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双氧水爆炸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死者,潘光明,男,49岁)、1人受伤(伤者,纪成俭,男,33岁),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浙江中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4,22事故直接受损财产定损(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依据,并由该公司承担解释权)。
死、伤者均系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正在双氧水车间拆除保温脚手架的职工。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北仑、市区、镇海炼化、港务集团等22辆消防车及消防艇等消防救援力量投入扑救;市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未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
中午11时左右,双氧水装置大火基本被扑灭,现场得到控制,中午12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4月22日,该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为调查和处理这次爆炸火灾事故,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宁波市、北仑区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4·22’爆炸事故省、市联合调查组”。
1.企业概况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系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香港浙经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化工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注册资金1420万美元,总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占地11公顷,共有员工430余人,工作时间实行甲、乙、丙、丁四班制,年生产能力离子膜烧碱10万吨、液氯6.5万吨、合成盐酸6万吨、双氧水4万吨。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逾3亿元,上交税收1780万元。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车间是2000年10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该项目投资决算近6500万元,装置采用的是葸醌法钯催化剂氢化技术,技术来源于黎明化工研究院专利,由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设计,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2003年10月,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市寰球安全评价中心对l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和4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进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并通过专家评审。
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近日,发生在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的爆炸火灾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据初步调查,该事故是由于车间内部操作不当及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
此次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安全隐患,做好预防工作,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首先,该化学公司应该对车间操作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技术和安全操作知识。
车间操作是化学企业安全的基础,是爆炸火灾事故的关键环节。
因此,只有将技术和安全操作知识相结合,才能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培训应包括对双氧水的性质、危害、操作规程等基本知识的普及,以及现场实操的训练。
考核应定期进行,不合格人员要及时纠正或淘汰。
其次,化学公司需要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
安全管理人员是负责组织、协调和管理企业安全工作的核心人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的水平。
因此,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管理人员,不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意识。
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熟悉企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各项安全工作。
同时,公司应当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保持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更新意识。
此外,化学公司还需要完善企业安全监测和预警体系。
目前,许多化学企业安全监测和预警体系存在着不够完善和精准的情况,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因此,化学公司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监测和预警体系。
这包括对车间内部的各项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状态;建立与当地消防、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获取有关安全信息;引入先进的安全预警技术和设备,提高事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最后,化学公司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安全培训和教育是化学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
化学公司应该制定完善的员工安全培训计划,将培训内容纳入员工必修课,并定期组织安全教育活动。
(双氧水)交接班疏漏引发爆炸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2006年4月22日上午8时,山东省东营市某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的操作员张川和许平与操作员朱训像往常一样,在完成交接班后一起例行巡检。
当他们巡检完毕,准备离开操作间时,突然听到操作间外传来“咝咝”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顿时车间内浓烟滚滚。
情急之下,张川和许平从窗口跳下,经过雨棚落到地上,然后迅速离开现场。
事故发生时,有2名济南工艺设备安装公司的职工正在双氧水车间4楼拆除墙外管道保温脚手架,他们在逃离现场过程中,1人被大火烧死,1人从2楼楼梯平台跳到地面,脸部轻度烧伤。
大火燃起后,东营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消防救援力量全力扑救。
直到中午12时左右,大火才被全部扑灭。
这起事故除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外,还使得氧化残液分离器完全报废,车间内各类泵、容器10多台(套)损毁,车间玻璃及其它辅助设备、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02.63万元。
火灾后,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事故原因事故发生后,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东营市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查,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经过详细的综合分析,最终认定该事故是一起“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系因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责任事故。
