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学案教师用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春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与“春”相关的汉字、词语、短语和句子;2.能够通过图画、诗歌等多种形式感受春天的气息;3.能够简单叙述春天的特点、春节的由来及其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及春节的由来;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画画、诗歌等多种形式感受春天的气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特点。
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并带领学生一起做有关春天的手势动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 多元感受(20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纸和颜料,进行自由绘画。
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
并给学生播放节选自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音频,帮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诗歌朗诵结束后,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明季朝的杏花的感受,借此进行语言的训练。
3. 文化探究(30分钟)以图画形式展示春节相关文化元素,如年画、灯笼、剪纸、舞狮等,解释春节各项文化元素的由来及含义,并引领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并通过部分范文的指导,引导学生复述和叙述春节相关的题材。
4. 意义总结(10分钟)请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没有春节,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并请学生各自发言,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和补充。
5. 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回家后写一篇2-3段的作文,讲述自己对于春天的印象,可以围绕春天的感受、春天的特点、春节的文化元素等话题展开,字数不少于150字。
四、教学评价1.作业: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评价;2.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听讲、思考、发言、绘画等表现进行评价;3.实现目标评价:根据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
五、拓展思考1.如果将这节课放在春节前的一个月,你该怎样调整课程设置?2.除了多媒体、图画、手势动作等方式,你还可以采用哪些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3.请简单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并探究其文化底蕴。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学习重点】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
享受语感默读【学习难点】1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酝酿()黄晕()披着蓑衣()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斗笠()抖擞()2 下面四句话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密蜂嗡嗡地叫着B 一年之季在于春C 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家,诗人,代表作有,等。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5 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二、新课学习(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设疑:朱自清先生抓住了春天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春天的?描绘了几幅图?2 讨论: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提出的问题并作解答3 学生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与朱自清的《春》作比较。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 赏析:A 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的画卷里,你最欣赏的是哪幅图?请说出理由。
B 这些春的图画中,找出文中用来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季的特点和季节变化。
2.学习春季的英文单词和短语。
3.掌握描述春季的基本句型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准备1.春季图片或春天的相关素材。
2.教学PPT或投影仪。
3.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流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春季的图片或视频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春季的好奇心。
2. 学习春季的特点和季节变化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向学生介绍春季的特点和季节变化:•春季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有哪些?例如气温升高、草木复苏、百花盛开等。
•春季的变化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春季的特点和变化。
3. 学习春季的英文单词和短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读春季的英文单词和短语,并进行拼读练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春季英文词汇和短语:•Spring(春季)•Flower(花)•Blossom(开花)•Green(绿色)•Warm(温暖的)•Sunshine(阳光)•Rain(雨水)•Plant(植物)•Garden(花园)教师可以以图片或卡片的形式展示这些词汇和短语,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4. 掌握描述春季的基本句型和表达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描述春季的基本句型和表达方法,例如:•It’s spring now.(现在是春天。
)•The weather is getting warmer.(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The flowers are blooming.(花儿正在开放。
)•I like spring because…(我喜欢春天,因为…)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这些句型和表达方法描述春季,鼓励他们用英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感受。
5. 拓展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春季相关的拓展活动,例如:•绘画:让学生用彩色笔或水彩画绘制春季的景象。
•听写:播放描述春季的短文或句子,让学生进行听写练习。
•观察: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春季的观察和感知,让他们亲身体验春季的变化。
《春》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认识春天的特征,了解春天的生命力和带来的希望和欣喜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在互动、合作和分享中感受美好的“春”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掌握春天的词汇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多元文化体验。
2.教学难点:扩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理解春天的特征,回忆和讨论春天的风景。
(2)认识春天的词汇,并练习相关的语法点。
(3)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和音频材料进行口语表达,以及课堂小组讨论。
2.教学方法(1)引导式讲授。
(2)学生主导的学习模式,在引导下进行讨论、合作和分享。
(3)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教师介绍课程主题,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关于“春”的词汇或想法。
2.用漫画、图画或音频片段展示春天到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步骤二:讲授1.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图画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春天的特征和词汇。
2.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风景以及特征:(1)天气变得温暖,阳光明媚。
(2)花园里盛开着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朵。
(3)家里的小动物也开始活跃起来,它们玩耍的身影可以在阳光下看到。
3.教师讲解相关的语法点和词汇,例如形容词和代词等等。
步骤三:交流活动1.让学生分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可以利用图片、漫画或者播放音频片段。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课程素材,讨论有关春天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等。
步骤四: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回顾学生的课堂表现。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评估1.在讲授时,可以进行小测验,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春天的文章或者小作文。
3.通过记录课堂表现和综合评估,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改进。
第01课《春》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课文内容;2、听录音,学习重读与停连的技巧。
【导学流程】一、学一学在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和预习要求的引导下,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效率!1、整理作者常识及写作背景要求:根据资料链接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要抓住重点,语言简洁。
资料链接:作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现代家、、、民主战士。
散文有《春》、《欧游杂记》、《绿》、《背影》、《荷塘月色》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等。
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2、通篇诵读,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准确断句。
(1)掌握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和词义(参照文下注释)酝酿..()()卖nòng()嘹.()亮黄晕.()烘.()托静.()默呼朋yǐn()伴抖擞.()精神花枝zhāo()展朗.( )润应和.( ) 风筝.()喉咙.()(2)通读课文,标出段号,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能体现景物特点、情感、揭示主题的词句应为文中的关键词句)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要求:细读课文,按下列问题的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1)《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体裁)。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地理位置)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抒发了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分成哪三大部分?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二、议一议,导一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议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寻求老师的辅导!(一)情景导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初中语文教案《春》(最新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语文教案《春》(最新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学案①本文的文章体裁是(5.结合文意我推敲文章主旨为:(三)三读课文1 .作者详细描绘了、春花图、、、这五幅春景图。
