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置管引流术的优势
- 格式:pdf
- 大小:155.81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 以往胆管引流需依靠幵腹手术完成,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是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实时超声仪的应用和导管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可以在不依于胆管X线造影的先决条件下直接完成。
【目的】1.引流胆汁,降低黄疸,改善肝功能。
2.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引流。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引流,控制感染。
4.为胆道支架植入建立良好的通道。
【适应证】凡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淤积并且不能手术或不宜马上手术者,均适于PTCD治疗,主要适应证为:1 .临床上各种良性或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肝内胆管直径在4mm以上需要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胆道引流者。
2.胆道梗阻合并化脓性胆管炎,尤其是高龄和休克等危重病人,须紧急胆道减压引流者。
3.超声检测肝内胆管直径4mm左右,但肝门区胆管直径大于10mm,且细针诊断性胆管穿刺抽出混浊或脓性胆汁也应置管引流。
【禁忌证】1 .绝对禁忌证很少。
2.相对禁忌证(1)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全身衰竭者。
(2)有大量肝前腹水者。
(3)不能配合穿刺者。
【器具】1.穿刺针17G或18G,长20cm,针尖呈斜面带有针芯。
2.导丝直径,长40〜60cm,前端柔软呈J形。
3.引流管7〜9F,前端卷曲成猪尾状,有侧孔。
4.扩张管特氟隆制,6〜8F,长10〜15cm。
5.套管针可选17G或18G穿刺针,紧套于针外壁的导管为聚乙烯或四氟乙烯薄壁导管,长度与穿刺针相同,管尖呈锥形,前端可卷曲成猪尾,有侧孔。
【术前准备】1.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2.黄疸严重者术前3d幵始肌注维生素K,术前2d静脉滴注胆道排泄性抗生素。
3.术前禁食8〜12h,术前半h肌注阿托品,地西泮10mg,术前测血压、心率。
4.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结合超声检查资料选择相应穿刺部位及进针路径。
5.术前应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释,如病人情绪紧张可用小剂量镇静剂,根据操作需要及可能,教会患者如何配合穿刺。
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小疼痛、大效益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是一种利用超声仪器来帮助定位和指导穿刺针进入目标组织或器官的技术,它在医学领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和很强的实用性,在外科、内科、妇产科、放射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急诊中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的那些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它的了解。
1. 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有什么作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是一种多功能的医学技术,这也是它为什么能够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它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诊断作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可以用于进行活检,即从病变组织或器官中取出少量的细胞或组织,送交病理科进行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类型、分级、分期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肝脏、胰腺、肾脏、甲状腺等部位的肿瘤或囊肿,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帮助鉴别良恶性,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其次是治疗作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可以用于进行置管、引流、注射等操作,即将穿刺针或导管插入目标区域,抽吸或排出液体、气体、坏死物等,或者注入药物、硬化剂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对于肝囊肿、肾囊肿、前列腺脓肿等,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可以有效地排空囊内内容物,并注入无水酒精等硬化剂,使囊壁粘连坏死,防止复发。
除此之外,超声引导下穿刺术还可以用于进行一些特殊的操作,例如锁骨下静脉插管、胸腔积液抽吸、腹水抽吸等,提高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2. 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的原理是什么?超声引导下穿刺术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成像原理,通过超声探头在皮肤表面发射和接收高频超声波,将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血管形态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向,避免损伤重要的结构,提高穿刺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它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检查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和穿刺针。
一般来说,检查部位较浅的可以使用高频探头,检查部位较深的可以使用低频探头。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应用目的针对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收取本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这收治的5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其中一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该组为对照组,另外一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该组为观察组,最后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在血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以及血钙等指标的对比中,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治疗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同时,在血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和中转手术率等指标的对比中,观察组也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重症胰腺炎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其效果显著,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标签:重症急性胰腺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应用效果在临床的危重急症当中即包括集中重症胰腺炎,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以及复杂多变等特点,其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预后也对相对较差[1]。
