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在寄生虫学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5
寄生虫检验及临床应用实例寄生虫检验是通过对人体或动物体内的组织、体液或排泄物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寄生虫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在我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寄生虫检验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1. 肠道寄生虫感染检验肠道寄生虫感染是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类型之一,常常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进行粪便检查可以发现肠道寄生虫卵或虫体,从而确定感染的寄生虫种类。
例如,常见的疟原虫(Plasmodium)感染可以通过血液检测(血涂片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确诊,而蛔虫感染则可以通过观察粪便样本中的蛔虫卵来诊断。
2. 血液寄生虫感染检验一些寄生虫感染会通过血液传播,例如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
血液检验可以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的寄生虫体或分析血清中的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例如,黑热病可通过血片镜检或分子生物学方法(例如PCR)检测感染,并可通过血清抗体检测进行补充诊断。
3. 包虫病检验包虫病是一种由于摄入含包虫幼虫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包虫病最常见的病征是囊肿形成,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肝脏和肺部。
包虫病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
此外,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出包虫病特异性抗体,辅助确诊。
寄生虫检验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多,例如对于病毒和纤毛虫感染的检测、对于寄生虫耐药性的评估等。
该领域还在不断发展,新的检验方法如PCR、ELISA等的应用不断增加,能够更快速、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寄生虫感染,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因此,寄生虫检验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准确确定寄生虫感染的种类和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且有助于研究寄生虫流行病学和传播途径,为控制和预防寄生虫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寄生虫检验的应用在促进人们健康和防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第四部分专业课程标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参考学时:160学时职业岗位: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检疫检测中心、生物制剂公司、生物技术开发工程师等。
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卫生资格证(初、中、高级)适用对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一、课程定位(一)课程地位《临床检验基础》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以临床上常规的检验项目为中心,对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与排泄物和脱落细胞等进行一般性状、理化性质、形态学的检验。
阐述检验方法学的同时,也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疾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观察、疾病预防等提供资料和依据。
(二)课程任务《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实验课教学、医院见习、顶岗实习的途径让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具体项目的基本检测方法。
本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核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综合考核与评价,旨在让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具有独立完成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对实验结果具有初步分析和解释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见习、实习工作经验,为以后考取全国卫生资格证和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技术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前后续课程前续课程是基础课程,它引领学生走进医学的殿堂,了解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平行课程为专业课程,它们与《临床检验基础》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交叉。
后续课程为前绪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延伸。
表1 课程组成和作用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设计理念★本着课程设计理念的人性化与人文化的依据,本课程按照医学检验部(科)临检室对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以临检室检验项目为导向,将检验科工作流程融入到理论教学的讲授中。
★遵照我院“附属医院+乡镇医院”人才培养模式,除实验课教学外,还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操作,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实现“教中做,做中学”,真正做到“教学中有病房,病房中有课堂”。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寄生虫检验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以临床检验室岗位的工作性质与任务为依据,充分把握工学结合在《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中的体现,提出了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思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做、评”一体,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寄生虫检验技术;项目化教学;“教学做评”一体化中图分类号:r4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78-01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观,采用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1]。
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医教结合、院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寄生虫检验技术》于2010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培养目标《寄生虫检验技术》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形态特征识别与实验操作技能技巧相结合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常见寄生虫检验的基本技能(形态学、方法学),会观察镜下诊断虫期的形态特征,兼备肉眼观寄生虫大体标本。
使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做到:“形态学”以特征为核心、“方法学”以技能技巧为重点、“结果质量”以三基为主题,为临床寄生虫实验室诊断奠定必备的专业技能。
二、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方式——项目化教学(一)课程设计的思想1.本课程根据医学院检验专业工作性质与任务,以检验“项目”为主题、“任务”为驱动,“质量”为重点,紧密联系临床检验的实际工作,注重循序渐进教学的客观规律、实效性,把握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寄生虫检验技术》课程中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标本、技能)避短,“教清楚、学明白、做扎实”,让学生在“做”中“知不足”、在“学”中“不知足”。
