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命的独特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独特性。
三、教学准备1.课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2.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为什么会有名字?名字对生命意味着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分析课文结构。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命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有关生命独特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重和珍惜生命?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生命的感悟。
(二)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命中的名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生命体验活动,如观察植物生长、照顾小动物等。
2.学生分享活动心得,交流对生命的认识。
2.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和珍惜生命。
五、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生命独特性的心得体会。
2.观察生活中的生命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3.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生命?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长?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生命的独特性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生命的独特性?能举个例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喜好。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你们读过不少谈生命的文章吧,请用“生命像……”或“生命是……”造句,表达你对生命的看法或理解。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一题目突出了生命怎样的特点?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说理性散文中的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文本意义,体会文章对生命本色的感悟。
2、品味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整体把握的方法。
先学: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和核心词语,试着提炼两个问题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堂交流所提炼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阐述之所以提炼这两个问题的理由。
后教: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并且掌握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二)深入研读,探讨文本意义。
先学:散读年轻女孩的来信,圈画出打动你心灵的句子。
交流阅读体验和对具体语句的体会。
提问:“静静地”,“安静”多次出现,对文中反复出现的“安静”,你是怎样理解的?后教:学生阐述对“安静”的理解后,教师结合周国平的.《丰富的安静》进一步阐发。
先学:自读第10、11、12节,思考:①“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句话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作者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②生命本身具有怎样的特性?圈画出具体界定生命特性的词语。
③你认同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吗?④你认为生活中哪些现象和行为同样体现了“对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源泉”之精义?后教:调动生活积累,谈理解说感悟,教师作适时启发或补充,深化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三)拓展思考,形成深层理解。
以课堂练习的形式。
可任选一题作答。
1、你认为怎样才能远离名声、地位、财产等外在功利的侵扰,使生命返璞归真,还原本色,留住纯真?2、假若你是那位曾经写信给周国平的年轻女孩,在读了这篇文章后,想给周国平写一封信。
请你把这封信写下来。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风格。
补充阅读材料:周国平的《平淡的境界》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真挚生动,给人启迪;凝练,随意却不拖沓,散淡却意蕴丰厚。
神秘的生命之源——《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生命的本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当我们开始探索这个问题时,却发现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都无法回答生命的本原问题。
就拿人类自我这一生物种来说,尽管我们了解我们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生存机制,但是我们仍无法确定我们存在的目的、使命和意义。
这也就让生命本原成为一个困扰科学家们的难题。
而《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正是基于这一难题,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和起源,并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揭示了生命奥秘的深层次。
尽管人们对生命本原的探索已经持续了数千年,但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生命本来不该有“名字”。
这个视角不仅对“生命”的定义进行了思考,而且对它的本质和奥秘进行了深入的理解。
教案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黄泉之国”。
这个传说中的世界,被描述为一个神秘的、充满生命的地方。
传说当中的人物,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方式进行了反思,并最终发现,生命并不是一个定义清晰且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更为综合和复杂的现象。
在这样的认识下,生命的本质就不再是单一的、分离的东西,而是一种类比于大自然中其他现象的存在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最为优秀之处,并不是它提供了一个答案,而是它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们研究生命本原、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对生命的热情和探索精神,他们通过实验和研究,对人类的探索之路作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精神。
在这个精神中,探索和发现被视为一种伟大的事业。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在展示人类探索生命的历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有价值的教育。
通过认识到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并了解到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的责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视生命这个伟大的存在,也更好地关注自然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探寻生命的本质与本原——《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
关于生命的本质。