临床中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已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当中[2],并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为了进一步观察其治疗效果,本文对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而进行分组治疗对比研究,以便观察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当中的作用和价值,现将正文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在观察组患者中,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2.1±2.3)岁;在对照组患者中,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5.1±2.3)岁,其中20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的价值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行传统胆囊造瘘,实验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8.0%),差异显著(P<0.05)。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8.0%),差异显著(P<0.05)。
结论: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结石性胆囊炎;老年患者;超声诊断;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215-01结石性胆囊炎是指在胆囊颈部或胆囊内出现结石的一类疾病,其致病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和胆囊结石等多种复杂因素,患者发病后会发生明显的嗳气、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穿孔、急性腹膜炎等急腹症,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
临床上结石性胆囊炎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囊造瘘等,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其通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上述手术方案风险极高,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难以控制,也会对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2]。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pepatic gallbladder dramage,以下简称PTGD)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方案,为探究该方法在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本文将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
超声引导下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方式,它利用超声成像技术来精确定位并引导医生进行穿刺,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1. 高精准性超声引导下穿刺可以提供高度精确的定位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目标部位,降低误刺风险。
通过实时的超声成像,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目标组织、器官或囊肿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从而在进行穿刺时有针对性地选取穿刺点,大大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
2. 安全性由于超声引导下穿刺可以提供清晰的实时成像,医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避开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减少了误伤的可能性。
超声引导下穿刺还可以帮助医生避开囊肿等组织结构的边缘,减少穿刺引起的损伤和出血风险,使手术更加安全。
3. 可操作性超声引导下穿刺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多种医疗场景。
医生只需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身上,并观察超声成像屏幕即可进行定位和引导,无需进行复杂的操作步骤。
对于各类医生而言,都可以较快上手并熟练操作。
4. 无辐射相比于X射线引导下穿刺,超声引导下穿刺不会产生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更加安全。
特别是对于孕妇、儿童等辐射敏感裙体,超声引导下穿刺更为适宜。
超声引导下穿刺具有高精准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无辐射等突出优势和特点。
在医疗实践中,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穿刺活检、囊肿抽吸、腹水排液等诊疗操作中,为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并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治疗体验。
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是一种基于超声成像的精确定位和引导医生进行穿刺的操作方式,它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意义。
通过超声引导下穿刺,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在实时监控下,准确地定位、识别和引导穿刺目标部位,从而为医疗诊疗操作提供了高度精准的引导。
这种技术在多个医疗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其优势和特点也使其成为医疗诊疗操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5. 多样的应用场景超声引导下穿刺技术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超声引导的穿刺术常用于导引肿瘤组织活检,通过准确的引导定位,医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取得组织标本,提高了活检的准确性和准确率。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PTGD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是一种简便的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患有急性胆囊炎而手术风险很高的危重和老年患者,对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也可达到胆道引流的作用。
【目的】1.胆囊引流减压,控制感染。
2.对低位梗阻患者引流胆汁,降低黄疸,改善肝功能。
【适应证】PTGD是结石性或非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梗阻的方便减压方法。
1.急性胆囊炎病人症状危重或年老体衰,或合并有心、肾、肝等脏器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2.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癌、胆管癌或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肿大者,尤其是做经皮经肝胆管插管引流失败而病情危重者。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并发急性胆管炎患者,肝内胆管扩张并不明显而胆囊显著肿大者,用超声引导作胆囊引流比PTCD要简单容易而效果相同。
