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胶南市黄山经济区中心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2、幻灯片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阅读课文“导入框”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问题②: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完成表格填写(幻灯片出示表格)。
问题③: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或教材第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最远到达的地方?问题④:郑和下西洋能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⑤:在这些众多的成功远航的因素中,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⑥: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郑和有关的一些遗迹,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问题⑦:在郑和首航87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们比较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问题⑧:通过我们前面的自我学习,讨论探究,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出示戚继光像,了解戚继光生平;出示戚继光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了解其志向和品德。
问题①:什么是“倭寇”?明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问题②: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问题③:说一说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出示幻灯片:抗倭斗争形势图,胜利图)问题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等四、教法过程1.导入新课由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汇演导入新课。
2.“郑和下西洋”一目。
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学优中考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学优中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xYzKw(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 xYzkW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课题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间
编制审核总第 16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随记一、本课主要知识
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的国家。
2、目的:,宣扬国威。
3、在位皇帝:,起止时间,先后次下西洋。
4、概况:(1)出发地:,(2)到达范围:到过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达和。
(3)最受各国欢迎的物品:和;船队带回的物品:、
和等特产。
★5、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评价)
积极意义:(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
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2)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标志着我国航海事业发展达到高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表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
勇无畏的精神。
消极意义: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利益,没有为国内的
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且耗资巨大,加重了人民的
负担,给明朝带来了不良影响。
★6、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远航?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远航成功的物质前提,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2)客观的科技条件:①经济的发展②造船水平高超③航海技术的掌握④指南针的使用⑤天文、
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3)主观因素:①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②他还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③
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
④船队中全体成员的群策群力、通力合作。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①时间早②规模大③人数多④船数多⑤远航次数多⑥到达范围广。
是世界航
海史上的壮举。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
1、时间,、和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倭患原因(背景):(时间),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
同,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3、经过:(1)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到沿海抗倭
(2)戚继光组建了一支、的“”开赴,九战九
捷,迅速荡平了的倭寇;
(3)他又率部进入、,剿灭了那里的倭寇,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4、评价(影响、意义、作用)?
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
永远载入史册。
★5、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1)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他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6、P96“动脑筋”:“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为民族、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
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7、P98“材料分析与比较”:(1)背景不同(2)目的不同: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的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3)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因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葡萄牙殖民者伴随着航海活动而来的,是残暴血腥的侵略活动,他们所到之处,都引起了当地人民的痛恨和反抗。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从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进行侵略活动。
2、时间:;
3、结果: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时间)回归。
【小试牛刀】
1、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2、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是来自于
A沙俄侵略者 B英国殖民者 C日本倭寇 D荷兰殖民者
3、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明初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
A、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B、戚继光率军扫平倭寇
C、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鉴真东渡的船队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1864年清政府就设置了台湾府,当时台湾府隶属于
A、福建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