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 格式:pptx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汤临证随笔三则》
一
论心下痞痞苦满
汤临证指出,心下痞痞苦满是由内部脾胃气机虚构引起。
患者会经常出现喘息及心下痞痞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汤临证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即调理脾胃气机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措施。
首先,汤临证认为应该用祛湿药物来改善脾胃气机的状态,帮助患者减少痞痞的症状。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要用补益药物来增强血液循环,以减少尿量。
二
论脾胃虚构证
汤临证指出,脾胃虚构证是由脾胃减弱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恶心、厌食、嗳气、腹胀、脘腹胀痛等症状,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经汤临证推荐,脾胃虚构证的治疗方法以回甘加温的药物为主,以化痰、理气为辅。
回甘加温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脾胃的功能。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把健脾养血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帮助患者增强体力,使患者能够快速恢复。
三
论燥热惊悸证
汤临证指出,燥热惊悸证是由脏腑功能减弱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奔跑头晕、不安,心悸等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依据汤临证的治疗方法,治疗采用苦寒健脾的药物进行收敛,帮助患者消除燥热的症状。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要用清除热气的药物,帮助患者减轻惊悸的症状。
以上是汤临证的三个病证的治疗方法。
不仅要采取收敛措施,同时还要用调节脏腑功能的药物,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 1、熟地黄一两(30g) 2、麻黄五分(2g) 3、鹿角胶三钱(9g) 4、白芥子二钱(6g),炒研5、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6、生甘草一钱(3g) 7、炮姜炭五分(2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
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君药熟地黄、鹿角胶,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重用;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
二药合用,温阳补血。
臣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佐药白芥子、麻黄,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药生甘草,解毒、调诸药。
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运用]1.辨证要点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阳和汤在临床中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介绍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以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为大家讲解:
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注射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
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之后痊愈。
此患者症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西医诊断为指硬肿症。
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
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
此症选用阳和汤治疗,组成药物为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生甘草,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
这部分内容中功效及主治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例如:
1. 阳和汤的主治为:
A.血虚寒厥证
B.心肾阳衰寒厥证
C.浊阴上逆证
D.阴疽
E.阴寒内盛证
1.【答案】D。
解析:阳和汤的主治为阴疽。
贴骨疽、脱疽及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
以上就是阳和汤的案例及治疗的重点,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阳和汤加减治狭窄性腱鞘
炎
狭窄性腱鞘炎是腱鞘韧带增厚,造成管道狭窄,压迫增粗的肌腱,而引起的肌腱滑动障碍。
男42岁,1992年8月6日就诊。
左腕关节桡侧疼痛1年余。
患者1年前出现左腕关节桡侧疼痛,持重时乏力且疼痛加剧,活动不利,久治未愈。
诊见:左腕关节茎突外有一蚕豆大小隆起物,局部皮色不红、不热,握拳尺偏试验阳性,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线摄片未见异常诊断:狭窄性腱鞘炎。
证属痰湿凝聚,治以化痰祛湿,温通经络,方以阳和汤加减。
处方:
白芥子20g,熟地30g,姜炭9g,鹿角胶12g,麻黄、肉桂、乳香、没药、生甘草各6g,羌活3g,
每天1剂,水煎服。
3剂后疼痛消失,又服7剂,隆起物消失。
嘱其勿投手过度,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病程年余,邪已入络,隆起物不红不热,结合舌脉,辨属阴证。
故以阳和汤温经通络,重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邪,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以羌活为引经药立达病所,使病除而愈。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128幸福生活指南阳和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杨 蕾 贺 妍 朱 艳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铜仁 550005摘 要:阳和汤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散寒凝的功效。
目前阳和汤在应用于外科骨关节病、妇科疾病、内科、皮肤科和肿瘤方面,本文论述了阳和汤的功效和各方面的应用,期望为阳和汤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阳和汤;外科骨关节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肿瘤阳和汤来源于清代医家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原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由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炮姜、白芥子、甘草组成,组方体现了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和以消为贵的观点[1]。
