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PT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29
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护理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在X线或B超引导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同时通过造影管行胆道引流。
PTCD是一种微创的诊疗方法,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可替代传统的外科姑息胆肠吻合术,已成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晚期姑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对于已无手术根治机会的胰腺癌、胆管癌、原发性肝癌及肝门淋巴转移等引起的恶性胆道梗阻的病人可解除胆管梗阻,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及全身情况,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PTCD术优点(1)B超定位,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易接受;(2)安全性大,退黄效果明显而迅速:(3)适应范围广;(4)高位胆道梗阻时传统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而介入治疗有着较大的优势术后护理:1.心理护理:接受PTCD台疗的病人因做过肝移植术,心理上较为悲观抑郁;同时因为体外引流管和引流袋的存在及引流出血液、胆汁等引流物而较为紧张恐惧,此时向他们进一步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取得他们治疗和护理上的配合。
并说明引流出胆汁是为了减轻胆汁阻塞造成的毒性,术后短时间内引流出少量的血液是正常现象。
鼓励病人,将病情好转的信息及时向病人反馈,树立病人战胜疾病信心。
2.一般护理术后患者平卧位休息及禁食水6 h,监测生命体征6 h,密切观察病人腹部体征、症状、引流液颜色,警惕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及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若病人出现穿刺口疼痛时,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指导患者进行节律性的深呼吸,必要时可遵医嘱予药物止痛对症治疗。
3.引流管的护理①保持引流管管通畅,避免扭曲、折叠、受压和滑脱,定期从引流管的近端向远端挤捏每天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始终低于伤口,以防胆汁逆流。
②妥善固定引流管,胆道引流管应用缝线或弹力胶布将其妥善固定于腹壁,做好患者自我保护引流管的健康教育,如:从引流管侧上下床,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避免将引流液管拉脱。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临床应用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e drainage,UG-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UG-PTCD 治疗,术后记录其穿刺结果及并发症,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41例患者有39例一次穿刺成功,余2例二次穿刺后成功;36次于右肝内胆管穿刺成功,7次于左肝内胆管穿刺成功。
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胆管出血,1例患者发生败血症。
结论UG-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较好,一次穿刺成功概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梗阻性黄疸;疗效临床上部分恶性肿瘤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发现时往往肿瘤体积较大或已转移,再加上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常常已不能手术切除。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工作的更高要求以及高分辨超声仪器的使用和导管技术的改进,现多采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它可降低患者术前胆道压力、引流胆汁、减轻黄疸症状和进行姑息性治疗[1],过去是在X线下进行,多称PTCD,现在多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简称UG-PTCD,为观察其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笔者选择41例患者,对其治疗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1年12月于本院接受UG-PTCD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48~71岁,平均(54.0±12.6)岁。
12例患者为胰头癌,2例为壶腹癌,15例为高位胆管癌,7例为胆石症并胆管狭窄,5例为急性重症胆管炎。
1.2 器械及药物超声仪选用AlokSSD 680型诊断仪、3.5 MHz探头频率,lockS型引流套管,8Frx300 mm,18-21GPTCD针,1%利多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