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编程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三章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示例(第5、6、7节)1.试分析单片机执行下列指令后累加器A和PSW中各标志位的变化状况?(1)MOV A,#19HADD A,#66H(2)MOV A,#5AHADD A,#6BH2.已知:A=85H,R0=30H,(30H)=11H, (31H)=0FFH,C=1,试计算单片机执行下列指令后累加器A和C中的值各是多少?(1)ADDC A,R0, (2)ADDC A,31H(3) ADDC A,@R0, (4) ADDC A,#85H3.已知M1和M2中分别存放两个16位无符号数的低8位,M1+1和M2+1中分别存放两个16位无符号数的高8位,计算两数之和(低8位存放在M1,高8位存放在M1+1,设两数之和不超过16位)。
4.试分析单片机执行下列指令后累加器A和PSW中各标志位的变化状况?CLR CMOV A,#52HSUBB A,#0B4H5.已知:A=0DFH,R1=40H,R7=19H,(30H)=00H,(40H)=0FFH,试分析单片机执行下列指令后累加器A和PSW中各标志位的变化状况?(1) DEC A (2) DEC R7 (3) DEC 30H (4) DEC @R16.试写出能完成85+59的BCD加法程序,并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7.已知:两个8位无符号乘数分别放在30H和31H单元中,编程实现他们乘积的低8位存放在32H,高8位存放在33H。
8.已知:R0=30H,(30H)=0AAH,试分析执行下列指令后累加器A和30H单元的内容是什么?(1)MOV A, #0FFH ANL A, R0(2)MOV A, #0FH ANL A, 30H(3)MOV A, #0F0H ANL A, @R0(4)MOV A, #80H ANL 30H, A9.设:A=0AAH和P1=0FFH,试编程把累加器A的低四位送入P1口的低四位,P1口的高四位保持不变。
51单片机汇编语言及C语言经典实例实验及课程设计一、闪烁灯如图1 所示为一简单单片机系统原理图:在P1.0 端口上接一个发光二极管L1,使L1 在不停地一亮一灭,一亮一灭的时间间隔为0.2 秒。
延时程序的设计方法,作为单片机的指令的执行的时间是很短,数量大微秒级,因此,我们要求的闪烁时间间隔为0.2 秒,相对于微秒来说,相差太大,所以我们在执行某一指令时,插入延时程序,来达到我们的要求,但这样的延时程序是如何设计呢?下面具体介绍其原理:如图4.1.1 所示的石英晶体为12MHz,因此,1 个机器周期为 1 微秒,机器周期微秒如图 1 所示,当P1.0 端口输出高电平,即P1.0=1 时,根据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知,这时发光二极管L1 熄灭;当P1.0 端口输出低电平,即P1.0=0 时,发光二极管L1 亮;我们可以使用SETB P1.0 指令使P1.0端口输出高电平,使用CLR P1.0 指令使P1.0 端口输出低电平。
C 语言源程序#include <AT89X51.H>sbit L1=P1^0;void delay02s(void) //延时0.2 秒子程序{unsigned char i,j,k;for(i=20;i>0;i--)for(j=20;j>0;j--)for(k=248;k>0;k--);}void main(void){while(1){L1=0;delay02s();L1=1;delay02s();}汇编源程序ORG 0START: CLR P1.0LCALL DELAYSETB P1.0LCALL DELAYLJMP START DELAY: MOV R5,#20 ;延时子程序,延时0.2 秒D1: MOV R6,#20D2: MOV R7,#248DJNZ R7,$DJNZ R6,D2DJNZ R5,D1RETEND图2 程序设计流程图图1 单片机原理图二、多路开关状态指示如图 3 所示,AT89S51 单片机的 P1.0-P1.3 接四个发光二极管 L1-L4,P1.4-P1.7 接了四个开关 K1-K4,编程将开关的状态反映到发光二极管上。
51单片机汇编语言及C语言经典实例汇编语言是一种用来编写计算机指令的低级语言,它与机器语言十分接近,可以直接控制计算机硬件。
而C语言是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具有结构化编程和模块化设计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经典实例,并进行详细解析。