这本书指出,生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作者指出,生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其本质应该包括: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和自复制,而这些性质不仅存在于生物体内部,存在于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本质是多元、复杂而又神秘的,不是单一的行为或过程,而是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
关于生命的本原。
这本书认为,生命的本原并不是有机物分子,也不是生物学细胞,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
生命的本原应该包括:信息、形状、动态和适应性。
这些特性也不仅仅存在于生物体内部,而是与外部环境、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生命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人类文化和社会进程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关于人类的存在意义。
这本书提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逐渐改变人类认识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或许终将推翻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存在和社会秩序的一些传统看法。
而人类的生命本源,应该源于自然和本质,而不是从人性的本质出发。
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在于给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进程带来发展动力,从而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我们自身存在的的重要意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十分重要和有启发性,对于生命的本质和本原,以及人类的存在意义提供了深刻的探讨。
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生命科学的学习,更是对人类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是我们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学实录及反思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一周在活动课程的时候,我们看了关于庄子的视频,其中讲了一个故事。
(多媒体有问题,等待调试)就是楚国国君派了两个大夫去找庄子来做官,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然后呢?生:他在钓鱼。
师:他有没有去啊。
生:没有。
师:他为什么没有去呢?生:淡泊名利,不愿意像神龟一样。
师:唉,对。
淡泊名利,视功名如粪土,不愿意去做官。
然后呢,在今天啊,我们也有一个人,他的生命观跟庄子的生命观是非常相似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国平先生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大家把课文翻到这一课。
(板书课文题目)然后就是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周国平。
周国平呢,1945年出生在上海,现在还活着哦。
(生笑)他专业学的是哲学,已经得到了博士学位。
现在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他是作家、哲学家。
关于哲学方面的著作,学术著作,像这个——他主要是主攻尼采的——像《尼采与形而上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样的专著,他写的。
下面还有译著,翻译的,像《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关于作家这方面的,像随感集、诗集、纪实作品,大家就是可以浏览一下。
作为我们中学生、高一学生来说的话,有几个集子还是要知道并阅读的。
散文集《安静》《丰富善良高贵》(还要写吗)《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板书),大家可以课外阅读的。
为什么让大家阅读这几个集子而不去读他的哲学专著呢?因为啊,他这几个集子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跟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诗情于一体,语言平淡而有味,文字凝练,随意却不拖沓,自然散淡却意蕴丰富。
那个王斌你不要笑了,专心听课,哦。
关于周国平先生的语言“平淡有味”(板书)(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这个《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篇文章中具体感受。
下面就请大家仔细地默读课文,有个要求,就是说读完之后——大家快速默读啊——就是读完之后,大家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
(生默读,时间恰好5分钟。
生命存在的哲学思考——《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一、生命的起源和意义生命的起源和意义一直都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研究的焦点。
尽管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借助科学和哲学的知识来理解它们。
生命的起源是争论的焦点,但我们可以说,生命在宇宙中是独特的。
生命是宇宙中稀缺的现象,乎所有其他物质都没有像生命那样复杂的机制和精神纬度。
然而,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解释,它也没有提供关于生命入口的信息。
从哲学角度来看,生命的意义讨论的是生命本身的目的,以及对于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同样地,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一个相对普遍的观点认为,生命的目的是给予人们思考和体验世界的能力。
生命可能是无用的,但我们之所以擅长赋予它意义,正是因为我们试图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二、生命的未知性尽管我们对生命的定义和存在有很多理解,但是对于生命的未知性,我们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有时候生命本身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概念,我们所拥有的是一种独特的意识和经验。
所以,当人们通过某种方式把生命带入对宇宙的研究中时,就可以发现一种深远的未知性。
我们常常尝试用科学和哲学的知识去解释生命和任何事物的定义和存在,但是这种方式往往是不完全的。
仿照伯克利式的看法,我们可以认为,任何对于生活方式和宇宙本身的定义和解释都需要一种肉体或者思想的经验。
这种经验可能是一个效果,也可能是它本身的目的。
三、人类对于生命的认知我们对于生命的认知主要是得自于人类的经验和观察。
人类对于生命的定义和解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观察的条件和环境限制的。
实际上,我们的认知本身不一定是最为准确或完整的。
换句话说,我们常常将我们对于生命的定义和解释建立在我们所持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但是我们很少考虑到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
我们对于宇宙本身的认知可能只是个微小的瞬间,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知。
然而,我们仍然试图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寻求我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认知:探索宇宙、研究生命、思考宇宙的本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文章的关键语句,感悟作者平淡的语言表象下蕴藏的精神内涵。
2、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然状态的感悟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学会联系文本与现实生活,萌生抗拒庸俗、真诚纯洁地爱人、爱己的愿望。
3、能有效联系周国平的其他作品,把握他的作品的一些共性。
说明周国平的散文语言流畅、自然又平淡,但是这样的文字底下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对于课文的朗读可以使学生重新走进作者的生活经历,并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因此朗读在这堂课中起到了启情、蓄势的作用。