阳和汤地黄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5-羟甲基糠醛,氨基酸等。
地黄含水提取物可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并促进红细胞的再生。
多糖可以增强人体的造血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氧化,抗突变和中枢抑制作用[2-3]。
5-羟甲基糠醛可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肉桂含有精油,香豆素,多糖多酚等化学元素,具有抗胃溃疡,消炎,抗肿瘤,以及镇静作用。
鹿角胶当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动物蛋白质,多种氨基酸、激素、糖及少量的微量元素,该药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助阳、抗炎止痛、保护胃黏膜、抗乳腺增生等作用[4]。
近年来临床医家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这一传统古方,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现将近年来阳和汤的的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1外科骨关节病1.1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人体常见的一种疾病,现有报道证实阳和汤在类风湿关节人群中的应用,且效果较好。
邓寿华等对3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伴骨关节损伤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阳和汤加减治疗,结果发现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1.89%。
说明阳和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5]。
1.2膝骨关节炎《张氏医通》:“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
”王小刚[6]用中药内服方以阳和汤加减治疗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总有效率90.4%,这说明了阳和汤对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
阳和汤加味临床新用(一)【关键词】阳和汤;多寐;口糜;头风;肩周炎阳和汤出自清·王洪绪着《外科证治全生集》,其组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生甘草七味药组成。
临床多用治阳虚寒凝证:如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于阴证范围者。
笔者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其加减治疗内外科病症,均获奇效。
特举例如下。
1头风患者,女,72岁,2003年5月9日初诊。
患者于6个月前因受凉后,头痛、头晕、咳嗽。
服日夜百服宁、头孢拉啶等药后症状消失,但自此后反复发作头痛,疼痛呈针刺样,头顶畏风怕冷,尤以前额为甚,每外出必戴帽护头,若稍不慎着风,则头痛头晕加剧,周身不适。
曾服中药散寒祛风之剂,效果不显。
近日症状加重,复诊见:面容愁苦,精神萎靡,头戴毛帽,身着厚衣,头冷痛晕,四肢不温,酸软乏力,舌暗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治以温通阳气,散寒凝、和营血,药用阳和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味。
处方:鹿角胶15g(烊化),熟地30g,肉桂6g,干姜4.5g,炙麻黄6g,白芥子6g,赤芍12g,川芎15g,桃仁12g,红花12g,葛根30g,党参15g,生黄芪24g,生甘草6g,5剂药后前额疼痛减轻,仍感乏力,四肢不温,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继用阳和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益气养血,处方:生黄芪15g,当归15g,生地15g,熟地30g,白芍12g,黄精30g,桂枝6g,鹿角胶15g(烊化),干姜3g,炙麻黄3g,生甘草6g,大枣5枚,20余剂而愈。
按:此例头风,头冷痛,头晕,四肢酸软疲惫,拟阳虚论治。
但其舌暗淡,边有齿印,则提示不仅有阳虚,亦有瘀血作祟,此乃平素阳气虚,营血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入,遇湿寒则凝为痰,致寒痰阻滞,痹塞不通,遂成头冷痛呈针刺样。
辨为阳虚寒凝,瘀血阻络之证,治以温阳益气。
通窍活血,改肉桂为桂枝以借其温阳化气,通达四肢之功。
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本文通过结合几个采用阳和汤治疗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病例资料,得出结论:阳和汤可以起到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临床应用于内科、妇科以虚寒见证的多种病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阳和汤;临床新用阳和汤出自>,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甘草组成,原治一切阴疽,是临床中医外科常用方。
笔者根据本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临床应用于内科、妇科以虚寒见证的多种病症,获满意疗效,现举案如下:1肝硬化陈××,女,40岁,2011年12月1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2000年体检,乙肝小三阳。
十年来,肝功一直正常,近日病发,腹部膨胀,大便结,小便少,饮食不多,食后或饮水后腹部膨胀尤甚,B超显示肝区光点密集增粗,脾轻度肿大。
触诊肝轻度肿大,质地偏硬如鼻。
经多方治疗无效,其面色萎黄,腰围宽大,扣之绷急而有声,症属鼓胀,肝脾阳气不调,湿浊阻滞,肝失疏泄,脾失运行,阳气不能敷部,拟阳和汤法。
处方:大熟地10g,桂枝6g、炙甘草5g、麻黄6g、焦白术10g、白芥子10g、干姜6g、陈皮6g、茯苓12g、泽泻10g、鹿角胶6g、枳实10g叁剂后腹胀即减,守方加减续进,共达13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复发。
2十二指肠溃疡高××,男,38岁,2013年12月19日来诊。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已有10多年。
近两年来,每到冬天发作。
本次因气候转凉,胃脘疼痛,复发已有5天,胃脘冰冷,喜热不喜按,饮食少。
多次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曾服奥美拉唑等西药得以控制,本次服奥美拉唑疼痛未止。
诊见形寒肢冷,面黯无华。
舌淡体胖大,苔白,脉沉细。
症为阴寒内阻,中阳失展,投阳和汤化裁。
熟地20g、鹿角胶(烊冲)12g、肉桂6g、生麻黄5g、炒白芥子6g、炮姜5g、炙甘草6g、广木香5g、炒内金10g、炙黄芪15g、当归10g 伍剂。
服药后胃痛渐消,诸症好转,以原方加减,再服十五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