一、LED指示灯的闪烁我们首先来看一个经典的51单片机汇编语言的实例——LED指示灯的闪烁。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单片机的IO口来实现LED的闪烁效果。
以下是汇编语言的代码:```assemblyORG 0 ; 程序起始地址MOV P1, #0; 将 P1 置为0,熄灭LEDLJMP $ ; 无限循环```以上代码使用了51单片机的MOV指令和LJMP指令。
MOV指令用来将一个立即数(这里是0)存储到寄存器P1中,控制对应的I/O口输出低电平,从而熄灭LED。
而LJMP指令则是无条件跳转指令,将程序跳转到当前地址处,实现了无限循环的效果。
对应的C语言代码如下:```c#include <reg51.h>void main() {P1 = 0; // 将 P1 置为0,熄灭LEDwhile(1); // 无限循环}```以上代码使用了reg51.h头文件,该头文件提供了对51单片机内部寄存器和外设的访问。
通过将P1赋值为0,控制IO口输出低电平,实现了熄灭LED的效果。
while(1)是一个无限循环,使得程序一直停留在这个循环中。
二、数码管的动态显示接下来我们介绍51单片机汇编语言和C语言实现数码管动态显示的经典实例。
数码管动态显示是通过控制多个IO口的高低电平来控制数码管显示不同的数字。
以下是汇编语言的代码:```assemblyORG 0 ; 程序起始地址MOV A, #0FH ; 设置数码管全亮,A存储数码管控制位MOV P2, A ; 将 A 的值存储到 P2,控制数码管的数码控制位DELAY: ; 延时循环MOV R7, #0FFH ; 设置延时计数值LOOP1: ; 内层循环MOV R6, #0FFH ; 设置延时计数值LOOP2: ; 内部延时循环DJNZ R6, LOOP2 ; 延时计数减1并判断是否为0,不为0则继续循环DJNZ R7, LOOP1 ; 延时计数减1并判断是否为0,不为0则继续循环DJNZ A, DELAY ; A减1并判断是否为0,不为0则继续循环JMP DELAY ; 无限循环,实现动态显示```以上代码中,我们通过MOV指令来将一个立即数(0x0F)存储到寄存器A中,控制数码管显示0-9的数字。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CS-51是一种非常常见的8位单片机系列,该系列包括了多种型号的单片机,如Intel 8051、8031、8052等。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是一组用于驱动该系列单片机的指令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利用这些指令来编写程序。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包含了多种指令,可以执行诸如数据传输、算术逻辑运算、控制和数据访问等功能。
这些指令通过各种不同的寻址模式来操作数据,包括立即寻址、寄存器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和寄存器间接寻址等。
不同的寻址模式和指令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将人类可读的汇编指令翻译成机器可执行的二进制指令来编写程序。
在MCS-51单片机中,汇编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
操作码指定了所执行的操作,如数据传输、算术运算或控制指令。
操作数则指定了指令要操作的数据。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
假设我们要编写一个程序,将两个寄存器中的数据相加,并将结果存储到第三个寄存器中。
首先,我们需要将第一个寄存器的值加载到累加器A中,这可以通过MOV指令实现。
MOV指令的操作码为01,操作数为两个寄存器的地址。
例如,MOVA,R0将R0的值加载到A中。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第二个寄存器的值加载到B寄存器中,同样可以使用MOV指令。
MOVB,R1将R1的值加载到B中。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ADD指令将A和B中的值相加,并将结果存储到A中。
ADD指令的操作码为04,操作数为A的地址。
例如,ADDA将累加器中的值与A寄存器中的值相加,并将结果存储到A中。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MOV指令将A中的结果移动到第三个寄存器中,例如,MOVR2,A将A的值移动到R2中。