在这基础上,学生的情感逐渐萌生,并能自觉联系生活与读过的其他作品产生感悟:生命是如此珍贵,我们应该淡泊地生活,并真诚的去爱人、爱己。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篇散文的情感目标比知识目标更突出。
作者表现出的既淡泊又丰富的人生观,正好与作者的文章观(平淡有味)相吻合,这个特点在周国平的其他文章中也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把握他的作品的一些共性,从而为以后的阅读作好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品味重要语句,深刻领会文章的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文章观与生命观的有效统一。
说明首先要让学生和语言接触,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然后才能体会作者周国平的感悟。
因此学生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地领会周国平的人生观,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主题,这可以使学生从语言的表面沉下去,从精神的层面浮上来,这是教学的重点。
周国平的这篇散文与众不同在于:他所达成的是和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女孩之间的心灵的沟通,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散文家,在声名显赫之后,仍然能够静心倾听一个普通读者的话语,并由此滋生许多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本身就是自己思想的实践。
而要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又是作家语言风格的体现,因此这个教学难点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将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这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1、让学生在课前将这篇散文认真地读三遍。
2、教师和学生作初步交流,了解学生对这篇散文的理解程度。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姚丁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意识,掌握整体把握作品的方法。
2.感悟、认识生命的本质,从而能够做到热爱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生命观,能够做到爱己爱人。
说明:本文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中,说明本文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的好文章,笔调清新自然,毫无矫揉做作之态,将深刻的人生哲理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来,这正是高中生应该欣赏阅读的佳作。
在当今这个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日益缺稀。
这篇文章就如同一剂良药,可以预防学生年轻的心灵受到虚华浮躁的社会风气的熏染。
第一单元正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内容,因此将情感目标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一个知能目标,一个情感目标,既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感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难点:品味本文淡而有味的风格。
说明: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做到。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能学生对于生命的本质这种问题思考的不是很多,但是这又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本质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归根结底,应该让这些生命观还没有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青少年,避免走入对生命理解的企图,从而树立正确的向上的生命观。
“平淡而有味”是周国平散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文章最后说,“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假如你是那个给作者写信的女孩,读了这个篇文章后,请给作者写一封回信。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意识,掌握整体把握作品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学会珍惜生命、平等地对待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能力,感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难点:品味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课前准备:1、熟读本文。
2、下发周国平的文章《平淡的境界》、《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对他的散文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作家冰心曾在《谈生命》中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关于生命的话题历来为人们探讨,追问生命的起源,思考生命的价值。
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周国平的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来揭开生命本质的神秘面纱,一起来思考、感悟生命。
(二)初读感受:1、请一个学生朗读文章,让心沉静下来并思考。
1)这位读者缘何会写这封信?——欣赏作者的为人,喜爱他的文章。
2)读此信后作者有何感想?——温暖、感动3)文中提到“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这种“温暖的感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能否从信中找寻语句诠释这种感动?第(9):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地感动。
语句诠释:(1)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2)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地。
(3)我是一个卑微……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三)品悟文字:作者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请与大家分享其中令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
如:1)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2)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3)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价值,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本质:介绍生命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构成和生命现象。
2. 生命的名字:探讨生命的名字的来源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名字与生命的关系。
3. 生命的独一无二:通过案例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4. 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和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
