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步长法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青少年运发动的100米训练方法及方案一、100米的生化特点当运发动从起跑的安静状态过渡到高速时,含有丰富的氧气的血液,从肺部到肌肉最快也要6秒钟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CP(磷酸肌酸)供能只能维持5~7秒,由于肌肉活动时CP的消耗和乳酸的堆积,ATP(三磷酸腺苷)再合成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所以专家推荐六秒训练加速度的法则。
要开展速度耐力就必须尽量使CP耗竭和造成乳酸明显堆积,这样有利于提高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
一般说来,开展速度耐力的剧烈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10秒,最多不易超过60秒。
另外又有英国的基恩先生研究的乳酸积极作用的新说:乳酸盐是一种不燃烧的燃料,而非"废物〞和"毒素〞。
运发动体内乳酸盐的积聚反映了身体对运动的应激,而不是造成疲劳的原因,没有必要把无氧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盐的过程看成是令人讨厌的事,因为如果不动用这一能量系统,运发动就不可能进展剧烈和持久的运动。
同时,乳酸盐生成并非总是意味身体正在进展无氧工作,一旦肌肉工作所需要的ATP和有氧系统所能供给的ATP之间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乳酸盐。
二、训练模式(一)100米训练是个周期化训练过程,开场要有个适应性阶段,其目的在于发动大多数的肌群参与工作,并使韧带、肌腱和关节为以后最大限度承受开展力量的练习作好准备,也是为了防止后续训练的运动损失。
在适应阶段,采用9~12个练习,每组重复8~12次,负荷最大40%~60%,恢复时间为2~3分钟,这个阶段持续4~6周。
(二)开展最大力量阶段为期6周,训练课采用5~6个练习,安排4~8组,每组重复8~12次,负荷逐渐从70%增至100%。
(三)开展爆发力阶段,采用4~5个练习,安排3~4组,每组重复8~15次,负荷在50%~80%之间,每周1—2次,安排在技术练习或速度练习后进展。
(四)耐力训练主要由200~400米节奏跑组成,其目的在于为整个训练周期建立"能量库〞。
三、移动速度的训练移动速度是指在周期性运动,运发动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快慢,它又分: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和高速耐力。
短跑的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起跑
短跑从听到起跑的口令开始,这个命令是很短的“各就位”,当运动员听到时,应使身体保持起跑的动作,听到预备时,应抬起身体,重心适当前移,使脚掌紧贴起跑器,双臂放松。
听到枪声后,两手迅速离开地面,两腿用力前蹬,后蹬充分且迅速。
二、加速跑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从后腿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的一个中间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段时间。
起跑后加速跑的步长一般为2-2.5个脚长,频率较快,大约每秒3步左右。
在加速跑的过程中,上体逐渐抬起,步长和步频开始增加,在距离起跑后的10-12米处,就可以用自己较快的速度进行途中跑。
三、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距离跑中距离最长的一段,这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节奏感和速度感,同时要注意放松身体和呼吸。
在距离终点前400米左右时,应该开始逐渐加速,在距离终点200米左右时,应全力冲刺。
四、终点冲刺
终点冲刺是短距离跑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
在距离终点20米左右时,应全力冲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在冲刺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避免因为冲刺过猛而导致摔倒或撞到其他人。
五、呼吸
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短距离跑非常重要。
在加速和途中跑时,应该保持有节奏的深呼吸,避免出现气喘或呼吸困难的情况。
在终点冲刺时,应该张开口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全力冲刺。
100 米短跑训练方法100 米短跑提速方法短跑技术要求特别高,是一项要求全身配合,快速反应,灵活性高,强度大的激烈的运动项目。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100 米短跑的提速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短跑是一项以无氧供能方式为主的速度力量性项目,强大的爆发性力量,较高的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合理的跑的技术,以及较强的心理能力是从事短跑运动的必备条件,因而,认识短跑项目的特征,把握短跑专项训练的内在规律,探索短跑专项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短跑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重要途径。
