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131.50 KB
- 文档页数: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1教学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2重点难点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前: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营造粗犷豪迈的气氛。
一、导入(一)师:同学们,随着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热播,刘欢的一曲《好汉歌》已响遍大江南北。
水浒英雄行侠仗义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水浒108将中,智勇双全的武松是好汉,粗豪冲动的李逵是好汉,嫉恶如仇的鲁智深也是好汉,今天咱们要学的林冲林教头,又是怎样的好汉呢?作者施耐庵又是怎样来表现他的?在我看来,一波三折的情节刻画,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特别让我感动!ppt1:学习目标:1、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2、揣摩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
(二)师:这里有林冲感叹自己命运的两句诗!ppt2: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师:诗言志!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感情?(抽生回答)明确:表现委屈,悲愤!像“浮梗”一样悲凉的身世,像“转蓬”一样难求的功名。
师:春风得意的林教头为何会生出这等感叹呢?原来:(齐读) ppt3:林冲初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
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因美眷致祸,“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前往沧州途中,堂堂禁军教头,被两个鬼魅似的小人整治得苦不堪言,可林冲一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师:昨天,身为禁军教头的林冲,既保护不了娇妻,也保护不了自己!今天,刺配沧州的林冲,其命运又会怎样呢?二、品读故事情节(一)师:同学们已通过预习,我们再来观看与之相关的四张连环画。
二者结合,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的四个部分。
(要求:用相同格式和相同主语的短语)(分小组讨论)Ppt4:四张连环画师:你这样概括的理由是什么?(反复讨论)要求:准确;简练;顺畅。
明确:①沧州遇旧——②买刀寻敌——③到草料场(草厅交割)——④雪夜报仇(奋起杀敌、庙外锄_)师:你认为这故事情节是平铺直叙,还是一波三折呢?并谈理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2 【学习目标】1.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情节、环境、言行、细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重点难点】1.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情节、环境、言行、细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
【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
2.抓住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知识链接】【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的一种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2、描风绘雪,富有神韵,结合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几处关于风雪的评点摘录: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一路写雪,妙绝。
)②那雪正下得紧。
(写雪妙绝。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写雪妙绝。
)④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花枪葫芦,写得好;又带写雪,妙。
)⑤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 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雪耀里固当见之。
)(中国古代小说极少孤立、静止地描写环境,结合人物动作描写环境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
一般学生能够注意到文章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很少有学生会注意到结合人物动作写风雪。
)二、探究案1、任意选择三道题分析句子中的细节描写(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案一、前情回顾:本文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与课文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妻子张氏贞娘温柔貌美,岳父也是禁军教头。
前去东岳庙上香的贞娘遭殿帅府太尉高俅义子高衙内调戏,高衙内垂涎贞娘美色,意图霸占,就指使心腹陆虞候,即林冲好友陆谦骗林冲外出饮酒,趁机叫人骗走林娘子,幸亏侍女及时报信林冲赶回才得以幸免。
于是高俅及陆虞候又设下一条毒计:事先暗中命人将宝刀卖与林冲,再过了几日后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并引其进入军机重地白虎堂,乘机诬陷林冲带刀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
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高衙内和陆虞候买通,仍然多次想杀害林冲,在野猪林林冲险遭毒手,幸亏被鲁智深救下才安全来到沧州,被分配看守天王堂。
本文正是从某日林冲在沧州闲走写起。
二、重要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賫.发酒馔.不省.得仓廒.朔.风庇.佑毡笠..子央浼.掇.开肐.察搠.倒2.解释加点词语迤逦..着不想来到沧州:恶.了高太尉: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老军在里面向火..:.点见..了堆数: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三、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主要情节。
要求:每句概括不超过五个字;主要情节不超过六处;每句概括中含有一个动词。
四、请在文章中标出能够反应林冲心理变化的句子,用简洁的词语加以概括,并试着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第7页中11段林冲听到有三人在山神庙前对话,你能根据他们说话的内容推断出哪一句话是何人所说吗?试着带感情读一读。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小说精巧构思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培养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
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祖籍苏州,随父迁居兴化,落户白驹场。
自幼聪明好学,36岁登进士,后来张士诚率广大灶丁起义反元。
张邀请施耐庵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愿欣然前往,后遭张冷落,遂离张。
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隐居白驹,专心撰写《江湖豪客传》。
书成后,感到书名太浅露,依据《诗经》“古公禀公,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诗句,改名为《水浒》。
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与世长辞,享年74岁。
二、作品简介《水浒》也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水浒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小说。
它艺术的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水浒》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一篇文章搞定小说常见题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答案+方法总结参考答案:小说设计了两次偷听情节,一次是___在草料场听到___和___谋害他的计划,另一次是___在山神庙听到___和___深密谋害他的计划。
这种构思的意图或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情节的紧张感和悬疑性,让读者更加关注故事的发展;二是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展现他们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这种构思,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压迫和矛盾,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①文章开头提到___曾在东京时得到___的照顾,这预示了后来他们夫妻能够帮助___,引出了___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___到草料场时看到崩坏的草屋,打算找泥水匠修理,这为后来大雪压倒草屋埋下了伏笔。
③___在路上看到古庙,表示要来烧纸钱,这为他后来在山神庙过夜预先设下了伏笔。
