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语文一上第五单元《比一比》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1
西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比一比》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2. 能够比较物品的大小。
3.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大”、“小”。
教学重点:学会比较物品的大小,正确运用词语“大”、“小”。
教学准备:课文《比一比》的课本和课件。
图片或实物用于比较大小。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比较物品的大小。
引导学生描述物品的大小,提问:“你认为哪个物品大一些?哪个物品小一些?”并引导学生用手比划大小。
Step 2:阅读课文给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跟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小猪和小狗都在做什么?他们都在比什么?谁大谁小?”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再次让学生比较大小,帮助学生理解。
Step 4:操练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较大小的活动。
每个小组给出两个物品,让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进行比较,并用句子描述。
比如:“猫比鸟大。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出不同的比较结果。
Step 5:巩固练习通过分发练习册或打印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
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品的大小,或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Step 6:总结和思考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复习新学到的词语和句子,巩固学习成果。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品的大小,并进行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Step 8:课堂总结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词语“大”、“小”的理解。
比如让学生找到教室里最大的物品、最小的物品等等。
可以结合实际环境进行相关的游戏,增加趣味性。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比一比》教学目标:⒈、初步感知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知道大小、多少的比较。
⒉、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5个字,认识3个部件。
⒊、联系生活,了解更多可用大小、多少、高矮、长短作比较的事物。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5个字,认识3个部件。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了解更多可用大小、多少、高矮、长短作比较的事物。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比较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引入开课时,先搞一个小活动:教师喊“起立”,学生就坐下。
教师喊“向左转”,学生就向右转。
活动后再来学习意思相反的字词,学生兴趣盎然。
二、在观察中比较意思相反的词⒈、初步学习比较。
让学生观察自己身上的重要器官“手”、“足”,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手指、脚趾数量一样多,长得可不一样,引出“手指长,脚趾短”。
⒉、充分观察,多角度比较。
让两位学生站在讲台上,比一比,他们有什么不同,看谁观察最仔细,找出的不同点最多。
从个头上看:一高一矮从体型上看:一胖一瘦从年龄上看:一大一小从肤色上看:一黑一白从所站的位置上看:一左一右学习句子:“哥哥高,弟弟矮。
”学习从不同方面去比,就会有不同结果。
⒊、在比较中渗透用辨证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地球、太阳:太阳大,地球小。
如果以地球、月亮比较,就变成地球大,月亮小。
学习句子:“太阳大,地球小。
”“大”“小”的意思是相反的,是通过比较确定,不是固定不变的。
用课件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⒈、游戏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如:“长”,学生就要说意思相反的词“短”。
⒉、游戏二,学生上台举起“大”,学生齐问:“什么大?”上台学生自主回答后,又举起“小”问全班:“什么小?”并抽其他同学回答。
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长”、“足”等。
四、扩展活动⒈、用“大”、、“小”造句说话。
⒉、让学生说说爸爸、哥哥、弟弟的大小关系。
⒊、同桌比高矮,再与别的同学比,看看高矮的变化。
上学了第2课时比一比⏹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页,第6页,分辨物体的“长短、轻重、大小、多少”⏹教学提示教科书只出现了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4组比较,没有出现“同样长、同样大、同样多、同样重”的比较。
教学时是否出现,何时出现,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但是一旦出现,一定要有真情实景,用实物说明。
⏹教学目标1.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难点: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准备2个长短差不多的铅笔,2个大小不一的篮球、2个乒乓球、1袋苹果、1袋梨、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天平。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3个圆片、3个小三角形或3根小棒。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
如谈话法、情境导入法、游戏法等。
谈话法:小学生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分辨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多少,会有很多好玩的小活动,喜欢吗?游戏法: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情境导入法: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并板书: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设计意图】游戏法引入,孩子学习热情、参与度最高、注意力最集中。
谈话法比较好操作,学生不会乱。
情境导入法容易操作,也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调动生活经验来感受数学,学习数学”的要求。
◆探求新知,掌握分类标准1、教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比较出这两位同学谁高谁矮? 与同桌说说你的方法。
