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引流方式治疗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最易造成颅内积气及颅内积液,从而引起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脑组织复位缓慢及血肿复发等并发症。
通过改变引流管的置管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颅内积气及颅内积液。
此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颅内气体残留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起病隐袭的独立性疾病,约占颅脑损伤病例的1%,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0%,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钻孔冲洗引流术,但仍有3%~37%的复发率,且可出现张力性气颅、脑损伤、颅内出血、颅内感染、低颅压、癫痫等并发症。
我院2005~2008年共手术治疗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通过改良置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2~85岁,平均65岁;病程25 d~4个月;左侧血肿22例,右侧血肿21例,双侧血肿7例;有头部创伤史41例,否认头部创伤史9例;服用华法林2例。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30例,肢体偏瘫15例,精神异常、智力低下5例。
影像学检查:头颅CT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伴有混杂密度,中线明显移位。
1.2 方法所有病例通过脑CT检查血肿腔内无分隔,包膜无钙化。
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钻孔位置至关重要,选择血肿腔最低点的颅骨钻孔,以利于引流。
术中血肿腔内置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注意冲洗时要轻柔,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致血肿复发。
取8-0儿童导尿管置入血肿腔最顶端,选择8-0导尿管因为其质地柔软,插入颅内较长时,不至于插入脑实质中。
另取10-0引流管置于血肿腔最低端,头皮另开口引出。
8-0导尿管于手术切口引出。
按层缝合头皮,缝合固定10-0引流管。
从10-0引流管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利用气体向上的原理,8-0导尿管不断排出气体,当无气体排出而流出生理盐水时,缓慢拔出8-0导尿管。
术后采用头低位及患侧卧位,如身体条件允许每天可补充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多饮水,2~3 d后拔出引流管。
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2例疗效分析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的效果及其愈后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5~2010年应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2例,其中11例出现并发症,结合文献对手术效果及愈后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92例中死亡1例,2例昏迷出院,其余均痊愈出院,疗效满意。
1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术后血肿复发3例,张力性气颅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2例,颅内血肿1例,癫痫发作2例。
结论绝大多数并发症与手术细节密切相关,早期采取相应措施对症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标签: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疗效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发生率高达14.8%[1],系头部伤后3周以上开始出现症状。
钻孔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其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好[2]。
CSDH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
出现时间较长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痫,加重神经功能缺失[1]。
现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行钻孔冲洗引流术(BHID)治疗的92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2例,其中男65例,女27例,年龄61~88岁,平均(66.5±3.2)岁。
病史3周~5个月。
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者66例,有糖尿病史者7例,高血压病史者55例。
临床症状和体征:头晕、头痛68例,恶心、呕吐42例,肢体麻木或偏瘫33例,意识障碍22例,智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30例。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
血肿部位和范围:单侧血肿54例,双侧血肿38例;血肿位于额叶8例、额颞叶25例、额顶叶17例、额颞顶42例。
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97例一次性治疗获得痊愈。
1例1个月后随访发现术后血肿复发,经再次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后痊愈。
发生不同程度非张力性气颅39例,气颅1~2周后自行吸收。
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脑外科常见疾病,钻孔冲洗引流术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起病隐袭的独立性疾病,约占全部颅内血肿的10%[1]。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8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8例,男65例,女33例。
年龄41-76岁,有明确外伤史68例,发病时间3周至3个月。
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98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昏、乏力症状;伴智能下降3例,伴精神异常2例,伴轻偏瘫3例,伴意识模糊2例。
1.3 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CT检查确定血肿部位,左侧46例,右侧36例,双侧16例。
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血肿量约50-130ml,稍高密度或等密度36例,低密度或混杂密度62例。
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者行MRI检查示T1、T2均为高信号。
1.4 手术方法:98例全部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单纯局麻或加基础麻醉,消毒后铺无菌巾单,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切开头皮约3.0cm,钻骨孔直径约1.5cm (并用磨钻扩大出一斜槽,以利引流管斜放进入硬膜下腔),术野止血,硬膜电灼后“十”字切一小口,有酱油样陈旧性血液喷出后,立即斜型放入带一侧孔的细硅胶引流管进入硬膜下腔(引流管另外戳皮肤小口置入并固定),缝合切口。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至清亮,引流管接袋。