鉴于上述,笔者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多年参加短跑训练实践的感性认识,从短跑训练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探索短跑专项的主要训练内容,以及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旨在为教练员提供训练实践依据。
步长和步频是现代短跑技术的核心,也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运动员技术特点、身体素质水平、神经类型与身体形态特征等综合体现。
要提高跑速,步长和步频是关键。
倘若两者同时提高是最理想的,但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却很大。
因而,在短跑训练实践中,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步长或步频。
从跑的技术原理分析,步长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跑时的后蹬力量、后蹬角度、摆动力量、摆动速度,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等。
为此,在训练中,我们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着重发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
在训练手段的选择上,我们采用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摆动腿积极下压和小腿由前向下向后积极着地)、蛙跳、单足跳等练习,提高跑时的后蹬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高抬腿跑、拉橡皮条高抬腿“车轮跑”、收腹跳等训练手段,提高摆动幅度,加快摆动速度,并且,采取其它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训练,从而提高了步长能力。
对于步频能力的训练,我们侧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训练,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
体育生100米怎么跑更快在高考体育加试中,100米项目是大部分体育考生参加高考体育的第一项考试项目。
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和打击考生考试的心情和自信心。
下面店铺就教大家如何提高100米跑的成绩。
一、100米技术特点1、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起跑包括“各就位”、“预备”、“跑”三个动作。
听到“各就位”口令后,做几次深呼吸,轻松地走或跑到起跑器前,屈体,两手撑地,有力腿在前,两脚依次蹬在起跑器上,后腿跪在地面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在一条线上,后腿膝盖和前脚足弓之间有10厘米的距离;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向前,两手约与肩同宽撑于起跑线后,两臂伸直,肩微移超过起跑线;颈部自然放松,两眼视前方半米处,注意听“预备”口令。
预备口令发出后,后边支撑腿稍抬,臀部和肩平或者稍高于肩,但是后边腿要弯曲,不要伸直,两眼视前方三米处,注意听枪响.枪响后后脚快速瞪离起跑器,两臂快速摆动,身体前倾至10米处逐渐抬起,快速跑下去.要求:“各就位”时,轻快的走到起跑器前,两手撑地,两脚依次踏在前、后起跑器的抵足板上,后膝跪地,两手收回紧靠起跑线并撑地面,两臂伸直,两手间距比肩稍宽(此宽度与臂长短有关),手指成拱形地做弹性支撑,关与躯干保持在一直线上。
身体重量均衡地落两手、前脚和后膝关节之间。
“预备”时,逐渐抬起臀部,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此时身体重量落在两臂和前腿之间,其重心投影点距起跑线15~20厘米。
臀部抬起稍高于肩,使两小腿趋于平行。
当听到枪声的时候,两手迅速推离地面,两臂屈肘快速有力地前后摆动,同时两腿迅速蹬起跑器,使身体向前上方运动,后腿蹬离起跑器后,以膝关节领先迅速前摆,脚掌离地面不应过高(注意第一步不能太大,因为会影响你的起速)同时前腿快速有力地依次蹬伸髋、膝、踝关节,后蹬角约为42°—45°,上倾角与地面成15°—20°角。
2、加速跑加速跑的特点是:上体前倾较大,随跑速的加快逐渐抬起。
长跑训练的6种方法慢速长距离跑(LSD)目的:加强体力、肌肉和结缔组织,提高跑步的经济某和燃脂效率。
练习方法:每周进行一次长距离跑练习,根据比赛目标设定距离(例如:半马目标15km,全马目标30km)。
以能够对话的速度完成,持续练习至少一个小时。
这是初学者建立长跑基础的起点。
一日两跑目的:进行两次练习以刺激有氧训练,尤其在第二次练习期间,可以训练不同的肌肉。
练习方法:在大强度的跑步练习之后,进行一日两次跑的训练。
例如,星期二完成强度练习后,星期三的训练可以分成早晚各一次,达到目标距离。
法特莱克跑目的:打破长跑的单调某,增加变速元素。
练习方法:从非常保守的速度开始慢跑20分钟,然后逐渐加速,但比马拉松目标配速慢约1分钟。
在跑60分钟后,每隔1.6km(标准田径场4圈)的前20-60秒,再比马拉松目标配速快1分钟。
节奏跑目的:训练有助于在马拉松过程中表现更为稳固的节奏速度。
练习方法:以舒适的节奏速度跑步3-4km,休息后再以同样速度跑3-4km,重复3-5组。
马拉松配速跑(M跑)目的:帮助你练习跑马拉松的配速。
练习方法:以马拉松目标配速匀速跑20-25km。
越野跑目的:加强腿部和核心力量,培养意志力,提升心血管耐力。
练习方法:从平坦路线开始,逐渐增加每次至少8公里。
渐增有起伏路段和里程,最后逐渐下坡回到平坦路线。
