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孕育萌芽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学前教育学历史演进一、学前教育思想孕育与萌芽阶段〔远古至19世纪初期〕1.在西方,在古代希腊与罗马时期,已有丰富学前教育思想。
(1)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教育问题。
他主张儿童公育,并论述了学前儿童游戏与故事材料选择等问题。
(2)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论点,为人类研究儿童、教育儿童指出了正确方向。
2.近代是学前教育思想开展重要时期,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教育论著中。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一位教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教育实践家。
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单轨学制,并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儿童读物?世界图解?,构建了学前家庭教育完整体系。
他提出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自然、感观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根底等教育思想对近代学前教育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根据培根“经历论〞论证了“白板说〞,并提出了儿童体育、美育、德育与智育具体建议。
(3)卢梭近代儿童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
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尔?中强调教育回归自然,主张按照儿童自然开展历程来进展教育。
同时,他关于生来具有学习能力婴幼儿不是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经历并利用自己尚未成熟器官进展学习教育思想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分水岭,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开展有极其重要影响。
至此,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应教育机构。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前人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思想,并以比重教育实践证明: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根底,儿童学习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最好教师等原那么与方法。
他著有?林哈德与葛笃德?、?母亲读物?等,还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强调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并最早提出了“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心理学知识指导〞见解,为学前教育理论步入科学化铺平了道路。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引言:公元前八到五世纪,城邦生活已经显现出了的萌芽。
下文来试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欢迎大家阅读!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就有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政治哲学的主题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回答了正义如何实现、德性如何可能等相关问题。
这一思想萌芽是从神话政治观念中孕育而生的,与城邦政治的早期发展,城邦政治观念的产生和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政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产生的条件(一)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大多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从对神话的解释中解释现实世界。
哲学是从神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运用拟人化的想象对周围种种事物做出朴素的猜测。
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就在神话阶段孕育而生了。
荷马史诗将宇宙内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几个等级,体现了正义、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话诗对平等的认识也对古典政治哲学家有所启发。
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给予人间的每个人,这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的人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公共生活,这体现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这样的表述却是对现实的批判。
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故事观照现实,认为城邦生活应当追求自然正义,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义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发展公元前八到五世纪,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经显现出了政治哲学的萌芽。
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腊,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体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间,广场位于城邦的中心,广场中祭坛的圣火永不熄灭,人们在广场中祭祀、讨论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们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规则和制度,以正义、智慧、德性、尊严为共同的信仰。
亚里士多德说“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人与城邦是连为一体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体现了整体主义国家观的萌芽。
国际范围内,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对于融合教育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然而,囿于理论层面对国际融合教育整体发展历程缺乏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往往很难深入领会和把握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这既不利于推进实践,也影响了融合教育的政策制定。
了解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脉络是深入把握融合教育发展趋势与实践方向的重要前提。
融合教育发端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运动,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历程。
回溯这一历程,我们可将融合教育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融合教育的兴起阶段与融合教育的国际化阶段。
这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共同勾勒出了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轨迹,而每一个阶段又都有着特定的发展特征。
一、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在融合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改革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它经历了一个思想孕育阶段。
这一阶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却为随后的融合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可将其称为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主要标志是正常化思潮的出现与去机构化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美国家经济快速复苏,对民主和平等人权的追求促进了人们对各个领域的反思,并掀起了一系列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民众争取公平社会地位的运动。
其中,残疾人作为长久以来备受忽视的群体开始更多地受到民众、社会及国家层面的关注,“正常化”思潮开始涌现,并继而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去机构化”运动。
