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译者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70.00 KB
- 文档页数:6
英汉女性性别歧视语对比研究性别歧视语是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
本文以近期网络热议的性别歧视语及最新影视剧台词为例,从词汇角度分别考察英汉女性性别歧视语使用的特点,从而了解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研究发现:汉语中的女性性别歧视语主要使用标记项、贬义词和动物词来形容女性;英语中的女性性别歧视语除使用贬义词、动物词形容女性外,独有“同一词形容女性时产生贬义”的特点。
标签:性别歧视女性性别歧视语英汉对比一、引言“性别歧视(sexism)”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女权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启发而创造的词汇(王显志,2010)。
从字面意义上看,性别歧视一词指的是社会生活中以性别为基础产生的歧视现象,既可以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又可以指女性对男性的歧视。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中对“sexism”一词的解释为“The belief that the members of one sex,usually woman,are less intelligent or less capable.”,即认为某一种性别,尤其是女性,在智力和能力上劣于另一种性别。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sexism”的释义是“The unfair treatment of people,especially women,because of their sex.”,即基于性别的不平等对待,尤其针对女性。
从以上两个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性别歧视主要指对女性的歧视。
性别歧视语则是性别歧视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普遍存在。
本文主要关注更为常见和普遍存在的女性性别歧视语。
已有研究大多聚焦在性别歧视语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从词汇、语法、语篇、语境等一系列角度入手对性别歧视语进行分类归纳,并对其社会文化根源及相应的规避策略作出了阐述。
但由于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也因时而变,产生了许多新现象。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研究——以《赴宴之前》两个中译本为例潘广琴(右江民族医学院外语系,广西百色533000)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翻译中的性别视角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西方乃至中国翻译界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该文以毛姆短篇小说《赴宴之前》的两个中译本:屠珍译本和张和龙译本为例,基于性别的视角,从选词差异,句子结构,情感表达和译者主体性等方面分析两个中译本的特点,探讨性别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性别差异;翻译实践;《赴宴之前》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2-0122-02译者性别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穆雷,2008)。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即“让翻译的主体—女性—被看到、被听到,让女性不再隐形”(Flotow,1988)。
“所有的女性,特别是女性译者不应‘被消声’而应在翻译中留下足迹”(Wheeler,2003)。
为了凸显女性话语,西蒙、弗洛图指出“女性译者通常使用的三种翻译策略:增补、前言和脚注、劫持”。
女性主义的引入,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强调男女译者的性别差异并试图解释这种性别差异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毛姆短篇小说《赴宴之前》的两个中译本:屠珍译本和张和龙译本,探讨性别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1毛姆及《赴宴之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
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锁》,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短篇小说《赴宴之前》讲述的是英国中产家庭斯金纳先生一家人,在参加宴会之前,通过自己的女儿的回忆和讲述,得知女儿及女婿真实的婚姻状况和女婿死亡的真正原因。
原来女婿并非如女儿之前所言死于“热病”。
《戏剧之家》2017年第16期总第256期认知视阔下的译者性别问题——以汉译本《紫色》为例曹秋晨(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以现实体验认知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为基础。
翻译的主 体是译者,每个译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经历,而这种不同尤其体现在性别差异上。
文章通过对比女性译者陶洁和男性译者杨仁敬的中文译本《紫色》来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性别认知差异,试图 揭开性别意识和体验认知的不同对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继而操控着翻译过程。
【关键词】认知翻译观;性别差异;女性意识;《紫色》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6-0218-01《紫色》是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品。
小说 讲述了一位黑人女性从忍受、认同男权社会文化到最终走向 独立的故事。
本文从认知的翻译观的角度,力图以小见大,通过分析男女译著的差异证明性别认知的不同会对翻译产 生的巨大影响。
―、认知翻译与认知主体的性别意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开始深人研究翻译过程 中的主体认知问题。
”(邱文生,1)翻译是一种认知行为,具有认知依赖性。
无论是对原语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译 语文化的转换都离不开认知,这就需要翻译主体不仅对原语 的语言文本、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必须对译语的风 俗习惯有着深刻的认知。
那么问题是:到底谁是翻译的主体?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译者是主体,有的则认为读 者是主体。
众说纷纭。
文章指出翻译是一种认知行为,翻译 的主体应当是翻译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因此文章 赞同译者是翻译主体的说法,但并不否定翻译活动涉及其他 主体的存在,如作者和读者。
译者作为人,首先必定存在主 体间性别认知的差异,因主体间性别身份的不同,接触世界 所获得的体验与认知也不尽相同,继而会产生语言理解、文 化理解、审美标准的不同,直接影响译者对于翻译文本的选 择、翻译语言、语式和口气的加工以及翻译意图的操纵。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作者:眭春迎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3期摘要: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许多领域都予以重视。
了解一些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知识对于促进男性和女性的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就此从词汇、句法、言语交际、会话含义等方面谈论了语言中体现的性别差异,并从词形和词义来两方面来阐述了由此而导致的性别歧视。
由此看出,男女在语言使用上反映出的性别差异体现了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Abstract: The study on gender difference is a very common issue that is popular with many study fields. It is signific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is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related language and the sexism which is caused by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first part,the autho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which is showed in vocabulary,syntax structu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meaning of conversation,etc.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sexism in language and a little analysis about it. Finally,a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male and female in language reflect the inequality of the two genders in social status.关键词:性别;语言;性别差异;性别歧视Key words: gender;language;gender difference;sexism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13-010Introd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language is a problem which is studied by many experts in different studying fields.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men and women speak in different languages.The task that faces men and women is to learn to know and accept their differences,to avoid taking their differences as personal attempts to frustrate each other.And the first thing they should do is to 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other sex in order to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It is very necessary to know this gender difference which can help us master language more proficiently and to treat sexism which caused by gender difference objectively.1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Language1.1 Gender difference in vocabularyIt is proved that female often like using some exaggerative adjective words in their speech,such as,"cute","divine",etc.Female also like to express withexaggeration,and degree adverbs are their favourite words to strengthen moo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such as"pretty","nice","quite","so","such",etc.1.2 Gender difference in syntax structureGenerally speaking,male like to show their ideas on something directly,so they often use indicative sentence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to express their requests. Differently,female intended to use yes/no question or tag question.It proved that male and female are dominated in language choosing by a kind of invisible power which makes them be different category. And as members in society,they have no other choices but just obey.1.3 Gender differenc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First,topic is the focus and content of communication.After investigations to many different people,linguists find that female's topic