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 背景:发展不平衡;更需殖民地;列强间矛盾加剧2. 列强的应对: 纠集军事集团;扩军备战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 同盟国:德奥意2. 协约国:英法俄3. 几大矛盾: ◆ 法德:宿敌 ◆ 英德:殖民地◆ 俄奥:巴尔干三.巴尔干火药桶1. 巴尔干半岛国家相继从奥斯曼土耳其独立出来2. 两次巴尔干战争:为列强干涉提供了机会◆ 1912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国家 vs 奥斯曼土耳其◆ 1913 巴尔干国家之间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7.28德国 支持 奥匈塞尔维亚 支持 俄国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刺杀奥匈皇储)4. 20世纪爆发世界大战的原因◆ 世界整体联系加强◆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激烈◆ 影响到其控制下的小国和殖民地◆ 生产力,科技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前言:英国中世纪时就有了议会,但英国国王认为议会妨碍了专制统治,经常使议会处于休会状态。
1640年,为了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
会上,国王要求征收新税来筹集军费,议会则拒绝加税,并批评国王的内政外交政策,要求限制国王权力。
双方矛盾激化,结果引发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制度。
总结 共同关心巴尔干宣战 不满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2. 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公元5世纪中期,在日耳曼人的迁徙浪潮中,他们中的一些部落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建立了一些小国,这些国家经过长期兼并,于9世纪早期形成统一的英吉利王国13世纪后半期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萌芽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权力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721年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特点:1. 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一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产生的影响.能运用历史地图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地图简要介绍三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交战国家.能列举出一战中所经历过的几次重大战役.知道促使战争形势发生转折性的战役的名称.(2)分析一战背景.原因、性质、结局,清楚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分析各国间矛盾中的三对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为主要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辩论分析一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让学生收集有关一战的文学艺术作品,并组织交流,使学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感知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播放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呈现出战争的残酷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人类应该怎样避免这样的惨剧重演?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两大军事对抗的形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世界.为此各国展开了长期的斗争.(2)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从战争全局来看,无论是起因.作战双方的目标还是酝酿的过程都能够说明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其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它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播放一段视频:提问这是一战中的哪次战役?引出问题:你知道发生这次惨剧的原因是什么?(2)直接原因是什么?(3)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然后导入新课。
第1课第一次世界的爆发[学习目标]1.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的缘由和表现,理解第一次世界爆发的根源。
2.了解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冲突,把握两大事集团的形成及影响。
3.理解“巴尔干火药桶〞的由来,探究20世纪消失世界的缘由。
一、动乱担心的世界┄┄┄┄┄┄┄┄①1.缘由(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根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阶段,经济政治开展的不平衡加剧。
2.表现(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不仅同英国绽开剧烈竞争,而且还想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2)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一方面纠集各自的事集团,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事集团┄┄┄┄┄┄┄┄②1.三对主要冲突(1)法德冲突:普法战斗中法国战败,失去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报仇,舍命扩充陆,试图压制法国。
(2)英德冲突:英国一贯推行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过分强大,加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冲突逐步深化。
(3)俄奥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①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2.两大事集团的形成1.巴尔干半岛的简单关系(1)形势: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简单。
(2)两次巴尔干战斗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巴尔干战斗。
②1913年,其次次巴尔干战斗爆发,保加利亚战败。
(3)干预巴尔干事务①缘由:巴尔干半岛的战乱给资本主义列强的干预供应了时机。
②表现: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③影响:列强的争夺、民族冲突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萨拉热窝大事: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它成为第一次世界的导火线。
人教版历史选修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重点难点】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知识准备】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概况20世纪初,世界已经被列强______________,全球各国各地区被纳入_______________之中,成为_______________。
2.表现(1)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阶段,政治发展不平衡。
(2)经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________对比发生变化。
后起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如________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和超过__________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3)军事:为争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列强进行军备竞赛。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形成原因:欧洲列强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加剧的结果。
(1)法德矛盾:法国在______________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失去_______________地位。
_______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英德矛盾:英国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
_________的过分强大以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
(3)俄奥矛盾: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以“解放者”自居,向__________渗透。
__________一直将巴尔干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俄奥矛盾因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激化。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①_______年,_________首先缔结“同盟条约”。
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质。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标要求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教师讲述一战的惨烈,问:是什么原因引发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是否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矛盾的手段?如何才能防止类似悲剧重演?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2)实质: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3)表现:三对基本矛盾2、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表现:英德矛盾的根源——畸形的军备扩张【资料回放】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教师补充】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3)影响: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普法战争法国战败,结怨很深(2)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3)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教师补充】奥匈帝国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1)同盟国的形成:1882年,德、奥、意,德国为其核心(2)协约国的形成:1907年,英、法、俄,核心是英国。
