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原创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等基本史实。
阅读、查找知识点,提高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探究丝绸之路的作用,培养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张骞、班超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培养青年人热爱西部热土,关注西部开发,献身西部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法指导】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自主学习一、对内关系西域的地理位置: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x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出使西域:朝代使节时间目的意义管辖西域:时间机构职能意义二、对外关系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
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甘英到达了;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次直接交往。
合作探究我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
你从张骞和班超这两个人物身上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近年来,联合国发起“丝绸之路研究计划”,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材料一: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落实课标X骞通西[板书]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
绸之路
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三段
内容看一下。
看书时注意以下几点:(1)
X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X骞一
共几次出使西域?(3)在西域和汉朝的
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
现?
[教师提问]X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
么?
[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匈奴与汉
的和战。
刚才我们也讲到了匈奴控制西域
诸国。
现在再请大家思考:汉朝初年对匈
奴实行和亲政策,为什么到汉武帝时要联
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补充]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西域
在匈奴的西南,如果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
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
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
汉武帝派X骞
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第二点,X骞一
共几次出使西域?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今某某玉门关和阳关
以西,也就是今天某某地区和更远
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汉
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
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
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X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通过影视作品、课外阅读等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影视资料、图片资源、故事等,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较好地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史料、角色扮演、合作交流,采用影片欣赏、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情境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多媒体影音资料、ppt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一)导入新课播放一组蔬菜、水果图片,有葡萄、石榴、黄瓜、核桃等,然后提问这些东西的原产地在哪里呢?又是怎样传入我国的呢?以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图片回答图中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由此作为导入,学生易于接受(二)复习旧课1、西汉初年对于匈奴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呢?这时候的和亲有什么特点,双方地位是平等的么?那为什么西汉还要跟匈奴和亲呢?2、到了汉武帝时,通过文景之治强大起来的西汉对匈奴实行什么政策呢?派了谁去反击匈奴?3、为了配合对匈奴的军事行动,汉武帝又采取怎样的措施呢?结果是如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讲授新课先让学生快速浏览82到84页,第一、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填空题,在书本上把答案划出来。
第 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3、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5 、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课后练习: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A.可汗 B.单于C.赞普D.大王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融合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白登之国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7.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8.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D.丝绸之路的开辟9.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A.秦 B.西汉C.东汉D.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