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长沙理工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2010年11月16日(2010年增补修改)(2009年9月19日委员代表大会通过;2010年8月2日专业委员会会议增补)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科学顾问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志恺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家琦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胡四一副部长教高水利部王浩所长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郭生练副省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胡和平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陈传友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任夏军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按姓氏拼音排序)1陈敏建副总工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陈晓宏主任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3陈永勤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4纪昌明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5康绍忠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节水中心6李原园副院长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7倪广恒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8庞进武副总工教高水利部9任立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0 邵益生主任研究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11 沈冰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 万育生常务副主任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3 吴吉春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4 徐宗学副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5 杨金忠副主任教授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6 姚治君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7 于静洁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系统与水环境室18 张发旺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秘书长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秘书长张祥伟处长教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常务副秘书长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1敖天其副处长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室2曹建廷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3曹升乐教授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4畅建霞副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陈洪松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6陈骥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7陈进副院长教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8陈曦所长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9陈喜首席教授教授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10 陈晓飞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11 陈兴伟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2 陈元芳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13 陈远生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 程春田所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5 程绪水副局长教高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6 戴长雷所长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17 邓群总经理助理高工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8 丁永建副所长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9 董新光副厅长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20 董增川处长教授河海大学资环学院21 窦明副主任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2 杜贞栋院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3 段青云首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24 樊鸣放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25 方创琳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6 冯启言副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7 冯起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8 付强院长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29 付湘教授武汉大学30 高军省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1 高绣纺副院长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2 高彦春副研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3 郭怀成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4 韩乾坤总工高工郑州市水利局35 韩宇平副院长高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36 郝芳华处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环境学院37 胡彩虹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38 胡德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39 胡国华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40 胡兴林副总工高工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41 黄冠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42 黄国如副系主任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43 黄领梅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与农业工程系44 贾绍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5 贾仰文总工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水资源所46 姜文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47 金菊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48 居江副总高工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49 康跃虎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0 李福林所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51 李国敏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52 李海明系主任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53 李怀恩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4 李靖院长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55 李兰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6 李丽娟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7 李如忠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58 