这些伏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方法点拨:找出文章中提到的细节、人物、场景等,分析其与后文情节的联系,看是否预示了后来的发展。
答题模板:文章中预示后文发展的地方有:①人物关系的描写;②场景描写;③细节描写等。
这些预示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铺垫,增加了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③___在___被刺配沧州后,帮助___顺利进入草料场,为后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___夫妇的形象也是小说中的一抹亮色,他们夫妻俩的感情深厚,相互扶持,为小说增添了温馨的情感色彩。
综上所述,___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___的朋友,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小说中的一个温馨的情感点。
文章中通过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等多个方面来塑造___的形象。
首先,在语言描写方面,文章用“那泼贱贼”来形容___的敌人,体现了他的刚烈和果敢。
其次,在动作描写方面,___在进入庙门时轻轻掇开石头,挺着花枪,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同时,在心理描写方面,___在面对困境时不慌不忙,表现出他随遇而安的性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重点:1、景物描述、细节描述的作用。
2、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活动描述的作用。
二)知识和潜力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2、了解作家作品;3、学习本文透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2、训练学生透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述把握人物性格的潜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2、了解作家作品教学步骤:一、导入: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
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⑴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水浒传》《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之后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资料,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一)、积累字、词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赍发(jī)喝彩(h)砧辱模样(m)B、差拨(chāi)彤云(tng)洗漱央浼(měi)C、酒撰调和(tio)迤逦朔风(shu)D、提防(t)仓廒(o)吹撼毡笠(zhān)解析:A、玷辱C、酒馔D、提防(dī)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B、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C、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不见)解析:消耗:消息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开端(第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一、背景简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由金庸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讲述了林教头为了拯救自己的亲人和掌握武林秘籍,在充满危险的风雪山神庙中历经磨难和考验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惊险刺激的情节和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二、阅读目标本导学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题和情节发展脉络;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3.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课堂活动设计活动一:主题探讨1.学生在课前阅读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阅读的重点和要点;2.阅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说中最明显的主题是什么?有什么证据支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典型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什么文化内涵?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组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活动二:人物刻画分析1.教师根据小说的情节,设计相关的人物形象分析表格;2.学生阅读小说过程中,根据教师设计的表格,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包括人物性格、相关事件分析、行为模式等;3.学生将分析结果进行小组汇报,教师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反馈。
活动三:阅读测试1.课前教师设计一些小说相关的测试题目;2.学生在阅读完小说后,进行测试题目的答题;3.学生提交答案,教师对答案进行统计和评估,以此检测学生阅读的综合理解能力。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小组汇报结果,撰写相关的小说读后感,评论和分析自己的阅读体验;2.学生将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抄录下来,并分析其含义;3.学生自选与小说相关的主题,进行写作创作,提高对文学的感悟和熟悉度。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测试和作业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优秀3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文预习教案第二课时篇一第二步:微观阅读对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品鉴,同样是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提出要求,师生朗读课文时请大家把相关描写勾画出来。
一、景物描写首先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一,直接描写风雪。
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第一处: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这是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为全文情节发展定了环境景物基调。
第二处: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这是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第三处: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是林冲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还有正越两个词的修饰,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
其次分析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第一,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林冲看住处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第二,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
写林冲在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以上分析、归纳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品读自然归纳,切不可生硬灌输、简单举证。
还要恰当地分析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雪大天寒,迫使林冲外出沽酒以抵御严寒,因此躲过一劫未因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又迫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因此又躲过一劫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又迫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因此又意外得知真相于是报仇雪恨。
编制人宋红艳审核人张碧叶编号001 班级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___《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施耐庵《水浒传》及相关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情节脉络,积累字词。
2.分析林冲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赏析课文中“风雪”、“火”的描写,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3.理解“官逼民反”的必然性与当前倡导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