in conversation is often about personal life,such as family,health,children,self-feeling,foods,housework,and just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1 Men on the other hand,rarely talk about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feelings but "things".This means they tend to talk about politics,economy,religion,sports,etc.Second,people believe commonly that female is more talkative than male,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usual stereotype.But do women talk more than men? It depends on the context.In private interactions women tend to speak quite a lot,especially to other women.While in public settings,especially in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men are more talkative than women.1.4 Causes of gender differenceThere are two main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Firstly,parts of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are due to genetic makeup.Men rely easily and more heavily on their left brain to solve one problem one step at a time. Women,on the other hand,have more efficient access to both sides of their brain and therefore greater use of their right brain.Secondly,Language differences are also due in part to social experiences.Generally speaking,in our society boys and men are seen as aggressive,independent and objective.Girls and women are seen as submissive,dependent and subjective.Gender difference of this kind makes men play a dominant and powerful role in society.2Sexism in language2.1 sexism in word formsThe contempt of language to female can easily b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words.Generally speaking,the culturally dominant part will be put in the front,for example,father and son,great and small,here and there,etc.But when male and female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we usually obey the rule that makes male first,for example,father and mother,men and women,boys and girls.There is just one exception that is "ladies and gentlemen"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custom of western to show the politeness to female.2.2 How to eliminate the sexism in languageIt is the author's position that men and women should be equal but different. Female is just a kind of spicy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male.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sex differences are the diversity and plenty of categories but not the superiority or inferiority,and male and female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language is changing and reflecting people's views of value and society continuously. Feminists in 1970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female's status both in language and societ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re reducing continuously. And the real elimination of sexism in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real equality of male and female in social reality. The reform of language depends on the reform of society.注释:①张若兰.英语中的语言与性别差异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2003(5):26.②姚剑平.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4):66.参考文献:[1]Destefano,J. Women's Language [J].Views on Language,1975.[2]Lakeoff,R. Language and women' place[J].Language in Society,1973.[3]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J].中国教育报,2006.[4]韦敏.谈英语语言与性别歧视[J].文教资料,2005(17).[5]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1997(1).。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在各个国家中存在,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社会问题。
二、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概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语言、教育、职场、媒体等各个领域。
例如,一些词汇的使用可能隐含着对某一性别的贬低或优待,如“manpower”(劳动力)一词往往被用来指代“劳动力”而非“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的贡献。
此外,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也屡见不鲜,如女性在升职和薪资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同样表现为多方面的存在。
如在一些词语和句子的表达中,常常会出现将某一性别特指的情况,甚至有意识地将另一性别边缘化。
同时,职场和家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也较为突出,如女性在职场中遭受的性别偏见和家庭责任分配的不平等。
三、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1. 词汇层面的对比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不同,其表现方式略有差异。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往往较为直接和明显,如对某一性别的特指或偏见的词汇。
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某一性别的边缘化或隐含的偏见。
2. 社会文化层面的对比在社会文化层面,英汉两国的性别歧视现象存在共性,即都受到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然而,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等差异,其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西方国家,女性追求平等权利和机会的呼声较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知较为普遍;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四、解决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策略针对英汉两国的性别歧视现象,应采取多种策略加以解决。
首先,应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意识。
其次,应完善法律法规,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和支持。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研究背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用法。
英语中,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上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差异,如词汇、语法、语调等。
而中文中则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用法和称谓,男女之间的称呼、语气、态度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语言表达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本文将重点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差异:探究英汉语言中与性别相关的词汇和用法差异,如男性和女性的称呼、职业称谓等。
2. 语法差异:研究英汉语言中的语法用法在表示性别上的差异,如代词、动词的使用等。
3. 语调差异:研究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在语调上的表现情况,如英语中女性通常使用较高的语调,而男性则更常使用低音调。
4.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英汉语言性别差异的影响,如种族、民族、地区差异、传统文化等。
5. 外语习得:研究外语学习者在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习得情况及其原因。
研究意义:本文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对于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研究以及性别研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为语言教育者提供合理性别教育及性别意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指导2. 对外交往、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交际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3. 推进性别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进步4. 拓宽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增强语言研究的深度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将从文献、书籍、期刊、研究报告等方面收集和整理有关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调查法将对英汉语言中性别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从而达到探究性别差异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认识。
预期成果:本文预计达到以下成果:1.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情况2. 总结归纳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用法3. 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4. 了解男性和女性在英汉语言中语调使用的不同5. 为语言教育者提供合理性别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的指导参考文献:1. Gal, S. (1978). Pe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Theatre Journal, 30(4), 519- 531.2. Goffman, E. (1974). Gender Advertisements.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1(2), 69-153.3. Lakoff, R. (1975).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Language in Society, 2(1), 45-81.4. Li, X., and Tanaka, S.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among student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1(2), 128-146.5. Zhang, Q.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ken discour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1(2), 60-65.。