李宗礼教高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59 梁川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0 林超副局长教高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61 刘德地博士后武汉大学62 刘东副院长副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63 刘国东系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4 刘俊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65 刘培斌书记教高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66 刘世荣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67 刘苏峡副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8 刘艳飞记者中国水利报社69 柳文华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 骆祖江所长教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71 马建琴副处长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72 马静主编副编审《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73 马柱国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74 梅亚东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5 莫兴国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6 穆宏强处长教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77 南忠仁副院长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8 倪福全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79 牛存稳博士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80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1 彭虹副教授武汉大学82 齐德利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 千怀遂教授广州大学84 钱鞠副系主任副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5 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6 任理教授中国农业大学87 尚宇鸣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88 邵东国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89 沈大军教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90 沈福兴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1 沈彦俊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92 史晓新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3 舒栋才副处长高工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94 束龙仓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95 宋松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96 宋献方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7 宋晓编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98 宋星原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99 粟晓玲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孙扬波副处长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101汤鑫华社长编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2陶淘副教授同济大学103田向荣高工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104王栋室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105王根绪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06王国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7王会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08王金霞研究员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09王丽萍主任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110王玲所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研究所111王明玉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112王乃昂院长教授兰州大学113王文圣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14王西琴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15王晓红博士武汉大学116王彦辉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水文学科组117王中根副主任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8王忠静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119王宗志博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20吴泽宁所长教授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121伍新木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2武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23谢平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24谢永刚所长教授黑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研究所125熊立华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6严军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27颜勇处长高工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规划处128杨大文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129杨丽虎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30杨永辉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31叶爱中北京师范大学132余新晓副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33袁飞副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34岳德军教授级编辑黄河水利出版社135曾光明院长教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36占车生主任助研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室137张会言处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138张济世教授兰州交通大学139张继群处长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40张捷斌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41张利平副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2张灵博士广州大学143张强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144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5张喜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46张祥伟处长高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147张翔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8张晓岚高工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149张学成总工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150张云主任工程师高工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51张兆吉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52章光新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53赵志新教高北京市水文总站154郑红星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5郑连生副主任教高河北省水利厅156钟平安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57周念清教授同济大学158周启友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59周寅康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160周祖昊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161朱奎博士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162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黄河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研究综述