【使用说明】1.先熟读课文,把重点注释及拼音写到课文中,再研读完成导学案。
牢记:不精读课文,不做导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独立完成,按时上交。
【学习过程】预习案——细读文本·深入预习Ⅰ文本辅读【知识链接】●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作家。
名子安,一说名耳。
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
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由于生活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经历过元末激烈的农民起义,深感自己与当道的权贵不合,遂弃职还乡,回到苏州,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
又名《忠义水浒传》,作于元末明初,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传》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据统计,水浒传全书描写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577位(包括主要人物108位),有名无姓的有9位,无名有姓的有99位,书中提到但没出场的有102位,共计787位。
●相关情节林冲,梁山108将里排座第6,为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雄星,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外号豹子头,东京(现河南开封)人。
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
他是严格意义上逼上梁山的第一人,他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水浒》7—12回。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故事简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性耿直,生活富裕,有美满的小家庭。
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
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
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
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
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Ⅱ自学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 识字记音迤逦..(yǐlǐ)酒馔.(zhuàn)勾当..(gòu dàng)朔.风(shuò沽酒.(gū)嗔.怒(chēn)朴.刀(pō)聒.噪(guō)髭.须(zī)道行.(hãng)行.货(háng)央浼.(měi )尴尬..(gāngà)赍.发(jī)仓廒.(áo)拽.上(zhuài)剜.肉(wān)搠.倒(shuò)彤.云(tóng)忒.好(tuī)休恁.(nân)玷.辱(diàn )少顷.(qǐng )口讷.(nâ)连累.(lěi)提.防(dī)庇佑..(bìyòu )掇.开(duō)絮.烦(xù)2. 辨别字形并组词掇拾掇掂掂量馔酒馔辍辍学玷玷辱撰撰写缀点缀贴粘贴赍赍发啜啜泣帖帖子赉赏赉3. 文学常识填空《水浒传》作者,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
《水浒》原名,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水浒》和、、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答案:施耐庵《忠义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探究案——研读文本·深入挖掘一、《水浒传》是一部章回体小说,根据情节可以将课文分为四部分,试仿照课文标题,将这几部分分别拟一个回目,并试着复述情节。
【明确】开端(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发展(2-5)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6-9)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高潮结局(10-12)林教头杀敌山神庙(或:林教头巧遇旧相识,陆虞侯索命牢城营。
贼差拨火烧草料场,豹子头雪恨山神庙。
)二、林冲的性格从“忍”到“狠”是一次完成的吗?根据相关情节,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过程。
三、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道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并加以分析吗?在此基础上分析小说的主题。
【明确】:“逼”。
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
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
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通过对林冲这一人物的刻画,以及他最终走向反抗道路的叙述,批判当时那个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
有力地表现了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四、出色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心理,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真实的反映社会背景,而《水浒传》的作者更是此中高手。
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文本中描写风雪的句子,看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去描写风雪?用了如此多的笔墨,它有何作用呢?【明确】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那晚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那两间草厅已经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明确】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可以从声、形、色、味等角度去写,侧面描写可以从人物的动作、感觉、心理、神情等以及周边景物的特征来烘托。
)【明确】⑴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雪大,林冲住的地方又特别的简陋,所以他出去买酒来取暖,才没有被草料场压死,才到山神庙,没有被火烧死。
因为风雪大所以压倒了房子,所以林冲才到山神庙,才听到陆虞侯的谈话,才奋起反抗。
因为风雪大,林冲在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靠住门,才使得陆虞侯他们进步来,进而林冲偷听到他们的谈话,才激怒林冲杀人,才有上梁山的结果。
⑵渲染气氛随着情节达到高潮,这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朔风卷着鹅毛般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天地茫茫一片,雪越下越大,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在这样的氛围下,林冲走向了反抗的道路,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同时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
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
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
⑶烘托人物形象风雪越大,林冲面对这样的风雪能够忍受,暗示了林冲的随遇而安,等到后来风雪达到了高潮,渲染除了紧张、悲壮的气氛后,林冲在风雪的带动之下,走上了反抗道路。
在风雪推动情节,渲染气氛的同时,林冲的性格也随着风雪的发展发生了质的改变。
五、课文除了对风雪有了细致的描绘之外,还对“火”作了细腻的描写?请大家找出有关的语句。
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
那么,文中的‘火’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明确:⑴“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
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
可见,‘火’与情节的发展密切相关。
”⑵“写‘火’还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
林冲出门沽酒时‘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⑶“写‘火’对气氛的渲染、人物的映衬,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燃起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总结:由此可见,“火”的描写和有关“雪”的描写一样,都是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
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记“火”和“雪”,这些对“火”和“雪”的具体描写,不但简洁、新颖,不落俗套,而且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作者精心地描写“火”和“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等人是水火不相容的。
所以,第十回的回目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是最为理想,也是最为恰当的。
六、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