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
- 格式:docx
- 大小:10.87 KB
- 文档页数:3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一、行政法主体的概念与特点在行政法中,行政法主体是指具备行政权力的具体组织或个人。
行政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具备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以及拥有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等。
行政法主体的特点是具备行使行政权力的资格和能力,以及对行政法律规范具有执行和遵守的要求。
二、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种类行政主体是指在行政活动中具体承担行政职能的组织或个人,是行政法主体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根据行政主体的性质、组织形式和行政职能等多个维度,可以将行政主体分为以下几类:1. 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指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中行使行政职能的具体组织单位。
在我国,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司法行政机关等。
行政机关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行政主体,承担着制定行政法规、实施行政管理、解决行政争议等重要职责。
2. 公共企事业单位公共企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设立,依法行使行政职能并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实体。
这类行政主体包括公安机关、医院、学校、邮政、电力等单位。
公共企事业单位在行政法活动中享有特殊地位和权力,同时也承担着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和管理责任。
3. 具备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具备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是指在特定范围内承担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形式。
例如,由政府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行政区域内的行业协会以及代表特定利益群体的社会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遵守行政法律规范和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
三、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关系行政法主体是行政法中的概念,是指具备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而行政主体则是行政活动中具体承担行政职能的组织或个人。
行政法主体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行政主体则是在行政法主体范畴内做了更具体的划分。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行政法主体通过行政主体实施政府职能,行政主体则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来维护公共利益和实现行政目标。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关系紧密联系,彼此密不可分。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从形式上分,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具体如下:一、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
行政机关属于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等)。
根据职权管辖范围,可将行政机关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中央行政机关包括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办事机构。
地方行政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要注意的是派出机关包括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此外,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管理委员会也属于派出机关。
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并不是一级人民政府,但实际上却履行着一级人民政府的职能,在一定区域内依法行使对所有行政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权,能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并对其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它们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体可分为:1、行政机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具体处理和承办各项行政事务的内部组织、派出组织和临时组织。
(1)内部机构:行政机关的某些内部机构在得到法律、法规授权情况下,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如工商总局内设的商标局(《商标法》授权)、国家专利局内设的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法》授权)等。
(2)派出机构: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行政管理的需要,在一定行政区域内设置的,代表该职能部门管理某项行政事务的派出工作机构。
如审计署驻各地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等。
(3)临时机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设立的,协助其处理某项临时性行政工作的组织。
如国务院就曾设有国家防汛救灾指挥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等。
1、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被授权的社会组织的理解⑴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享有行政职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的特征:第一、行政主体应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第二、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职权。
第三,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第四,行政主体必须能够独立承受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法律责任。
⑵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设立,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国家机关。
行政机关的特征:A 、行政机关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B 、行政机关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具有相应的优益性。
C 、行政机关有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公务员编制。
⑶被授权的组织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授予特定的行政权,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管理某些具体行政事务的组织。
2、行政行为、主要行政行为的理解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的特征:①从属法律性②裁量性③单方意志性④效力先定性⑤强制性⑥无偿性3、行政救济、主要的行政救济的理解一、行政复议(一)概念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人就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特点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2、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3、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4、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
二、行政赔偿(一)概念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给与受害人的赔偿。
(二)特征1、行政赔偿必须是由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引起的2、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必须是行使职权的行为3、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4、损害必须已经发生5、赔偿责任由国家承担三、行政补偿(一)概念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因其合法行为给无义务的特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依法由国家依法给予的补偿。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领域中,几个重要的概念都与“主体”有关。
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是其中之一。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很小,但关乎着行政法领域中权利与义务的主体是谁,也就关乎着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就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定义和区分作简要介绍。