周冰玉;李志威;田世民;游宇驰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年(卷),期】2022(42)4
【摘要】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源区径流量呈下降趋势,气温、降水、辐射、潜在蒸散发等是影响水源涵养的主要气候因素,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冻土消融也使得水源涵养单元受到显著影响。
为科学认识和理解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对湿地保护、水资源调蓄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评估方法,阐述了黄河源区生态景观演变过程和泥炭地储水量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水源涵养单元对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指出融合多种研究手段、方法,多尺度、多过程、多要素揭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变化机理是未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周冰玉;李志威;田世民;游宇驰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7
【相关文献】
1.浑河源头水源涵养林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2.辽河源不同林龄油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3.水源涵养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研究——以大伙房水库水源涵养区为例
4.沁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辐射效益研究
5.基于Budyko假设和SCS-CN模型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利工程实验中心隶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近年来,实验中心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快速发展,到目前具有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成熟的对外开放运行模式,以及鲜明的行业特色。
2008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实验中心主校区拥有试验用房面积12710m2(新校区7600 m2),设备1000多台套,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实验研究中心。
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含国际土木工程管理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含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方向)、建筑、工程力学、生物食品工程等10个主要专业(或专业方向),承担含水力学、河流动力学、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和港航流体实验、水工流体实验等专业基础课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及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点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市政工程等硕士点相关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面向本科生共计开设了46个实验项目(必开项目32个,选开项目34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项目数比例为50%,学时比例为69%。
每年服务学生约1600人,实验教学人时数约3.4万人时。
水利实验中心从1998年开始在全校率先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开放程度高。
实验室对全校所有学生实现开放;学生可以预约任意时间做实验;除必开实验,学生还可根据实验场地设计方案,选开实验或开展毕业设计。
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目前3门实验课程单独设课,即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水工流体实验和港航流体实验,由实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作为独立课程进入教学计划,实验项目设置上以培养能力为主线,通过整合以往附属于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项目,按照①基本量的测量、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验证、③单项设计实验、④综合设计实验三个层次来重新设置,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曾作为教改项目获得2001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长沙理工大学“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6年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学术交流,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根据长沙理工大学《关于省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和精神,长沙理工大学“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重视多学科、多产业的相互渗透,鼓励相关学科的相互结合与集成。
长沙理工大学热忱欢迎和邀请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科学领域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特制定长沙理工大学“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6年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一、开放基金资助领域与范围1.资助范围长沙理工大学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科学领域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应紧密围绕能源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结合我校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资助具有相当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实验室对于意义重大,并可采用实验室现有大型先进设备与装备开展前沿性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方向,进行重点资助。
2.资助研究领域方向(2016年资助方向)(1)生物质/煤混合燃烧技术(2)生物质制油和制气技术(3)生物质高效气化技术(4)低品位燃料利用关键技术(5)核燃料清洁利用关键技术(6)地热能高效利用关键技术(7)风力机叶片空气动力学特性及优化设计(8)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在线监测、故障诊断及设备安全性评价(9)风力机设备材料特性研究(10)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技术(11)分布式发电输电和储能技术(12)电能质量监控技术(13)电网系统安全与稳定(14)电网经济运行及潮流控制(15)电网系统建模及仿真(16)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17)太阳能热利用关键技术(18)利用可再生资源控制燃烧污染物减排技术(19)可再生能源发电污染物减排技术(20)潮汐能、波浪能、海洋能、海流能、盐差能利用关键技术(21)循环水势能利用关键技术二、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程序与注意事项1.申请者条件(1)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中级及以上职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2) 本校在职在读博士生(须经导师推荐);(3) 具有正高职称科技人员原则上不资助。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促进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河海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共同推动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1. 资助范围本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将紧密围绕着实验室五个研究方向,资助意义重大、具有相当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实验室每年公布一次《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等予以明确规定。
