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73.00 KB
- 文档页数: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聚焦考纲】1.了解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熟记自然带名称,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你的知识框架】【考点梳理】一、自然要素与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大气中的的形成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关;改造水圈:改变陆地水的和陆地的;改造岩石圈:参与形成岩,加快岩石,促进土壤形成。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各要素通过、、等方式,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和相互的整体。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
2. 整体性的表现主要表现举例说明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变是统一的(一要素演化伴随其他各要素演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西北地区过度樵采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分布模式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自然带更替形成影响显著景观变化气候陆地自然带植被和土壤分异规律基础因素地区以大陆西岸为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垂直带谱与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基带与一致。
拓展:雪线高度雪线,在高纬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雪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气温:一般背阴坡气温低,雪线低;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降水量: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主要是因为南坡降水多。
地形: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____________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典型例题1】读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1)-(2)题。
必修1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与差异性复习学案第1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复习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主探究】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__演化过程。
(2)生命出现后,__________进化即__________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因素的最显著特点: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__________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__________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复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自主探究】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__________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__________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_________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__________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指岩石经过__________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__________。
(2)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__________和植物矿物养(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__________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标展示: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地理要素间进行这物质与能量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和等。
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温馨提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其他要素的改变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温馨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成因:因和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呈分布重要记忆内容: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气候类型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海陆分布水热状况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典例剖析例一:下图为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1、自然地理环境由、、、、、等地理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相互和相互的整体。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2)改变的化学成分,改善的水分状况;(3)加快了的分化,促成了的形成。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如功能和功能。
4、生产功能是指的能力,主要依赖于作用,是自然环境的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5、平衡功能是指,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的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7、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及的改变,即“”。
这也是自然地理环境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1、地球表面相应的、和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呈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3、山地垂直带是在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带一致。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海拔越,垂直带数目越,垂直带谱越。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地域差异,这是因为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班级:姓名:学号:分数:【学习目标】1.能识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能识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3.能背出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重点】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易错易混点】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知识归纳】【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主要表现1.自然环境的组成(1)圈层:A 大气圈、B 岩石圈、C 水圈、D 生物圈、E土壤圈、人类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环境整体性含义及主要表现(1)整体性含义: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表现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①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②强弱:取决于各组成成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a.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b.弱: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典例1】【考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材料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④退耕还林、还草⑤基岩裸露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1的第二、三、四章分别学习了大气、水、地貌等相关内容。
而本节重在向学生揭示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
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在案例中的应用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砍伐森林的图片,思考乱砍乱伐会出现什么后果?【设计意图】用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引入,实用性强,并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说一说:根据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说图中都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思考: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思考学科素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探究:根据课本P86图5-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探究: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地理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综合体。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原因:地球表层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结果。
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形成:受地球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表现: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4.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例子: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表现和原因;2. 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和应用。
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3. 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表现,解释整体性的原因;3. 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性形成和表现,引导学生理解差异性的原因;4. 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以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问题;六、教学实践与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分析所考察地区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概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应用实例中的表现;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植被带分布及名称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分析:
①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②比较珠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③想一想,珠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知识点归纳总结: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不完全一致。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小越简单。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的纬度: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4.影响雪线(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雪线海拔高;纬度越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练习:1. 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森林,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2011江苏卷)图7是某山南、北坡垂直带分布示意图,读图4、5题。
4.这座山可能是
A. 喜马拉雅山
B. 乞力马扎罗山
C. 太行山
D.天山
5.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6:下图四山地自然带红色虚线表示雪线,完成下列要求:
①判断纬度高低
②最可能位于的半球位置
③判断迎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