越野跑对身体的多个方面都有益处。
第2篇:田径跑的几种训练方法大家知道田径跑的几种训练方法是什么呢?大家清楚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小步跑动作要领:1.上体正直肩放松,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2.髋、膝、踝关节放松,迈步时膝向前摆出,髋稍有转动。
3.当摆腿的膝向前摆动的同时,另一腿的大腿积极下压,足前掌扒地式着地,着地时膝关节伸直,足跟提起,踝关节有某某。
主要作用:1.体会足前掌着地。
2.体会踝关节放松和交替用力。
3.体会肩臂放松及摆臂技术。
4.体会髋、膝、踝放松及摆腿技术。
5.发展速率。
教法要点;1.做小步跑时,要求前后摆臂,幅度从小到大、节奏从慢到快。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加速步长法院(系):机电学院专业班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学号:2013年5 月13 日实验一:加速步长法实验日期:2013年5 月13 日一、实验目的了解MATLAB的基本运用了解MATLB在优化中的使用二、实验原理加速步长法是利用试探来确定单谷函数的初始搜索区间。
其主要思路是:从一点出发,按照一定的步长,试图确定出函数值呈现“高低高”规律的相邻三点。
从一个方向试探搜索,如不成功,则沿反方向探索。
如方向正确,则加大步长探索。
直至最终三点x1x2x3,满足x1<x2<x3,但f(x1)>f(x2)<f(x3).三、实验内容加速步长法程序:%加速步长计算空间%x0输入初值%h0输入步长%fx所求函数x1=x0;k=0;h=h0;while 1 %循环求解x4=x1+h;k=k+1;f4=f(x4);f1=f(x1);if f4<f1x2=x1;x1=x4;f2=f1;f1=f4;h=2*h;elseif k==1 %更换方向h=-h;x2=x4;f2=f4;elsex3=x2;x2=x1;x1=x4;break;endendenda=min(x1,x3); %输出区间b=x1+x3-a;函数程序:function [zhi]= fx1(x) %²âÊÔº¯Êýzhi=x^3-x^2-2*x+1;end调用执行程序:[a,b]=jiasu(@fx1,0,0.1)执行结果:a =0.7000b =3.1000四、实验小结通过本实验了解了了matlab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加速步长法的原理与基本运用。
田径短跑知识一、起跑技术起跑是整个短跑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好的起跑技术是比赛获胜的重要因素。
1.站位准备:起跑时,双脚应与肩同宽,前脚掌着地,脚跟稍微抬起。
身体微微向前倾,重心放在前脚掌上。
2.起跑姿势:起跑姿势分为蹲踞式和站立式两种。
蹲踞式起跑时,前腿与后腿之间的距离稍大于肩宽,身体前倾,重心放在前脚上。
站立式起跑则更简单易学,适用于初学者。
3.反应速度:起跑反应速度非常重要,裁判发令后,应尽快达到最大速度。
起跑反应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动作的协调性。
二、加速跑技术加速跑是起跑后逐渐加速至最高速度的过程,是整个短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1.加速方式:加速跑时应逐渐加大步长和步频,同时保持身体前倾,重心放在前脚上。
加速过程中要保持稳定的节奏,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
2.加速距离:加速距离应根据个人能力和比赛距离而定,一般加速至最大速度后保持一段距离,再逐渐减速。
三、途中跑技术途中跑是短跑中最长的阶段,也是最能体现运动员速度和耐力的环节。
1.正确的姿势:途中跑时,身体应保持正直,重心放在腰部和臀部之间,肩部放松,手臂自然摆动,腿部放松且有弹性。
2.正确的步频和步长:正确的步频和步长对提高速度非常重要。
步频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速度,步长过短或过长也会影响稳定性。
3.呼吸方法:呼吸要有节奏,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
尽量保持呼吸深度一致,避免呼吸急促或停顿。
四、终点冲刺技术终点冲刺是短跑比赛的最后阶段,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
1.保持节奏:在终点冲刺阶段,要保持稳定的节奏和步伐,避免突然加速或减速。
同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
2.超越对手:在接近终点时,要寻找机会超越对手。
通过加速、变向等手段,迅速超过对手并在最后时刻冲刺撞线。
起跑后加速跑的教学法起跑后加速跑是练习者从蹬离起跑器到途中跑之间的一段距离。
其任务是充分利用向前的冲力,在较短的距离内尽快地获得较高速度。
姿势如图,其距离自起跑算起约30---50米,高手的加速区一般为50---70米,即起跑后的5---6秒达到最高速度。
加速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成绩的高低,所以加速跑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
一、标志线法:场地布置:在起跑线前50──75厘米处画第一标志线(虚线),连续画6---7条,每两条线之间的距离递增10厘米左右。
练习方法1:当练习者听到“跑”的指令后,练习者以很大的前倾姿势把身体推向前方,使后脚踩至第一标志线,紧接着前脚踩至第二标志线,并以此类推,两脚踩在各条标志线上。
注意事项:反复练习才能使步长的变化逐渐稳定,要提醒练习者注意自己脚的落地点,加速跑开始时不要抬腿过高,特别是前两步。
练习方法2:当练习者听到“跑”的指令后,由起跑进入加速跑阶段,为使上体前倾,避免停顿、跳跃、臀部下坐等错误,作者在离起跑线前15米左右的地方在上方设置了一条橡皮绳,要求练习者通过绳底时,头部不能碰到绳,更不能在线前停顿、跳跃等。