2. 资助对象具备博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教学、科研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不得使用开放课题经费。
二、基金项目申请1.实验室接受具备下列条件研究项目的申请:(1) 符合《指南》资助范围的研究;(2) 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的研究;(3) 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有一定时间到本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4) 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2.基金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为二年。
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申请,可不受上述期限限制,但必须具备二名高级专家或相应研究单位的特别推荐。
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次年的1月1日。
3.基金申请者应从实验室网站下载《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且认真填写,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
申请书(一式二份) 随同推荐信一并寄送到实验室,同时将申请书通过Email发送到wdl@。
4.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开放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
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流量变化分析孙豪文;胡世雄;蒋昌波;隆院男【摘要】通过湘江长沙水文测站1960~2008年逐日水位流量资料,分析了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流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对历年枯水期平均流量序列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可知,枯水期平均流量存在时间尺度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明显的以10年为主周期的变化,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着小尺度的周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时间尺度特征较不明显,与枯水期低水位变化趋势进行对比,枯水期水位变化趋势与流量变化趋势不相符.【期刊名称】《交通科学与工程》【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小波分析;趋势变化;枯水期;湘江;水位变化【作者】孙豪文;胡世雄;蒋昌波;隆院男【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湖南省长沙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南长沙410000;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East Stroudsburg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2.23湘江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内河水运主要航道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十一五”期间,湘江水运被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建成了一系列重点通航工程.“十二五”重点规划发展的航运线路也将湘江纳入范畴.湘江长沙段上承衡阳至株洲三级航道,下连洞庭湖,是湘江航运的一段重点航道.近年来,湘江长沙段频繁出现低水位情况,时有河底沙床露出水面,河流的低水位决定着航道的畅通与否,低水位天数决定着通航期的长短,在提出把湘江建设成为东方莱茵河黄金航道的今天,研究湘江长沙段低水位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小波分析素有“数学显微镜”之称,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序列的多尺度分析研究,它不但能通过小波变换等值线图来分析水文序列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周期,并预测近期内的水文序列变化趋势[1],同时小波分析在揭示水文序列变化的主周期和突变点特征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流量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对比低水位变化,能更清晰地发现影响低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2-3].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与处理研究数据采用的是湘江长沙水文站1960~2008年历年逐日水位流量资料,数据完整无缺测资料.湘江长沙水文测站位于东经112°58′北纬28°11′,集水面积为83020km2,历史最大洪水水位为39.18m(1998年6月27日).湘江的枯水期为10月到次年3月,低水位天数主要出现在枯水期,枯水期的流量变化对于低水位起着重要作用[4-5].计算统计得到的历年枯水期平均水位、历年最低水位及历年低于90%保证率水位天数,分析低水位的变化趋势.将枯水期流量序列进行小波分析计算,然后与低水位变化趋势进行对比.为探寻枯水期流量的变化规律,作者拟对枯水期平均流量时间序列进行平均距平计算.距平计算公式为:式中:x为数据;y为数据序列平均值.1.2 小波分析方法采用Morlet小波函数[6-8]对湘江长沙站的流量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其小波函数形式为:小波变换系数计算公式为:式中:wf(a,b)称为小波变换系数;a是尺度伸缩因子;b是时间平移因子;φa,b(t)是由φ(t)伸缩和平移而成的一族函数,称为连续小波.利用小波方差对各序列的主要周期进行判断,计算公式为:式中:Var(a)为小波方差.2 水位分析2.1 历年枯水期平均水位分析统计历年枯水期平均水位,湘江枯水期为10月至次年3月.湘江长沙段枯水期平均水位的变化,以1990年为分水岭,1990年以前,枯水期平均水位呈稳定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呈显著下降趋势.近10多年来湘江长沙段每年枯水期平均水位在不断下降,历年枯水期平均水位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枯水期平均水位低于27m的年份共出现5次,均发生在1999年以后,这说明近10年以来,枯水期平均水位一再跌破下线,下降趋势明显.历年枯水期平均水位集中在27.5~28.5m之间,以每10年为一个水文序列进行对比,枯水期平均水位见表1:图1 历年枯水期平均水位Fig.1 Average water level during the dry season over the years表1 10年序列枯水期平均水位Table 1 Average water level during the dry season per-10-year年份/年平均水位/m 距平百分比/%1960~1969 28.016 0.071970~1979 28.102 0.381980~1989 28.230 0.841990~1999 28.170 0.632000~2010 27.400 -2.132.2 历年最低水位分析统计湘江长沙段历年枯水期最低水位,如图2所示.1960~1985年,最低水位呈平稳趋势,1986~2008年,湘江长沙段历年最低水位一直呈下降趋势.历年最低水位集中在26~27m之间,最低水位低于26m的年限中,1960~1969年有2年,1970~1979年有1年,1980~1989年有1年,1990~1999年有3年.且2003~2008年,历年最低水位均在25.5m以下.图2 历年最低水位Fig.2 Low water level over the years2.3 历年低水位天数统计分析统计历年低于90%和95%保证率水位的天数(分别如图3,4所示),对此进行历年低水位天数分析.以1960~2008年湘江长沙段水位数据为全序列,90%保证率水位为26.77m,95%保证率水位为26.31m,统计历年低于该保证率水位的天数.从图3中可以看出,历年低于90%保证率水位26.77m的天数呈上升趋势.以年代划分进行比较,20世纪60年代低于该保证率水位总天数为228d.20世纪70年代出现低于该保证率水位总天数为222d.20世纪80年代出现低于该保证率水位总天数为291d.20世纪90年代出现低于该保证率水位总天数为363d.2000~2008年,总天数达到700d.历年较低水位出现天数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趋势较为平缓,20世纪90年代到近年,增长呈加速上升趋势.图3 低于90%保证率水位天数Fig.3 The days of the low water level with aguaranteed rate less than 90%从图4中可以看出,历年低于95%保证率水位26.31m的天数呈上升趋势.1960~1997年间只有15年出现低于该保证率水位,且出现天数大于10d的年份只有8年,低于该保证率水位天数总数只有232d,平均每年6.1d.1998~2008年中,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出现的天数均大于10d.1998~2008年,出现低于该水位天数667d平均每年60.64d.较低水位出现的天数集中在1998年以后,低于95%保证率水位天数超过40d的年份全部集中出现在1998年以后.从趋势曲线来看,1998年以前,较少出现较枯水位,出现较枯水位的年份比较少且天数也少,变化趋势不明显历年出现较枯水位天数自1998年起陡然暴增.