中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2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3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4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5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7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9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2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4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15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16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17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翻译策略研究18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1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20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21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22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23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24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25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26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27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2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29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30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31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32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33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3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35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36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37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38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39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4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41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42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4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4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45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46 An Analysis of Hu 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47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4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49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50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5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52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53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54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55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56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57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58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59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6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61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62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63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64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65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66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67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68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69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70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71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72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7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74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75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76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77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78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79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80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81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82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83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84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5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86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87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8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89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9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9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9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9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94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9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97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9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9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101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10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03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104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05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106107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108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10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1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111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112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113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14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15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16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117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11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19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20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 Proverb an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123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124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125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126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12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128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129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3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131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132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133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34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136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137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38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139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14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14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42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146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147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4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149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150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2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153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54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55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56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15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58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59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6016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162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63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164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165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66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167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168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69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170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71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17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173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175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17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78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179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18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181 Discussio 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182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18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184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18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186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187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188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18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190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91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19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19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194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196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19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98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19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200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汉英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研究作者:张若兰吴春明叶燕妮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8期摘要:性别差异与语言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求男性和女性在使用汉语和英语方面存在着的词汇、话语风格、句法、交际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产生这些差异的心理、生理、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以期对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汉语英语性别差异成因一、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以来, 性别差异与语言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语言学界也是如此。
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也开始从性别的角度研究性别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的某种未知而又神奇甚至是必然的一些关系。
如R·Lakoff[1]、P· Trugill[2]、S· Romaine[3]等都对男女性别差异在语言和言语中的表现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他们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性别差异在语音、语调、词汇及话语风格中的反映, 并且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近些年来,关于语言与性别的研究在国内也日益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很多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与专著也都一一面世,如《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4](P40-43),《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与解放》[5](P8-14),《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6](P162-163),《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7](P10-12),《语言与社会性别——俄语研究的新动向》[8](P19-21),《汉英词汇反映的妇女社会地位变迁》[9](P6-11),《汉语中的性别歧视》[10](P39-40),《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11]((P38-42)等一系列有关语言与性别方面的文章。
然而,在国内的诸多文献中,能够将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分析得非常详细透彻的,目前尚不多见。
因此,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希望能够对该方面的研究作出些许贡献。
译者的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从性别视角分析《爱玛》两译本蔡秋文【摘要】为考察国内译者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以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尝试在性别视角下,从译者个人背景,译者序及译文等方面分析祝庆英和孙致礼的两个译本,主要探讨以下问题:译者的性别差异会不会给翻译带来影响?译者的性别差异在翻译中受什么因素制约?女性译者是不是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性译者是否一定无法理解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旨?%By carefully analyzing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mma by Zhu Qingying (2008 ) and Sun Zhili (2001 ) ,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Firstly , will the translator's gender -difference influence their translations?Secondly , what factor will restrict the translator'gender-difference?Thirdly , is it true that female translator always shows a feminist tendency and a translator can't always get the feminist intention.【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性别差异;性别意识;翻译;女性译者;男性译者【作者】蔡秋文【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近年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断升温,到2010年7月止,仅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访谈就超过200篇,有研究者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译文,探究性别因素对我国译者的影响。
2012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6期)Total No .286收稿日期:2012—07—23作者简介:张丽影,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教学法,翻译。
英汉语性别歧视对比分析张丽影(吉林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17)摘要: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比较,并从社会地位和权利、文化意识、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等方面指出了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出现的原因,最后阐述了消除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一些语用方法。