摘 要:目的 分析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经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治愈76例(87.4%),无1例死亡;出院时按Bender 分级:0+Ⅰ级病例为66.7%(58/87),与治疗前(27.6%)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复发率为10.3%;7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
结论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安全、有效、简便的优点。
关键词:钻孔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图分类号:R 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4057(2011)04-0394-02DOI: 10.3969/j.issn.1005-4057.2011.04.014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神双侧血肿42例;根据血肿密度在CT 上的表现慢性硬膜下血肿经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占颅内血肿的10%,好发于可分为5个类型:低、等、高、混杂密度和分隔型,其中低老年人,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钻孔引流术是密度22例,等密度24例,高密度13例,混杂密度28例、分隔[1]CSDH 的首选治疗方法。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共对型0例。
血肿平均(134.8±26.6)mL ,血肿量小于100 mL 48例,8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了钻孔引流术,取得较满意疗血肿量大于100 mL 39例;血肿致脑中线结构移位<5 mm 17效,现报道如下。
例,5~10 mm 27例,>10 mm 者43例。
1.3 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患者均常规使用止血剂、神经营养药物、控制血压及预1.1 一般资料防并发症等治疗。
29例因精神障碍不合作行全麻,58例行局本组87例CSDH 患者,男52例,女35例,平均年龄(57.8 麻;在CT 定位下行钻孔引流术,以出血量最多和接近颅骨最±6.4)岁,全部患者均经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短距离的CT 层面,测出血肿中心到穿刺点的距离,避开大的肿,56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31例病因不详。
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接受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的效果目的评价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接受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的具体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患者98例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案的差异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组49例患者接受单孔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乙组患者接受双控钻孔密闭引流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
结果从手术情况来看,甲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发生气颅的患者数量均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长期疗效来看,乙组患者的巴氏指数评分和格拉斯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乙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接受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单孔和双孔治疗方式各具优势。
标签: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科的危重疾病之一,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比较高,其中老年人和婴幼儿发病患者占据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四分之一,加大了该疾病的治疗难度[1]。
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中的表现非常复杂,早期诊断和治疗是确保患者良好预后的关键[2]。
本次研究就单孔、双孔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具体效果和价值展开分析,详情入下文叙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微创钻孔密闭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患者98例纳入研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得到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组入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诊断,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存在颅内高压、神经功能障碍等典型的手术指征,ASA在I-II级。
研究排除了合并其他重大疾病以及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了ASAIII级及以上的患者。
所有家属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组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签字批准。
钻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体会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单孔引流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方法对2006年1月~2014年3月用钻单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中发生颅内积气13例,脑脊液漏1例,继发性颅内血肿1例。
结论钻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标签:钻单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自2006年1月~2014年3月,我们采用钻单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86例,多为中老年患者。
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35~95岁,平均65.5岁;双侧21例。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血肿量约60~150ml不等。
1.2临床体征头痛、呕吐54例,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26例,意识障碍3例,无明显症状3例。
