草原:生长在海岸平原上的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等重要功能。
3.珊瑚礁:由珊瑚动物的骨骼和藻类共生形成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四、海岸自然灾害1.海岸侵蚀:海浪的长期冲刷会导致海岸线后退,给沿岸地区的居民带来危害。
2.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大海浪,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3.飓风:常见于热带地区的强风暴,风暴潮和风力对海岸地区造成毁灭性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科目中的海岸知识点涉及到海岸地貌、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
学生们应加强对海岸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理解,了解海岸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海岸生态系统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海岸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科目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海岸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计32000多km。
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km。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
由于我国海岸线漫长和平原海岸比例较大,所以海岸带面积宽阔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被喻为“黄金地带”。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一)我国海岸变迁与气候有关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虽然它们形成时代不同,但却都是亚洲大陆在向低纬度推移过程中,东部陆壳与太平洋洋壳向北相对运动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扭动的结果。
其中尤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列沉降带和三列隆起带规模最大、地貌形态最显著,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就象大海里的波涛,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而且越向东,波涛的振幅越高,构造的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地层的年代越新。
由西向东第一列盆地沉降带是在印支运动时陷落的,堆积了晚三叠纪、侏罗纪为主的地层;第二列平原沉降带是燕山运动时出现的,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为主的地层,而第三列海盆沉降带则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完成的,沉积了新第三纪为主的地层。
(二)海侵海退,岸线变迁南北有异二、我国海岸类型、重要港口和岛屿海岸轮廓;向东南突出,呈弧形,三个半岛伸向弧外。
(一)海岸类型: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生物海岸1、平原海岸(沙岸):(1)主要类型: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2)平原海岸形成原因:(3)特点①岸线平直,水浅滩多,缺乏天然港湾。
②岸上地势平坦,岸外多滩与沙洲,无基岩岛屿。
③有大河与内陆腹地相通。
在河口常有重要海港。
局部地方为山地丘陵海岸。
2、山地丘陵海岸(基岩海岸):(1)形成原因:(2)特点①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多港湾和半岛。
②岸上地形起伏,岸外岛屿群列。
2019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地理复习资料: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一、海岸类型及其地貌特征海岸是陆地和海洋交界的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岸的类型和地貌特征主要由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1. 悬崖海岸悬崖海岸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海岸线。
其地貌特征为悬崖高耸、海岸线曲折。
悬崖海岸多见于高地地区或岩石出露的地方。
2. 海蚀台地海蚀台地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岸平台,位于悬崖的下方。
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开阔,常沉积有碎石和泥沙。
3.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三角洲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广阔,水网纵横。
4. 沙质海岸沙质海岸是由海浪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以沙质为主要组成的海岸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沙滩绵延、海岸线平缓。
5. 贝壳海岸贝壳海岸是由于贝壳的沉积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海岸。
其地貌特征为白色海滩和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
二、练习题1. 什么是海岸类型以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因素?答:海岸类型指的是根据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将海岸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悬崖海岸、海蚀台地、河口三角洲等。
海岸地貌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
2. 请简要描述悬崖海岸的地貌特征。
答:悬崖海岸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海岸线。
其地貌特征为悬崖高耸、海岸线曲折。
悬崖海岸多见于高地地区或岩石出露的地方。
3. 沙质海岸的地貌特征是什么?答:沙质海岸是由海浪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以沙质为主要组成的海岸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沙滩绵延、海岸线平缓。
4. 什么是河口三角洲?请详细描述其地貌特征。
答: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三角洲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广阔,水网纵横。
5. 贝壳海岸是由什么形成的?它的地貌特征是什么?答:贝壳海岸是由于贝壳的沉积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海岸。
其地貌特征为白色海滩和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
总结:海岸类型及其地貌特征主要由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海岸线知识点总结海岸线的类型(一)海岸类型1. 冰岸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海岸线处于极地气候环境之下,因而形成了冰岸。
这类海岸线常被浮冰、冰川覆盖着,有时还有冰崖、冰堤等冰形,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景象。
2. 沙岸沙岸是由泥沙在海浪、潮流的作用下沉积而成的,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和低纬度地区。
沙岸常常有细软的沙滩,是度假胜地和旅游胜地。
3. 岩岸岩岸是由岩石或礁石组成的海岸线,表面凹凸不平,充满了各种形态的岩石和石头。
这类海岸线给人一种崎岖粗犷的感觉。
4. 混合型海岸部分海岸线的地质结构复杂,岩石、沙滩和泻湖等多种地形构造,这种海岸线被称为混合型海岸。
5. 计谋型海岸在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下,部分海岸呈现平直不下凹的特点,这种海岸线被称为属于坡型海岸。