4.妊娠期急性胆囊炎有效地减轻症状,待产后行胆囊切除。
【禁忌证】1.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2.全身衰竭者不能耐受经皮经肝穿刺者。
3.有大量腹水者。
4.胆囊充满结石或无结石但胆囊腔过小者。
5.由于胃肠气体、肋骨干扰或患者过于肥胖导致胆囊显示不清者。
6.无安全穿刺路径者。
【器具】同PTCD。
【术前准备】1.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2.积极纠正严重的内科合并症。
3.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术前测血压、心率。
4.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通常伴有高热、脱水症状,术前应快速静脉滴注加有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液体,如有低血压应予以纠正,注意防止DIC的发生。
5.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1.穿刺前先用普通探头扫查胆囊,选择最佳穿刺点和穿刺路径,原则上选择经肝脏胆囊床进入胆囊。
然而解剖学上的胆囊床超声难以判别,一般可选择体部的中心或近颈部的体部作为穿刺部位。
2.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超声引导采用套管针法或Seldinger方法完成穿刺置管引流。
(1)套管针法:超声引导下将套管针刺入胆囊,见胆汁后,然后向前推套管,放入合适位置后将穿刺针拔出,最后将引流管外露端缝合固定于皮肤。
重症胆囊炎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的应用作者:陈安芳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10期陈安芳湖北省丹江口市中医院湖北省丹江口市 442700【摘要】目的:分析重症胆囊炎治疗中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4 年1 月至2016 年8 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检查确诊为重症胆囊炎患者80 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与穿刺成功率。
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00%。
结论:对重症胆囊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为手术创造良好地条件。
【关键词】重症胆囊炎;超声引导;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重症胆囊炎是常见的临床外科疾病,其治疗方法为外科开腹、腹腔镜手术两种,当患者存在麻醉药物禁忌时,则不利于手术的开展,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临床死亡率[1]。
基于此,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手段,能够真正实现对重症胆囊炎患者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 月至2016 年8 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检查确诊为重症胆囊炎患者80 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59 例,女性患者为21 例;年龄均在28 周岁至82 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6±3.4)周岁。
临床症状为:发热、腹部上方右侧出现明显疼痛感、胆囊肿大以及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经过临床B 超、CT 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胆囊增大以及胆囊壁加厚、胆囊积液和胆囊结石。
合并高血压患者25 例、心脏功能不健全患者8 例、肝硬化患者5 例、心肌梗死患者9 例、糖尿病患者15 例、肺部感染患者8 例、脑梗死患者10 例。
所有患者在发病初期直至临床确诊的时间均在8 小时至142 小时之间,平均时间为(74.5±2.5)小时。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是一种简便的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患有急性胆囊炎而手术风险很高的危重和老年患者,对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也可达到胆道引流的作用。
【目的】1. 胆囊引流减压,控制感染。
2. 对低位梗阻患者引流胆汁,降低黄疸,改善肝功能。
【适应证】PTGD是结石性或非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梗阻的方便减压方法。
1.急性胆囊炎病人症状危重或年老体衰,或合并有心、肾、肝等脏器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2.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癌、胆管癌或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肿大者,尤其是做经皮经肝胆管插管引流失败而病情危重者。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并发急性胆管炎患者,肝内胆管扩张并不明显而胆囊显著肿大者,用超声引导作胆囊引流比PTCD 要简单容易而效果相同。
4.妊娠期急性胆囊炎有效地减轻症状,待产后行胆囊切除。
【禁忌证】1.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2.全身衰竭者不能耐受经皮经肝穿刺者。
3.有大量腹水者。
4.胆囊充满结石或无结石但胆囊腔过小者。
5.由于胃肠气体、肋骨干扰或患者过于肥胖导致胆囊显示不清者。
6.无安全穿刺路径者。
【器具】同PTCD。
【术前准备】1.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2.积极纠正严重的内科合并症。
3.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术前测血压、心率。
4.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通常伴有高热、脱水症状,术前应快速静脉滴注加有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液体,如有低血压应予以纠正,注意防止DIC的发生。
5.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1.穿刺前先用普通探头扫查胆囊,选择最佳穿刺点和穿刺路径,原则上选择经肝脏胆囊床进入胆囊。
然而解剖学上的胆囊床超声难以判别,一般可选择体部的中心或近颈部的体部作为穿刺部位。
2.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超声引导采用套管针法或Seldinger方法完成穿刺置管引流。
(1)套管针法:超声引导下将套管针刺入胆囊,见胆汁后,然后向前推套管,放入合适位置后将穿刺针拔出,最后将引流管外露端缝合固定于皮肤。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以往胆管引流需依靠开腹手术完成,经皮经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是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近年来,由于高分辨率实时超声仪的应用和导管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可以在不依于胆管X线造影的先决条件下直接完成。
【目的】1.引流胆汁,降低黄疸,改善肝功能。
2.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引流。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引流,控制感染。
4.为胆道支架植入建立良好的通道。
【适应证】凡胆管梗阻导致胆汁淤积并且不能手术或不宜马上手术者,均适于PTCD治疗,主要适应证为:1.临床上各种良性或恶性病变引起梗阻性黄疸,肝内胆管直径在4mm 以上需要术前胆道减压或姑息性胆道引流者。
2.胆道梗阻合并化脓性胆管炎,尤其是高龄和休克等危重病人,须紧急胆道减压引流者。
3.超声检测肝内胆管直径4mm左右,但肝门区胆管直径大于10mm,且细针诊断性胆管穿刺抽出混浊或脓性胆汁也应置管引流。