1.3方法本组86例均选择在局麻下手术。
根据CT确定钻孔位置,一般选择在顶结节处,切开头皮约3.0~4.0cm,撑开器撑开,暴露颅骨后钻孔,悬吊硬脑膜,电凝后十字切开硬脑膜,切开尽量小,以引流管能置入为宜(我们选用8F硅胶管作为引流管);切开见有陈旧性血性液体流出,立即插入引流管,以湿的明胶海绵围在引流管周围,填塞骨窗,尽量不冲洗,有血凝块者适当冲洗,固定引流管,缝合头皮。
双侧硬膜下血肿者先做血肿较多一侧。
引流管均在2d后拔除。
2 结果本组病例中发生颅内积气13例,脑脊液漏1例,继发性颅内血肿1例。
除发生继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因家属要求而转院以次日死亡外,全部治愈。
3 讨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外伤超过3w的颅内血肿。
血肿位于硬膜下间隙,多由于轻微外伤作用,使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引起桥静脉撕裂而出血,出血后不能自行停止,形成血肿。
随着CT机的普及,诊断率明显提高。
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首選是钻孔引流,疗效满意[1]。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分别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
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观察两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GCS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CS和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GCS和NIHSS评分,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illing and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0 cases)and experimental group (40 cases)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used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used drilling drainage. After treatment of 7 d,the NIHSS and GC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and the operative time,hematoma clearance rat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CS and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GCS and NIHS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and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postoperative hematoma clearanc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drilling and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s better. It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score of GCS and NIHSS,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improve the clearance rate of hematoma,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Key words] Drilling and drainage;Subdural hematoma;Operation time;Hematoma clearance rate;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隨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复杂化,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率也相应提高。
8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案。
方法回顾我院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3例,其中男68例,女15例。
年龄35岁-83岁,平均63.4岁。
病程3周-4个月(平均1.4月)。
70例患者有明显外伤史,合并有高血压病病史45例,糖尿病病史23例。
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合并智能障碍15例;轻度偏瘫21例;恶心呕吐7例;嗜睡30例;双侧血肿17例;单侧血肿66例。
CT检查结果示:血肿多位于颞额顶部,范围较大,颅骨下新月形,稍低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可出现同侧脑室受压,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钻孔引流术,术后行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结果 83例患者中治愈75例,死亡1例;术后血肿复发7例;颅内积气3例;继发性颅内血肿3例,经积极治疗后均明显症状缓解,2-3周后出院。
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钻孔引流术,术中及术后积极做好对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防治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且方法较多,颅骨钻孔引流术仍是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我院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行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3例,其中13例出现并发症,现对其并发症的防治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3例,其中男68例,女15例。
年龄35岁-83岁,平均63.4岁。
病程3周-4个月(平均1.4月)。
70例患者有明显外伤史,合并有高血压病病史45例,糖尿病病史23例。
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合并智能障碍15例;轻度偏瘫21例;恶心呕吐7例;嗜睡30例;双侧血肿17例;单侧血肿66例。
CT检查结果示:血肿多位于颞额顶部,范围较大,颅骨下新月形,稍低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可出现同侧脑室受压,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
结果血肿完全引流130例,39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方法简单、安全和疗效可靠的优点,如果血肿腔少量出血或引流管栓塞时用尿激酶血肿腔注射溶栓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多见于老年人。
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1],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本院自1998年以来对132例采用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2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38~84岁,平均56岁。