(二)潮汐类型1. 鮾潮海岸在赤道以两侧海岸为界分布有鮾潮现象,潮差小,日变幅大者称为赤道型海岸。
2. 日潮海岸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和低纬度靠近海洋的河口深水海岸,日传度小,但潮差大者称为中、低纬地区型海岸。
3. 门潮海岸指以盆形水湾海岸为界的海岸,海潮作用是一个明显的潮汐现象。
4. 其他类型所述各种类型的海岸在特定地域望中,常常构成了多样性的混合海岸类型,例如,上一潮岸与低纬度河口型海岸,上一潮岸与低纬度河口型海岸,上一潮差大,日变幅大者可称为上一低纬度鮾潮混合型海岸。
海岸线的形成(一)海岸侵蚀1. 海洋的侵蚀作用海岸线的侵蚀是海浪、潮汐等海洋作用力作用下陆地岩层和土层的侵蚀。
海浪的侵蚀是最主要的,多呈碾磨式侵蚀。
它在海岸线上长时间的摩擦作用和撞击力,使得岩石和土层的碎石、碎屑、杂秽像料质、风景展项形变体几率不停地发生变动和彩变运动。
2. 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侵蚀是由于河流产生于地表的地势落差,由此产生的垂直流水作用和槽谷式激滚作用呈现一种类似碾磨的动态过程。
而这种河流流水对海岸线的碾磨侵蚀也间接日深深影前一中国海岸线开裂度和变化。
(二)海岸沉积1. 海浪侵蚀甾斯海浪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和流水流到海岸线,沉积成海滩和海岸平缓地带。
海岸线高考知识点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交界的部分,是大自然创造的壮丽景观之一。
它以其变幻莫测的形态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而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同时,海岸线也是地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点,经常在高考中出现。
本文将围绕海岸线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相关生态系统展开论述。
首先,海岸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海岸线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上存在着板块构造,当板块发生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时,就会引起海岸线的变动。
例如,地球板块的水平运动会导致地势的隆起或下降,进而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从而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
另一方面,海岸线的形成与海洋动力学也密不可分。
浪涌、潮汐、洋流等海洋作用力量的不断侵蚀和沉积,也会改变海岸线的地理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活动也会对海岸线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人为填海造地、沿海堤防建设等,都可能改变海岸线的自然状态。
其次,海岸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征。
首先是地形特征。
海岸线的地形类型多种多样,既有陡峭的峭壁,也有平缓的沙滩,还有剧烈变化的咬崖岩海岸等。
其次是生态特征。
海岸线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还孕育着独特的沿岸生态系统。
这里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海鸟、海洋生物、植物等。
此外,海岸线还具有与海洋环境和气候密切相关的特征。
例如,温带地区的海岸线通常会受到四季变化、海流以及海洋季风影响。
最后,海岸线作为地理学中的一大知识点,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地理学中,了解海岸线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壳构造、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
同时,海岸线还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海洋学等学科紧密配合,共同研究海岸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例如,研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探索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
此外,了解海岸线的地理特征也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沿海城市以其丰富的海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海岸线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具有多样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海岸
海岸线: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影响海岸发育因素:
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海岸的类型:
①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②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③根据动态特征可分为侵蚀海岸、淤积海岸、平衡海岸。
海岸的特点:
a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的天然良港。
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b沙质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c淤泥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农业、水产养殖以及生态旅游(在我省沿海广泛分布)。
d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具有很强的抵御风浪侵蚀的能力,又是鸟类及潮间带动物的栖息地,物种丰富。
因此,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常发育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起到良好作用。
海岸线与海岸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类型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海岸(sea 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狭义),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为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海岸,根据其形态和成因,大体可分为:1、基岩海岸,又称港湾海岸,包括侵蚀海岸、断层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A 、侵蚀海岸:第四纪冰川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
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
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
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
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
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
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
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
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
海蚀陡崖。
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
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海蚀平台。
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缓斜的岩质平台。
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