“正常化”(Normalization)最初是北欧国家针对残疾人群的生存与发展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关注残疾人生存与境遇的哲学理念,是指采用尽可能符合责任编辑:练鹏燕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脉络及阶段特征李拉【摘要】迄今为止,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融合教育的兴起阶段与融合教育的国际化阶段。
这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共同勾勒出了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轨迹,而每一个阶段又都有着特定的发展特征。
7神州文化论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孟楠楠中共营口市委党校摘要:通过对辩证法思想的萌芽阶段进行探索,深入剖析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形成的逻辑演进过程,由此来论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源头和发展轨迹,为新时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和丰富提供动力。
关键词:古希腊辩证法;自觉; 本质;主体辩证法“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方式,兼具自觉性与科学性。
它虽成形于德国古典哲学,却孕育于古希腊哲学之中,历经着从个别到一般、从客体到主体的演进过程。
本文沿循辩证法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自觉产生以及发展过程,就此作一个三段式的总体描述,重新回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起源。
一、概念初现依据哲学研究的普遍性看法,古希腊哲学起始于米利都学派,作为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在其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已经自觉融合辩证法精神。
泰勒斯提出流动的水是宇宙的本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万物存在于“融合”与“分离”之间;而阿那克西米尼则进一步将万物的存在状态归结为“转化”,如他所言,“基质借稀薄和浓缩而形成不同的实体。
”.在此基础之上,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师承米利都学派的学说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和谐”论,首次明确“表述自发的辩证发展观”。
他以永恒的“活火”和“无物常驻”的流水为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中,此外,他提出“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对立统一观,认为“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至此,赫拉克利特已经揭示出辩证法和基本内容。
通过对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的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开拓者的先觉之智,亦难免个体认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对于万物运动的描述源于个体认知的直观性,不能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二是他们对于万物始基的揭示恰好反映出这种辩证法仅局限于主体的感性认识,没有自觉意识到存在的本质。
这两个问题遂成为后来的哲学家所要继续攻克的新课题。
二、从存在到本质随后的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巴门尼德和芝诺较为明确地明确了思维的抽象本质,也使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由直观描述进入理论把握的层面。
我和四季的交往——谈我怎么写出《四季》这首诗(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薛卫民一、思想的萌芽:自然地孕育与积累一棵树长出来了,伸枝展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人们注意到它了。
如果要问大地,当初是怎样让这棵树长出来的,大地会怎么回答呢?大概是不知从何说起。
问我是怎么写出《四季》这首诗的,大概也是如此。
还是向植物请教吧。
几乎所有的诞生和成长,植物都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把它讲清楚,植物可能会说出这样一些朴素却永恒的常识:要有种子、土壤、生长的欲望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时机。
一首诗也不例外。
辽阔的北方,四季分明。
我对四季充满热爱。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我都喜欢。
我还对四季充满好奇,老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轮换的,老是企图盯住谁是第一个钻出来的草芽,谁是水面上最先大起来的荷叶,谁是枝头上摆来摆去最先落下来的叶子,谁是白天或者黑夜里最先飘向地面的雪花。
热爱、好奇、观察、琢磨、沉淀……这些大概就类似于种子、土壤。
有心无心地阅读与涉猎,有意无意地邂逅与相逢,想萌芽、想长出去的欲望——这些大概就类似于温度、湿度、时机。
不同的际遇,会有不同的植物生长出来。
有关四季题材的诗,我写出过好多首,《四季》只是其中之一。
所谓际遇,这里所说的诞生一首诗的际遇,就是内心情感的某些元素,和外部大自然有“血缘关系”的某些元素,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恰好遇上了。
这种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产生于必然:一个人内心世界丰富、丰沛、丰盈,他的情感与大自然发生“共鸣”的几率就更多。
大自然从古至今永远都为人类备好了充足的“共鸣元素”,你的内心世界越丰富、越丰沛、越丰盈,你与“天籁”共鸣的际遇就越多。
二、灵感的出现:总有一条路会把你送到远方我写过春,写过夏,写过秋,写过冬,也把它们两两地对比着写过,但从来没让它们在一首诗里同时表达过自己。
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是不会在同一天同一地同时出现的。
而文学可以。
我要在诗歌里让它们同时出现、让四季聚会一次。
人一走出家门,走进公共空间,都是出现和聚会。
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发展的主要标志及特征一、1921年7月到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远离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初尝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在革命中的政治态度;着重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亦称中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动摇性,两面性根源于其软弱性,两面性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指出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是贫农;半无产阶级包括:绝大部分来自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最早的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主要内容:1,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2,强调了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重要性;3,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的基本思想;4,着重宣传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革命思想。
阐述了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和中期,即从1927年的八七会议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28.10《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武装割据。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根据地建设(战略依托,其中以建立和扩大根据地为中心工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8.11《井冈山的斗争》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192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初步阐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形成标志)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标志1930.5《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
管理科学发展的早期管理思想萌芽与实践阶段
管理科学发展的早期管理思想萌芽和实践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由于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一些人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
