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政治高一上《第三节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0.00 KB
- 文档页数:10
(新教材教案)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第三节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第二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劳动合同制度,了解《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了解《劳动法》关于“劳动争议”和“法律责任”的规定,了解当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运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表演等活动,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维权的方法,培养维权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模拟,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二.课前准备:1. 教师制作课件2. 学生编排小品3. 学生活动:查阅劳动法,了解父母单位实施劳动法的情况三.教学过程:【教学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当劳动者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应该如何维护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组织学生阅读书本“经济观察”并讨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支持小王的请求有哪些法律依据?讨论略。
【板书】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师问:为什么国家要出台《劳动法》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呢?生答后归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虽然法律地位平等,可是事实上往往并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经济上处于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劳动关系中常常会出现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学生活动】【情景表演】:人才招聘会上,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与某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场景,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和合同的内容中都设置一些不合法的地方,(如:见习期不缴纳三金,不得怀孕,每三个月支付一次工资等等)【多媒体出示这份劳动者合同】请同学自主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劳动合同制度?为什么要签订劳动合同?指出小品中的错误所在?生答略。
教师点评后【板书】:(一)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1.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2.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新教材教案)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第三节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第二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第三节第二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掌握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解决劳动争议方面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准备:1.学生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学生收集父母单位《劳动法》实施情况并完成调查表3.老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职员小王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比较烦恼,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案例呈现】仲裁委员会为什么支持她的仲裁起请求(教材P99页)二、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板书)师:1、是什么原因促使小王想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合同关系?生:公司限制职工的发展,不注重培训和软件的开发,对职工关心很少,并限制结婚的年龄。
师:2、企业的这些做法侵犯的员工的哪些权利?生:侵犯了职工接受培训、享受社会福利以及公民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师:3、仲裁委员会支持小王的请求有哪些法律依据?生: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可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师: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利益。
师:劳动者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依据哪部法律?生:《劳动法》(一)《劳动法》的内容和制定的意义【相关链接】教材100页《劳动法》的诞生师:1、《劳动法》包括哪些内容生:包括劳动合同、休假制度职工培训等共十三章内容。
师:2、《劳动法》制定的意义生: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武器,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可以凭借《劳动法》追究法律责任。
是劳动者的保护神。
师:《劳动法》的制定,为劳动者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武器。
高中沪教版高一上册:2.3《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教学设计《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高一年级经济第二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第3框《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本节课的教学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两个内容。
对于高中生而言,“劳动者”这一身份与他们的实际年龄与身份有距离,因此,本课涉及的两个学习内容学生已有认知极少。
但同时学生确有需要了解一些劳动者维权的相关法律知识,因为他们迟早会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他们也可能会遇到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价值。
所以,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国家相关法律对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理解依法维权的途径,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目标】(一)(二)教学流程图(二)教学流程图说明1.问题导入:提问:如果你是一位劳动者,希望自己哪些权益获得保障?2.活动I:阅读分析:了解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知识引入: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3.活动II:数字故事:运用所学知识,辨认故事中的劳动者享受的权利以及履行的义务,明白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价值观认同: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活动III:街头调查——你签劳动合同了吗?知识导入:《劳动合同法》是尊重合同、保护劳动者的重要举措。
价值观认同:劳动者需要树立维权意识。
5.活动IV:街头调查——你会维权吗?知识引入: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
价值观认同:劳动者需要有维权知识、维权行为。
6.活动Ⅴ:维权方案设计知识引入: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
能力要求:提高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延伸思考:情感升华:公民知法懂法、企业严格守法、国家完善立法【作业与评价】寻找一份劳动合同文本,了解劳动合同中的基本条款,完成表格:。
《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高一年级经济第二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第3框《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本节课的教学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两个内容。
对于高中生而言,“劳动者”这一身份与他们的实际年龄与身份有距离,因此,本课涉及的两个学习内容学生已有认知极少。
但同时学生确有需要了解一些劳动者维权的相关法律知识,因为他们迟早会步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他们也可能会遇到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价值。
所以,期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国家相关法律对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理解依法维权的途径,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理解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运用劳动者维权的基本途径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环境中,将实践活动和点拨、讲解相结合;在调查结果的分析、比较、鉴别中,学会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识;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1.教学资源:数字故事——我的权利与义务2.社会资源:学生街头采访——你签合同了吗?你会维权吗?【教学活动流程】(一)教学流程图(二)教学流程图说明 1.问题导入:提问:如果你是一位劳动者,希望自己哪些权益获得保障?2.活动I:阅读分析:了解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知识引入: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3.活动II:数字故事:运用所学知识,辨认故事中的劳动者享受的权利以及履行的义务,明白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价值观认同: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活动III:街头调查——你签劳动合同了吗?知识导入:《劳动合同法》是尊重合同、保护劳动者的重要举措。
(新教材教案)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第三节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第一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
引导学生认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师生合作互动,掌握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特别是在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意识。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课前准备:1.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2. 学生预习: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3. 学生活动: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相关规定,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第二课我们探讨了作为一个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这堂课我们来探讨作为一名劳动者的话,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以及应该尽哪些义务。
请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劳动者的权利案例一,阅读课文案例(小林春节加班拿不到加班费……),完成操作平台。
(讨论)请说一说该公司的做法侵犯了劳动者的哪些权利?生答,侵犯了劳动者休息休假和取得劳动报酬权。
【板书】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一).劳动者的权利1、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其内涵2、休息、休假的权利案例二,【多媒体展示材料】据报载,一位名叫朱力亚的北京女职工,她的男友被查出得了艾滋病后,她的生活就被一张无形的网与社会隔离开来,因为从那一天晚上开始她的一切自由都被限制了,单位虽然没有开除她,但是一直不让她上班,不让她住集体宿舍,而是建议她到外面租房子住。
案例三,【视频】山西富源煤矿爆炸,央视记者采访幸存者。
幸存者控诉,单位从来没有对他们进行过相关的培训以及为他们购买保险,井下的安全设备只是摆设,用来应付上头检查。
【学生活动】(讨论)查一查《劳动法》对上述问题的规定,说说各案例侵犯了劳动者的哪些权利?生讨论后答:案例二,侵犯劳动者平等就业权案例三,侵犯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保护权和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教师点评归纳后【板书】3、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理解其的内涵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刚才我们探讨了劳动者的权利,那么除了权利之外,劳动者应该尽哪些相应的义务呢?(学生自主学习“劳动者义务”。
1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
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不仅仅是主张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权利,他同时认为这是旨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市民的一项义务。
他认为人的生存不应该只是肉体的存在,还必须同时是精神的生存。
为为权利而斗争正是通过保护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保护自己的精神的生存条件。
“主张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杀”2洛克《政府论》: 提出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
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
克在试图解决政治权力的产生以及来源这一问题的时候,也是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围绕“自然法”,“自然权利”,“契约”等范畴展开论述的3、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而不是政治权利,作为最低限度的人权应包括生命权、公平对待的公正权、获得帮助权、不受专横干涉的自由权、诚实对待权、礼貌权、儿童受照顾权等7项基本权利。
本书见解独到,发人深思,为我们了解人权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
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
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
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