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
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
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苏联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
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
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
X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中国的海岸
类型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XX年高考文综地理知识:中国的海岸类型
海岸(seacoast),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它是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广义的海岸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海岸由如下几个部分:①海岸,指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
③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
④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
⑤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分布在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从北到南,蜿蜒漫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大致呈弧状轮廓。
如果再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在海岸发育过程中,除波浪作用外,其他如潮汐、海流、
海水面的变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原始地形、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岸类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海岸类型划分系统,不少分类常是依据个别因素来进行的。
这里以成因为主,把中国的海岸概括为:侵蚀为主的海岸、堆积为主的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层海岸四大类型。
1.侵蚀为主的海岸
这种海岸主要由地质构造活动及波浪作用所形成。
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主要地貌类型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海阶。
在我国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山海关至葫芦岛一带、山东半岛、浙江和福建一带。
这些海岸在形态上多属山地丘陵;在物质组成上,多以基岩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显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的特征。
辽东半岛南端,岬湾曲折,港阔水深,因组成山体的基岩为致密紧硬的古老变质岩,抗蚀能力强,波场物质供应不充分,因而堆积地貌不太发育。
只有一些狭窄的沙砾海滩,小型的砾石沙嘴和连岛沙坝。
由于海水的长期拍打,造成岩石的凹痕或沿着岩石软硬不同的地方的差异侵蚀,形成极为雄伟的海蚀地形。
山海关东西两侧也分布有一些小型的侵蚀海岸,但由于
长期接受附近入海河流泥沙的补给,渐渐使得海湾淤浅而成为平原,巨大的沙坝不仅围封了海湾,并且越过了岬角,使得岬角海蚀崖与海水隔开,因受不到海浪作用而成为崖坡缓倾、崖面长草的死海蚀崖,这里的港湾侵蚀地形,已发展为填平的砂质海岸。
山东半岛跟辽东半岛稍有不同,因附近有一些多沙性的中小型河流入海,花岗岩与火山岩的丘陵地区风化壳也较厚,所以这里虽然发育有较典型的以侵蚀为主的海蚀岬角,如险峻的成山头,黑岩峥嵘的马山崖,南岸的峡谷状海湾,崂山头的峭壁悬崖和雄伟奇特的青岛石老人海滩等,但也有一定规模的沙嘴、沙坝和陆连岛等堆积地形存在。
浙江、福建的曲折海岸是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
在侵蚀岸段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海蚀洞、海蚀陡崖、海蚀平台等以侵蚀为主的海岸湾多水深,具有较多的优良港口,大连港、秦皇岛港、青岛港等都是利用天然港湾建立起来的良港。
图一、增城海蚀洞
2.堆积为主的海岸
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泻
湖发育。
这种海岸在中国长约XX多公里,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岸、江苏沿海以及一些大河三角洲。
这类海岸的特点是海岸线比较平直,缺乏良港和岛屿,沿海海水较浅,有很多沙滩,不利于海上交通。
由于是由细粒泥沙组成,坡度极小,海岸的冲淤较易变化。
当海岸带有大量泥沙供给时,海岸线就迅速淤长;而河流泥沙供给中断时,因海岸质地软的淤泥粉沙受海水浸泡后极易破坏,又使海岸崩塌后退,所以岸线很不稳定。
以黄河为例,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冲刷、搬运了大量黄土物质,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河口附近堆积,在流域供沙丰富的条件下,海水的作用只能把部分泥沙搬运出三角洲海滨的范围之外,大部分物质由于在淡、盐水交界带——盐水楔处特别容易产生絮凝作用,因此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从而形成岸线向海突出的三角洲,黄河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
而之前黄河曾多次改道,数次夺淮河河道注入黄海,江苏沿海也堆积了很宽的淤泥浅滩。
自1855年黄河复归注入渤海以后,苏北北部地区海岸泥沙供给减少,海岸开始受到冲刷,岸线不断后退。
图二、黄河三角洲
3.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
许多死亡
的造礁珊瑚骨骼与一些贝壳和石灰质藻类胶结在一起,形成大块具有孔隙的钙质岩体,象礁石一样坚硬,因而被称为珊瑚礁。
在浅水形成的近岸珊瑚礁,构成了风光绚丽的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则是由耐盐的红树科植物与淤泥质潮滩组合而成的海岸。
由于红树林植物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
珊瑚礁海岸类型主要有:岸礁、堡礁、环礁。
中国的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南岛沿海、雷州半岛南部沿海、澎湖列岛和台湾南部及其邻近岛屿。
①南海诸岛由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组成,这些岛屿大多为环礁类型。
②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海的珊瑚礁为岸礁,礁平台宽度从几百米至二千米不等,平台表面有许多浪蚀沟槽和蜂窝状孔穴,大多为侵蚀型珊瑚礁。
③澎湖列岛是中国珊瑚礁的北界,在该群岛的每座岛屿周围几乎都发育有岸礁和堡礁。
此外,台湾南部沿海及其附近的绿岛、兰屿等地也有岸礁发育。
图三、珊瑚礁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福建和台湾南部沿海也有分布。
它们大多生长在海湾和潟湖中,尤以海南岛的红树林最为繁茂,计有红树植物11科18种,而台湾和福建仅有6种红树。
中国红树林生长的北界可达北纬27°20'左右的沙埕港。
图四、海口红树林保护区
4.断层海岸
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是一种坚硬岩石构成的海岸带,是地壳构造运动使海岸带的地表岩层发生巨大断裂时形成的。
沿大断裂面上升的地块,常常表现为悬崖峭壁,而滑落下去的地块,成为深渊峡谷。
中国台湾省东部为陡直的断层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鹅銮鼻,长达360公里,悬崖高耸入云,崖壁陡峭光滑极难攀登,崖下是一条狭窄的白色沙滩,紧临着陡深的太平洋底。
由于断层紧逼海岸,海浪侵蚀剧烈,因此形成一条峻峭如墙的海崖。
沿着悬崖有一些河流直接倾泻入海,形成海岸瀑布。
海崖从东南岸开始一直向北伸延,在花莲溪入海口以北到苏澳南边的一段,形势最为险峻。
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水下岸坡陡峻,离岸30公里,便是深达4500米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