三、“巴尔干火药桶”:1、两次巴尔干战争:(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时间:1912年交战双方:“巴尔干同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性质:民族解放战争结果:奥斯曼帝国战败,丧失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本课概括地介绍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凡尔登战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除此之外,还隐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国之间矛盾重重以及对一战性质的判定等重要知识点,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承接第二次工业革命,下启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地位非常重要。
【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一战爆发的导火线【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和解读文本,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一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球化的产物。
【教学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为什么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3、四季的形成。
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谈话导入: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面临着选择。
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飞速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冲突日益加剧。
20世纪初,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那么,欧洲列强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列强是如何进行战争准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如何?【讲授新课】基础知识导学一、动荡不安的世界背景:表现: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1)法德矛盾(2)英德矛盾(3)俄奥矛盾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三国同盟(2)三国协约三、“巴尔干火药桶”1.复杂的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背景、概况、影响)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双方、原因)探问题教方法图示法理解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图示法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总结提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2.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原因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巴尔干地区民族关系复杂的原因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随堂检测【课堂小结】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2.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原因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哪里?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巴尔干地区民族关系复杂的原因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教学反思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要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1879年德奥先盟,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德国中心;1892年法俄协约,开始对峙;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焦点:巴尔干半岛。
三.巴尔干火药桶:1.因素:地理位置、民族宗教、领土纠纷、大国干预。
2.危机: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发俄国、塞尔维亚等国不满。
3.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塞、保、希、门的内哥罗四国巴尔干同盟对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解放战争。
奥败。
1913年,塞、希、罗、门、奥五国与保加利亚,领土纠纷,抢夺胜利成果。
保败。
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1.客观性: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2.现实性: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3.可能性: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一.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对德一一西线具有决定意义;东线:俄国对德奥;南线:塞对奥匈。
二.施里芬计划:德国针对法国进行军事进攻的计划,主要是在北方通过突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直指巴黎,在6周内打败法国。
三.德国为什么渴望速决战?为什么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战?持久战哪方有利,为什么?1.避免东西两线作战;2.双方均没有绝对优势,当时武器更有利于防守,马恩河战役打成了阵地战,法比军队顽强抵抗,俄国军队和英国军队的迅速参战,出乎德国预料;3.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4.面积大、人口多、资源有优势。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有效利用教科书课程资源,质疑本课重点与难点;启发诱导学生有效迁移高一历史学习内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形成一体的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把握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是全球化的产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并积累寻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师可利用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等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也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第一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全球化的产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板书设计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 动荡的根源2.扩军备战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2.三国同盟3.三国协约三、“巴尔干火药桶”1.争夺巴尔干2.萨拉热窝事件3.一战爆发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 动荡的根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2.扩军备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
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
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
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材整理1动荡不安的世界1.背景(1)20世纪初,世界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2)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原因(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希望重新瓜分世界。
(3)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表现(1)列强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间的矛盾,纠集军事集团。
(2)大规模扩军备战,增强本国实力。
教材整理2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1)法德矛盾①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被迫割地赔款,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法国视德国为最大的敌人。
②德国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英德矛盾①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的政策,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
②英国不愿看到德国强大,加上在殖民地等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逐步激化。
(3)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①奥匈帝国视该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俄国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
2.军事集团形成[深度点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①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但殖民地较少。
而英、法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所占殖民地较多。
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出现不相称的状况。
②实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教材整理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复杂的巴尔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一战爆发的背景、经过及大战的影响。
19世纪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日趋激烈,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的矛盾更加激烈,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
战争在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历经1914年—1916年、1916-1918年两个阶段,最终以同盟国的战败而结束。
一战削弱了欧洲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美国、日本趁机崛起,逐渐改变着世界政治格局。