关键词:性别歧视;女性词汇;构词;造字;语义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25—02一、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什么是“性别歧视”(sexism )呢?根据Wikipe-dia ,其定义是:Sexism ,also known as gender discrimi-nation or sex discrimination ,is defined as 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or behavior ,conditions ,or attitudes that foster stereotypes of social roles based on sex ;The term sexism is most often used in relation t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in the context of pa-triarchy.《科林斯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Sexism is the belief that the members of one sex ,usually women ,are less intelli-gent or less capable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sex and need not be treated equally.”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在各种语言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以期揭示两种文化对性别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性别歧视的定义和类型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对比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我们将从词汇、语法、语用和修辞等角度,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它们在不同语言结构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歧视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性别观念。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性别歧视问题的关注,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讨语言、文化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社会性别平等和尊重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性别歧视表达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语用习惯等方面。
例如,某些职业或领域的词汇往往与某一性别相关联,从而限制了另一性别在该领域的参与和发展。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这些语言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歧视的观念。
在语用层面,英语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也反映了性别歧视的现象,如“man's world”(男人的世界)、“man-made”(人为的)等。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则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试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摘要]英语和汉语的性别差异现象,表现在语音和语调、词汇的选用、句式、交谈这几个方面,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影响。
究其成因,主要是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心理差异、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标签:英语;汉语;性别差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为全民服务的,具有全民性,只是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体系紧密相连,映射出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作为社会的主体,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这些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运用语言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词汇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及交谈等方面。
世界上各个民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既有其共同点,同时又有许多独特的地方。
本文试图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作较为全面的探析,进而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挖掘其成因,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对两性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运用中的两性差异(一)语音和语调的差异1.两性发音的绝对音高存在差异。
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人类的发音器官是声带,声带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决定着声音的高低。
女性的声带短且薄,因而说话时声音比男性高,当然,语音的音高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就绝对音高而言,女性的发音常常高于男性,但是女性的发音比男性更准确、清晰,有较强的韵律节奏感。
一般而言,女性的语音更接近于标准的语音,发音时比较清晰,而男性发音比较含混。
大部分男性把词尾-ing发音发成带前鼻音的/-in/,而女性一般正确地发成带后鼻音的/一iл/例如(1)Are you comin’?(2)Are you coming?Bolinger(1980)认为(1)句是较典型的男子语言,而妇女往往使用(2)那样的句子。
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中,北京男性话语中轻声音节特别多,并且常把舌辅音发成卷舌元音,比如把“邮政”读作“邮二”,把“学生证”读作“学生二”。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
在语言这一社会交流工具中,英汉两种语言亦不例外。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以深入了解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影响及其根源。
二、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境等方面。
首先,在词汇方面,许多职业、角色和称呼被默认为男性或女性所拥有,如“he-led company”(由男性领导的公司)等。
其次,在语法上,英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等语法角色往往被视为男性和女性的固有属性。
最后,在语境上,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在词汇方面,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如“女强人”、“妇女解放”等。
其次,在语言表达中,对于男女角色和行为的描述有时也存在着偏见和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分工的看法也体现了性别歧视。
三、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影响和根源1. 影响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性别歧视都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受害者可能失去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导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在社会层面,性别歧视阻碍了社会公平、和谐与进步。
2. 根源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因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历史、宗教、政治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是导致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男女平等权利。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公民的平等意识。
此外,媒体应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抵制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最后,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摒弃性别歧视的观念和行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2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3 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4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5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6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7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8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9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10 基于质量准则的英语修辞分析11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12 情境创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3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14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5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7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8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19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20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21 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22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23 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24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25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26 谈双关语的翻译27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28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29 从《西游记》中的童话语言特色看其宗教色彩30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31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32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33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34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35 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的都市景观和人物描写分析36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37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38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39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40 《浮生六记》翻译赏析—林语堂翻译策略研究41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42 英语委婉语的特点及运用43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44 英汉思维模式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4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46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47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48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4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艾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人物命运50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51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52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语中恭维语及其应答比较53 