【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很少。
2.相对禁忌证(1)有严重出血倾向及全身衰竭者。
(2)有大量肝前腹水者。
(3)不能配合穿刺者。
【器具】1.穿刺针 17G或18G,长20cm,针尖呈斜面带有针芯。
2.导丝直径0.035in,长40~60cm,前端柔软呈J形。
3.引流管7~9F,前端卷曲成猪尾状,有侧孔。
4.扩张管特氟隆制,6~8F,长10~15cm。
5.套管针可选17G或18G穿刺针,紧套于针外壁的导管为聚乙烯或四氟乙烯薄壁导管,长度与穿刺针相同,管尖呈锥形,前端可卷曲成猪尾,有侧孔。
【术前准备】1.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2.黄疸严重者术前3d开始肌注维生素K,术前2d静脉滴注胆道排泄性抗生素。
3.术前禁食8~12h,术前半h肌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术前测血压、心率。
4.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结合超声检查资料选择相应穿刺部位及进针路径。
5.术前应向病人做必要的解释,如病人情绪紧张可用小剂量镇静剂,根据操作需要及可能,教会患者如何配合穿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就是一种简便的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患有急性胆囊炎而手术风险很高的危重与老年患者,对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也可达到胆道引流的作用。
【目的】1、胆囊引流减压,控制感染。
2、对低位梗阻患者引流胆汁,降低黄疸,改善肝功能。
【适应证】PTGD就是结石性或非结石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梗阻的方便减压方法。
1.急性胆囊炎病人症状危重或年老体衰,或合并有心、肾、肝等脏器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2.胆总管下端梗阻胰头癌、胆管癌或结石嵌顿引起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肿大者,尤其就是做经皮经肝胆管插管引流失败而病情危重者。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并发急性胆管炎患者,肝内胆管扩张并不明显而胆囊显著肿大者,用超声引导作胆囊引流比PTCD要简单容易而效果相同。
4.妊娠期急性胆囊炎有效地减轻症状,待产后行胆囊切除。
【禁忌证】1.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2.全身衰竭者不能耐受经皮经肝穿刺者。
3.有大量腹水者。
4.胆囊充满结石或无结石但胆囊腔过小者。
5.由于胃肠气体、肋骨干扰或患者过于肥胖导致胆囊显示不清者。
6.无安全穿刺路径者。
【器具】同PTCD。
【术前准备】1.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2.积极纠正严重的内科合并症。
3.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术前测血压、心率。
4.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通常伴有高热、脱水症状,术前应快速静脉滴注加有抗生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液体,如有低血压应予以纠正,注意防止DIC的发生。
5.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方法】1.穿刺前先用普通探头扫查胆囊,选择最佳穿刺点与穿刺路径,原则上选择经肝脏胆囊床进入胆囊。
然而解剖学上的胆囊床超声难以判别,一般可选择体部的中心或近颈部的体部作为穿刺部位。
2.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超声引导采用套管针法或Seldinger方法完成穿刺置管引流。
(1)套管针法:超声引导下将套管针刺入胆囊,见胆汁后,然后向前推套管,放入合适位置后将穿刺针拔出,最后将引流管外露端缝合固定于皮肤。
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改良术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改良后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12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改良术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
结果:126例患者穿刺置管引流122例取得成功。
经引流后黄疸均明显减退,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肝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地改善了症状。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置管引流改良术是一种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标签: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改良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胆道减压和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该手术简单,创伤小,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肝功能,缓解高胆红素血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PTCD临床改良操作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及1次性引流袋组成封闭引流系统治疗12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126例拟行PTCD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男76例,女50例;年龄46~81岁,平均53.6岁。
均有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和小便苍黄表现,96例上腹部饱胀不适伴纳差,56例伴恶心、呕吐,43例大便灰白色。
血清总胆红素(468.5+22.6)mol/L(正常值0~20 umol/L),直接胆红素(446.5±16.8)mol/L(正常值0~7 umol/L),丙氨酸转氨酶(62.5±13.2)U/L(正常值0~40 U/L)。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左右肝管同时扩张有68例,单纯右胆管扩张有24例,单纯左胆管扩张有34例。
肝内胆管扩张内径7~14mm,平均9mm。
126例患者临床诊断分别是:胆总管肿瘤39例,壶腹部肿瘤37例,肝内胆管肿瘤24例,胰头肿瘤21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5例。
·外科医学·中国当代医药2019年11月第26卷第31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6No.31November 2019急性重症胆囊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胆囊管阻塞以及感染细菌所导致[1]。
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多会伴有胆结石的症状,并且患者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以出现胆囊坏疽穿孔、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由于入院时往往患者全身炎症反应重,且常伴随心、肺、肾等疾病,以往临床上主要对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如保守效果不佳时急诊剖腹手术治疗[2]。
但保守治疗的效果较慢,治疗期间风险大,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预后不佳[3]。