图4 低于95%保证率水位天数Fig.4 The days of the low water level with aguaranteed rate less than 95%3 流量时序变化的小波分析统计湘江长沙站1960~2008年枯水期日平均流量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枯水期日平均流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略微上升的趋势,趋势较为平缓.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略微下降趋势.图5 枯水期日平均流量Fig.5 Average water flow during dry season图6显示了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日平均流量的时间尺度变化和突变点分布.小波系数等值线的大小对应旁边的颜色标尺,小波系数为正表示流量的增加趋势,小波系数为负表示流量的减少趋势,并且均和流量呈正比关系.图6的上部等值线较为稀疏,对应较长时间尺度周期的震荡,而下部等值线相对密集,对应较短时间尺度周期的震荡.小时间尺度变化嵌套在大时间尺度变化中.由图6中可以看出,在5~10年的时间尺度上周期震荡较为明显,正、负相位交替出现,1960~1995年,流量序列经历了少—多—少—多—少—多3个完整的变化周期.4年以下小时间尺度周期震荡更为频繁,说明流量序列不断地在偏多年与偏少年中频繁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时间尺度一直处在负相位,说明枯水期流量一直处在下降的趋势.2008年小时间尺度等值线接近闭合,在小尺度上有可能出现相位变化,即流量相对增加;在较大时间尺度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处于无明显周期变化的情况.在40~50时间尺度上,预计等值线还将继续处于负相位,即流量还会处于下降趋势.图6 小波变换等值线Fig.6 Wavelet transform contour为了进一步发现枯水期平均流量随时间变化的周期,可以通过Morlet小波方差图来观察.其反应了能量随尺度a的分布,可以确定一个时间序列中各种尺度扰动的相对强度.对应峰值处的尺度称为序列的主要时间尺度,用以反映时间序列的主要周期.图7显示了湘江长沙段枯水期平均流量在2年和10年尺度下的小波方差表现得最为显著,说明10年的周期震荡最强,为主周期其次是2年的周期.枯水期平均流量在主周期尺度下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a=10年尺度上,突变点有6个,分别在1961,1966,1968,19741982和1986年出现,突变性质依次经历了少—多—少—多—少—多.1986年以后,流量一直处于偏少的阶段.图7 小波方差Fig.7 Wavelet variance图8 a=10年尺度下的小波变换Fig.8 Wavelet transform with a 10-year cycle4 结语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对湘江长沙水文测站1960~2008年逐日水位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为:1)湘江长沙段枯水期低水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低水位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并且在1998年后出现猛然暴增的情况.2)湘江长沙段枯水期平均流量存在时间尺度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较为明显的以10年为主周期的变化,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着小尺度的周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时间尺度特征不明显.在主周期尺度下,突变点有6个,分别在1961,1966,1968,1974,1982和1986年出现,突变性质依次经历了少—多—少—多—少—多.3)通过小波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2008年以后,湘江长沙段枯水期水位将处于继续下降的趋势,枯水期平均流量也将处于偏少.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湘江长沙段的枯水期水位和枯水期平均流量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水位变化和流量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不相符情况,其原因是:近年来,工农业的发展使湘江流域取水量增加;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下垫面环境改变较为明显,改变了原有的汇流、产流机制;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原有生态情况,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发生了变化;长江三峡枢纽的运作导致了洞庭湖水大量下泄,湘江失去了洞庭湖水位的顶托,水位下降,流速变大,导致了流量变化趋势与水位变化趋势不同步的情况.至于三峡工程对湘江水位的未来影响趋势,需要更长的水文序列进一步加以分析.参考文献(References):【相关文献】[1]王文圣,丁晶,李跃清.水文小波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WANG Wen-sheng,DING Jing,LI Yue-qing.Hydrology wavelet analysis[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5.(in Chinese))[2]王文圣,丁晶,向红莲.小波分析在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4):515—520.(WANG Wen-sheng,DING Jing,XIANG Honglian.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wavelet analysis in hydrology[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2(4)515—520.(in Chinese))[3]薛小杰,蒋晓辉,黄强,等.小波分析在水文序列趋势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科学学报,2002(4):426—428.(XUE Xiao-jie,JIANG Xiao-hui, HUANG Qiang,et al.The application of wavelet analysis in hydrological sequence trend 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2002(4):426—428.(in Chinese))[4]李云中.长江宜昌河段低水位变化研究[J].中国三峡建设,2002(5):12—14,48.(LI Yun-zhong Change in Yangtze water level along Yichang stretch in dry season[J].China Three Gorges Construction 2002(5):12—14,48.(in Chinese))[5]王廷华.珠江三角洲水位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J].人民珠江,1998(6):38—41,45.(WANG Yanhua.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water level change in Pearl River delta and its effect[J].Pearl River 1998(6):38—41,45.(in Chinese))[6]葛哲学,沙威.小波分析理论与MATLAB R200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GE Zhe-xue SHA Wei.Matlab application[M].Beijing:Elecronic Industry Press,2007.(in Chinese))[7]姜晓艳,刘树华,马明敏,等.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2):354—362.(JIANG Xiao-yan,LIU Shu-hua MA Ming-min,et al.A wavelet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time serie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last100years[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928(2):354—362.(in Chinese))[8]邵晓梅,许月卿,严昌荣.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503—509.(SHAO Xiao-mei,XU Yue-qing YAN Chang-rong.Wavelet analysis of rainfall vari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6,42(4)503—509.(in Chinese))。
