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春天》教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寂寞》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寂寞人生的苦涩,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寂寞》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感悟人生的寂寞与无奈。
2.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寂寞。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体会寂寞人生的苦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寂寞的树、孤独的人等,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寂寞人生的无奈,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寂寞的理解,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寂寞的氛围,感知作者的情感。
2. 情感教育: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寂寞。
3. 启发思维: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寂寞》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寂寞的概念,认识到寂寞是人生的一种普遍情感。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寂寞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意义。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寂寞》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探讨寂寞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难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寂寞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寂寞的概念,分析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寂寞的理解和体会。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寂寞的定义,分享个人对寂寞的感悟。
2. 阅读课文《寂寞》: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探讨寂寞的内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讨寂寞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探讨:评估学生在探讨寂寞内涵及其意义时的深度和广度。
七、作业布置2. 让学生准备一个关于寂寞的小演讲,可以是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寂寞》文本。
2. 与寂寞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文学作品。
3. 演讲模板和评价标准。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和探讨寂寞的内涵。
十、课后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连贯性和深入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明确教学目标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需要关注学生对寂寞概念的理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思考和探讨能力的发展以及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寂寞》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寂寞》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寂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寂寞》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探讨寂寞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对策略。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一、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寂寞》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寂寞的感悟和应对方法。
5. 总结课堂,强调正确面对寂寞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和主题思想。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一、评价目标1. 检查学生对课文《寂寞》的理解和领悟程度。
2. 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考查学生对寂寞情感的应对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 阅读理解题: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感悟作文:考查学生对寂寞情感的应对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准备一、教学资源1. 课文《寂寞》文本。
2. 作者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文本和作者背景资料。
2. 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道具。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一、教学时间1. 课时:本章节共需45分钟。
二、教学安排1. 第1-15分钟: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寂寞》的作者和背景。
2. 第16-30分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和情感。
3. 第31-40分钟: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第41-4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寂寞的感悟和应对方法。
高中语文《寂寞》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寂寞》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寂寞情感。
1.2 教学内容课文《寂寞》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写作练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和情感表达。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图像。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寂寞主题的信息。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课文《寂寞》的作者和背景。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和修辞手法。
主题讨论:讨论课文中的寂寞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3.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分享心得: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和体会。
写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期的点评和指导。
4.2 教学反馈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5.1 教学资源课文《寂寞》原文。
与寂寞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
5.2 教学参考参考教材或教参中对课文《寂寞》的解读和分析。
参考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案设计。
渴望春天 - 苏少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概述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苏少版七年级音乐下册中的一首歌曲——《渴望春天》。
通过歌曲、活动、练习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理解春天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学习目标•了解春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理解歌曲《渴望春天》的歌词和曲调,并能演唱出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欣赏能力,激发其爱好音乐的兴趣。
具体内容1. 学习歌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渴望春天》的歌词。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歌词,理解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再尝试唱一遍。
《渴望春天》歌词:春天的心情像一支歌,融化了冰雪化了冻,带给我们无限生机。
春天的伙伴是小鸟儿,她们三月里穿上新衣,为我们让春天更加美。
梦中我见到花开的河,春风吹过草龙舒展,温暖的风融化我们的冰,晴空万里万里信,春天就要来到,等待了好久好久的花儿终于要开花了。
2. 音乐欣赏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听音频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了解歌曲的曲调和音乐元素。
同时,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听出歌曲中的高潮、转折等特点,深入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和意义。
3. 活动设计(1)填词活动:将歌词中的关键词空出来,并让学生自己填词,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2)创意表演:鼓励学生将歌曲改编成独特的版本,并表演出来。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3)创作练习:让学生练习编曲、填词等相关技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实践。
4. 总结归纳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和归纳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理解春天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渴望春天》这首歌曲,并通过音乐欣赏和活动的方式,让他们从多个方面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此外,通过讨论和总结,还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寂寞》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寂寞及其内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词汇解析:讲解并练习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文学欣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4. 人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生的寂寞,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一、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寂寞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逐段解析和理解。
