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课件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课件

从太空中看,地

球是个蓝色的星球。

有人说,地球是一个

“水球”,因为地球

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

覆盖,人体中水占70%;

而水母中98%都是水。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

在水中出现的,水是

生命的源泉。但水到

底是怎样的物质呢?

它有哪些特点?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

一下吧!

寻甸县甸沙乡麦地心村小学何绍龙

存在

淡水

用途

洗衣

水是什么样的

和生物的关系

植物离 不开水

我们知道的水

和生物的关系

水在哪个袋中

在大黑袋中,有7个小袋,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7种物质。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能把它们一一分辨出来吗?

不准偷

看喔

在试验中,我们可以充分实验

利用我们的各种感官,帮助我们认识物体!

1、比较容易辨别的物体有哪些?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

2、比较难以辨别的物体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1 2 3 4 5 6 7

空气

木块石头树叶牛奶醋水

石头 木块

树叶 牛奶

水 空气 固体

液体

气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

很多的液体、固体和

气体。看谁能举出更多例子来。

水危机

小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 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2、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 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3、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4、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5、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 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6、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 7、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8、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9、(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A.晒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 量是不同的。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2、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3、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集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测试卷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可能是由( )。 A. 水缸中的水受热形成的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C. 水缸中的水遇冷形成的 2.余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干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可能的原因是( )。 A. 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 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3.当环境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以下那种自然现象不会出现?() A. 霜 B. 雪 C. 冰 D. 露 4.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 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B. 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C. 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水蒸发快 6.下列关于加快水的蒸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 B. 空气越干燥,水蒸发得越快 C. 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快 7.下列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

A. 湿毛巾放在空中变干 B. 冰棍袋上的小水珠 C. 河面结冰 8.我们发现天晴后,地面上水坑中的积水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水渗到泥土里去了 B. 水蒸发了 C. 被小动物喝了 9.下列温度计的初始度数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计度数下降最快的是( )。 A. B. C. 10.在对钢勺进行加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水上方的空气中有很多的“白汽”,这些“白汽”其实就是( )。 A. 水蒸气 B. 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珠 C. 雾水 二、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 11.早晨,草地上有许多晶莹的露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12.我们教室里的空气中没有水蒸气,海面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 13.冬天,我们早上起来,看窗户上的玻璃时,看不到凝结的小水珠。 14.夏天,打开冰棍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棍冒“白气”,这些白气就是水蒸气。 15.水蒸气是一种白色的、看得见的气体。 16.加热、通风都可以加快蒸发。 17.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18.水蒸气不能重新变成水。 19.蒸发在温度很高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都是(草本植物),也都是(一年生植物)。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5、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它是(一年生植物)。 21、动物、植物都是(生物)。 2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2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24、拓印树皮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25,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26.(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里。 27.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 五棵树镇小学陆兰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这两个谜语猜的都是同 一种物质,猜猜看是什么?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 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 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小组讨论。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 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看不见、 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 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2.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3.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宝箱,猜猜看里面都有什么?(生边摸边说)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既平凡又神奇的物体,他们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目标。 二、新授 1.自学:我们知道的材料一部分 找出六种最常见的材料,你们知道它们的特性吗?试着分别用适当地词语描述它们。 (师分组。一组汇报一种材料) 汇报后,教师总结归纳其特性 2.小调查: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讨论后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名称可能使用的材料名称可能使用的材料 校服扣子 拉链发夹 钥匙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三、当堂训练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观察教室里的一些物品,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水的多少》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引出课题 1、师: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一猜,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板书课题:比较水的多少)。 2、生:交流讨论,举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 3、师适时引导,补充学生的想法,并得出一致的判断依据:瓶子相同时,水位高的瓶子里的水多,水位低的瓶子里的水少;水位相同时,大瓶子里的水多,小瓶子里的水少(板书)。 4、师:生活中盛水的容器形状大小各不一样,光靠眼睛观察,无法准确地判断。那我们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呢? 二、比较水的多少 1、师:出示1号瓶、2号瓶和3号瓶,瓶子形状不同,水量不同,如何比较它们的多少?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呢? 2、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几分钟后学生踊跃发言。 生1:把三个瓶子中的水倒入同一个杯子中,分别记下每次的水位刻度,然后比较水的多少。 生2:把三个瓶子中的水倒入同样的三个杯子中,观察比较水的多少。 3、师鼓励积极发言的学生,课堂气氛融洽,并且师生一起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准备实际操作,师演示,并提醒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生:根据桌面上已准备的实验材料盘生分组实验,有序分组进行操作。 5、几分钟后每组学生基本完成实验操作后,师请小组派组长发言交流,得出一致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 3 )号瓶里的水最多,( 2 )号瓶里的水最少。 6、师:追问3号瓶比2号瓶到底多多少呢? 三、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3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思考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知道3号瓶中的水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教师出示带刻度的纸条提示,引出自制刻度线量杯的方法:先在纸的正面画上刻度线,然后贴在杯子上,再用杯子量一量3个瓶中的水各是多少格,记录测量结果。 3、师: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线之间的距离要相等!)同时提醒注意事项,出示温馨提示:1)瓶里的水不要洒了。 2)眼睛要平视杯子。 3)记录员不要忘记记录你们的实验结果。 4)实验完成后将器材放到盘子里,安静坐好。 5)老师示意实验结束后应立刻停止实验。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这两个谜语猜的都是同 一种物质,猜猜看是什么?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小组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 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 二) 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 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蒸气 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第二课:水沸腾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 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节是学生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测量水温的方法。 【课题】:水沸腾了 (二)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 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 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 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 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 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 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 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水沸腾了 沸腾沸点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 一定体积。 2.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 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 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1.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2.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水蒸发的规 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 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水沸腾了 1.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1.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 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 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1.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2.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 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 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1.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第一课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水》单元检测 一、填空题。 1.要想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需要用_____来测量,计量温度的单位通常用_____。 2.当水的温度下降到_____℃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_____状态。 3.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_____,此时水需要_____热量。 4.给水加热时,水蒸发得更_____;持续加热到100℃时,水会_____。 5.烧水时的“白汽”是水受热产生的_____遇冷变成看得见的小水滴。 6.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_____和_____三种状态存在,这三种状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促成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_____。 7.把少量食盐和红糖放在水中,过一段时间后,食盐和红糖会消失,这个过程叫_____。 8.可以用_____、_____、切碎等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9.酒精灯的_____温度最高,内焰其次,_____温度最低。 10.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应该采用_____的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应该采用_____的方法。 二、判断题。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会上升。() 3.液态的水在加热时能变成气态的水。() 4.只有温度才能影响水蒸发的快慢。() 5.冰必须在变成液态的水后才能变成水蒸气。() 6.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 7.实验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把一大包盐倒在杯里,看看能不能都溶解。() 8.因为砂糖能溶解于水,所以在一杯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砂糖。() 9.水蒸发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10.把盐水放在太阳下晒,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三、选择题。 1.我们观察到(),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A.沙子看不见了 1 / 8