联合调查组在勘查事故现场中发现,双氧水车间内氧化残液分离器罐顶的放空阀是关闭的,而按照操作规程,氧化残液分离器排液后必须打开罐顶的放空阀,恰恰是由于放空阀关闭,造成氧化残液分离器内残液中的双氧水分解产生的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卸压,极度超压后终致氧化残液分离器发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碎片同时击中氢化液气分离器、氧化塔下面的工作液进料管和白土床至循环工作储槽的管线,致使氢化液气分离器内的氢气和氢化液喷出后发生爆炸和燃烧,氧化塔内的氧化液喷出并烧灼,白土床口管内的工作液流出并燃烧,继而形成了双氧水车间的大面积火灾。
经调查询问,联合调查组得知,操作员朱训把工作交接给操作员许平和张川之前,未按规定将分离器内的氧化残液排空,而是准备交给许平和张川处理,但又没有向他们交代清楚。
关于双氧水槽罐车爆炸事故案例分析第一篇:关于双氧水槽罐车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一辆装载双氧水的双罐体槽车爆炸事故案例分析2007年6月2日19时和6月3日凌晨2时,一辆装载双氧水的双罐体槽车在323国道广西鹿寨县寨沙路段,2个贮罐先后发生爆炸,造成事故车辆损坏、交通中断9 h的恶果。
事故概况2007年6月2日上午9时58分,司机陈某某、押运员兼司机张某开槽车到柳州盛强化工有限公司装双氧水。
灌装工按常规对车辆的“三证”及罐体外观进行了检查,未发现异常情况。
因为该车是第一次来装双氧水,为慎重起见,灌装工吩咐押运员用水分别对2个罐体进行灌水冲洗。
之后开始灌装双氧水,2个集装箱罐共装了39.6 t 50%浓度的双氧水。
13时33分槽车离开柳州运往深圳。
下午17时,槽车行驶到323国道鹿寨县寨沙路段一坡顶处,司机陈某某从后视镜中看到拖车上靠近驾驶室的第一个罐体顶部的人孔盖有液体溢出,即将车子停靠到公路右侧检查,与押运员张某爬到罐顶上,打开快开式人孔盖查看,发现里面的液体在冒气泡,如开水般沸腾并溢出,流到地面冒起白烟,且越来越激烈,两人不知如何处理,束手无策。
约18时叫过路的司机向110报警。
约18时10分,鹿寨县交警来到现场实施交通封锁。
19时左右,第1个罐体发生剧烈爆炸,罐体全部解体,挂车大梁弯曲变形,牵引车车头损坏,大量双氧水喷出。
第1个罐体发生爆炸后,司机陈某某又到现场查看第2个罐体,发现第2个罐体内的液体也在沸腾。
此时,柳州市及鹿寨县安监、公安、消防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先后到达现场,消防中队用消防水车对第2个罐体**冷却。
约21时20分,柳州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应急救援中队的第1批救援人员到达现场。
此时,罐体下部左右2个排料阀橡胶垫片因高温软化并在罐内压力下被挤出,罐内双氧水从阀门喷出。
为了排出罐内的双氧水,防止因反应压力过高发生爆炸,2名救援人员在消防水炮**掩护下,将罐体下部2个出料球阀打开,排出罐内的双氧水。
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
2024年2月25日,XX化学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发生。
凌晨5点20分左右,在XX化学公司的双氧水车间的生产现场,发生了一起大火灾,火势强大,持续时间长,燃烧对象为原料库存,建筑物及部分设备设施受损。
据了解,当时,公司双氧水车间正在进行日常维护,经查发现,火源
可能是公司回路的静电带电,在双氧水车间的设备正在操作过程中,静电
带电,最终导致爆炸火灾的发生。
火灾一发生,当场就有若干工作人员及旁观群众慌忙离开现场,安全
保护人员第一时间组织应急抢险,在保护人员的及时指导下,恢复了现场
秩序,迅速拉开消防车辆,加上现场及周围多家企业的消防队伍的参与,
最终迅速将火势扑灭,救援过程中,调动了约500余名的消防人员和协助
工作人员。
火灾发生后,影响面广泛,受到了全国上下的重视,政府立刻出台了
相关政策,针对企业火灾相关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生产。
此次火灾事故损失惨重,原料库存全部毁损,部分设备设施受损,建
筑物受损严重,尽管有多家消防队伍的参与,爆炸火灾还是给XX化学公
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双氧水爆炸条件
双氧水(H2O2)是一种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爆炸。
以下是双氧水发生爆炸的一些可能条件:
1. 高浓度:高浓度的双氧水更容易发生爆炸。
一般来说,浓度超过30%的双氧水具有较高的爆炸风险。
2. 接触可燃物:当双氧水与易燃物质(如有机物、有机溶剂)接触时,可能发生爆炸反应。
这是因为双氧水可以作为氧化剂,与可燃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3. 高温:高温环境下,双氧水更容易分解,产生气体和热能,导致爆炸发生。
因此,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高浓度双氧水具有更高的爆炸风险。
4. 铁催化剂:双氧水在存在铁离子催化剂的情况下,会发生剧烈的分解反应,产生气体和热能,从而引发爆炸。
总之,双氧水的爆炸条件包括高浓度、接触可燃物、高温和铁催化剂的存在。
为了安全起见,在使用双氧水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避免以上条件的存在。
如果需要处理高浓度双氧水或与其相关的危险情况,请务必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双氧水爆炸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明确事故应急响应程序、组织机构、处置措施,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置。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3.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4.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5. 《双氧水生产安全规程》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双氧水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次生、衍生事故的应急处置。
四、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1. 事故类型:双氧水爆炸事故主要包括容器破裂、管道泄漏、化学反应失控等。
2. 危害程度: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遇有机物、还原剂、酸、碱等物质容易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爆炸。
事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
五、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1)总指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全面领导。
(2)副总指挥:由企业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担任,协助总指挥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实施。
(3)成员:由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落实。
2. 应急救援小组(1)现场救援小组:负责事故现场的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现场警戒等工作。
(2)环境监测小组:负责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监测,确保事故影响范围得到有效控制。
(3)物资保障小组:负责事故应急物资的调拨、供应和保障。
(4)信息宣传小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宣传。
六、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报告(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企业应急指挥部报告。
(2)企业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应急响应(1)现场救援小组: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救援,确保人员安全。
(2)环境监测小组: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事故影响范围。