浅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环节宏观上是指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内容和顺序,具体是指学校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的课题体系及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
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素质能力模块)、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能力模块)。
还可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开设相应的方向课程(选修),如病理检验技术、输血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等,以更好紧密对接工作岗位需求。
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教学是实现教与学的手段和形式。
开展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如理论课、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以及理实一体课等。
1.理论教学理论课是一种在实际操作前学习的课程。
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配合图片图形、反应过程、操作流程展示等,但目的都是为了上好实验实训课程的铺垫。
理论课一般按照章节前面标注了学习目标,后面进行内容小结,还配以相应的习题。
理论教学是大学教育最主要的环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形式。
通过系统的传授知识,保证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式教学法(CBL)、问题式教学法(PBL)及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私播课(SPOC)、幕课(MOOC)、精品课、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等。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颗粒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如血小板显微镜计数项目可以细化为许多知识点:微量吸管的结构和使用、改良牛鲍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医用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血细胞显微镜计数的操作步骤及显微镜细胞技术的误差分析等。
微课的特点是:①教学时间较短;②教学内容较少;③资源容量较小;④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⑤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所以用微课的形式作为教学资源的基本素材和形式颇受学生喜爱。
应用微课资源架构幕课课程,以幕课资源的选取建立教师个人的私播课,开展个性化定制课程学习是未来学习方式的趋势。
《动物寄生虫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调查张步彩;管远红;魏冬霞;魏宁;李巨银【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12(048)011【总页数】3页(P86-88)【作者】张步彩;管远红;魏冬霞;魏宁;李巨银【作者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长期以来,对《动物寄生虫病》的教学改革总体上未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动物寄生虫病教学改革有3个方面原因:一是当前用人单位需要实用性、高技能、勇于创新的人才;二是随着我国现代畜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饲养动物的品种、饲料与饲养方式及管理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危害动物寄生虫病种类、流行特征和危害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三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有更好发展的根本。
所以必须加强动物寄生虫病课程建设,加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弄清楚该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只有通过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进行调查,才能找到较科学的答案。
本文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江苏牧医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部分顶岗实习生、毕业生以及对此专业方向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1.1.1 教学内容调查对象江苏牧医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091、20092、20093三个班部分顶岗实习生所在单位;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20081、20082两个班部分毕业生所在单位;课程组通过走访、座谈及电话采访等方式调查的用人单位。
共计181家。
1.1.2 教学实训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查对象江苏牧医学院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091、20092、20093三个班部分顶岗实习生及此专业的20081、20082班部分毕业生,共计105人。
“医学寄生虫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刘涵(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医学寄生虫学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一门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
此课程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宿主的关系、致病机理、诊断方法、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等[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导致输入性寄生虫病的增加、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等的变化,寄生虫病已经成为了疑难杂症,寄生虫病的误诊率大大增加,这都与当代医务工作者对寄生虫学缺乏了解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提高医学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得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键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记忆和更深入的了解,是高校医学寄生虫学乃至整个病原生物学相关课程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重心,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再加上医学寄生虫学课程知识点较多、课时较少,课堂上老师只能着重强调重点难点,难以就一些医学前沿知识以及最新病例很好地展开说明,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医学动态;另外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弃学、厌学的心理。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建立了一套线上学习+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导向,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方式互动,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的的新型教学模式[2]。
它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融合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线上学习模式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听,这种形式存在诸多缺点。
囿于时空的限制,学生必须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参与课堂。
而新型的线上课程模式让学生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线上学习,达到掌握医学寄生虫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目标。