3. 词汇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文学欣赏: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情节安排等,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5. 人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生的寂寞,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2.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特色。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掌握: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欣赏与思考:评估学生在文学欣赏和人生思考方面的表现,考察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方向。
2.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一、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寂寞》的文本材料,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以情景演绎《寂寞》教学教案教学教案:以情景演绎《寂寞》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将以情景演绎的形式,来教授《寂寞》这篇课文。
以下是本次教学的详细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寂寞》的内涵和主题。
2.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认识水平。
二、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与孤独和寂寞主题相关的歌曲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 阅读原文请学生先默读《寂寞》这篇课文,然后再听教师的朗读。
读完后,请学生及时表达疑惑和感受,并互相交流。
3. 分组演绎请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组,每组可以自行决定演绎方式和内容,但必须要涉及到全文的情感、环境、人物、意义等方面。
演绎完后,互相交流学习,给予建议和提议,以达到不断提高的效果。
4. 总结课堂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在演绎中发掘到了哪些内涵和感悟?你认为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的启示是什么?三、教学要点1. 《寂寞》这篇作品以轻描淡写的方式,抒发了寂寞的情感和生活中理解的难处。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和多层面的阐释,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寂寞这种情感体验。
2. 情景演绎的方式,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了寂寞的情感,同时也突显了作品的人物和故事情感。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个性发展。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演绎的过程中。
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渠道,让他们不断提高文学鉴赏和表述能力。
四、教学效果及评估在教学结束后,可以评估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学习成果:1. 理解《寂寞》的内涵和主题。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
3.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认识水平。
以上是本次教学教案,希望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篇文学作品,培养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
《寂寞的春天》阅读目的摘要:《寂寞的春天》阅读目的1.了解《寂寞的春天》的内容与主题2.探讨作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观点3.分析《寂寞的春天》给我们的启示正文:《寂寞的春天》阅读目的《寂寞的春天》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经典著作,作者瑞秋·卡逊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揭示,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与主题,探讨作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观点,并分析《寂寞的春天》给我们的启示。
一、了解《寂寞的春天》的内容与主题《寂寞的春天》主要讲述了杀虫剂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书中以DDT 为代表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作者瑞秋·卡逊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指出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春天变得寂静,鸟语花香不再。
这本书的主题在于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探讨作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观点瑞秋·卡逊在《寂寞的春天》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思考与观点。
首先,她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作者强调了科学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科技进步带来的化学农药等成果,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科技发展,确保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分析《寂寞的春天》给我们的启示《寂寞的春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问题,才能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政府和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政策和举措,确保这些政策和举措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
此外,我们还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如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节约资源等。
总之,《寂寞的春天》是一本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环境保护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寂寞的春天》阅读目的摘要:一、作品背景1.《寂寞的春天》作者简介2.作品创作时间及影响二、主题概述1.寂寞的表现2.春天的象征意义3.寂寞与春天的关联三、主要情节及人物分析1.主要人物介绍2.情节发展概述3.人物性格与寂寞主题的关联四、作品艺术特色1.文学手法运用2.艺术风格特点3.作品价值与启示正文:《寂寞的春天》是一部描绘现代人内心孤独与寂寞情感的作品,作者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寂寞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文章将从作品背景、主题概述、主要情节及人物分析以及作品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作品背景《寂寞的春天》是21世纪初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张抗抗。
该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主题概述《寂寞的春天》以春天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春天里的孤独、无助与渴望。
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季节,在作品中却成为了寂寞的象征。
作品中的角色在春天的衬托下,更显得孤独与寂寞。
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求爱与被爱的满足,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寂寞的困扰。
三、主要情节及人物分析小说主要围绕几位主人公展开,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特点。
如主人公小青,她年轻貌美却深感寂寞;老舍人则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他既热爱生活,又无法摆脱内心的寂寞。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跃然纸上,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四、作品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寂寞的春天》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例如,春天作为寂寞的象征,既表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又凸显了人物内心的孤独。
此外,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也极具特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在艺术风格上,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融合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寂寞的春天》作为一部描绘现代人内心寂寞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通过生动的描绘,让我们认识到在美好的生活中,人们仍然难以摆脱寂寞的困扰。
凉凉的春天幼儿教育教案第一章:春天的季节特征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春天的时间段及其特征。
春天常见的水果和花卉。
1.3 教学活动:观看春天自然景象的视频或图片。
带领幼儿进行户外观察,寻找春天的迹象。
制作春天的手工艺品,如花卉卡片。
第二章:春天的动植物2.1 教学目标:让幼儿认识春天常见的动植物。
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春天常见的鸟类、昆虫和花卉。
春天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2.3 教学活动:观察春天的动植物,如鸟类、蝴蝶和花卉。
制作动植物的手工艺品,如小鸟巢和花朵。
进行户外活动,如寻找春天的昆虫。
第三章:春天的健康饮食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春天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春天适合食用的水果、蔬菜和食物。
春天饮食的健康原则。