(3)物资保障小组:根据事故情况,及时调拨、供应应急物资。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双氧水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爆炸事故,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双氧水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事故分类1. 生产过程中双氧水爆炸事故;2. 储存过程中双氧水泄漏引发的爆炸事故;3. 运输过程中双氧水泄漏引发的爆炸事故;4. 使用过程中双氧水泄漏引发的爆炸事故。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双氧水爆炸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的救援工作,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治、事故现场控制等。
(2)安全保卫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信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和发布。
(4)后勤保障组:负责事故救援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物资供应、人员调配等。
五、应急处置措施1. 生产过程中双氧水爆炸事故:(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应急指挥部。
(2)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3)关闭事故区域周边设备,切断事故源头。
(4)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救援,包括伤员救治、事故现场控制等。
(5)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防止事故蔓延。
2. 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双氧水泄漏引发的爆炸事故:(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应急指挥部。
(2)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3)对泄漏区域进行隔离,切断事故源头。
(4)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救援,包括伤员救治、事故现场控制等。
(5)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防止事故蔓延。
六、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发生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应急指挥部。
2.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救援。
3. 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七、应急保障措施1.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高级氧化双氧水加药注意事项高级氧化双氧水加药注意事项1. 引言高级氧化双氧水(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是一种通过氧化作用来清除水中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双氧水(H2O2)被用作氧化剂,可以有效地降解和去除有害物质。
然而,要确保高级氧化双氧水的加药过程安全、高效,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重要事项。
本文将详细介绍加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2. 选择适当的浓度和量在进行高级氧化双氧水加药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双氧水浓度和用量。
双氧水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反应过剩,产生副产物,并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用量过少可能无法达到期望的氧化效果。
我们建议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和污染物的种类选择适当的双氧水浓度和用量。
3. pH值的控制加药过程中,pH值的控制至关重要。
理想情况下,pH值应在酸性范围内(通常为2-4),以最大化双氧水的氧化能力。
在加药前,我们应该检测水样的pH值,并在必要时采取调整措施,如加入酸性或碱性调节剂。
4.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高级氧化双氧水的氧化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会促进反应速率和氧化效果。
在加药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水样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以确保反应的高效进行。
5. 加药设备的选择和维护选择适当的加药设备对于高级氧化双氧水加药过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常用的设备包括喷雾器、逆流式反应器等。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并确保其正常工作和维护。
定期清洗、维修设备,可以避免设备故障和降低事故风险。
6. 安全措施在进行高级氧化双氧水加药之前,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双氧水是一种强氧化剂,在高浓度下具有爆炸性。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并注意防止双氧水与有机物、易燃物和其他化学品的接触。
在加药过程中,我们应该远离明火和电源,并保持通风良好的操作环境。
7. 对高级氧化双氧水的评估和优化高级氧化双氧水加药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和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
双氧水爆炸事故机理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摘要:双氧水爆炸事故是一种在化学工业中时有发生的严重事件,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本文通过分析双氧水的化学性质及其爆炸机理,探讨了引发双氧水爆炸事故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双氧水;爆炸事故;化学性质;爆炸机理;预防措施双氧水(H2O2)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剂和消毒剂,在医疗、卫生、化学工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较强,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爆炸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双氧水爆炸的机理,研究相关的安全预防措施,对保障生产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氧水的化学性质双氧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化学式为H2O2,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比水分子(H2O)多一个氧原子。
双氧水在常温下是稳定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它可以发生自发性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同时释放大量的热量。
这种分解反应是双氧水爆炸的基本过程。
二、双氧水爆炸的机理双氧水,全称为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液体。
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于消毒、漂白、医疗等领域。
然而,尽管它看似柔和无害,当双氧水遇到适当的条件时,它却能够释放出令人震惊的能量,引发爆炸。
在常温常压下,双氧水可以稳定存在。
但是,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它的分解反应会被触发,其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是温度和催化剂[1]。
