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4
继续教育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由于慢性鼻一鼻窦炎(也称慢性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十分清晰,在诊断定义、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尚存有争议。
近年来,以欧美为主的学者们相继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鼻一鼻窦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各国学者们对慢性鼻-鼻窦炎诊疗研究的重视。
1997年制定的海口标准对我国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后疗效、进行学术交流等均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为尽可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制定、修改并不断完善适合国情的慢性鼻一鼻窦炎诊疗指南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现有指南性文件,并基于我国国情特点,遵循了“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同时兼顾了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及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实际情况。
为了使本指南更科学、合理和具有实用性,编辑部还组织了专家在全国部分城市巡讲,充分征求了各地同道们的意见,使之趋于完善。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
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1.慢性鼻一鼻窦炎(不伴鼻息肉)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注:鼻息肉发生机制至今不清,研究显示,鼻息肉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
因此,本指南的分类并不意味着慢性鼻一鼻窦炎与鼻息肉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和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1.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三,病情严重度判定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Ianaloguescale,V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 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 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 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 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 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 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886-鼻科相关疾病诊
疗指南解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介绍
1、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疾病
A、IgA
B、IgG
C、IgM
D、IgE[正确答案]
2、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我国变应性鼻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不同地区间差异()
A、26%,很小
B、26%,很大
C、11.1%,很大[正确答案]
D、11.1%,很小
3、2004年兰州《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在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应用()
A、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
B、鼻用激素,或鼻用激素+短期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正确答案]
C、糖皮质激素支气管吸入,或口服白三烯拮抗剂
D、含地塞米松的滴鼻剂
4、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的方式是()
A、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正确答案]
B、鼻用喷雾和口服
C、肌肉注射和舌下含服
D、静脉注射和口服
5、季节性鼻炎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为主。
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慢性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学及病理生理机制复杂。
一、定义CRS是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病程超过12周。
二、分型L临床分型:CRS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2)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RSWNP)。
这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分型模式,简便实用。
2.病理分型:CRS根据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分为:(1)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2)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3)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4)混合型。
也有文献报道将CRS分为嗜酸粒细胞性和非嗜酸粒细胞性,但尚缺乏统一的分型参考标准,其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发病机制CR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其发病与解剖结构、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发病相关因素(一)解剖因素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发育异常导致的通气和引流功能障碍可能促进了CRS的发病,包括严重的鼻中隔高位偏曲压迫中鼻甲,过度发育的泡状中鼻甲、筛甲气房、Hailer气房,以及鼻甲肥大、钩突移位或尾端肥大等。
但也有研究显示,CRS的发病与局部解剖学变异的关系似乎并不显著。
(二)纤毛运动障碍正常的纤毛功能对维持鼻腔和鼻窦的清洁具有重要作用。
CRS纤毛功能异常多继发于炎症等,通常是可逆性改变。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由于纤毛中心微小管缺失导致纤毛无法运动,常伴发CRS、呼吸道疾病及不孕不育症,如果同时合并内脏转位则称为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
(三)变态反应变杰反应可能不是引起CRS的初始原因,但它是CRS发生发展的一个易感因素,它可以加重CRS患者黏膜的炎性反应。