5. 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的生命目标和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本质和特点,介绍生命的名字的来源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独一无二和尊重珍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教室环境,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氛围。
3. 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本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生命的本质和特点,介绍生命的名字的来源和意义。
3. 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独一无二和尊重珍惜。
4. 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受。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思考题,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延伸:1. 生命与名字的关联:探讨生命与名字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名字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和影响。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体会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主旨。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命的意义。
2.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体会生命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质疑:“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如何体现的?4. 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讲解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和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
(2)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4. 课堂练习(2)教师点评学生心得,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生命平等、尊重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3.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4. 学生心得体会模板。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六、课堂活动1. 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创作情景剧,表演生命诞生的过程,体会生命的美好。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上一周在活动课程的时候,我们看了关于庄子的视频,其中讲了一个故事(多媒体有问题,等待调试)就是楚国国君派了两个大夫去找庄子来做官,还记得吗?生:记得师:然后呢?生:他在钓鱼师:他有没有去啊生:没有师:他为什么没有去呢?生:淡泊名利,不愿意像神龟一样师:唉,对淡泊名利,视功名如粪土,不愿意去做官然后呢,在今天啊,我们也有一个人,他的生命观跟庄子的生命观是非常相似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国平先生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大家把课文翻到这一课(板书课文题目)然后就是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周国平周国平呢,1945年出生在上海,现在还活着哦(生笑)他专业学的是哲学,已经得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教授,他是作家、哲学家关于哲学方面的著作,学术著作,像这个——他主要是主攻尼采的——像《尼采与形而上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样的专著,他写的下面还有译著,翻译的,像《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关于作家这方面的,像随感集、诗集、纪实作品,大家就是可以浏览一下作为我们中学生、高一学生来说的话,有几个集子还是要知道并阅读的散文集《安静》《丰富善良高贵》(还要写吗)《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板书),大家可以课外阅读的为什么让大家阅读这几个集子而不去读他的哲学专著呢?因为啊,他这几个集子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跟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诗情于一体,语言平淡而有味,文字凝练,随意却不拖沓,自然散淡却意蕴丰富那个王斌你不要笑了,专心听课,哦关于周国平先生的语言“平淡有味”(板书)(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这个《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篇文章中具体感受下面就请大家仔细地默读课文,有个要求,就是说读完之后——大家快速默读啊——就是读完之后,大家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生默读,时间恰好5分钟中间老师说了句:大家要快速阅读,仔细感受)师:读完了没?生:读完了师:好,我们请同学来谈谈阅读后的整体感受,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可以从内容、语言、作者、主题等各个方面来说黄梦怡生1:我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和谐师:和谐的感觉,具体指……它文字方面和谐还是?生1:感觉上师:感觉和谐,事实上平淡,对吧?很平实,就像拉家常、写信一样,是吧?请坐哦那个樊星辰你说说看(沉默)随便说,什么感受啊?生2:平淡有味(生笑)师:嗯,平淡,有味在哪里啊?比如说你可以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啊,哪个地方能体现它有味啊(生2答不出)师:冯智,旁边的同学帮帮他找出有味的地方(生3沉默)师:陈奕宁,再旁边,帮帮他找一找文中的句子,自己说也成的比如说……生4:引发了……师:引发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思考,对吧?而且是关于……关于什么的……生4:生命师:……关于生命的命题思考这篇文章中,正如刚才樊星辰所说的,非常有味具体的可以从文中找到很多句子现在请大家圈划出你认为比较有味的句子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大家可以自己圈读,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圈读大家快速看,快速圈,然后慢慢地感受(生默读、圈划,用时大约3分钟50秒师中间说:“之前让你们预习了,段落标出来,圈圈画画,都是空白的哦”)师:大家看得差不多了吧,我们请几个同学谈谈你对圈出的句子的认识哦张凯曼生5:第10段,从“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沉溺于俗务琐事”一直到“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师:这么长啊生5:对师:就整个一段内容了,这一段你给大家读一读,好吧?(生朗读)师: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样的认识呢?大家在她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思考这样的问题生5:我的认识是对于生命的诞生,我们应该表示感激,不应该用那些财产和名利去装饰我们的生命师:也就是说生命应该是内在的,而像名利、身份这些都是外在的生5:我们要保持生命的本质师:保持生命的本质,就是它原来的状态请坐哦刚才张凯曼提出了要保持生命的本质,在这篇文章中,周国平先生确实提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看法比如说,在11段中,大家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或者说,你找出生命本质的句子,也是成的生命本质……(生思考、找,约1分钟)师:我们找几个同学给我们谈一谈哦那个额……王顺卓生6:第11段最后一句师:你把它读一遍,好吧?