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pdf
- 格式:pdf
- 大小:14.95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凯文.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1、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2、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城市建设 2010-01-07 2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及其要素--Kevin Lynch/凯文林奇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
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
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
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
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
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1. 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
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 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
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或关注。
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
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
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
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 区域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凯文 . 林奇()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记是他1960 年所著的《城市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相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经过画地图草图和语言描绘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检查和剖析,提出了相关民众意象的观点,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阐述。
凯文 . 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记或是道路,应当简单认明,从而构成一个完好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概括为五种元素——道路、界限、地区、节点和标记物,这五个因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因素,在往常状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第一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常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同,“那些沿街的特别用途和活动的齐集处会在察看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认识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楚并且著名的道路拥有更强的可辨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络为一个整体,使察看者不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向。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取“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需能够辨别,就必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一样而各有特点。
林奇十分重申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系统。
他以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定拥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许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自己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经过道路两旁的因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习的道路,或许在一条不停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感觉路很长,并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奇观”的心理每一个人都有过近似的经验。
界限是除道路之外的线性因素,城市的界限构成因素既有自然的界限,如山、沟壑、河湖、丛林等,也有人工界限,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商定俗成的人造标记物等。
「园区印象」五要素导读:做园区如同做人,第一印象很重要…我们常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园区留给客商的「第一印象」对企业日后理解园区起着强烈的定向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凯文・林奇(Lynch.K)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五要素说」影响最为深远,林奇在其所著的《城市意象》中,把城市意象归结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元素,准确的描述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过程。
由于林奇的「五要素说」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对于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因而被广泛运用于区域设计规划中,包括我们经常提到的「几带、几轴、几片区、几节点」,最早都可以追溯到这一理论。
今天笔者结合林奇的「五要素说」来分析总结「园区印象」的关键点,希望给园区规划者带来一些新启示。
道路:建好一条标志性大道道路是「园区印象」感知的主体要素,一个陌生人到访园区,第一件事就是认路,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园区领域,我们认为必须建好一条标志性大道。
首先,标志性大道是园区文化与形象的展示窗口,一条良好的大道,不仅是产业轴线、还是一条景观廊道、一条从历史到现代的「星光大道」,能给予客商深刻的印象和吸引力。
在功能上,首先,标志性大道是路网的「脊梁」,对园区的交通枢纽、外、内部道路等进行协调布局,维系良好的交通运行秩序;其次,标志性大道是园区规划的发展轴,通过串联产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引导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形态;最后,标志性大道是园区产业发展的主轴,在道路两侧部署优势产业集群和示范企业、重点平台,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建设上,根据园区不同的功能布局,标志性大道可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
在「带」型园区中,大道为长轴向贯通的结构性主干道;在「团块状」的园区,大道表征为纵横相交的十字形骨架;在「有机生长」的园区,功能体系布局相对分散,可由两条或多条大道错位并行,共同构成园区的标志性大道。
边界:勾画特征鲜明的园区边界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间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城市意象》中的五元素解读——以北京为例刘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的生平,对其主要著作《城市意象》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结合北京的城市风貌特征阐述和印证《城市意象》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还对《城市意象》中理论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林奇相关理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对该书中涉及的某些观点与方法,通过简单的例子来阐明五种元素并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笔者的观点与看法,指出了林奇理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古都风貌[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6.16Interpretation on Five Element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A Case of BeijingLiu Haoyu(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ife of Kevin Lynch, a famous American scholar, and introduces and sorts out his main book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urban styles and features of Beijing,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confirms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heory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Lynch’s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ome viewpoints and methods involved in the book, especially simple examples, are used to clarify and analyze the five elements. Finally, the author’s viewpoints and opinions are explained, 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Lynch’s theory to our urban construction is pointed out.Key words: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five elements; the style of the ancient capital“无论城市的景观多么平淡无奇,注视城市仍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
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
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
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
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
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
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
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
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
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
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
构。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
在人
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
重要源泉。
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
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
节点往往成为城
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
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
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
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
简单无知元素”。
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
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
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
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
素。
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
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