(四)细菌细菌是否为引起CRS的初始原因尚不明确。
基于细菌16SrRNA的微生物组学研究提示,细菌菌群失衡可能与CRS的发病、炎症状态及治疗效果有关。
另外,细菌生物膜不仅可作为感染性病原菌发挥致病作用,也可作为抗原、超抗原、佐剂、毒素和炎性因子促进CRS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也是个体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方数据生堡墨盎塑噬羞麴处整盘查垫!!生呈旦筮塑鲞箜呈塑g堕!』堕地i!尘翌!坚吐堕!趟盟鲎!!坠!g:里鱼型婴垫!!:!丛:堡:坠2012345678910无困扰能想刮的最严重的困扰图1视觉模拟量表(VAS,0—10分)‘31注:为患者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主观评价。
在评价整体严重程度时,要求患者根据问题在VAS标尺上标出准”(1997)中的CRSsNP(I型)和CRSwNP(II型和Ⅲ型)也可以作为对慢性鼻一鼻窦炎分型和病变范围评定的一种方法‘2l。
(5)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图3)‘7J。
鼻窦系统左侧右侧上颌窦前组筛窦后组筛窦蝶窦额窦窦口鼻道复合体每侧总分评分标准:①鼻窦:0=无异常,1=部分浑浊,2=全部浑浊;②窦I=1鼻道复合体:0=无阻塞,2=阻塞;③每侧0~12,总分0-24图2鼻窦Lund.Mackay评估表[6]特征侧别基线3个月6个月1正左息肉右左水肿右左鼻漏右左瘢痕右左结痂右总分评分标准:①息肉:0=无息肉,1:息肉仅在中鼻道,2=息肉超出中鼻道;②水肿:0=无,1=轻度,2=严重;③鼻漏:0=无,1=清亮、稀薄鼻漏,2=黏稠、脓性鼻漏;④瘢痕:0=无,1=轻,2=重(仅用于手术疗效评定);⑤结痂:0=无,1=轻,2=重(仅用于手术疗效评定);⑥每侧0~10,总分0~20图3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估表[7]药物治疗一、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1)鼻内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疗程不少于12周。
(2)全身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CRSwNP,尤其是严重、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可以短期减量口服旧J。
需注意全身使用激素的禁忌证,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CRSsNP不推荐使用。
不推荐全身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2.大环内酯类药物:14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主要用于CRSsNP、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嗜酸粒细胞增多、IgE值正常、变应原检测阴性的非变应性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一J。
·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解读*金加欣1 殷敏1 程雷1*基金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0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2010-2013);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RC2011071)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10029)通讯作者:程雷,教授.Email:jspent@doi:10.3969/j.issn.1007-4856.2013.05.021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颅内、眶内和肺部并发症。
为了提高我国CRS的诊疗水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在制(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95年“FESS -95广州标准”[1]到1997年“海口标准”[2];从2008年“南昌指南”[3]再到2012年“昆明指南”[4],我国鼻科学者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外最新进展,以期使指南更能符合国内临床需要。
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书籍及临床诊疗规范参考的是2008年版“南昌指南”,对2012年新版“昆明指南”还缺乏全面的介绍。
现将这2个版本的CRS诊疗指南作一分析和解读,供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1 疾病诊断方面1.1 诊断依据“昆明指南”与“南昌指南”一样,将CRS分为2种临床类型: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
在诊断依据方面,新、旧版指南也基本一致,要求2个或2个以上相关症状,强调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次要症状包括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可作出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单一诊断标准,因为在健康人群中,鼻窦影像学也可能存在异常。
儿童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2012年,昆明)本建议参照了国处鼻-鼻窦炎指南性文件和我国成人《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适用于14岁以下儿童。
一临床分类:急性鼻-鼻窦炎:指鼻腔和鼻窦粘膜细菌感染后的急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 0天以上,12 周内完全缓解。
慢性鼻-鼻窦炎:指鼻腔和鼻窦粘膜细菌感染后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 2周以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二病因1 感染急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是有差别的,因此对抗生素的选择也应不同。
根据中华儿科学会2000~2002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儿童鼻窦炎致病菌的调查显示: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急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占76%),磺胺、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相当高的耐药性(50%~90%),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二及三代头孢抑菌效果最好(75%~95%以上);②厌氧菌是慢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占67 %),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甲硝唑、二及三代头孢抑菌效果较好。
2 变态反应3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异常三诊断1 症状:主要症状:鼻塞、流涕、咳嗽、头痛。
伴随症状:嗅觉与听力下降、行为异常。
注:儿、童鼻塞可表现为张口呼吸、气粗或夜间睡眠打鼾等;行为异常可表现为注意力下降、易烦躁、易激惹等。
2 体征主要体征:下鼻充血、肿大,鼻腔、中鼻道有粘脓性分泌物,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并可见粘脓性分泌物附着。