生6:“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师:请坐哦就是关于……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生命的本质可以从这句话中体现出来就是说每一个生命既普通又独特,虽然我们都是生命中的一员,但是每一个人又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可复制所以又说是独特的而像名声、地位、财产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创造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本质”——“普通而又独特”(板书)然后,像13段的最后作者又提出了“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而生命也使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在前面哪一段提出了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聆听呢?生:第9段师:第9段,他说了……他怎么说的?生:“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师:在第9段中,最后的几句,他说了“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而在后来的10、11段中就具体地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阐释大家结合第10段内容,谈谈作者对“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做了哪些阐释?(师等待约50秒)师:陈浩洁,就是作者具体怎么说“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生7:一开始我们降生到世上,没有谁带着头衔、职位、身份来的师:就是说一开始我们降生的时候,生命就像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带,一尘不染像身份啊、财产啊、地位啊、名利啊,都是后来附加上的然后后面,他又怎么说了?生7: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单纯的事实了师:就是说……现在就是……我们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束缚而找不到生命的本然状态了对不对?第10段呢,就是对“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具体阐释接下来的第11段,作者又讨论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大家仔细阅读第11段,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学生阅读约1.5分钟)师:看完了吧,我们请个同学给我们说说哦王佳丽作者认为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会发生些什么?生8:每个人来到世上,谁都不认识谁、陌生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两个人相遇相知到相爱,都是一种缘分师: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是偶然的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相遇是——奇迹(生说),就是说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概率非常小请坐哦这一段是作者对生命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1012段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作者对生命的具体思考,周国平先生从对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具体阐释过渡到了对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而在我们这篇文章中,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涵盖整个文章的内容,我们往往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文眼”比如,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里面的“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就是一般的关键性的词或者句子,都是可以成为“文眼”的下面请大家结合刚刚阅读后的感受,找出本文的文眼(学生默读、圈找,约75秒)师:金浩佳你认为——生9: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师:“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为什么你会找到这一句呢?而不会找到什么“普通而独特”呢?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时候,讲到了一个女孩的来信是作者和这个女孩之间由他的文章和来信引发的思考,而且是对生命的思考所以,文章的“文眼”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请坐哦这个地方的生命领悟不能理解成生物学上的生命交流,而应该理解成心理(有学生小声说)或精神上的生命交流因为啊,这个女孩,他说了,是一个卑微的女孩而作者呢,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他们之间的身份是不同的,也是不平等的但是生命的精神交流是平等的,文章的“文眼”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板书)师:写完了吗?写完了吧下面我们这个,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就是……我们要利用这篇文章的内容,结合者周国平先生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谈一谈对下面这张图片的认识主要可以结合912段的内容,就是这样一幅名片,大家可以……结合文章912段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这个地方是名字,为了保护隐私,我把它涂了看到这幅图片,首先要跟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这样一幅名片,它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跟我们课文的内容是一样的?如果按照周先生的观点,这个名片还要不要做?生:不要(小声)师:为什么不要呢?生:因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有笑声)师: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从哪个地方可以具体地说呢?大家要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这个问题比如说,这个图片包括哪些内容?生:身份师:身份是……生:什么什么教授、主任师:然后,那个还有什么?职务是吧?生:对师:然后呢?上面是?生:地址师:那下面呢?上面是工作单位对吧?同时他的职称、职务又表明了他的身份、头衔、地位(突然打铃)师:下课了吗?生:没有师:然后课文第10段他说了,人生下来是不带有这些东西的对不对?因此,当我们出去与人交流的时候,用一张名片,用一张包括单位、身份、地位、职务、头衔的名片,从本质上来说,从生命的本质来说,是不符合我们这片文章的生命观点的,对不对?在前面两篇文章,这个……毛泽东的《沁园春&8226;长沙》跟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都提出了对生命体验的认识毛泽东认为啊,他年轻时候的生命就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而《跨越百年的美丽》呢?它把居里夫人的生命描绘成对科学事业的无限追求,而我们这篇文章呢?它把生命又描绘成“普通而又独特的”,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非常小的,因此能够看到一个生命静静地聆听另一个生命是非常令人感动的那么,作为我们中学生,我们应该持有哪一种生命观?或者,你认为你生命观又是怎么样的?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经历来说大家可以讨论的(无声)早读课的时候讨论,现在又不讨论了师:我们请同学说说哦,看看他赞成哪一种,或者是自己有什么看法徐昳暄生10:我觉得就是平平淡淡(大家笑)师:平平淡淡就是真还有呢?哪位还可以说一说,那个……这个同学叫什么?……陶沁雨生:我觉得,我们在这么……作为一个学生在这么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努力向上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跟毛泽东的观点有点儿像(大家笑)那个……黄梦怡生:就是要吃好、睡好、精神养好(众笑)师:吃好、睡好、精神养好,干什么呢?生:(声音小)师:干什么?