2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如:春天像一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
春天像一位作家,他的文章到处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①本文的文章体裁是( )。
A.记叙文B.说明文C.议论文D.应用文②本文的文学体裁是( )oA.小说B.诗歌C.散文D.戏剧(二)再读课文1 .关注文章及段落的开头结尾、过渡句、 中心句,在脑海中思考并总结每一段的大意。
2 .用铅笔在段后划“文的结构为()。
A.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B.总分式:“总一分” / “分一总” / “总一分一总C.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D.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4.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本文的线索是()o A.人线(以人物为线索) B.事线(以事情为线索)C.物线(以物品为线索)D.地线(以地点为线索)E.时线(以时间为线索)F.情线(以感情为线索)(四)四读课文1.朗读并摘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句、段至采风本上,也可尝试仿写、改写,积累写作素材。
2.搜寻并积累三至五句有关“春”的古诗词至采风本上。
3.记录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注:红笔做批注,蓝笔记笔记,黑笔写作业。
)课堂学习:眼、耳、口、脑、手“五到”一、朗读,知春意(-)预习成果展示(二)自主思考1.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3.赏析第二段的语言。
二、品读,感春趣一一小组合作探究(一)写景角度1.小组自选i幅春景图,完成下表内容。
(注:景物特点可从外形、声音、颜色、味道、数量等多方面思考,描写角度和修辞手法需在文中找出例句。
)2.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二)句子赏析1.思考课文后“积累拓展”第四题,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题目:《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春》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2.掌握诗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春》教学设计(通用6篇)《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会遣词造句。
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及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春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指导:品读意境美、语言美。
用“数学化”的原则指导思考,即“公示——领悟——运用”,以动脑为核心,把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调动起来,把思维与课文归于一体。
教学时序: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引入:(儿歌《春天在哪里》、PPT画面)【师】春天里有什么?(荡漾的东风、明媚的阳光、娟娟的细流、嫩绿的草儿、万紫的花儿、细密的春雨、欢悦的人们等)二、赏古诗、得方法:(PPT画面、附诗、配乐解说)【师】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视觉效应,写出了颜色;那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从听觉上,再现了声音;“踏花归去马蹄香”,通过嗅觉,表现了气味;“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柔和。
因此,写景散文重在观察,而观察就是要五官一起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再经过加工,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散文。
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听、视、嗅、触全身心感受;声、光、色、态形象主体化;文中滋味先品读;替换对比之精妙。
三、听读课文,理清层次:(音乐PPT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问】1、作者细致观察了哪些春天的景物?2、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3、作者如何观察再传情传神地表达出来的?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情:1、在文中勾画自己认为写的传神的字“△”、词“”、句“”,并体会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绝妙生动?2、精读语段(1)春雨的特征一多二细;(2)写了雨中的景物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在地里工作”的人们;“稀稀疏疏的、静默的”房屋。
雨中景物的特点概括为“安静而和平”(用原文词语作答)(3)文段中含蓄地写了春风,依据是“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4)“笼”字用得好,好在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第 1 课《春》七年级班姓名:预习目标:1、会读“蓑”“卖弄”“应和”“黄晕”“抖擞”等词,会写“笠”“朗润”“酝酿”等词,理解“欣欣然”“朗润”“舒活”“花枝招展”等词的含义。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赏析并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预习任务:【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生动、优美,学习本文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并且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春的特点,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一、资料助读:【知识构建】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的知识网络如下:特点:形散神不散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表现手法: 想像;联想;象征意境:雄浑或质朴典雅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作家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扫除文障:1、大声朗读课文,用“~~~”划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并试着抄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liáo()亮涨()散()抖擞()hōng()托应和()朗rùn()wǎn()转稀疏.()鸟巢.()撑.伞()黄晕.()薄.烟()涨.起来()披着蓑.()戴着笠.()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初中《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春》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春》的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深度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和他的散文《春》。
2. 学生齐读《春》的标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春》,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解决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写一段话。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建议和意见。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背诵《春》的内容,对春天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盼春、绘春、赞春分为三个部分【篇一:春学案】【篇二:春教案】〈〈春〉〉教案作者:朱自请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
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重点: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难点: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重点: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难点:1、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2、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的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
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
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请的《春》,侃侃他写的《春》有美在那呢?(板书题目及作者)(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
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
《春》教案教师:王老师班级:初一·一班学校:XX学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2)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1)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四、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五、安排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春,一个绿意葱葱的季节!春,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一个孕育希望的季节。
春风、春雨、春花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寻觅美的双眸,燃起了他们歌颂美的热情,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请同学们从记忆里搜索关于“春”的诗句,把它写下来,之后小组交流,每组至少整理出三句。
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古诗中描绘“春”的诗句可谓俯拾皆是,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朱自清的《春》。
(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二)品读原文1、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核准字音;2、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初步感知课文;3、请三位同学合作范读课文。
初中《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了解春天的特点和春天的美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春》。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描述了春天的哪些特点?b. 课文中的作者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以下问题:a. 课文中的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b. 课文中的作者为什么对春天有如此美好的情感?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春天的美好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春特点:温暖、生机勃勃、美丽情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情感体验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表达不够充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11《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难重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liáo()亮 hōng()托朗rùn() wǎn()转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明朗润泽。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 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5.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6、填空。