其中30~60岁41例,60~84岁9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36例,96例病因不详。
全部病例入院前经CT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32例,呕吐99例,智力迟钝65例,复视22例,失语31例,一侧肢体无力45例,视力减退29例,偏瘫38例,精神障碍6例。
1.3 手术方法126例局麻,6例因精神障碍不合作行全麻。
根据影像学表现定位,选择血肿最厚处作头皮直切口,长约3cm,颅骨钻孔,硬脑膜悬吊电凝后十字切开,将血肿缓慢放出,待压力显著下降后,将14号导尿管软柔置入血肿腔内,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缓慢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
检查无活动出血后,将前端剪有2~3个侧孔的14号硅胶引流管放入血肿腔,硅胶管末端在头皮下潜行2~3cm另口出头皮,将颅骨孔置于最高位,用适量生理盐水填充血肿腔,无气体溢出后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1术后当天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补液量3000~3500ml,生理盐水2000~2500ml;2术后第1天后尽量下床活动;3引流管放置3~4天,一般不超过7天。
9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体会作者:宋世伟文陆林王智达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治疗措施。
方法:对1997年3月~2006年3月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98例进行回顾性总结。
结果:治愈87 例,发生并发症11 例,其中继发性颅内血肿4 例,张力性气颅2 例,脑脊液漏2例,癫痫发作2例,死亡1例。
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有效,创伤小,治愈率高。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65-01
我院1997年3月~2006年3月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 98 例,其方法简单有效,创伤小,治愈率高,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8例CSDH,男性58 例,女性40例,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61 岁,其中有明确外伤史者77例,否认有头部外伤史21 例;病史2周~5 个月,均经头部CT扫描或MRI 确诊;血肿量50~150 ml,其中双侧血肿18 例。
1.2临床症状
不同程度头痛、头昏者81例,恶心、呕吐者4 例,肢体偏瘫6例,意识障碍者3 例,不同程度精神及智能障碍者9 例,记忆力下降者5 例,大小便失禁6 例,有脑膜刺激征5 例,一侧病理征阳性者3 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全组病例,术前均行头颅CT 检查,血肿显示为颅板下新月形不同密度影,其中,低密度33例,等密度11例,混杂密度54 例,等密度者均行头颅CT 增强扫描确诊;血肿位于额颞部45例,额颞顶部21例,额颞顶枕部14例,双侧额颞部3例,双侧额颞顶部15例;血肿量为50~150 ml ,平均119 ml;其中中线结构移位16 例,脑中线结构移位0.6~2.0 cm。
1.4治疗方法
全麻3例(估计术中配合差的病人),余均在局麻下手术。
根据CT 结果钻孔定位,部位多位于顶结节处,切开头皮2~3 cm,乳突撑开器撑开头皮及骨膜后颅骨钻孔,见到青紫色的硬脑膜,电凝硬膜后尖刀“十”字切开硬脑膜,即可见暗红或酱油色液体涌出,有时混有小的凝血块。
立即沿硬脑膜下插入有2~3个侧孔的硅胶引流管,反复注入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冲出液清亮。
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并外接闭式引流袋。
双侧钻孔者先作血肿较多侧,再翻转头位,作血肿较少侧。
术后一般持续引流2~3 d,症状消失,CT 复查血肿腔内仅少量积气、积液,中线结构恢复后拔管。
2结果
全组病例均施行了一侧或双侧钻孔引流术。
治愈87 例,治愈率达88. 7%,发生较严重并发症11例,其中继发性颅内血肿4例,张力性气颅2例,脑脊液漏2例,癫痫发作2例,死亡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衰竭。
3讨论
CSDH是指颅脑外伤超过3 周的颅内血肿,血肿位于潜在的硬膜下间隙,其形成机制多由于轻微外伤作用,使脑在颅腔内移动,引起桥静脉撕裂而导致出血,出血后不但不能自行停止,反而形成血肿,并被血肿膜包绕[1]。
此病好发于老年人,本组年龄37~80岁,平均年龄61岁,原因是老年人存在脑组织生理性萎缩,硬膜下腔增宽,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加,头部轻度受伤即可使处于牵张状态的桥静脉撕裂出血,形成血肿;近年来,钻孔冲洗引流术被认为是治疗CSDH 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本组98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治愈87例,治愈率达88. 7%,但仍有1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根据该组病例的手术治疗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应准确定位,钻孔位置定在血肿最厚层的后端,颅骨钻孔时勿用力过猛,手术切口要尽量避开硬脑膜血管行径,硬脑膜上有出血时需妥善止血。
冲洗引流管应采用质地柔软,韧性较好的8号硅胶管,该管粗细适中,不易插入脑组织。
其次,手术时减压不宜过快,术中、术后均应缓慢减压,以免颅内压骤降,形成继发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2,3]。
因此,我们多在切开硬膜后,立即用脑棉挡住,减缓流速,插入引流管后接袋并夹闭,回病房后方开启引流。
再次,张力性气颅也是重要并发症之一,本组有2 例,切开硬膜后立即放入引流管,硬膜切口大小以放入引流管为宜,这样可减少空气进入颅内,血肿冲洗干净后于腔内注满生理盐水,也可防止术后颅内积气;术后冲洗引流管应注意夹闭,防止空气倒流进入血肿腔,减少张力性气颅的发生。
脑脊液漏表现为术后引流出脑脊液,发生原因可能为置引流管时损伤或冲洗时水压冲破蛛网膜,使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如术后发生引流量每天>200 ml应考虑脑脊液漏[1]。
此时可将引流袋床头抬高10~15 cm,以免脑脊液流失过多造成低颅压,只要颜色逐日变淡,5~7 d 后可拔出引流管,以免置管太久造成颅内感染,本组发生2 例经上述处理预后良好。
对于术后癫痫,有学者认为与血肿包膜刺激皮质有关[4],也有人认为与置管后引流管损伤刺激皮质有关。
我们认为术后癫痫是由于继发性颅
内出血,或引流管刺激皮层所致[1]。
因此,引流管不宜过粗过硬;且引流管放置时不能插入太深。
术后发现癫痫,应抗癫痫治疗,同时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颅内血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6.
[2]许信龙.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03,8 (2):90-91.
[3]梁玉敏,张光霁.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 (4) : 251.
[4]Kotwica Z, Brzezinski J. Epilepsy i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J].Acta
Neurochir(Wien),1991,113 (324) : 118-120.
(收稿日期:2008-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