生:认真做其他每一件事情师:听好了哦,吃好、睡好、养好精神是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在那个地方傻笑的(目光转向一同学)请坐哦刚才我们几位同学有的说了应该平平淡淡,有的说好好学习,一直向上,还有的同学说养好精神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回去之后,都要对这个生命这个问题进行自我的思考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生命经历,然后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的生命观(下课打铃了)然后,作业啊关于墓志铭的作业墓志铭,这个大家,墓志铭知道吧?生:知道师:懂的,是吧?(有答:不懂)墓志铭就是——(嘈杂声)静下来,墓志铭就是对这个死者的介绍与歌颂,(有学生:啊?)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的介绍与歌颂,主要包括名字、地位、生平事迹这样一些东西,主要是悼念,一般只说好的,不说差的就是人的一生,这么结束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对吧?结合课文内容周国平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谈一谈有没有必要写墓志铭,因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众答)大家想一想哦课外把它完成哦然后这个,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大家再见生:老师再见教学反思:这是我给中学生上的第二节课,此前的40分钟,我在9班上的也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不过声音没有录好,情况比这还糟糕这节课不知道是怎么熬下来的,如果有录像,人们一定会发现:我在不停地看表当时上下来,我感觉糟糕透顶了不过,我还是上完了现在看看根据录音整理的实录,对比其他同学上的这一课,我发现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思考的我首先说几个突出的问题:1.教学语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首位,是因为我自己听着录音都觉着好笑难怪学生在下面笑我整理完录音,我一个做法就是我看看有多少字,结果才4700字之前,我听说一节课整理下来大约7000字可见,我的课的容量比较小,大约只有正常课堂的3/5多,有效信息可能不到1/2问题就出在语言上(1)语速特别慢下课我和同学们交流,有的同学笑着问:“老师,你现在说话怎么不两字一顿了?”我笑答:“那个时候是上课”上课时,由于准备不充分,怕说错话另外,平时说话比较快,怕上课时说快了,没内容讲了所以,语速控制得特别慢,断断续续,听起来特别别扭(2)口语冗余我发现,像“那个”(8次)“就是”(30次)“然后”(12次)“这个”(21次)等口语词汇出现十分频繁现在看来,太多了但在当时,不知怎么的就说出来了同一语句的重复、口头禅、语气词等都是一些冗余的、没有教学意义的、无意识重复陈旧信息、不含有效教学信息的话语观看名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师做得非常好,堪称“零冗余”适量的口语出现有助于缓解气氛,调整语气,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出现必然浪费大量有效的教学时间,并造成一种不良的语言示范,降低教师的教学自信力我觉得,造成口语冗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备课不充分、语言习惯不好、临场应变能力薄弱、思维跟不上节奏等等,才造成了说话期期艾艾、断断续续、辞不达意对重要的教学环节、可能出现意外的语段详细地拟写,充分准备,反复演练,或许是一种笨拙但有效地方法(3)语言僵硬听录音,我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都是一个调子打到底没有高潮、没有亮点、没有文采、没有生气,听起来特别的让人郁闷怪不得在后面听课的实习同学说:“我都快要睡着了”语言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想迅速改变恐怕不太现实,只是以后教学时要谨慎注意、反复演练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把教材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理解的语言,再把自己理解的语言转化成学生理解的语言在这两个转化过程中,还要避免语言的冗杂、语调的生硬、语速过快或过慢等教学语言毛病2.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很大一块是教学内容部分主要就是看我们有没有抓住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有没有保持活动和目标的一致,我想,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我在教学之前,设计了一个教案(教学设计1),被老师否决了,特别是第一部分“资料引入,初步感知”老师给了一份教案,让我参照,并且打电话给我,具体地讲了9分钟,我很感动主要是我可能高估学生了,一开始对学生不太了解,问题设计过难另外,时间上可能来不及老师说,我的导入过长我的本意是掺入一些活动的理念,引入一些媒介材料,把课上的活一些我的担心是活动中出现意外,没有过多地考虑学生情况后来,根据老师的建议,我把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调整为“故事导入,认识作者”,大约几分钟(教学设计2)由于刚来,对学生情况不甚了解,所以不太好分析学情事后分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想的那么美好教学设计算是计划,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实施,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想的是,手里拿着教学设计,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来上好了虽然不容易出彩,但也不至于偏离太多可那永远是理想状态学生才不知道你手里拿着教案,你给他铺好了路,他就不愿意走我使用的教学设计2,原来整堂课主要分为“故事导入,认识作者”、“聚焦文本,关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领悟内涵,拓展应用”、“播放动画,收束全文”四块结果上课时,勉强变成了三块,最后一块由于时间和播放器的原因丢掉了阅读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一版块“故事导入,认识作者”完成之后,其他两块完成的并不是很理想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默读课文,能够说出自己的整体感受2.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仔细揣摩句子的内涵3.关注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慢慢地领悟生命“普通而独特”的本质,抛弃外在的浮华功名,树立平等、自然的生命观”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呢?说真话,我不敢确定原因有几个:(1)虽然我打算把重点放在文本解读上,但和学生探讨的并不深入可是随着学生的阅读思考,他们对我提出的文章的“文眼”“生命的本质”“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答出来了(2)关于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仔细揣摩句子的内涵事实上,我根本就没有让学生展开找,只是问了一个学生后,就跳到“生命的本质”上去了在设计中,我列了学生可能找的六句,结果现在就变成了一句从目标的角度来说,似乎没有达成,至少是没有完全达成(3)我整个教学计划的顺序完全乱了,根本不是我原来的顺序一会儿跳到后面,一会儿又跳到前面,反正没有什么系统性可言,更别说什么教学节奏了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似乎太多了(我计算了下,约有14分钟之多),这样必然挤压正常的教学时间我请同学们思考、圈划并且可以讨论的,但讨论活动都没有充分展开说他们不愿意做吧,似乎不太恰当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时间给的少了些,根本没法展开;一个是语言指令不明确,模模糊糊的,“可以讨论”,但没有说一定要分小组讨论结果使得活动进行的不伦不类,说没讨论吧,有点儿声音;说讨论了吧,根本没有深入最后,我内容都讲完了,我发现还没有下课我想到了孝华老师之前交代的几招:(1)联系前文,谈谈选择什么样的生命观;(2)反复地阅读、感受重要段落;(3)阅读《时光村落里的往事》等我选择了第一种方案感觉效果还不错3.