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疗小儿蛔虫病中药方剂

治疗小儿蛔虫病中药方剂

治疗小儿蛔虫病中药方剂

治疗小儿蛔虫病中药方剂

*导读:小儿蛔虫病中药方剂:连梅安蛔汤加减「辩证」蛔动不安,内扰肠胃,外袭肌腠,发为。「治法」安蛔止痛,清热导滞,佐以凉血。「组成」黄连3克,乌梅1……

*小儿蛔虫病中药方剂:连梅安蛔汤加减蛔动不安,内扰肠胃,外袭肌腠,发为。安蛔止痛,清热导滞,佐以凉血。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10克,川椒(炒)10粒,金铃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李月方蛔虫病

第1 页

小儿疳积推拿调理手法及附穴位图-精选.

小儿疳积推拿调理手法(附穴位图) 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通常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推拿时手法一定要轻柔,且要保持推拿者双手的洁净,因为宝宝的皮肤是非常稚嫩和脆弱的,很容易感染。夏天的时候,可以在宝宝皮肤上涂一些爽身粉,然后再按摩,效果会更好。当被按摩的部位出现皮疹、破损或者红肿发炎,应停止按摩。治疗小儿疳积可按摩的穴位较多,以健脾、养胃、清肠为主要方向,常取的穴位有大肠、板门、中脘、承山、天枢等。除了点按揉推上述穴位以外,按摩腹部、推下七节骨、捏脊等推拿方法也同样有不错的效果。 推荐穴位(按以下穴位推拿本人亲测有效,但贵在坚持) 补脾经 位置:拇指桡侧面。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反复50-100次。 祛病功效:健脾,和胃,促进小儿消食解滞。 揉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中心。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一手拇指指端在婴幼儿大鱼际中点揉板门穴,然后再以拇指桡侧自婴幼儿拇指指根大鱼际向腕横纹处直推,50-100次。 祛病功效: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清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边。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一手托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手掌侧放,另一只手用拇指的桡侧面或指腹,自婴幼儿虎口沿桡侧缘直推至食指尖,反复推拿50-100次。 祛病功效:消食导滞,和中健脾,缓解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并不可怕,只要按照以上手法进行推拿,疳积将会远离你的宝宝! 掐揉四横纹 穴位:四横纹即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节关节横纹处。

做法:将孩子左手四指并拢,以拇指端外侧缘着力,从食指横纹滑向小指横纹。 适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滞胀。多用于防治疳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附:按以上穴位推拿本人亲测有效,但贵在坚持。本人有一小孩子两岁左右,体形消瘦,好 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最主要特点是非常难喂食,有时换多种口味也不吃,晚上不易睡觉。后本人按照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慢慢的一个星期后,喂食多容易点,后再坚持取得实效,所以推荐给大家。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小儿疳积食疗

小儿疳积食疗 山药米粥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 主治: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处方:干山药片100克,大米或小黄米(又叫谷子、粟米)100克,白糖适量。制作: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 白萝卜粥功能:开胸顺气,健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腹胀。处方: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制作: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服法:早、晚代粥食。经常食用。 、治小儿疳积、消瘦:鲜鲈鱼肉50克,牡蛎20克,陈皮10克,同煮汤食用。 2、蒸鹌鹑:鹌鹑一只去毛及内脏,加少量油盐调味,蒸熟食用。有健脾胃,补益五脏作用。适用于小儿疳积。 3、治小儿疳积:鳝鱼1条,去内脏,加鸡内金6克,加水炖熟,用适量酱油调味食用。 4、瓦楞子蒸鸡肝:瓦楞子6-10克,于火上烧煅,研成细末与鸡肝1~2具拌匀,同蒸熟食用。有消积化痰,补肝肾,养血作用。适用于淋巴结核,肺结核,小儿疳积等症。 5、山楂炒炭30克,水煎服,治食积腹胀,食肉停滞,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体质瘦弱者慎用)。 小儿疳积食疗方-大麦粥 〖来源〗:民间方 〖原料〗: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 〖制作〗:将大麦米浸泡轧碎,煮粥加红糖适量。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益气调中,消积进食。适用于小儿疳症、脾胃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 附:其他相关食疗方