本文由rongxfbd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分布情况 名次 高校 重点实验室名称 数量 1 清华大学 粒子技术与辐射成像 先进成形制造 量子信息与测量 普适计算 先进材料 破坏力学 结构工 程与振动 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 原子分子纳米 科学 水沙科学 蛋白质科学 生物信息学 热科学与动力工 程 媒体与网络技术 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 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 18 2 北京大学 流行病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理研究 纳米器件物 理与化学 生物有机分子工程 重离子物理 数学及应用数学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 神 经科学 分子心血管学 量子信息与测量 水沙科学 14 3 华中科技大学 脉冲强磁场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 智能制造技术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信息存储系 统 基本物理量测量 生物医学光子学 器官移植 环境与健康 园艺植物生物学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 11 4 吉林大学 东北亚生物演化 地球信息探测仪器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汽车材料 地面机械仿生技术 超 分子结构与材料 分子酶学工程 病理生物学 人兽共患病 相干光与原子分子光谱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10 4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安全 现代人类学 波散射与遥感信息 聚合物分子工程 应用离子束物理 非线性数 学模型与方法 医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医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癌变与侵袭原理 10 6 武汉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 病毒学 声光材料与器件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水 沙科学 植物发育生物学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8 7 北京师范大学 放射性药物 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 水沙科学 环境演变与自 然灾害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 7 7 上海交通大学 电力工程新技术 细胞分化与凋亡 系统生物医学 微生物代谢工程 薄膜与微细技术 高 温材料及高温测试 动力机械与工程 7 7 西安交通大学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 电子物理与器件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电子陶瓷与器件 现代设计及 转子轴承系统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 结构强度与振动 7 7 中山大学 热带病防治研究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 基因工程 眼科学 教育 部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 ? 7 11 东南大学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支撑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 洁净煤发电及燃烧 技术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 6 11 四川大学 绿色化学与技术 靶向药物 皮革化学与工程 辐射物理及技术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 口腔生 物医学工程 6 13 浙江大学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 生物医学工程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与 繁殖 动物分子营养学 视觉感知 6 13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 功能乳品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 5 13 南开大学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 生物 活性材料 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功能高分子材料 5 13 南京大学 生命分析化学 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 介观化学 海岸与海岛开发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 5 13 山东大学 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 材料液态结构及其遗传性 胶体与界面化学 实验畸形学 5 13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药物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 物理海洋 海水养殖 海洋遥感信息处理 海底科学 与探测技术? 5 13 中南大学 现代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 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 癌变与侵袭原理 轨道交通安全 生物冶金 5 13 华南理工大学 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 亚热带建筑 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 5 13 重庆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光电技术及系统 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 西南资 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 5 1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数学与信息行为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虚拟现实新技术 流体力学 流体力 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23 天津大学 电力系统仿真控制 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科学 绿色合成与转化 4 23 同济大学 长江水环境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 道路与交通工程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 4 23 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 磁学与磁性材料 西部环境 干旱与草地生态 4 26 北京科技大学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 生态与循环冶金 环境断裂 3 26 北京交通大学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 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系统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 网 3 26 北京邮电大学 泛网无线通信 信息管理与信息经济学 光通信与光波技术 3 26 北京林业大学 森林培育与保护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林木、花卉遗传育种 3 26 北京工业大学 光电子技术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 新型功能材料 3 26 太原理工大学 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 煤科学与技术 3 26 东北大学 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工程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 3 26 东北师范大学 多酸科学 应用统计 植被生态科学 3 26 东北林业大学 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 森林植物生态学 3 26 华东理工大学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 系统承压安全科学 超细材料制备 与应用 3 26 华东师范大学 光谱学与波谱学 地理信息科学 脑功能基因组学 3 26 中国矿业大学 矿山开采与安全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 煤炭资源 3 26 江南大学 生态纺织 乳酸菌发酵技术与食品安全 工业生物技术 3 26 厦门大学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 现代分析科学 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 3 26 武汉理工大学 高速船舶工程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硅酸盐材料工程 3 26 广西大学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微生物与植物遗传 工程 3 26 西南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人格与认知 蚕学基因组学 3 2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部环境与生态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 3 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 语言语音 2 45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抗病毒 中医内科学 2 45 北京化工大学 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 2 45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 2 45 华北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 2 45 天津工业大学 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 2 45 山西大学 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 