热情的侦探福尔摩斯和他的影响54 汉英叠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55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56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57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58 分析《基辅怨》中雅柯夫的“受难”主题59 从传递文化信息视角探讨《红楼梦》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60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61 A Study on the Methods of Movie Title Translation62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63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64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65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66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67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68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6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70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71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72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7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74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75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76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77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78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7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80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81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82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83 从《华伦夫人的职业》分析萧伯纳女性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84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85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86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87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88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89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90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91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92 从谚语看中英文化的差异93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白苍鹭》94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块研究95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96 浅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宿命论色彩97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98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99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00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01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102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103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104 《警察与赞美诗》与《二十年后》中的警察形象比较分析105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106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107 文化因素对英汉互译的影响108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09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10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111112 An Analys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113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114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115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ranslation116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117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11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9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20 国际贸易中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其防范121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122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23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124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125 广告对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响126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127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128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129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130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131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132 《简爱》与《呼啸山庄》女主人公比较分析133 文化差异在中美雇员协作中的问题分析134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135 儿童本位主义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136 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137 哈克贝利•费恩对“文明世界”的适应138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139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140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141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142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143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144 分析数字“九”极其倍数的英译145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46 The Tragedies of Meggie and Fee in The Thorn Birds14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48 浅析奈达等值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14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150 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151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152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53 An Interpretation of Death in Jack London's Short Stories154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55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156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157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158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15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160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16116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163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64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165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166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167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168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169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170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71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172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173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174 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175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176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177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78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179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180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181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索《马贩子的女儿》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现象182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183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18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85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186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幽默与讽刺187 