3.3 教学活动:学习春天适合食用的水果和蔬菜,并进行品尝。
制作健康的手工艺品,如蔬菜和水果的卡片。
开展春天健康饮食的小游戏。
第四章:春天的安全常识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春天常见的安全隐患。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2 教学内容:春天户外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春天常见的安全隐患,如水边、高空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春天安全常识的讲解和示范。
观看相关的安全视频或图片。
开展春天安全的小游戏,如模拟逃生。
5.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春天相关的节日和文化活动。
培养幼儿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春天相关的节日,如清明节、复活节等。
春天常见的文化活动,如踏青、赏花等。
5.3 教学活动:学习春天相关的节日和文化活动。
进行节日主题的手工艺品制作,如复活节彩蛋。
组织户外踏青活动,体验春天的美好。
第六章:春天的环保教育6.1 教学目标:让幼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6.2 教学内容:春天环境污染问题及影响。
《寂寞》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的内涵。
【学习过程】自学指导:诵读课文三遍,读的过程中找出中心意象,揣摩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完后,请用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二、分析意象特点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
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
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
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
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
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从结构上说,跳跃性非常大,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3.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
《寂寞》教案【教学目的】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从中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从而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精当的语言描绘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珍惜保护原生态环境的世界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赏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教材设计】亨利·戴维·梭罗(1817—1962)在瓦尔登湖仅生活了二十六个月,但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连结在一起。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梭罗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的牧歌。
与梭罗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在散文写作技巧上,梭罗也运用最自在的语言,他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不够成熟。
梭罗在文章中对人的寂寞和大自然的寂寞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梭罗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尔登湖的一员。
《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一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
【教学步骤】导语设计:什么才是快乐?梭罗认为寂寞才是快乐。
向宁静靠近的最好方法是寂寞。
寂寞是最好的伴儿,因为寂寞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
也许只有在寂寞中,人心才能宁静下来;只有宁静下来了,人才会去思考自己;而只有思考了,他才可能认识自己。
你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吗?能就让我们共同来感悟梭罗笔下的《寂寞》(板书)。
去感受与大自然融合的惬意,用心去思考……【背景介绍】1.译者徐迟:“《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
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
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
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享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滑县教师进修学校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名:《寂寞》学案
制作人:田红霞谭艳丽苏修宾课时数;一课时学习目标:
1、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意境特点。
3、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一、意象特点的分析。
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自主学习,完成尝试题
(一)、朗读这两首诗。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三、合作学习,完成探究题
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四、小组展示,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六、巩固提升
改编本首诗歌,使之变为叙述文体。
《寂寞》戴望舒教学方案《<寂寞>戴望舒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寂寞》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意象、语言、韵律等方面的分析。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寂寞情绪,启发学生对人生寂寞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寂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感受,以及这种感受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诗歌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如寂寞的表现、意象的象征意义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等进行细致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寂寞的感受:“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到过寂寞?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心情吗?”(2)简单介绍戴望舒及其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寂寞》。
2、作者及背景介绍(1)戴望舒(1905 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的诗歌多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著称。
(2)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内心感受。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4、诗歌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提问:“读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人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2)诗句解读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探讨以下问题:①“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这里的“野草”和“脚印”有何象征意义?②“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
班级:姓名:
6.寂静的春天
【旧知检测】
1、名句默写
⑴移船相近邀相见,。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⑵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同声暂歇。
⑶曲罢曾教善才服,。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⑷岂无山歌与村笛,,,如听仙乐耳暂明。
【考点呈现】
一、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能力目标:自主阅读,分析结构、概括文意。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5★4: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揣摩重点语句。
考点分析:近五年全国卷出现5次。
角度:在现代文阅读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
【尝试练习】
1、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答案:“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导致春天里出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作者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二、典型示例
选项:(2013·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比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对结果:不一致
理由:“都”说法绝对。
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
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巩固练】
2.仔细体会这个句子,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答案:形象地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
人们的注意,表达作者迫切的心情。
【课堂检测】
3. 仔细体会这些句子,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
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答案:用比喻手法,指出人类滥用化学药品导致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却毫无察觉。
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答案:一字之差,但表达情感却有极大差别。
“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则表现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