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水 1、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水 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水跑到了空气中) 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 2、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水蒸气遇冷(0℃以下)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的三个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时刻)蒸发 水 水蒸气 (液体) (遇冷)凝结 ( 气体) 4、水在正常压强下是100℃沸腾,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裂,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5、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变大。 6、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7、由水的液态变成固态(结冰)称为凝固,冰水混合物(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8、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9、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10、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会下降。 无色; 无味; 透明; 能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 液体; 摸得着; 看得见; 较重; 有固定的体积。 气体; 摸不着; 看不见; 较轻; 没有固定的体积。 水 水蒸气

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漫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2-3次),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角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 10、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体积变小。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温度计:测量温度 烧杯:装水 石棉网:均匀受热 三脚架:支撑 酒精灯:加热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 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 干等。7.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 越快。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 就是水蒸汽) 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 蒸汽。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

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 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 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 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第 1 页共 3 页

新教科版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

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科版)(全册基础版) 三年级()班姓名: 第一单元水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2.水的温度达到时开始沸腾。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4.温度下降到时,水开始结冰。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热量。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 7.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热量。 8. 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9.水能溶解食盐、、、红糖、味精、碱等,但不能溶解沙子、、木头等。 10.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 11.通过、和能加快溶解的速度。 12.一些物质的状态、大小、数量、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质本身的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撕纸、折纸等。 13.水是一种体,没有固定的,但有一定的。14.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湿的衣服干了、湿的黑板干了等。 15.杯子装水后,加盖子得蒸发慢,不加盖子得蒸发快。说明水放在处蒸发得快。 16.“水蒸气”是一种 的气体。 17.水蒸气存在我们周围的空气

中。水都在蒸发着,从没停过。 18.我们看到热水上面冒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 19.我们可以用加热、通风、增大表面积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 20.水和水蒸气相同点:它们都是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水看得到、摸得到,是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21.水沸腾的时一定会蒸发,但水 蒸发的时候会沸腾。 22.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 ;(2)温度计浸入水中;(3)温度计不能碰和杯内壁;(4)读数时眼睛液柱顶端,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水面。 23.酒精灯的使用:(1)不能用的酒精灯相互点火;(2)不能用酒精灯,要用二次盖灭。24.在试管外面的碎冰里加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得。 25.加快冰融化的方法:用吸管吹热气、吹风机吹、。 26.冰融化成水之后,体积会。 27.冰融化是由固体变成了。 28.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是的。 29.食盐和沙子混合后,食盐还是食盐,沙子还是沙子。 30.盐水和沙子,可以用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留下盐水。 31.可以用的方法,把盐水溶液中的盐分离出来。 32.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吸引的方法进行分离;也可以倒在水中,木屑漂浮,铁屑沉。 3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

《水沸腾了》教案 【教材简析】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并能够有序、有条理的汇报;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100℃,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