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 2 45 内蒙古农业大学 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 草业与草地资源 2 45 大连理工大学 精密与特种加工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2 45 东北农业大学 乳品科学 大豆生物学 2 45 河海大学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 海岸灾害及防护 2 45 中国药科大学 现代中药 药物质量与安全预警 2 45 东华大学 生态纺织 纺织面料技术 2 45 南昌大学 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 食品科学 2 45 浙江工业大学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2 45 安徽大学 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 2 45 福州大学 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 数据采掘与信息共享 2 45 郑州大学 材料成型过程及模具 材料物理??? 2 45 河南大学 特种功能材料 植物逆境 2 45 中国地质大学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 2 45 湖南大学 环境生物与控制 现代车身技术 2 45 湖南师范大学 化学生物学及中药分析 蛋白质化学及鱼类发育生物学 2 45 湖南农业大学 茶学 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2 45 重庆医科大学 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2 45 西南交通大学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 2 45 电子科技大学 新型传感器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系统技术 2 45 贵州大学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 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2 45 宁夏大学 动物疾病防治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2 45 青海大学 高原医学 青藏高原生物技术 2 45 西北工业大学 空间应用物理与化学 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 2 45 长安大学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 2 4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电子装备结构设计 2 45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 数控机床及机械制造装备集成 2 4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 结构工程与抗震 2 45 西北大学 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 大陆动力学 2 45 新疆大学 绿洲生态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 2 45 石河子大学 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 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 2 45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中国人民大学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1 中国科技大学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 1 北京理工大学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 1 中国政法大学 证据科学 1 首都医科大学 神经变性病学 1 首都师范大学 三维空间信息获取与地学应用 1 天津医科大学 乳腺癌防治 1 天津中医学院 方剂学 1 河北医科大学 神经与血管生物学 1 中北大学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 1 内蒙古大学 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 1 中国医科大学 细胞生物学 1 沈阳农业大学 北方超级梗稻育种 1 沈阳药科大学 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 1 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测控与光信息传输技术 1 延边大学 长白山生物功能因子 1 吉林农业大学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通信 1 大庆石油学院 提高油气采收率 1 第二军医大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1 上海大学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 1 上海水产大学 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标准化 1 南京农业大学 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 1 扬州大学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1 苏州大学 现代光学技术 1 南京师范大学 虚拟地理环境 1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化学工程 1 南京医科大学 现代毒理学 1 东华理工学院 核资源与环境 1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无损检测技术 1 江西师范大学 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 1 江西中医学院 现代中药制剂 1 宁波大学 应用海洋生物技术 1 杭州师范学院 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 1 安徽医科大学 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 1 安徽农业大学 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 1 福建农林大学 农药生物化学 1 福建师范大学 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 1 山东科技大学 矿山灾害预防控制 1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经典理论 1 青岛科技大学 橡塑材料与工程 1 华中师范大学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 1 武汉科技大学 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 1 长江大学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 1 湖北大学 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 1 三峡大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光子/声子晶体 1 湘潭大学 先进材料及其流变特性 1 长沙理工大学 公路工程 1 华南师范大学 激光生命科学 1 南方医科大学 重大疾病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 1 华南农业大学 农药学 1 汕头大学 智能制造技术 1 深圳大学 光电子器件与系统 1 广州大学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 1 广西师范大学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 1 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 1 桂林工业学院 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 1 海南大学 热带海洋与陆生生物资源研究及利用 1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热带园艺植物资源与遗传改良 1 第三军医大学 电磁辐射医学防护 1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 1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 1 西南石油大学 石油天然气装备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药材标准化 1 云南大学 自然资源药物化学 1 昆明理工大学 稀贵及有色金属先进材料 1 云南师范大学 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 1 西藏大学 宇宙线 1 西藏医学院 藏医药基础 1 青海师范大学 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 1 兰州交通大学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 1 西北师范大学 生物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 1 兰州理工大学 有色金属合金 1 甘肃农业大学 草原生态系统 1 83 83 83 83 83 83 83 83 第四军医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航空航天医学 1 中药资源与药物化学 1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 1 新疆维吾儿族高发疾病研究 1 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1 农产品生物化工 1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害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1。