通过组合使用这些指令,我们可以实现将两个寄存器中的值相加并存储到第三个寄存器中的功能。
总结来说,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种用于编程控制该系列单片机的方式。
51单片机汇编程序范例(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6位二进制数转换成BCD码的的快速算法-51单片机2010-02-18 00:43在做而论道上篇博文中,回答了一个16位二进制数转换成BCD码的问题,给出了一个网上广泛流传的经典转换程序。
程序可见:中的HEX2BCD子程序。
.说它经典,不仅是因为它已经流传已久,重要的是它的编程思路十分清晰,十分易于延伸推广。
做而论道曾经利用它的思路,很容易的编写出了48位二进制数变换成16位BCD码的程序。
但是这个程序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执行时间太长,转换16位二进制数,就必须循环16遍,转换48位二进制数,就必须循环48遍。
上述的HEX2BCD子程序,虽然长度仅仅为26字节,执行时间却要用331个机器周期。
.单片机系统多半是用于各种类型的控制场合,很多时候都是需要“争分夺秒”的,在低功耗系统设计中,也必须考虑因为运算时间长而增加系统耗电量的问题。
为了提高整机运行的速度,在多年前,做而论道就另外编写了一个转换程序,程序的长度为81字节,执行时间是81个机器周期,(这两个数字怎么这么巧!)执行时间仅仅是经典程序的1/4!.近来,在网上发现了一个链接:,也对这个经典转换程序进行了改进,话是说了不少,只是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这篇文章提到的程序,一直也没有找到,也难辩真假。
这篇文章好像是选自某个著名杂志,但是在术语的使用上,有着明显的漏洞,不像是专业人员的手笔。
比如说文中提到的:“使用51条指令代码,但执行这段程序却要耗费312个指令周期”,就是败笔。
51条指令代码,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令周期是因各种机型和指令而异的,也不能表示确切的时间。
.下面说说做而论道的编程思路。
;-----------------------------------------------------------------------;已知16位二进制整数n以b15~b0表示,取值范围为0~65535。
51单片机汇编语言及C语言经典实例实验及课程设计51单片机汇编语言及C语言经典实例D1: MOV R6,#20D2: MOV R7,#248一、闪烁灯DJNZ R7,$ 如图1 所示为一简单单片机系统原理图:在 P1.0 DJNZ R6,D2 端口上接一个发光二极管 L1,使 L1 在不停地一亮一灭,一亮一灭的时间间隔为 0.2 秒。
DJNZ R5,D1 延时程序的设计方法,作为单片机的指令的执行的时间是很短,数量大微秒级,因此,我们要求的闪烁时间间隔为 0.2 秒,相对于微秒来说,相差太大,所以我们在执行某一指令时,插入延时程序,来达到我们的要求,但这样的延时程序是如何设计呢,下面具体介绍其原理:如图 4.1.1 所示的石英晶体为12MHz,因此,1 个机器周期为 1 微秒,机器周期微秒如图 1 所示,当 P1.0 端口输出高电平,即 P1.0,1 时,根据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知,这时发光二极管 L1 熄灭;当 P1.0 端口输出低电平,即 P1.0,0 时,发光二极管 L1 亮;我们可以使用 SETB P1.0 指令使 P1.0端口输出高电平,使用 CLR P1.0 指令使 P1.0 端口输出低电平。
C 语言源程序#include <AT89X51.H> sbit L1=P1^0;void delay02s(void) //延时 0.2 秒子程序 {RET unsigned char i,j,k;图1 单片机原理图 END for(i=20;i>0;i--)for(j=20;j>0;j--) for(k=248;k>0;k--); }void main(void){while(1){L1=0;delay02s();L1=1;delay02s();}汇编源程序ORG 0START: CLR P1.0LCALL DELAYSETB P1.0LCALL DELAY 图2 程序设计流程图LJMP STARTDELAY: MOV R5,#20 ;延时子程序,延时 0.2 秒CLR P1.0SJMP NEX1二、多路开关状态指示如图 3 所示,AT89S51 单片机的 P1.0,P1.3 接四个发光二极管 L1,L4,P1.4,P1.7 接了四个开关 K1,K4,编程将开关的状态反映到发光二极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