1、炒大麦芽、苍术各等分,研细末,每次3至10克,一日两次,用白糖开水调服,治小儿疳积,慢性肠胃病,不思饮食,腹胀下痢。 2、鲜番薯叶250克,煮熟后淡食其汤,治小儿疳积,夜盲;若用油盐炒熟食,一日两次,治便秘。 3、香姜牛奶:公丁香2粒,姜汁1茶匙,牛奶250毫升,同煮沸,捞去丁香,白糖少许调味饮用。有补益,降逆气,止呕吐作用,适用于疳积瘦弱,食之即吐的患儿。 4、黄鳝一条,去内脏,加鸡内金6克,加水蒸熟,用适量酱油调味食之,治小儿疳积。

县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

县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 监测方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某县城区学校14岁以下儿童 蛔虫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了解我县城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率,切实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为科学防制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 我县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工作和防治工作在各级卫生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领导下开展。卫计局、教育局成立领导组,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疾控中心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各学校负责协助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监测对象和数量 在城关中学、一中、**小学开展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监测,每个学校抽取100名学生。 四、病例定义 粪检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出蛔虫卵,即可确定为蛔虫感染。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抽样方法 在城关中学、一中、**小学,抽取部分班级参与开展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监测,每个学校抽取100名学生。 (二)病原学监测 1.标本采集 (1)对象:被抽到的监测对象; (2)标本类型:新鲜粪便; 2.粪便查找蛔虫卵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试剂及器材:生理盐水、显微镜、竹签、载玻片。

操作步骤:滴一滴生理盐水于洁净的载玻片,用棉签棍或牙签挑取绿豆大小的粪便块,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涂片的厚度以透过玻片隐约可辨认书上的字迹为宜。一般在低倍镜下观察,如用高镜观察,需加盖片。 六、职责与分工 1、县教育局 负责安排对抽样人群进行采样,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通知学生转告家长自行自愿购买驱虫药对学生进行治疗,并统计服药情况。开展中小学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卫计局 负责学生蛔虫感染情况监测的领导安排及协调工作,掌握我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服药效果。指导驱虫药的选择、用药规范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指导。 3、学校医务室 1.协助被选中班级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调查工作; 2.负责收集14岁以下学生花名册、制定本校监测方案。 3.负责统计汇总全校监测资料。 七、资料收集、分析及反馈 (一)收集数据内容 1.14岁以下在校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花名册 2.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登记表 3.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检查统计表 (二)统计分析 1.计算城区学校14岁以下学生蛔虫感染率; 2.感染率公式: 感染率=(粪检阳性人数/粪检人数)×100% (三)数据反馈 完成监测工作后,撰写监测工作报告,反馈给上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 八、质量控制 1.各项监测内容均使用统一调查表和调查方法; 2.使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标本检测;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治疗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治疗 疳积是癌证和积滞的总称,两者有轻重程度的不同,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而成。疳证是指气液干涸,身体赢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另外小儿感染寄生虫病,也可转为疳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类似于“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疳积主要原因为摄入不足,喂养不当、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质或热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而消耗自身组织,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表现为逐渐性消瘦、水肿、生长发育滞缓,严重者伴有各器官的功能低下。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发育迟缓,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根据祖国医学辨证,可分为以下两型。 1.乳食积滞型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眠不宁,精神不振,大便不调常有恶臭或便秘,同时可伴有手足心热等症,苔厚腻,色微黄少津液,脉弱或兼数,指纹紫红色。 2.气血两亏型面色晄白或萎黄呈干瘪老人面容,毛发稀疏易脱,骨瘦如柴,皮肤干燥多屑,精神萎靡,啼声低沉,困倦无力,动则汗出,四肢不温可伴浮肿(以下肢为多见),不思饮食或嗜食僻,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搪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诊断和鉴别】 1.诊断根据病人外貌及其各种表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进一步查明诱发因素及有无并发症,对于本病的不良程度应有适当估计以利治疗。下列数项可作参考:①消瘦程度及发病前后体重下降情况;②浮肿程度;③血浆蛋白浓度是否正常或明显下降,尚有基础代谢率、肌酸肌酐排出量等作参考。 2.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肺结核:除消瘦、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外,其主要症状有长期低热、咳嗽、咯血、潮热和盗汗等症状;胸部X线可以明确诊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寄生虫病:患儿除消瘦外,可常有腹痛、肛门痒、大便检查可以发现有肠道寄生虫卵。 【治疗】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1