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章《比一比》,详细内容包括:1.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比较的意义;2. 学习使用“比一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3. 理解“多”、“少”、“一样多”的概念;4. 掌握使用比较符号“>”、“<”、“=”表示比较结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能运用比较符号进行简单的比较;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 使学生能够将比较的方法应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意义,掌握比较符号的使用;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尺子、绳子等;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5个苹果,另一幅是3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哪一幅水果多;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如:比较两个铅笔的长度,引导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2)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如:比较两组图片中物体的数量、长度、高度等;(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学生互相交流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2)教师出示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比较的意义;2. 比较方法:观察、测量;3. 比较符号:“>”、“<”、“=”;4. 例题及解答;5. 随堂练习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比较下列两组图片中物体的数量,用比较符号表示答案:A. 3个苹果和4个橙子;B. 5个铅笔和5个橡皮。
(2)比较下列物体的长度,用比较符号表示答案:A. 一支铅笔和一把尺子;B. 一根绳子和一条毛巾。
《比一比》参考教案(精选16篇)
《比一比》参考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在数学区中,可提共排序板、动物与食物想匹配的材料,如小兔子和萝卜、小狗和骨头等,请幼儿用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方法比较动物与食物的多少。
活动目标
1、愿意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2、按要求正确地在排序板上摆放,并尝试一一对应地方法比较俩组物体的多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一对应的俩中物体的多少。
2、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后,引导幼儿说出多的是谁少的是谁。
活动准备
玩偶、书、小筐
活动过程
1、小熊请客。
2、小狗小猫排排队。
3、小狗小猫谁多谁少。
4、幼儿操作活动。
《比一比》参考教案篇2
一、联系实际导入:。
二年级西师大版语文上学期期末整理分类复习校外练习单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形近字词1. 比一比,再组词。
抽(______)扔(______)瓜(______)部(______)猪(______)油(______)奶(______)爪(______)都(______)借(______)2. 比一比,再组词。
妆(__________)注(__________)员(__________)植(__________)壮(__________)住(__________)圆(__________)直(__________)3. 比一比,组词语。
骄(_________)题(_________)抹(_________)蜜(_________)娇(_________)堤(_________)沫(_________)密(_________)4. 我会比一比,再组词。
词(__________)景(__________)忆(__________)掉(__________)语(__________)影(__________)乙(__________)桌(__________)寓(__________)钱(__________)功(__________)买(__________)遇(__________)浅(__________)攻(__________)卖(__________)5. 比一比,再组词。
睛(__________)园(__________)底(__________)晴(__________)圆(__________)低(__________)盯(__________)渴(__________)桂(__________)灯(__________)喝(__________)挂(__________)拼音词组6. 看拼音,写词语。
shàn zi(_____)màn zǒu(_____)xiānɡyù(_____)bái tù(_____)ān quán(_____)shùɡēn(_____)tònɡkǔ(_____)zuìhòu(_____)7. 看拼音,写汉字。
公开课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一节的内容是讲比较万以内的数大小。
比较两数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比较大小的基础。
本节课力求把以往所学的万以内的大数的比较分散、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有趣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 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方法教具的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旅游。
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美景,希望大家旅途愉快!欢迎大家乘坐2年级的专列,随着专列一起领略祖国的优美景色吧!(示出课件)二.探究新知1. 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你们看这是哪地方?黄山、香山、泰山、华山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常年云雾缭绕,海拔(高)约1865M;香山位于首都北京,秋天的枫叶红似火,海拔约575M;泰山位于我国山东,被誉为天下第二山,海拔约1533M;华山位于我国华阴县,以险俊著称,海拔约2155M。
传说中当年宝莲灯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家都被沉香救母的故事所感动。
这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六知”感恩教育,大家今后一定要报效祖国,孝敬父母啊!(1).提出问题: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小声读读,再想想这两个数谁更大?(板书:1865、575)生:1865更大,因为它是四位数,575是三位数。
师:其他学生还有想法吗?(指生回答并给予鼓励)师: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少的大,对吗?比如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生:学生举例说明师:让同学们归纳发现一条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律是什么?(板书: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少的大)2. 四位数与四位数的比较(2)师:刚才同学们在玩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谁能帮我比比黄山和泰山哪座高?指导学生看数字并读出,仔细观察两个数,发现什么?(1865、1533)生:都是四位数。
《比一比》评课稿
本次公开课活动,我听了尚老师的《比一比》一课。
结合自己教学本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中的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万以内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新课教学时,四座山比高矮,教师设计了问题:谁最矮?谁最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
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也在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再适时地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练习题设计有梯度,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特别是最后的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让优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
但我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
1、教师是谈话直接导入新课,本节课是比较万内数的大小,教师在课前可以设计百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题目,引导学生在具体比较的过程中,强化一下百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本节课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多,很少有单独回答问题,教师可将两者相结合,听听学生的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