另外线上课程中将线上测验、线上作业、线上讨论和线上拓展资料阅读等多个板块组合在一起,其中线上测验相当于预习部分,在每个章节的课程视频内容开始之前,学生通过线上测验部分自测自己对这个章节内容的认知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启视频课程;而线上作业相当于复习部分,在每个章节内容学习结束时通过作业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关键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融人文教育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人体寄生虫学》是传染病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认识多面向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及监测防控措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具有重要本科教育功能,而且对其他学科大有裨益,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人文元素的融入,鼓励学生关注、体会传染病的真实面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引入手绘地图,从视觉效果上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传染病范围,如疟疾、登革热等扩散、发源及结局。
从地图上,学生可以很好地看出传染病的变化及影响,体会到传染病带给人们的痛苦。
其次,在实验时,可针对各种传染病,搭建模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传染病的发生机理,以便分析复杂情景,如传染病不同形式穿越人群,科学识别传染源,减少传染危险,掌握传染病防治技术。
此外,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传染病的恶劣症状,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观看传染病病例影片,让学生感受传染病受害者家人的悲伤,从而更好地减少自己对传染病的偏见,推崇正确的健康观念。
最后,在作业中,给学生提供以社会结构、家庭背景、人口发展等主题,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和有关调查数据,全面分析传染病的变化及其对人群的影响,从而有趣、科学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元素,引导学生体会传染病的社会现实,唤起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更有深度地理解传染病,探讨成因、推进全民防控,从而促进健康社会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在寄生虫学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寄生虫学及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该校201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班(24名),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班(28名)。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实验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
结果实验班100%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95.83%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及镜下观察能力,91.67%学生认为能够增强检验工作的质控意识。
实验班综合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
结论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寄生虫学及检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医学检验技术已进入全新的时代,医学检验学的内涵、发展领域、性质以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1]。
如何培养医学检验技术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操作技能熟练,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2l世纪我国高职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
从2012年始我们在寄生虫学及检验教学中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按照医学检验岗位的任务和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验室,以能力为本位,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校201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班(24名),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班(28名)。
两班入学时成绩、已修课程的成绩、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两个班均于第4学期开始学习寄生虫学及检验课程,以曹励民主编的《寄生虫学检验》为教材,由同1名教师授课,共48学时。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再集中在基础医学实验室完成实验课的学习,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20学时。
实验班在医学院实验中心多媒体数码互动实验室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寄生虫学及检验课程特点是在理论教学的支撑下,主要以动手操作和镜下观察为主。
首先,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即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医学检验岗位群的需要,结合国家医学检验职称资格考试,结合地方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常用检验技术,有效地整合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
做到“精理论、重实践”。
其次,采取“先观看、再讲解、后验证”连续教学。
例如,在讲解我们地方常见寄生虫肺吸虫
时,通过实体标本、生活史标本,让学生对其有总体认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其危害,并通过上述学习,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分析通过何种方式,将其检查出来。
最后,进行镜下观察虫卵,在混合虫卵中辨认及对易混淆虫卵进行甄别。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在时间上融为一体,而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空间也融为一体,减少重复教学,在增加学生实验空间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习能力,并增强了检验工作的质控意识。
1.2.2 评价方法
实验班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对每次实验进行量化考核,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反馈,进行有效的激励。
考试重点从获取知识量向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价转移,将成绩计分由一元计分制转变为多元计分制。
其中综合技能考核随机分组,进行操作及镜下考核,每组由2名教师严格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分,最后取其平均分,计算实验班成绩。
任课教师不参加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实验班学生对教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共发放问卷24份,收回24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1)实验班学生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见表1。
2)两组学生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组优良率为79.16%,对照组为57.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结语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的现象。
从而造成理论学不精、实践学不会,一到工作岗位又重新摸索的情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效地解决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问题,整合学校本位学习和工作本位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
情感。
调查对象中实验组学生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优良率达79.16%;而对照组学生综合技能操作考试优良率为57.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故在寄生虫学及检验理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继瑜.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14).
[2] 李秋芝.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08(25).
[3] 孙静.“教学做”一体化在围手术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