儿童得了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儿童得了蛔虫病有哪些症状? 1.蛔虫幼虫在体内游行阶段,皮肤痒可出荨麻疹,发烧、咳嗽、肺部有炎症表现;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痛、肝肿大,肝功能不正常,幼虫带入细菌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肝压痛;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细胞增高等。个别孩子由于幼虫到脑子中游行可引起抽风或脑膜炎。 2.蛔虫成虫在小肠中阶段可刺激肠壁,分泌毒素,排泄废物并吸取小儿的营养。常见的症状是在脐周围阵发性肚子疼,腹部柔软,喜欢揉、不拒按;食欲不好,有的喜欢吃不该入口的东西,如炉渣、土块、塑料袋等,我们叫这种现象为“异食癖”。由于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可引起营养不良、贫血等。也可以引起精神不振、易怒、夜间咬牙。 3.平时成虫在小肠定居,当环境不适合便乱窜起来,由此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小儿在发烧时,蛔虫就可以乱窜引起严重腹痛、呕吐、吐出蛔虫,虫子多纠缠成团时,堵住肠子上下不通,发生蛔虫性梗阻;蛔虫见孔就钻,可以钻到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病情严重,患儿因腹痛打滚哭闹、出冷汗;如蛔虫钻到阑尾就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右下腹剧烈疼痛。从阑尾再钻出可引起腹膜炎等危险病症。 怎样发现孩子患有蛔虫病? 1、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便秘或腹痛(多为肚脐周围痛)。 2、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而常想吃香甜的零食,或胃口很好却身体消瘦 3、有时头痛、兴奋和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4、晚上睡觉常流口水或磨牙齿。 5、脾气急燥。 6、在小儿身上会出现“虫斑“,一般有5种: (1)舌面出现红斑,其特征是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舌面,红斑位置不定,数量不一。(2)下唇粘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丘疹,数量不等。 (3)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 (4)面部出现白斑,多为圆形,边缘整齐,中间淡白。 (5)指甲上出现“絮状白云”。 这些虫斑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相兼出现。 7、喜欢挖鼻孔。 有蛔虫的孩子,不一定出现上述全部症状,但至少有2-3种以上。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患上了本病,需去医院做粪便检查。 如何防治儿童蛔虫病? 预防本病要教育孩子养成清洁卫生的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常啃指甲,不咬指甲,不吮手指,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清洁的食物。另外,要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粪便处理。如果得了蛔虫病,可服用驱蛔灵,每岁约一片,分二晚服完;或宝塔糖每岁服二个,连服两个晚上。一次驱虫不一定能达到肃清的目的,治疗一个月后如再检查大便阳性,再服驱虫药。目前广泛应用肠虫清有一定疗效,有并发症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疳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小儿疳积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童参苓白术汤治疗,观察组给予参苓白术汤联合点刺四缝穴加捏脊法治疗。两组患者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在经过2~3个月的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79.69%,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療后,总有效率为95.4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食欲、身高、体重、精神、睡眠、腹胀、腹泻等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2-3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大便异常治疗效果,对照组为84.96%,观察组为93.23%,两组患者统计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服用参苓白术汤配合点刺四缝穴加小儿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效果明显,疗效显著,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一使用参苓白术汤,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疳积;参苓白术汤;点刺四缝穴;捏脊法 小儿疳积是对儿童因饮食或喂养不当,造成的脾胃受损而导致消化类病症,主要表现面黄发枯、虚弱赢瘦、精神萎靡、饮食异常、大便失常等主要特征的一种消化类病症。小儿疳积已成为儿科的四大病症之一,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威胁极大,临床对本病治疗十分重视。现代医学所讲的营养不良或者营养性贫血、慢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类疾病,都在中医疳积的范畴内。目前西医对这类病症除了使用促进消化的口服药物及补充营养外,并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小儿疳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兼顾多个脏腑进行整体调节,切中病因病机,既能消除症状,又能治病求本,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推拿等。点刺四缝穴及捏脊是治疗本病的中医特色疗法,操作方便,又无副作用,受到临床的普遍欢迎。为研究服用中药、点刺四缝穴、捏脊法对小儿疳积的疗效,本研究将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给予分组治疗,为中医外治寻求循证依据,筛选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中医门诊收治的266例儿童疳积患者,经患者家属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33例,男66例,女67例,年龄1~5岁,病程6个月~2年;对照组133例,男63例,女70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2年;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采纳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疳积诊断标准,伴有明显的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体重低于正常值的15%~40%,形体消瘦,毛发稀疏枯黄,精