在双氧水爆炸的机理中,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双氧水受到高温刺激时,分子内的氧气键开始断裂,产生自由的氧原子。
这些氧原子非常活泼,会迅速与周围的物质进行反应,引发连锁反应。
这个过程中,能量不断释放,分子的结构逐渐解体,形成氧气和水。
催化剂是双氧水爆炸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催化剂可以加速反应速率,使双氧水在较低温度下分解。
常见的催化剂包括铁离子、过氧化钠等。
当双氧水遇到含有催化剂的物质时,反应的速率会显著增加。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内,更多的分子会发生分解反应,导致产生更多的氧气和水,并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关于中原大化双氧水事件总结
关于双氧水:
双氧水属一级无机酸性腐蚀性物品,具有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双氧水蒸气或气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双氧水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误服双氧水会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症状。
双氧水的学名称为过氧化氢,水溶液为弱酸性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是甲类火灾危害性物质,会气化分解为氧气和水,在20~100度之间,当温度每升高10度,双氧水分解速度可增加212倍,当加热到100度以上是,开始急剧分解,严重时可发生爆炸。
因过氧化氢分子中存在氧化键,故居有不稳定特性。
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值、催化剂、杂质、重金属离子和一定频率的光等,其中稳定性受pH值的影响最大。
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pH值更低时对稳定性影响不大,但当pH值变成高碱性时,稳定性急剧恶化,分解速度明显加快,虽然在过氧化氢产品中加有稳定剂,但当污染严重时,稳定剂的作用对上述分解也无济于事。
2012年2月15日上午11时10分左右,濮阳市中原大化双氧水装置发生爆炸燃烧引起火灾事故,
欲看后事如何请看下次上传。
滨州市沾化区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3.18”较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2015年3月18日9时47分,位于滨州市沾化区的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明化工”)双氧水装置氢化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8.2万元。
事故发生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迅速派员赶赴现场,指导事故救援,督导事故调查,研究防范措施。
郭树清省长、于晓明副省长迅速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抢救受伤人员,立即组织事故调查,迅速查明原因,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省安监局李世瑛局长立即安排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指导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救援和调查工作。
滨州市委、市政府及沾化区委、区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积极救治伤员,妥善做好善后工作。
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山东省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3月18日,滨州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安监局、监察局、公安局、总工会、经信委、质监局、人社局和沾化区政府有关人员组成的海明化工“3.18”较大爆炸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同时邀请滨州市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了特种设备、化工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3月2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向省政府下达《关于对滨州市海明化工有限公司“3.18”爆炸较大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的函》(安委办函[2015]24号)后,省政府成立了由省有关部门以及滨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3•18”较大爆炸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在滨州市前期调查基础上,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检测鉴定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
同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
加油站过氧化氢爆炸紧急预案1、目的:在生产运行中,当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当过氧化氢贮罐、管道、加过氧化氢设备发生泄漏时,为减少事故的损失,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2、过氧化氢特性:理化性质:熔点(℃)-2(无水);沸点(℃)158(无水)浓度:27.5%(到货贮存浓度)相对密度(水=1)1.09(27.5%);饱和蒸汽压(kpa)0.13(15.3℃)无色透明,有微弱特殊气味。
3、应急组织程序和措施当发生过氧化氢泄漏事故后,班长(或专责)是现场事故的指挥者和负责人。
过氧化氢泄漏时,应立即将泄漏情况报告工段长,并迅速果断地按照应急程序处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消除危害源,尽快恢复生产正常运行,防止事故扩大。
当严重泄漏已无法处理时,除及时上报情况之外,指挥者或负责人要组织人员疏散,脱离危险源。
此时,应封闭制浆工段一楼北面的公路,禁止非救援人员通行。
值班长(或工段长)应根据实际情况报告车间领导、消防队、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组织抢修和救援工作。
报告时应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涉及范围(或区域)、程度、对救援要求等详细说明,并做好记录。
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应迅速采取必要的措施组织抢救,并保护现场(必要时做出标志或绘制简图)。
事故处理完毕后,操作人员应如实地把事故设备名称、发生时间、原因和事故经过详细记录在交接班簿。
4、安全防护、救护程序和措施。
过氧化氢泄漏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组织抢救、抢修。
抢修、救护人员必须佩戴有效防护面具等劳保用品。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佩戴自吸过滤式面具(全面具)。
眼睛防护:已在呼吸系统防护中防护。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氯丁橡胶胶手套。
救护程序:(1)尽快将中毒者撤离现场,移到上风位。
(2)现场对应急救迅速撤离污染区,切断污漏源,用砂土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大量水冲洗稀释。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大化双氧水爆炸
我的天呀!就在刚刚五分钟前,塘沽大化(化工厂)因该是老厂爆炸了好多119 救火车,120救护车就连办公室玻璃都震碎了,太刺激了真让人不可思议。
大家快进来跟帖!
双氧水车间爆炸罐烧塌了市里的消防都到了
太可怕了听说死了好多人呢
京津塘高速下来20部消防车
感谢朋友们对听风的惦念,这次双氧水车间出现的事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望大家不要误传,该产品是强氧化剂(非典时期的最佳消毒剂),对周边环境无毒无污染请大家放心,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是4个双氧水储罐中的一个爆炸起火。
没有任何人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