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为了促进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及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根据长沙理工大学《关于省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和《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条例》的有关规定和精神,设立2017年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
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重视多学科、多产业的相互渗透,鼓励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与集成。
长沙理工大学热忱欢迎和邀请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领域国内外科研人员来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特制定2017年度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一、开放基金资助领域与范围
1、资助范围
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应紧密围绕电力与交通材料领域,开展电力、交通、新能源材料与保护的应用基础、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结合我校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资助理论价值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好的课题研究。
2、资助研究领域方向
(1)电力设备和交通设施的耐久性评估与监测
①电力设备耐久性监测及其相关材料的检测与质量评估;
②电厂水质(金属离子、磷酸盐等)、垢与腐蚀产物等的分析新方法;
③电力用油、煤、气的检测新方法与质量评价;
④交通设施的耐久性检测、工程质量监测与评估;
⑤桥梁、隧道和道路相关材料的检测与性能评价;
⑥电站、交通设施运行过程中排放有害物质的成分分析和环境评价。
(2)电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①锅炉(含核电站)水处理方式与最佳水化学工况调节的机理研究;
②热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③汽轮机、变压器油防劣化研究;
④输变电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⑤电站锅炉补给水及凝结水的优化处理技术研究;
⑥火电厂废水处理与零排放研究。
(3)交通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
①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和防腐蚀措施研究;
②桥梁结构表面防护耐久性材料研究;
③长寿命沥青路面关键技术和再生技术研究;
④大桥及其它交通设施阴极保护技术的研究。
(4)新能源材料与保护技术
①高能自热材料与保护技术研究;
②储氢、制氢与相变储能及热保护材料研究;
③太阳能高效光电转换材料及热电材料研究;
④高效长寿命光催化环境净化功能材料研究;
⑤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二、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程序与注意事项
1.申请者条件
(1)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
(2) 本校具有正高职称科技人员原则上不资助。
2.项目申请与立项程序
(1) 项目申请。
项目申请者按要求填写《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相关附件材料;
(2) 项目初审。
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3) 项目评审。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进行会议评审;
(4) 项目立项。
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项目公示后对项目进行批准。
(5) 项目合同。
项目立项后2周签订项目研究合同。
3.注意事项
(1) 资助项目数与额度。
重点实验室资助不超过9个项目;项目资助额度:一般项目为1-2万元,重点项目为2-5万元。
(2)项目研究年限。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项目不超过2年,
重点项目不超过3年;项目不能按期结题的,可申请一次延期,延期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
(3)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必须符合本《指南》资助范围的要求;一般已获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不再资助。
申请项目要求与重点实验室人员进行实质性合作。
(4) 开放基金申报时间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10日,12月30日前确定资助项目并公示。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者从网站下载《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书》且认真填写。
申请书(一式4份)、随同个人简历(本校在职在读博士生导师推荐信)一份,于2016年12月10日前寄(送)到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办公室,逾期申请书不予受理。
(5) 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申请者一次只能申请1个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副高职称)的项目申请数,与参加在研的开放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2项,不能同时主持2个项目。
已获得资助者完成项目研究后,可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三、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要求
1.项目成果要求
一般项目必须在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长沙理工大学认定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或被SCI、EI收录(会议收录论文除外)论文1篇,或获得与课题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才能结题;重点项目结题则要求1篇1区或2篇2区的SCI收录论文以上,或2个授权发明专利以上。
要求论文必须在明显处注明“本论文获得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须提交结题报告、项目研究成果原件或扫描件及复印件。
2.项目结题材料
项目完成后须提交结题报告一式三份、项目研究成果原件或扫描件及复印件一份。
3.项目成果标注要求
(1)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注明为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长沙理工大学的科技人员,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以本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外单位研究人员,论文可以以本重点实验室为第二署名单位。
以本重点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EI检索论文,按学校规定给予
适当奖励。
(2)成果单位署名。
中文: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英文: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作者单位署名可参考如下格式:
中文:论文题目
张三1,李四1,王五1,2,*
1 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4,中国;2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中国
英文:Paper Title
San ZHANG1, Si LI1, Wu WANG1,2,*
1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o/Bio-Sensing and Chemometrics,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P. R. China
(3)成果标注。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和奖励申报等都应进行标注(如论文的致谢部分、著作的扉页);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成果标注格式。
中文:长沙理工大学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X0001);英文:This work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terials Protection for Electric Power and Transportation (No. XX0001),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 R. China.
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电力与交通材料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2016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