伴随体征: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肥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分泌性中耳炎的体征。
四辅助检查:内镜检查:下鼻甲充血、肿大,鼻底、下鼻甲表面有粘脓性分泌物,多来源于中鼻道或嗅裂,也可见到来源于中鼻道的息肉。
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粘膜病变,密度增高。
诊断时应依据主要症状和体征,并结合鼻(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如无特殊情况,不进行鼻部CT检查。
五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1.1 抗菌药物1.1.1 急性鼻-鼻窦炎:青霉素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类首选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办酯类药物:多用克拉霉素。
·继续教育园地·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解读*金加欣1 殷敏1 程雷1*基金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0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2010-2013);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RC2011071)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10029)通讯作者:程雷,教授.Email:jspent@doi:10.3969/j.issn.1007-4856.2013.05.021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颅内、眶内和肺部并发症。
为了提高我国CRS的诊疗水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在制(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95年“FESS -95广州标准”[1]到1997年“海口标准”[2];从2008年“南昌指南”[3]再到2012年“昆明指南”[4],我国鼻科学者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外最新进展,以期使指南更能符合国内临床需要。
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书籍及临床诊疗规范参考的是2008年版“南昌指南”,对2012年新版“昆明指南”还缺乏全面的介绍。
现将这2个版本的CRS诊疗指南作一分析和解读,供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1 疾病诊断方面1.1 诊断依据“昆明指南”与“南昌指南”一样,将CRS分为2种临床类型: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
在诊断依据方面,新、旧版指南也基本一致,要求2个或2个以上相关症状,强调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次要症状包括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可作出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单一诊断标准,因为在健康人群中,鼻窦影像学也可能存在异常。
而且“昆明指南”特别指出,对儿童CRS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
目的是减少临床滥用影像学检查,避免过多的放射线暴露给儿童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在同年制订的“儿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2012年,昆明)”[5]中则明确指出,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进行鼻部CT检查。
1.2 病情评估值得注意的是,“昆明指南”提出CRS病情评估的概念,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估,目的是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
关于主观病情评估,仍延用“南昌指南”中介绍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根据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 -nasal outcome test -20,SNOT -20)量表。
在此基础上,“昆明指南”提出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着重强调了5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伴发疾病、病变范围(Lund -Mackay评分)及鼻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
鼻部解剖变异会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目前认为是CRS的致病因素之一。
纠正这些异常结构,可促进CRS整体症状缓解[6]。
通常采用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对鼻腔鼻窦解剖进行准确评估。
细菌培养可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但临床上可通过鼻腔分泌物的性状作出初步判断。
一般来说,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常与细菌感染有关。
研究表明变态反应因素与部分CRS发生发展相关[7]。
若CRS 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阳性,则提示存在变态反应因素。
CRS伴发疾病主要是指纤毛不动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免疫功能低下、气道高反应性、阿司匹林不耐受、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等[8]。
这些伴发疾病增加了CRS治疗难度,而积极治疗这些伴发疾病有助于CRS症状缓解和疾病控制。
“昆明指南”推荐主要根据鼻窦C T 扫描(Lund -Mackay评分)来评定病变范围,同时认为“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分型分期也可继续使用,这是在“南昌指南”中没有提及的。
但Lund -Mackay评分法有其局限性,忽略了对骨炎进行评估。
鼻窦骨质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价骨炎程度的金标准,但因术前无法取得骨质活检标本,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测量鼻窦CT影像上的病变骨质厚度,采用整体骨炎评分量表(global osteitis scoring scale,GOSS)进行评估[9]。
但是,GOSS比较繁琐,尚缺乏较大规模应用及循证依据,值得今后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10]。
总之,病情评估有助于提高对CRS 的整体认识,并据此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
2 药物治疗方面2.1 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是CRS的一线治疗药物,疗程不少于12周,这一推荐意见在“昆明指南”和“南昌指南”中是一致的。