小儿蛔虫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蛔虫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蛔虫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有些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秘方、偏方如下。[方一] 使君子30克,猪瘦肉Z0克,面粉30克。把使君子肉捣碎,猪肉洗净剁碎,同与面粉混合均匀,做饼10个,蒸熟。每服1个,且日2次。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虚热而有蛔虫者。[方二] 使君子适量。将使君子略炒至香,按年龄每岁每日2粒,(最多每天不得超过20粒),分3次嚼服,连服3日为1疗程。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及蛲虫病。[方三] 楝根白皮、槟榔各20克,白糖适量。将楝根白皮去净皮,与槟榔片同水煎取汁,浓缩,加白糖制成60毫升糖浆。睡前空腹饮,连用2日。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钩虫。[方四] 风眼果7—10个(去壳)猪瘦肉100克。将二者加清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凤眼果及猪瘦肉。本方对小儿疳积,蛔虫病有效。[方五] 南瓜子若干洗净,晾干,去壳取仁,研极细末,备用;5岁以上小儿每次10---15克,5岁以下小儿每次6--9克,均用蜂蜜调服,日2次,连服2--3天。本方对小儿蛔虫有效。[方六] 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川椒(炒)各10粒,金羚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本方为李月方,可安蛔止痛,适用于小儿蛔虫病。[方七] 乌梅15克,细辛6克,川椒3克,党参、当归各9克,黄连、黄柏、干姜各6克,桂枝9克。水煎500毫升,直肠滴注,每分钟40-50滴。本为何成瑶方,适用于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所以,不可将蛔虫症仅仅视为儿童的小毛病,而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蛔虫的成虫多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其虫卵通过大便排出.食物或手被虫卵污染后,即可经口感染面恿蛔虫症.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 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尊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 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

捏脊疗法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

捏脊疗法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5-31T09:29:0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长俊[导读] 督脉循行脊柱,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胧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改善脏腑功能。 李长俊(广西来宾市中医医院内儿科广西来宾546100)【中图分类号】R27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8-0428-02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小儿疳积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捏脊疗法合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对照组口服中药同治疗组,但不行捏脊疗法。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95,p<0.01)结论捏脊疗法合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具有健脾消积,理气醒胃之功,对疳积患儿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捏脊疗法中药疳积疗效。 小儿疳积是直接损害小儿健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营养紊乱病症。临床表现以肌瘦肤燥、发焦甲错、异食善饥、腹胀筋露是为其特征。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慢性消化不良症及营养不良症相似。此病好发于缺乳或断乳后的学龄以下儿童。 1 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疳积患儿9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在1一4岁之间的36例,4岁以上的12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1年。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在1一4岁之间的33例,4岁以上的14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5年,平均1.2年。两组在病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疳积的诊断标准和《中医儿科学》[1]拟定。①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②形体消瘦,身高、体重在正常平均值以下,降低超过1个标准差以上,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③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④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⑤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⑥体查未发现阳性体征;⑦排除外感发热、感染性疾病、湿热泄泻、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凡具备6-7项和1-5中任何2项即可诊断。 3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PEME3.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x2进行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方法 4.1治疗组;方药组成;党参8g、白术6g、云苓10g、甘草1.5g、苍术6g、炒麦芽8g、鸡内金10g、神曲8g、胡黄连4g、砂仁2g。以清水400ml慢火煎至100ml,分3次口服,每天1剂。捏脊疗法每天一次,捏脊的方法:捏脊时,要让患儿俯卧在床上,脱去上衣、露出背部,应力求卧平卧正。操作者应立于患者左侧背后,两手半握拳,两食指抵脊背之上(督脉之处),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起,沿督脉向上捏拿至风府穴,共捏6遍,捏到4遍时,向上捏提1次,捏完6遍以后,在肾俞穴按摩几下即可。同时,室内的温度应保持温暖,捏完后应及时给患儿穿上衣服,防止感冒。在治疗期间,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肥甘厚味及冷饮。 4.2对照组口服中药同治疗组,但不行捏脊疗法。 两组治疗期间停用中西医其他内外治疗方法。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叛定疗效。 5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显效:治疗后体重增加1kg以上,身高增长1cm以上,各种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体重增加1kg以内,身高增加1cm以内,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后体重、身高均无增加,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5.2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95,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6 体会 疳症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至全身虚弱瀛瘦,面色发枯等小儿常见的慢性病证。脾胃失调是形成疳证的主要原因,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这与小儿时期“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的关。所以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疳积为疳证之较重者,主要病机是脾胃受损,气阴耗伤,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或夹有虫积,导致积滞内停,雍滞气机,阻滞肠胃。《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云:“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此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是其主要病机变化,治疗不当,“传之余脏”。治疗当以健脾消积,理气醒胃。健脾消积,首重运脾,“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为原则。脾健运化功能正常,则积滞则消。党参甘温扶脾养胃,补中益气,使脾胃健旺,运化有力,白术苦温燥湿,扶助运化,增强脾胃运化消积功能,云苓健脾,甘草和胃,灸鸡内金、苍术健脾消积,以除腹胀,砂仁、神曲、麦芽以和中醒胃,合胡黄连以柳木除躁,同时防肝木克脾土太过。研究表明,党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神曲、麦芽能明显增加消化酶排出量,增强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督脉循行脊柱,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胧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改善脏腑功能。捏脊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肤经的推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现代医学已阐明:人体的植物神经节大部分分布于脊柱两侧,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有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其中对消化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捏脊疗法既无针刺之痛,又无吃药之苦,并具有疗效高,简便宜行,小儿容易接受的特点。上述资料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捏脊疗法合口服四君子汤加减具有健脾消积,理气醒胃之功,对疳积患儿临床疗效确切。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蛔虫(又称似蚓蛔线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人体感染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蛔蚴性肺炎和过敏症状。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能阻塞肠管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还可进一步发展成肠扭转或肠套叠。蛔虫有钻孔乱窜习性,往往侵入胆管、阑尾、眼、鼻、耳、皮肤、腹腔、肝、肾、气管、肺甚至心脏和大脑等各种脏器和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蛔虫生活史 蛔虫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 阶段。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21℃~30℃)的条件下,约需2周,受精卵内的卵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1周,幼虫第一次蜕皮,成为第二期幼虫,这种含第二期幼虫的蛔虫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故称感染性虫卵。 人经口误食的感染性蛔虫卵进入小肠后,幼虫破卵壳孵出。孵出的幼虫钻进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达肺部,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完成第二及第三次蜕皮,然后幼虫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随人吞咽动作经食管、胃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完成第四次蜕皮后成为童虫,再经数周逐渐发育为成虫(图解1、附图1)。 从误食感染性蛔虫卵到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60~75天,一条雌虫每天排卵约为23.4万~24.5万个,估计全球的外环境每天约被1014个蛔虫卵所污染,其中许多可发育到感染期。虽然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为12~18个月,其危害的病程往往不超过1年,但在流行区反复感染是常见的。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蛔虫病分布遍及全国,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在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较差的人群中,蛔虫感染率更高。 (二)传染源 蛔虫感染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小儿疳积