二、游戏法:大家都知道田径教学的枯燥性,如果一直练习这些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从而不会认真对待,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安排一些跟本学习项目相关的游戏就会起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在加速跑教学中使用了一些游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愿与大家分享。
1.追逐足球跑方法:将全班同学按照水平实行分成四组,每组分纵队站立于起跑线后,起跑线前10厘米处放一个球,每组第一人先将足球用力踢出,然后迅速起跑追逐踢出的球,追到球后停下来,将球传给第二个人练习,依此类推。
2.呼号追人方法:按照自愿的原则实行组合,每组两人,一个为1号、一个为2号,当听到口令是1号时,1号跑,2号追,我们必须跑直线,在50米内追上的就让其背回来,反之,你将他背回来。
我们也能够使用相反口令,同时实行注意力的练习。
利用三轴加速器的计步测算方法计步测算方法是通过使用三轴加速器(也称为三轴加速度计)来测量人体行走或跑步时的加速度变化,从而估算步数和距离的方法。
三轴加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的传感器,通常内置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运动追踪器等设备中。
计步测算方法的原理是基于行走或跑步时人体的加速度变化模式。
当我们行走或跑步时,身体会有上下震动的运动,而这些运动会导致设备上的三轴加速器检测到峰值或谷值的加速度变化。
通过检测这些峰值和谷值的数量和频率,可以估算出步数和距离。
具体的计步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使用三轴加速器采集相关数据。
设备会以固定的频率(如每秒钟采集一次)获取行走或跑步时的加速度数据。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原始加速度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滤波、去除噪声和计算合成加速度等步骤。
滤波可以去除高频噪声,使得数据更加平滑。
合成加速度是根据三轴加速度的向量计算得到的,用于表示综合的加速度变化。
3.步数估算:根据预处理后的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来估算步数。
常用的算法包括阈值法、峰谷法和机器学习方法。
阈值法是设定一个特定的加速度阈值,当加速度超过该阈值时,认为检测到一步。
峰谷法是根据加速度的峰值和谷值数量来估算步数。
机器学习方法则是通过训练模型,利用大量标记好的数据来预测步数。
4.距离估算:通过估算的步数和步长来计算总体距离。
步长是根据用户的身高和步行或跑步习惯等因素来估算的。
一般认为步长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可以根据用户的数据和实时反馈来动态调整步长。
5.结果展示:最后,将估算的步数和距离结果在设备上显示。
可以通过图表或实时数据来展示用户的行走或跑步情况,并提供相关反馈,如卡路里消耗、活动时间等。
需要注意的是,计步测算方法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它是基于加速度的变化来估算步数和距离的。
用户的步行或跑步方式、地形、设备的放置位置等因素都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建议结合其他的传感器数据、用户的身体特征和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计算,以提高计步测算的准确性。
步长计算方法范文步长是指在数值计算等领域中,确定迭代过程中每一步的大小。
在计算过程中,步长的合理选择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效率。
1.固定步长:最简单的步长计算方法是固定步长。
在这种方法中,步长是事先确定好的常数,不随迭代过程的进展而变化。
固定步长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计算过程稳定。
然而,如果步长选取不合适,可能会导致计算过程产生震荡或发散。
2.逐步逼近法:逐步逼近法是一种逐步调整步长的方法。
在迭代过程中,根据当前的状态和目标,动态调整步长的大小。
例如,可以根据问题的复杂度和迭代变量的变化幅度来调整步长。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更合适的步长,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3.自适应步长:自适应步长是一种根据迭代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调整步长的方法。
在每次迭代后,通过评估迭代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动态调整步长的大小。
如果迭代结果的精度不够高,可以增大步长以提高计算速度;如果迭代结果不稳定,可以减小步长以提高计算的稳定性。
自适应步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步长大小,通常能够在保证计算准确性的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4.弹性步长:弹性步长是一种根据目标函数的局部特点调整步长的方法。
在许多优化算法中,目标函数往往具有不同的局部特征,如平坦区域、陡峭区域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弹性步长的方法,根据目标函数的局部梯度大小和变化率来动态调整步长的大小。