CRS的病理本质是鼻窦和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鼻用糖皮质激素主要是通过强烈的局部抗炎作用而缓解CRS的症状,并且避免了全身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12]。
全身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CRS伴有鼻息肉的治疗,尤其是针对严重、复发性鼻息肉。
在“昆明指南”中提出了短期减量口服的治疗方法,这在“南昌指南”中未有涉及。
临床推荐使用泼尼龙(强的松龙)或甲泼尼龙(甲强龙)。
泼尼龙是泼尼松(强的松)经肝脏活化而成,更易被吸收,抗炎能力可能更强[13]。
有研究表明,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疗效难以维持,提示在疗程结束后宜继续鼻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14],即序贯疗法。
口服激素治疗可能产生全身副作用,主要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和骨代谢产生影响,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
故在2个版本指南中都强调了注意全身使用激素的禁忌证,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不推荐全身或鼻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以免出现严重副作用。
2.2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属于抗生素范畴,但用于治疗CRS主要是通过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而产生疗效,故归类于抗炎药物,而非作为抗菌药物对待,这一点应引起临床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15]。
推荐使用14元环药物小剂量(常规抗菌剂量的1/2)、长期(疗程不少于12周)口服,这在“昆明指南”和“南昌指南”中是相同的。
需要注意的是,“昆明指南”对治疗对象进行了限定,强调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用于不伴有鼻息肉、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值正常、变应原检测阴性的非变应性CRS患者;同时强调鼻内镜手术后不常规使用这类药物,但若鼻黏膜在术后4周以上仍呈持续性充血、肿胀并伴有脓性分泌物,则可考虑使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毒性较低,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口服的情况下,故建议使用4~6周时做肝功能检查[15]。
2.3 抗菌药物“南昌指南”推荐在CRS急性发作时,常规剂量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敏感抗菌药物,疗程不超过2周。
“昆明指南”则强调,当CRS伴急性感染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疗程为2~3周[16]。
2.4 黏液溶解促排剂“昆明指南”和“南昌指南”中均推荐使用,理由是可稀化鼻腔和鼻窦分泌物,改善鼻黏膜纤毛活性,有助于黏液排出和鼻-鼻窦生理功能的恢复。
目前用于治疗CRS的黏液溶解促排剂主要包括祛痰剂和黏液溶解剂[17]。
前者如溴己新、盐酸氨溴索等,后者有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欧龙马(旧称仙璐贝)滴剂等。
在临床上较多使用黏液溶解剂。
但对于CRS的疗效究竟如何,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进一步加以证明。
2.5 抗过敏药物“南昌指南”建议对伴有变态反应症状的CRS 患者,可口服第二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以减轻鼻黏膜的过敏状态。
“昆明指南”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伴有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还可鼻用H1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疗程不少于4周。
而对于伴有哮喘的患者,则首选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有观点认为,抗白三烯药物作为全身抗炎治疗(尤其是针对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减轻鼻-鼻窦黏膜炎性反应[18]。
2.6 中药关于中药,“昆明指南”和“南昌指南”一样,认为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酌情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医诊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仅靠个人临床经验是不够的,这些治疗措施还需要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支持,以更好地遵照循证医学的推荐原则[19]。
2.7 减充血剂原则上不推荐使用减充血剂(包括鼻用或口服),这在2个版本指南中的意见是一致的。
当持续性严重鼻塞时,可短期(<7d)使用。
鼻腔若长期应用减充血剂,可对黏膜纤毛系统的形态和功能造成破坏,发生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20]。
临床上尤其不应该使用萘甲唑啉滴鼻剂(滴鼻净、鼻眼净),要做好这方面的患者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滥用的危害性。
2.8 鼻腔冲洗是治疗CRS的有效手段,也是鼻内镜手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鼻腔冲洗液主要包括生理盐水(0.9%)、高渗盐水(2%~3.5%)、深海海水(2.3%)等,冲洗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2周[17]。
3 手术治疗方面3.1 手术适应证对于成人CRS来说,“昆明指南”和“南昌指南”的手术适应证相同,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②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③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满意;④出现颅内、眶内等并发症。
由于儿童鼻腔鼻窦处于发育阶段,“昆明指南”强调对于儿童CRS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12岁以下患儿原则上不宜手术。
“儿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2012年,昆明)”[5]中则明确指出,儿童CRS 的手术原则是小范围、精细和微创。
3.2 围手术期处理“南昌指南”认为对鼻内镜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缺乏统一标准,暂不做硬性规定,只是提出了手术前后用药及术后局部处理的间隔时间。
“昆明指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细化处理方法:①手术前期(7~14d),原则是减轻鼻腔和鼻窦黏膜炎性反应,控制全身相关疾病,为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创造理想条件;②手术期(5~7d),处理原则为合理、微创的鼻-鼻窦手术,主要包括结构修正、病变清除、引流通畅、黏膜保留等。
③手术后处理(3~6个月),预防术腔感染,重视抗炎治疗,加快术腔清洁,减少术腔粘连和囊泡、息肉形成,保持窦口开放引流,加速黏膜上皮化。
着重强调两点:其一,术后综合药物治疗时间不少于12周;其二,术后不宜频繁对术腔进行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