在这个时期,早期管理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些关于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亚当.斯密的分工原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领导力和管理理论、查尔斯.贝比奖的工业管理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观点和理论为后来的管理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企业管理开始回应实践的需要。
科学管理成为当时的主要管理思想。
弗雷德里克·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的奠基人,他提出了时间研究法、工作分解法、动作研究法等方法,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亨利·福特也开创了现代工厂的生产模式,使之成为当时的现代管理的典范。
总的来说,早期管理思想萌芽和实践阶段是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它们为后来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021年第11期第37卷(总第491期)No.11,2021Vol.37Total No.491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卜海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100029)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具有深厚根基、源远流长且熠熠生辉的进步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课题。
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传承着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的优秀基因,并对其进行了扬弃和超越。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扬弃doi:10.16083/ki.1671-1580.2021.11.037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1)11—0155—04在中国长期发展历史进程中,诞生发展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本思想。
这些思想烛照了中国历史,提倡“敬德保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一批先进的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恤民、爱民、教民、富民,关心民生疾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孕育萌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化发展,汉唐宋明时期的长期传承,直到清代,经过黄宗羲等人对君民关系的新定位,达到了质的飞跃,成为一种有着深厚根基、广泛共识的熠熠生辉的进步的传统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零散地出现在一些历史典籍中,还没有形成理论。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很多自然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于是出现了对“天命”、对“神”的崇拜和信仰。
但统治阶层也认识到民的重要,所以把“天”“神”和“民”联系了起来。
《尚书·泰誓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说民意即天意,从民意可体察天道。
《尚书·泰誓上》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教案⾸页)第⼆节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导语:学前教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发展,直到⼗九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门独⽴的学科.研究学前教育学这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较透彻地认识这门科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预测将来发展的趋势,明确今后研究的⽅向。
幼⼉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个阶段:⼀、孕育阶段(15世纪前)教育学尚未独⽴,所以幼⼉教育学混杂在⼀些哲学、政治或者神学、伦理学之中,且为零星、⽚断的。
从⼈类原始社会开始,逐步积累了教养⼉童经验,出现了⼉童教育思想的萌芽。
最初散见在谚语中。
如“三岁看⼤,七岁看⽼”。
1、我国古代古书中很早就有关于学前教育的记载(1)西汉时期。
如《⼤戴礼》的《保傅》篇中曾记有殷周统治者如何注意胎教,如何为太⼦选择保傅⼈员,使太⼦“⾃为⾚⼦时,教固已⾏矣”……(2)魏晋南北朝时期。
颜之推的《颜⽒家训》,在《教⼦篇》、《勤学篇》中论述了对幼⼉的家庭教育。
⽤“试⼉”的⽅法,观察婴⼉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
他注意胎教,指出:“婴稚(7、8个⽉⼤)识⼈颜⾊,知⼈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则⽌。
”(3)南宋朱熹编的《童蒙须知》和《⼩学》。
也注重胎教,他认为孕妇应注意“⼀寝⼀坐,⼀⾔⼀念,⼀视⼀听”,以使胎⼉能够“⽓禀正⽽⽅理全”。
乳母必须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等道德品质。
总之,我国古代的⼀些思想家总结了胎教和⼉童出⽣后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重视幼⼩⼉童的教育,提出宝贵的学前教育思想。
2、在古代,国外也有⼀些哲学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些看法和主张。
(1)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437)。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学前教育的思想。
A他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B他第⼀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C他还提出学前⼉童的游戏和讲故事活动。
(2)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2—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学前教育和胎教(即优⽣)(3)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指出:“婴⼉时期的所得就是青年时期的收获,凡是每个⼉童应该学习的东西就应早点开始”⼆、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后期)从17世纪夸美纽斯写成《⼤教学论》——1806年赫尔巴特写成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科学独⽴。
思想孕育萌芽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来的,是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
——题记
天,微凉。
如一汪清水肆意泼洒,涌动。
我匆匆洗漱完毕,便独自一人向着餐厅走去,随手扔掉了手中的杂物,兀地,心中“咯噔一声”,便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若有所失。
走到早餐店门口,转头发现门边蜷缩着一位浑身污垢的建筑工人,手中紧紧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我狐疑的看了半晌,终而摇了摇头,步入餐厅。
烦躁的心情终于在这独具西方味道的餐厅中烟飞云散,我坐在吧台上津津有味的享受着早餐。
忽而,一对情侣走过,推推嚷嚷,碰到了捐款箱,瞥了一眼却故作视而不见的样子离开了,我转头看看桌上那仍然热气腾腾的且似乎未动的早餐,心中感慨万分。
……
偶然抬头,嗯?那不是刚刚那位在门口的建筑工人吗?只见他径直走向那张桌子,顿了一会儿,随后小心地从口袋中掏出了几张破烂不堪的面纸垫在椅子上,狼吞虎咽般将面前的食物吃完了。
原来安静的餐厅,议论声忽然响起。
离开后,他仿佛全然不顾众人谴责的目光,扔了椅子上的面纸,迈步离开,众人不约而同的向里面移动了身体。
谁知,他竟走向收银台,付了刚吃的早餐钱,并且扶起了捐款箱,将手中残余的钞票全都缓缓放了进去。
那一刻,我心中百感交集,似乎为自己愚蠢的思想感到可笑,似乎为自己邪恶的想法感到可悲,那一刻,我的灵魂真正受到了震撼。
回家的途中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偶然瞥见自己先前丢弃的垃圾,自愧不如。
下一秒,我仿佛怕任何人看到一般,拾起了面纸快速把垃圾扔了进去。
忽然意识到,刚刚丢弃的原来是自己的良知啊!
从那时候起,我每日不停的为自己灌输正能量;每日三省吾身;每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日用一身正气来滋润,浇灌那正义的芬芳。
人的思想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人的思想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做事的准则。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小天地,那里已经种下了理想的胚芽,我愿意用我的正义的思想,来浇灌它,喂养它,让它发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