在陡峭区域可以采用较小的步长以确保收敛性,在平坦区域可以采用较大的步长以提高计算效率。
总之,步长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问题和算法的特点来确定。
固定步长适用于简单问题和稳定的计算过程,逐步逼近法适用于复杂问题和变化较大的迭代过程,自适应步长适用于需要动态调整步长的问题,弹性步长适用于具有不同局部特点的目标函数。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步长计算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效率。
步长计算方法步长计算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在一定步长下进行计算的方法。
它常用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领域,可以在迭代过程中控制算法的执行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步长计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常用的步长计算方法示例。
一、步长计算方法的原理步长计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不断调整步长的大小,以达到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所需结果的目的。
在算法中,步长通常表示每次迭代或循环中变量的增量或减量。
通过适当选择步长的值,可以在减少计算时间的同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二、步长计算方法的应用1. 二分查找法二分查找法是一种常用的步长计算方法,用于在有序数组中查找指定元素的位置。
它的原理是将数组分为两部分,然后比较中间元素与目标元素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步长并继续查找,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确定目标元素不存在。
2. 梯度下降法梯度下降法是一种优化算法,常用于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训练中。
它的原理是通过不断调整参数的值,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在每次迭代中,根据损失函数的梯度方向和步长大小,更新参数的值,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3. 迭代法迭代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用于求解方程或优化问题。
它的原理是通过不断迭代更新变量的值,直到满足特定条件。
在每次迭代中,根据目标函数的梯度方向和步长大小,调整变量的值,直到达到收敛条件或找到满足要求的解。
三、步长计算方法示例1. Fibonacci搜索Fibonacci搜索是一种步长计算方法,用于在一维连续函数中寻找极值点。
它的原理是根据Fibonacci数列生成递增的步长序列,并根据当前步长和前一步长计算新的步长。
通过不断调整步长的大小,可以快速逼近极值点。
2.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常用于求解复杂问题。
它的原理是通过模拟物质退火过程,不断降低系统能量以达到最低能量状态。
在每次迭代中,根据当前温度和能量差,计算接受新解的概率,并根据步长更新当前解。
3.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原理的优化算法,常用于求解复杂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加速步长法
院(系):机电学院
专业班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赵丹
学号:100710431
2013年5 月3 日
实验一:加速步长法实验日期:2013年5 月3日一、实验目的
了解MATLAB的基本运用
了解MATLB在优化中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加速步长法是利用试探来确定单谷函数的初始搜索区间。
其主要思路是:从一点出发,按照一定的步长,试图确定出函数值呈现“高低高”规律的相邻三点。
从一个方向试探搜索,如不成功,则沿反方向探索。
如方向正确,则加大步长探索。
直至最终三点x1x2x3,满足x1<x2<x3,但f(x1)>f(x2)<f(x3).
三、实验内容
加速步长法程序:
%加速步长法M文件,文件名:xiti4_1.m
function [left,right] =xiti4_1(f,x0,h0)
x1=x0;
k=0;
h=h0;
while 1
x4=x1+h;
k=k+1;
f4=subs(f,findsym(f),x4);
f1=subs(f,findsym(f),x1);
if f4<f1
x2=x1;
x1=x4;
f2=f1;
f1=f4;
h=2*h;
else
if k==1
h=-h;
x2=x4;
f2=f4;
else
x3=x2;
x2=x1;
x1=x4;
break;
end
end
end
left=min(x1,x3);
right=x1+x3-left;
四调用执行程序:
clc
syms t
f=t^3-t^2-2*t+1;
[left,right]=xiti4_1(f,0,0.1)
执行结果:left =
0.7000
right =
3.1000
实验小结
通过本实验了解了了matlab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加速步长法的原理与基本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