(1)《春》的作者是,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2)《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 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春》主备人:张春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思路。
2、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进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进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教学设想:《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满贮诗意的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无限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赏析本文,要学习作者如何把景物写得生动有情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恰当的用词、各种修辞方法、各种感官的调动等。
教学步骤:一、预习。
1、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写在自己的口袋本上,准备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要求:A层——至少8句;B层——至少3句)了解作者朱自清。
(写在便利贴上贴书上)(A层完成)2、朗读课文3遍,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二、激趣导入:1、春,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呢?用一两个词谈谈春天给你的感受。
(引领学生一起回忆咏春的有关诗句和成语。
)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大地吐绿,给人希望。
孟浩然《春晓》、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孟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知识点+预学案+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
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
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
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第一单元1《春》自主学习单一、大声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文体及作者(搜集资料)三、读后感受(写出自己读课文后的真实感受,不少于150字)四、重点字词(注意笔画工整,书写规范)五、积累学习,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六、质疑问难(提出你自主学习课文后不理解的至少三个问题)1.2.3.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窠巢.(cháo)撑.起(chēng)笼.着(lǒng)B健.壮(jiàn)应.和(yīng)披蓑.(suō)C酝.酿(yùn)宛.转(wǎn)黄晕.(yūn)D卖弄.(nòng)朗润.(yùn)稀疏.(shū)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清脆嘹亮薄烟繁花嫩叶B傍晚短笛赶趟轻风流水C抚摸烘托静默呼朋引伴D郎润筋骨风筝花枝招展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枝招展....的傣族姑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B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C观赏春天的人们,无不赞叹春天美景的巧夺天工....。
D国文和英文,则必须学有素养,临阵磨枪....、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气势磅礴,乐音沸沸扬扬。
B焦裕禄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
C由于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吸烟的害处有多大。
D教孩子面对挫折,并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是现代教育中极关键重要的课题。
5.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课内阅读理解6.课文第3自然段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这一段写出了春草的哪些特点?这一段第3句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有什么作用?7.第4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8.第5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春风时,是通过人的那些感觉来写的?请举例说明。
专题01 《春》新课预习小学要求 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初中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但兴趣却在文学,是“文学研究会”最早的会员之一。
1925年到清华大学执教。
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
1932年9月回国,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抗战爆发后,随校南下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回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直至积劳成疾,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朱自清一生著作20余种,约200万字,他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11.《春》学案编者:黄晓利教师寄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一、积累运用1.①《春》的作者是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②“”,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①酝酿——造句:②花枝招展——造句: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C)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闹飞)着②小草也青得(刺逼)你的眼③山(湿润朗润)起来了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烘托)出一片(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答案(闹逼朗润烘托安静)5.按要求默写课文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 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二、自主探究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A.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拟人)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比喻、排比)E.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拟人)F.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3. 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1)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明朗润泽(朗润)(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4)黄色的光圈(黄晕)(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一年之计在于春)4. 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A. 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B. “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闭上眼,熟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C. “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密密地斜织着)D. “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E. 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1.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2. 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有何感受?(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3. 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4. 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第二课时一、达标检测1.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B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 捉迷藏(cáng)B胳膊(bo) 抚摸(mō) 应和(hé) 鸟巢(cháo)C酝酿(niàng) 薄(báo)烟黄晕(yùn) 抖擞(sǒu)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2. 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和()()薄()()散()()3. 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D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4. 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繁多)(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 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B. 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C. 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D. “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B )A. 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B. 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C. 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D. 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二、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生命的选择雷抒雁〈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问题:(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玫瑰花: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白玉簪花: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三、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从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