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修五《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齐桓晋文之事【1】《孟子》齐宣王【2】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3】?”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4】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5】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6】?’对曰:‘将以衅钟【7】。
’王曰:‘舍【8】之!吾不忍其觳觫【9】,若无罪而就【10】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1】。
’不识有诸【12】?”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13】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4】。
齐国虽褊小【15】,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6】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17】?王若隐【18】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9】?”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0】。
”曰:“无伤也,是【21】乃仁术【22】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23】也。
”王说【24】,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5】。
’夫子之谓也【26】。
夫我乃行之【27】,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8】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29】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3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31】足以察秋毫之末【32】,而不见舆薪【33】。
’则王许【34】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35】?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6】,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7】,何以异【38】?”曰:“挟太山以超北海【39】,语【40】人曰:‘我不能。
【原卷】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pián bì)..(cǔn dù) 便嬖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朝.秦楚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臣未之.闻也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王见之,曰:“牛何之.?”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齐桓晋文之事》课时练习一、文言基础训练1. 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其本矣C.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统摄吾与点也与:赞成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比:到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喜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痛惜,哀怜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形:表现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抑:还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判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力足以举百钧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④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5.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 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 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B. 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7.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 臣未之闻也B. 莫之能御也C. 孔子云:何陋之有D. 臣闻之胡龁曰8. 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 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言文阅读(2022春·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2.下列对选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附答案)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B、盖亦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D、将以衅钟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
B、何以异?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
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
"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
"“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专项练习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专项练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0分)实词 1.保民而王安定,安抚 2.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3、挟太山以超北海跳过 4.以羊易之换5、俯足以畜妻子养活. 6.莅中国而抚四夷临,统治7.犹缘木求鱼也攀登 8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做官的人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怨恨 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规定11然后驱而之善往,走向 12.故民之从之也轻轻易,容易13.奚暇治礼义哉讲求 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耽误15.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说明 1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应该虚词 1、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 2、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3、即不忍其觳觫就是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疑问代词,怎么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6、物皆然,心为甚厉害,严重7、夫我乃行之这样三、一词多义(15分)1、诸(1)不识有诸之乎(2)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之于(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众2、其(1)齐集有其一其中的(2)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3)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大概3、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揣测)(2)度,然后知长短(测量)(3)王请度之(考虑,思考)(4)度我至军中(估计,推测)(5)猿猱欲度愁攀援(渡过)(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4、之(1)牛何之/然后驱而之善(动词,到……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代词,这)(3)故民之从之也轻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舆薪之不见(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5)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7)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5、为(1)是不为也(动词,做)(2)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示反诘)(3)此亡秦之续耳。
1.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牛何之.②反而求之.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 .①⑤/②⑥/③/④B .①②/③④⑤/⑥C .①⑥/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⑥/④⑤【解析】①⑤动词,到,往。
②⑥代词,它(他)。
③宾语前置标志词。
④助词,的。
【答案】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恩足以及禽兽 B.⎩⎪⎨⎪⎧挟太山以超北海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C.⎩⎪⎨⎪⎧无以,则王乎不推恩无以保妻子D.⎩⎪⎨⎪⎧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解析】A 项,都是动词,推及。
B 项,连词,表修饰;介词,用。
C 项,不得已;没有用来……的办法。
D 项,动词,看见;介词,表被动。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为长者折枝.B .盖.亦反其本矣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C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 .罔.民而可为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 A 项,“涂”通“途”,“枝”通“肢”;B 项,“盖”通“盍”;C 项,“刑”通“型”,“已”通“矣”;D 项,“罔”通“网”,“颁”通“斑”。
【答案】 B4.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何由知吾可也?C .王见之,曰:“牛何之?”D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解析】 D 项是判断句。
A 、B 、C 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其中A 项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B 、C 两项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答案】 D阅读课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几段文字,完成5~9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道义B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C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爱惜D .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悲切的样子【解析】A 项,道:谈论。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pián bì)..(cǔn dù) 便嬖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孝悌.(tì) 莅.临(wèi) 厌恶.(wù)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班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4.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臣未之.闻也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④王见之,曰:“牛何之.?”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朝.秦楚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恩足以及.禽兽B.挟太山以.超北海/何可废也?以.羊易之C.无以..保妻子..,则王乎/不推恩无以D.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7.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不足以畜妻子畜:养活B.明君制民之产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统治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3.选出下列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4.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为长者折枝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8.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则一羽之不举②舆薪之不见③构怨于诸侯④天下可运于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词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一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地说服齐王“保民而王”的,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一牛
吴广素人(《陈涉世家》)
予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
爱
爱
⎧
⎨
⎪
⎩
⎪
明
举头望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以教我
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明
明
明
明
⎧
⎨
⎪
⎪
⎩
⎪
⎪
道
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也(《桃花源记》)
得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任重远
道
道
道
道
⎧
⎨
⎪
⎪
⎩
⎪
⎪
四本文和《寡人之于国也》都谈到“仁政”。
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