行政法主体的定义与特点行政法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具备行政法律地位的社会实体。
它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构成元素,通常包括国家、政府、公共机构和公民个体等多种社会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社会实体在不同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可能拥有不同的行政法主体地位。
行政法主体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权利和义务:行政法主体不仅享有规定了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利益,而且对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具有行政法律关系的地位:行政法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要构成元素,占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而其他社会实体参与行政法律关系时则处于行政法主体的对立面。
3.具有法人地位:一些行政法主体,如政府、公共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并能行使法律主体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行政主体的定义与特点行政主体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政府有关机构的规定,具有行政管理权力的社会实体。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拥有行政权利和行政义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优势和特殊地位,其行为经常受到行政法的监督和控制。
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行政管理权力:行政主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定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
2.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过程中,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能,以保障行政法律关系的有效进行。
3.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权力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随意行使权力。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区分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虽然两者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本质并不相同。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定义不同:行政法主体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具备行政法律地位的社会实体;而行政主体则是指具有行政管理权力,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定行使行政管理权力的社会实体。
【行政法知识点】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之辨析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之辨析一、行政主体的定义行政主体是指政府机构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具备的权力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政府部门、行政机构等。
行政主体在行政领域拥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能,负责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等。
二、行政主体的种类1. 中央行政主体:中央行政主体是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机构等,如国务院、中央部委等。
中央行政主体负责制定国家政策,统一决策,履行国家行政职能。
2. 地方行政主体:地方行政主体是指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机构等,如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等。
地方行政主体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依法履行行政职能。
三、行政主体的职能1. 立法职能:行政主体可以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法律文件,规范行政行为的范围和方式。
2. 行政管理职能:行政主体负责管理公共事务,制定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并监督和评估执行效果。
3. 行政监督职能:行政主体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
四、行政主体与其他概念的区别1. 行政主体与法人:行政主体是指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法人是指通过法律设立并具备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行政主体可以是法人,但并非所有法人都是行政主体。
2. 行政主体与法律主体:行政主体是指具备行政职权的机构,法律主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
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履行法律主体的角色。
3. 行政主体与行政行为主体:行政主体是行使行政职权的权力主体,行政行为主体是指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
行政主体可以是行政行为主体,但行政行为主体不一定是行政主体。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行政法规:由政府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对行政行为范围和方式进行规范。
2. 行政规章:由行政机关制定的为具体行政事务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行政行为的具体操作。
3. 行政行为: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具体处理、管理或者决定的行为。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
1. 行政法主体
1.1 行政法主体的概念
行政法主体指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定机关或组织。
在我国,行政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其中国家机关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行政法主体。
1.2 行政法主体的分类
按照行政区划可分为中央行政法主体和地方行政法主体。
按照职能可分为行政机关和行政实体两类。
行政机关是行政法主体的典型代表,是指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国家机关。
行政实体是行政法主体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指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并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组织或个人,如企业、社会团体等。
2. 行政主体
2.1 行政主体的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具体单位,是行政法主体的具体化和实现。
行政主体通常由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和行政事业单位构成。
2.2 行政主体的职能
行政主体的职能包括制定和执行政策、执法、调查、行政裁决、行政许可、行政管理等,主要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保证公民权利等。
2.3 行政主体的分类
按照行划区分为中央行政主体和地方行政主体。
按照属性可分为政府行政主体和社会行政主体。
按照职能可分为监管行政主体和服务行政主体。
3.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关系
3.1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互为关系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是互为关系的。
行政法主体规定了行政管理行为的法律基础,而行政主体则是行政管理职权的实际行使者。
3.2 行政法主体制约行政主体
行政法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需要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随意行使职权。
行政主体必须受行政法主体的指导和监督,在行使职权时要遵循法律法规和行政法主体的指示。
3.3 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
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是维护行政法制的基础,是实现社会管理法制化的关键,促进了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民主化。
4. 总结
总体而言,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概念,彼此互为前置和实现。
行政法主体制约行政主体,使其更加规范、透
明和民主化,促进了行政管理的优质发展。
同时,行政主体遵从行政
法主体的指导和监督,更好地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落实了权力与
责任相统一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