为了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李木然袁阳春罗育青谢阗林嘉瑜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二区,广东揭阳522000[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急性重症胆囊炎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探讨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性重症胆囊炎治疗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比患者穿刺前、后的临床症状、相关评分变化(MODS评分、APACHE Ⅱ评分)及生理指标(降钙素原、转氨酶、C-反应蛋白、白细胞、胆红素),并分析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胆漏、出血、导管滑脱、导管易位、肠道损伤)。
结果:成功实施穿刺引流术患者34例(97.14%),经治疗后第4天,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大部分生理指标及相关评分均下降显著,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有1例因术中穿刺失败导致出血,经积极止血后输血停止穿刺。
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经皮肝行穿刺置管引流对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的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及时控制病情,有效的缓解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症状。
标签: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疗效;超声在临床上,急性重症胆囊炎是肝胆外科中较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如不及时的治疗,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常在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上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外科开腹手术,当患者还伴有其他的系统性疾病或存在手术麻醉的禁忌证时,进行外科手术的死亡率较高,治疗该病的主要目的为及时有效的解除其梗阻,使胆囊的压力减小,从而防止胆囊的破裂[1]。
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重症胆囊炎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手术与麻醉的危险,可改善其症状,减少死亡率及开腹手术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穿刺技术的发展,经皮肝穿刺引流术也越来越应用到急性重症的胆囊炎治疗中。
本文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性重症胆囊炎手术患者35例,进行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选取30例2013年5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分别应用胆道金属内支架引流术和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就1次穿刺成功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86.67% vs.66.67%];就操作完成时间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短于参照组;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参照组[6.67% vs. 26.67%],组间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应用于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肝内胆管;置管引流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以及安全有效等诸多优势,能够使患者的皮肤黄染、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显著改善[1]。
本院将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应用于2013年5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中,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30例2013年5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梗阻性黄疸、肝功能异常患者,以上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皮肤黄染、肝功异常、上腹疼痛等临床症状,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16例和14例;患者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39岁和81岁,中位年龄:(54.56±7.68)岁;其中胰腺占位10例,胆管占位8例,胰腺囊肿12例。
根据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法将上述患者应用摸球法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上述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者间没有较大差异,因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治疗前患者需要禁食8h以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查,给予对症治疗,应用16-18GPTC针作为穿刺针。
·技术交流·Technique Communication·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主要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及一些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和压痛、恶心、发热等症状[1]。
90%以上的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系统疾病[2]。
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 ,PT ⁃GBD )能够有效控制炎症,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3]。
本研究选取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探讨超声引导下PTGBD 与LC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8年3月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TGBD 组和LC 组各56例。
PTGBD 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33~78岁,平均(50.2±13.9)岁;入院时患者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18.5±3.8)分;合并疾病:糖尿病9例、脑血管疾病史6例、高血压21例、其他5例。
LC 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38~79岁,平均(53.0±11.0)岁;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18.2±3.3)分;合并疾病:糖尿病11例、脑血管疾病病史8例、高血压18例、其他3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及合并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具有急性胆囊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表现为Murphy 征阳性;(2)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作者简介]丁利霞(1976~),女,陕西府谷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超声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