同时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深刻影响了政府的职能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标准研读】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建议】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难点: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突破方法:1.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矛盾的激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具体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2.对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可结合教材插图,采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加深对其形成的原因、经过、核心国家、位置范围的了解。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进入20世纪不久,数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大战降临,把人类拖进了苦难的深渊。
战争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的预想,按照自身的规律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也被卷入,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瓜分世界2.扩军备战二、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2.三国同盟3.三国协约三、“巴尔干火药桶”1.争夺巴尔干2.萨拉热窝事件3.一战爆发重点: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两大集团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
【导入新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瓜分世界让学生看下列表格,思考从中能够发现什么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2.扩军备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列宁说:“帝国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53页),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
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标要求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形势: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殖民地对各国的发展有更重要的意义。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但殖民地却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因此德国同英法等国矛盾激化。
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成为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
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20世纪初,英、法、俄三国协约签订。
由于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本课内容涉及很多国际政治外交的理论问题,建议教师采用讲解法、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进入20世纪不久,数千年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大战降临,把人类拖进了苦难的深渊。
战争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的预想,按照自身的规律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空间上以欧洲为主战场,亚洲、非洲、美洲和澳洲也被卷入,在时间上长达四年之久,许多文明的成果毁于一旦,留下了一串触目惊心的破坏数字。
惨烈的战争不能不引起人们认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引发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是否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矛盾的手段?如何才能防止类似悲剧重演?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按工业实力排队是英、法、美、德;到19世纪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
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二位。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方式不一样,水平和特征不同。
英、法、美三国属于一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臸度的。
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地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三国最终都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臸度。
另外,俄、日、德三国属于另一种类型。
它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王朝战争,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政治上专臸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倾向相当浓厚。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同。
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尤其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德、日等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较少。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法国14%6%1870年1913年(2)实质: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3)表现:三对基本矛盾(见后述)2、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表现:英德矛盾的根源——畸形的军备扩张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德国的行动最引人注目。
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陆军。
同时,它感到要同英国争霸,必须掌握臸海权。
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叫嚣:“海神的三叉戟必须握在我们手里。
”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决心与英国在海上一争高下。
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300年的两大法宝,英国海军一直维持着“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在它之后的两个大国海军吨位的总和。
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英国十分担心德国的海军力量超过自己,决心不惜血本,保持自己的海军优势。
由此引发了一场英德海军竞赛。
英国率先造出了新型的“无畏舰”,使得旧式军舰的作用相形见绌。
德国不甘示弱,很快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
德国的急起直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型军舰,英国就造两艘,以保持“双强标准”。
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
这样,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资料回放】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让别的国家去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皮洛夫在帝国议会上的演讲(1897年12月6日)【备课资料】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
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
主要原因:(1)国家利益: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2)国家实力: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3)客观条件: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
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主要具体措施有: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
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
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
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
直到二战后的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3)影响: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由来已久,结怨很深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皇帝被俘,德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在法国引以为骄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
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
法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这些对法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复仇主义思想弥漫在整个法国。
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
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臸法国。
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
其常备军增加到89万,并有可以广泛利用的预备役兵员,军队中军官成分所占比例很大,这就使德军可能在战时迅速扩编。
德军在技术装备上也占有优势,特别是它拥有大量的野战重炮。
此外,德国稠密的铁路网,使它能够迅速实行内线调动,更好地掌握战场机动权。
由于扩军备战,德国的军费开支也从1899年的9.3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亿马克。
法国的备战活动开始也较早。
在德国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后,法国紧跟着发明了75毫米野炮装备陆军。
1913年,法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常备军增加到80万。
1914年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占全部预算开支的38%。
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是磨刀霍霍了。
(2)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臷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