英汉白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188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189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190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91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192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193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4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95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叙事策略分析196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197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98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199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200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汉英翻译中的译者性别差异实证研究作者:李颖玉张健袁笠菱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1期摘; ; 要:译者的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面,还反映译者的情绪态度和心理倾向,透过译文语言探知译者性别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翻译活动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本文借助心理学统计软件多维度展示了译者性别差异,发现译文语言除了映射传统的语言性别特征外,还因原文的约束作用抑制了部分特征的展露,并随社会变迁展示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的新特点。
关键词:翻译; ; 译者; ; 性别; ; LIWC; ; 语料库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早在一百年前就已引发关注,Otto Jespersen(1922)在《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中对女性语言有过专门论述[1]。
语言性别差异分析有助于认识“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及相互间的影响”[2],因此考察翻译文本的性别差异有助于了解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传播,深入理解译者角色及社会心理传播规律。
本文以陕西文学英译本为例,借助LIWC软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和心理学工具开展实证研究,探索译者性别与翻译的关系。
1.相关研究性别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3],著名学者Jespersen(1922),Lakoff(1973),Butler (1990)等人先后构建了重要理论框架[1][4][5]。
在翻译学领域,性别差异研究备受关注,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仍以评介、梳理为主,其中也有孔慧怡、穆雷等女性意识较强的译者和研究者不断进行翻译实践和研究[6-8]。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开始出现[9-10],为客观揭示性别与翻译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
LIWC是一款通过语言词汇特征研究人类心理的知名软件,相关研究涉及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例如特定年龄或群体的语言特征、舆情分析[11-14]等。
基于LIWC的翻译研究已初见成果,包括译本比较研究及翻译偏差分析[15-16]等。
关于译者性别的实证研究已有不少,但多局限于语言特征,如词长、句长、词汇丰富度及特定词类和句型等,对翻译文本所承载的心理情绪关注不足,本文将借助心理学分析软件LIWC在此方面做些拓展性尝试。
2.研究方法2.1语料库本文使用的语料来自陕西当代文学英译本语料库(Translational Corpus of Shaanxi Literature,簡称TCSL),为减少干扰剔除了男女合译作品。
其中男性译作库包含131部作品,共1,493,723个单词;女性译作库包含32部作品,共543,275个单词。
二者库容相差较大,但由于LIWC的数据均以百分比表示,因此其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2.2研究工具和过程LIWC通过心理学词典对情感和心理词语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其使用情况判断文本感情或捕捉心理概念。
本文使用的是2015版词典,约含6400个单词,共分7大类92个维度,包括4个概括性语言特征、3个整体描述性特征、21个语言应用维度、40个心理学词汇维度,6个个人关注点维度,6个非正式语言标记及12种标点符号。
本文首先将男性和女性译作库分别加载到LIWC中运算,得到两份上述维度的数据;其次将两组数据录入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判断哪些维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最后依据数据报告和统计检验结果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归纳。
3.结果与分析根据LIWC报告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男性和女性在4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见下表)。
限于篇幅,此处根据方差齐性检验(Levene’s Test)结果列出T检验关键数值。
概括分析:分析思维、语言力度和可信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
通常认为,女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性格温柔谦和而更易获得信任。
从均值来看,分析思维(63.51:72.84)①、语言力度(71.55:77.01)和可信度(33.07:22.64)的差异确实印证了这些看法,但女性情绪化特征似乎受到了原文的抑制。
语言特征:词汇抓取率和长单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可以看出,心理特征词汇的较多使用(85.03:83.74)使女性译文的情绪更加显化,而男性译文则相对含蓄;女性用长词较少(14.87:15.79)译文阅读难度较低,但较多的长词可能意味着心理情绪的表达更加精确。
语言细部特征:代词使用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第一人称I(3.58:2.07)和we(0.75:0.46)的使用差异显著(p0.05),女性并未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这与女性文学创作者有所不同[2],应该是受到了原文的抑制。
个人关注点:女性译文中金钱类词汇高于男性(0.90:0.57,p0.05),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并不吻合。
标点符号:句长相近的情况下,女性多用逗号(6.01:4.97)令译文小句数量更多而显得短小精悍、节奏活泼、易于阅读;冒号(0.15:0.38)和引号(3.59:2.67)可以单独使用也经常共现,但二者使用量相反的情况令人匪夷所思,权且留待进一步深究;问号(0.88:0.69)和叹号(0.65:0.28)的多用显示女性译者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心理词汇:(1)喜好差异主要来自焦虑、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词(p0.05),但男性洞察力较强(1.50:1.63),女性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更强(1.21:1.13),而且并不优柔寡断(1.56:1.60)。
(4)生理方面除身体器官(p0.05)。
(5)核心驱动力和需求方面,女性对成就(0.87:1.12)和权力(2.60:2.97)类词汇的使用均显著低于男性(p0.05)。
非正式语言标记:填充语仅女性使用(0.02:0.00,p0.05),这应该与原文的内容及风格密切相关。
4.结论和局限性研究表明,译文虽然体现了译者的性别特征,但并不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完全相符。
男性译者表现出一贯的理性、客观和现实主义,也表现出关爱家庭、表达含蓄的一面;女性译者保留了温婉、感性、恋旧等传统特点,同时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对事业的追求及坚决果断的一面。
当然,与原创语言不同,翻译语言会受到原文约束而难以自主发挥,所以译文的性别特征中会多少掺杂原作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性别特征本身会发生变化[18],导致性别语言的相应变化。
这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地方文学英译本未必能反映翻译全貌,更难以探知不同翻译方向的普遍规律,因此结论普适性有待检验。
此外,研究未能排除原作影响,而且LIWC本身也会有一定偏误,所幸语料库规模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误概率。
本文对译文与性别的关系作了全面但较为粗浅的总结,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差异的多角度检验,结合词语或符号检索查找具体原因,并通过开展调研深入探寻其真正动因。
注释:①文中使用比值表示时,女性数据在前,男性数据在后。
数值高则使用该类词语较多。
下同。
参考文献:[1]Jespersen, O..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M]. New York:Macmillan, 1922.[2]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1):73-77.[3]薛玉萍.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理论嬗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3.[4]Lakoff,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5]Butler, J..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 New York:Routledge, 1990.[6]穆雷.心弦──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1999(2):36-38.[7]穆雷,孔慧怡.翻译界:男性的一统天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2):108-111.[8]穆雷.翻译与女性文学——朱虹教授访谈录[J].外国语言文学,2003(1):41-44.[9]郑赛芬.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10]Meng, L.. Gender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ingapore: Springer, 2019.[11]Pennebaker, J. W..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Natural Language Use: Our Words, Our Selv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3(1):547-577.[12]钟智锦.内地网民情绪记忆中的香港澳門回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27-46,126-127.[13]祖燕飞.应用语文探索和字词分析软件探讨两岸4例孤独症患儿母亲团体干预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153-157.[14]何凌南.“标题党”与“负能量”——媒体类微信公众号的语言风格分析[J].新闻战线,2016(13):42-47.[15]唐宣超.评价理论视角下《二马》及四个英译本的情感分析[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16]Zasiekin S, et al. Psycholinguistic Computerized Tools of Linguistic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Discourse Analysis[J]. Psycholinguistics, 2018(2):94-106.[17]吴廷俊,郑玥.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当代传播,2004(5):68-70.[18]张慧.传统两性性别特征的时代变迁:淡化与互渗[J].社会,2004(4):44-46.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13K093)“陕西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语料库建设与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