教学提问:首先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就是每次同学回答完问题或者阅读完,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没有表扬他们,也没有批评他们,很冷的感觉,只顾着自己讲这可能降低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或许是我担心课堂出现意外,加强了堂控能力,使得自己事先准备的观点凌驾于学生的观点之上这也就是这节课,我讲了很多而学生讲的其实并不多的重要原因总体上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传统的课堂,学生的活动主体被我的话语遮蔽了看看以下几个我的提问:(1)我们请同学来谈谈阅读后的整体感受,可以用一些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2)现在请大家圈划出你认为比较有味的句子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大家可以自己圈读,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圈读(3)作者具体怎么说“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4)作者认为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会发生些什么?(5)在这篇文章中,周国平先生确实提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看法比如说,在1 1段中,大家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一下吗或者说,你找出生命本质的句子,也是成的(6)下面请大家结合刚刚阅读后的感受,找出本文的文眼以上几个提问几乎没有陈述性知识的检测,主要是反思性、理解性的问题,我想问题的层次或许没有把握到位,因而有些时候显得比较突兀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是问题,如前所述可是,针对同学们的回答,我大多数是一对一的理答,而不是把一个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回答放到一起来反馈,有时还会打断学生的回答不过,对于樊星辰同学的“平淡有味”,我使用了追问的策略,使得课堂转入了品味句子的环节4. 教学仪态这个问题不多说了有同学笑问:“老师,你上课时腿是不是在发抖?”我笑答:“你怎么知道的?”其实,腿在发抖倒没有了,只是在讲台上,无论是站着、靠着、手搭在讲台上、背在身后、斜着身体……都不舒服,似乎没有一种自然的状态感觉挺别扭的,不知道是讲台矮了,还是我高了有录像的话,会看得更明显,觉得状态还不如最后那次微格教学的好。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学设计《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
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日益稀缺。
周国平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一剂良药,可以预防学生年轻的心灵受到虚华浮躁的社会风气的熏染。
因此,本文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目标的重要性要高于知能目标。
而要达成情感目标,又绝不能离开具体阅读方法的引导。
离开了有效的阅读方法,脱离了对文本的体验,情感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作为说理性散文的阅读,把握关键语句是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篇有鲜明现实针对性的文章,激活阅读时的现实体验,让文本与生活对话,无疑是深化理解,丰富文本意义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情感目标能够高质量达成的重要保证。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2.学会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感悟周国平文章里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生命本真的纯朴,人与人之间平等理解关爱的价值。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文本意义与生活积累的结合,深化对文章理解。
【教学难点】对生命本色的理解。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案第一章:生命的起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和特征。
2.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3.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命的定义、特征、起源和发展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命的定义和特征,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
3.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总结:强调生命的珍贵和敬畏之情。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作文。
2.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生命保护的志愿活动。
第二章:生命的名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生命的名字的含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父母给予名字的感激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名字的意义和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教学内容1. 名字的含义和作用。
2. 父母给予名字的意义和价值。
3. 珍惜生命的名字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名字的含义、作用和父母给予名字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名字的意义和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名字的含义和作用,引起学生对生命名字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父母给予名字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生命名字的重要性。
3. 思考: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名字的意义和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
4. 总结:强调珍惜生命的名字,感恩父母。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命名字的意义和价值的作文。
2. 鼓励学生与父母交流,表达对父母给予名字的感激之情。
第三章:生命的名字与身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名字与身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生命名字和身份的认同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名字和身份。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教学案【学习目标】
1.让同学感悟生命本真的纯朴,人与人之间公平理解关爱的价值
2.理解“散文之神在于情”,有感而发,才能“才思涌动”
【学习重点】
联系生活,引领同学感悟周国平文章里的思想
【学习难点】
对课文10、11节的理解把握
【学习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前面我们学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和《跨越百年的漂亮》,想一想这两篇文章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生):表现生命雄壮的、宏大的一面
2.(师):生命像一条河,会经过悬崖峭壁,会经过山险关隘,也会穿过青草花丛,会有激流澎湃,也会有涓涓细流和肤浅安静生命有其雄壮宏大的一面,也有其平凡温柔的一面今日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从另一个层面来解读生命,下面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来默读一下这篇文章,找出文中你最有感受的语句
(二)互动环节
默读完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设计意图:引发同学对文章的深入到感悟思索,同时熬炼融情于声的朗读)
1.(生):“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文章的读法,不是从重探寻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观赏,而是一个生命悄悄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师):为什么喜爱这句话呢?
(生):我觉得读文章假如能够不为了从中探寻思想,也不刻意把它当成散文去读,而是以一个生命悄悄倾听另一个生命的方式去读,那就到达了一种读书的境界,我盼望我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师):很好,境界是渐渐提高的,写信的这个读者带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去读周国平的文字,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读文章假如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那么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境界。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从整体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认识生命的本质。
二.阅读方法指导
整体阅读,有篇的整体把握,有段与段之间的整体照应,有整段的内容概括,也有对关键语句的整体理解
二、介绍作者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其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三、分析课文
(一)解题
1、从题目来看,你认为这篇散文要阐释的内容是关于什么的?
(生命本质。
“生命”是要阐释的对象。
“本来”指原初状态。
生命的原初状态也就是生命的本质)
2、名字每个人都有,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做过这样的事情,把自己的名字输入搜索引擎搜一下,跳出的网页有5万多条,重名的不计其数。
职业也是五花八门。
独一无二几乎是不可能的。
“名字”是后天附加的,那么我们的名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何理解题目中的这句话呢?
(二)自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
1、课文的题目“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出处是什么?
(周国平的一封读者来信中的落款)
2、作者收到这位读者的来信,他的感受反应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3、(核心问题)一个作家收到读者来信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会有“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这样强烈的情绪体验呢?作者究竟是被什么感动了?
请一位学生朗读这封信,同学们思考
a.根据作者对原信的抄录来找答案。
你认为是哪些语言打动了作者。
①“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
(认为一篇文章好才会推荐给周围的人,却“不多聒噪”,也就是并不言明推荐的理由。
因为这位读者认为作者的文章需要的是“安静”的感受,而不是“深究”它的思想。
)
②“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 '我从不愿把您想像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作者当然不会生气,他要的也正是这种两个生命之间“静静地听”,这个时候作者便只是一个单纯的生命,不是思想家,也不是散文家。
读者读到的也不只是文字,而是作者的灵魂,也就是他的生命)
③"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生命的交流才能让人的心灵有所收获,使人成长。
而作者的收获便是那一声“谢谢”。
这也正是两个生命真正的碰撞。
)
b.作者也用自己的话言明了感动的理由。
是哪句?
“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
而且作者还特别说明了这种感动“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
在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二中提到“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这句话正是这篇散文的“文眼”
关于“文眼”
人有人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
那么究竟什么叫“眼”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诗眼文眼就是诗文的窗户了。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透过那个“眼”,窥探出诗文的主要内容。
说得通俗点其实“眼”就是关键的意思。
也就是指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来把握,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或句子。
正是这封令作者感动的信中的落款“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4、作者认为“名字”意味着什么?
一个“称谓”,是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连”的一个符号。
代表着世俗功利。
5、“生命的本然状态”指什么?
没有“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这些功利因素影响下的生命状态。
6、者认为:“我们”也就是一般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了,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小”,什么是“大”呢?
“本”“大”: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末”“小”: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
“本末倒置”指过分强调追求生命之外的诸如头衔、职位、身份、财产之类的东西,而忘记珍惜生命本身。
这一段正是从一般人对待生命的“本末倒置”“因小失大”,突出了“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
7、按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爱一个人?
爱一个人,不能仅仅爱一个人的外表、名声、地位和财产。
而应该爱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生命,因为生命是唯一的,既普通又独特,是别人无法重组或再生的重要特征。
8、“令人感动的幸遇”指什么?
一个陌生的读者,读到了作者的文章,感受到了作者文章中对生命的尊重,通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对作者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有多么独特的生命”,从这个本质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发现了自己的生命是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9、最后,作者表态,由衷感谢女孩对其生命的性灵的点拨,并愿自己保持住生命的本色。
作者从平常人对待自身这一生命体和对待别人这一生命体的态度中具体阐述出对生命本质的感悟——生命是普通的又是独特的。
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应该珍惜和感激,与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种种外在的浮华功名实在粗浅得很,因此,每个人应该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
(四)思考感悟
你认同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吗?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