痧、痘、惊、疳被认为是儿科“四大要证”,一度曾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受到历代儿科医家的重视,解放后,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各项预防措施的开展与普及,痧、痘、惊、疳证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营养摄入,喂养调摄不当而导致的小儿疳积证则有上升的趋势。小儿疳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证表现或轻或重,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科名中医刘以敏主任在治疗疳积有独到见解。 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消瘦、赢弱、纳呆、口渴、烦躁为主。其病因多种,最终却不外乎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日久而成。好发于幼弱小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常见于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者。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嗣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颅囟经》列举了17种不同的疳病。《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明确指出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脾胃。钱乙云:“诸疳皆脾胃病,内无津液之所作也。”此要言不繁,切中关键,根据临床所见,结合文献记载,具体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禀赋较弱,哺乳不当。小儿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素体虚弱,而又喂养不当,或断乳过早,或妄投滋补,丽致营养失调,脾胃生化乏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形体日渐消瘦而发疳证。即所谓“小儿乳食少者,父母尝以他物饲之,几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胃受损,生此疳病也。”第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婴幼儿“脾常不足”,易生积滞。故“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然小儿自制能力较差,又多贪食,食无定时,壅聚中焦,酿成积滞,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致气液内亏而成疳证。《诸病源候论))称:“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第三:郁热内蕴,外感六淫。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凡外感六淫或痰食内伤,皆易于从阳化火,火依实邪内蕴,郁积不化,灼伤营阴而耗伤气血。患儿日渐外可阻遏卫阳而易感,内可成疳积。古人云:“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端,因亦成疳。”第四:病后失调,转化成疳。小儿不同于成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易发生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的病情变化。因此,在对病儿的护理和用药时,更应审慎,勿犯虚虚实实之戒。钱乙云:“因大病或吐泻后,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牙硝辈利之,利及多矣,不能禁约而亡津液,即成疳矣。”综上所述,小儿疳积的病因病机,皆与先天体质,后天喂养,内伤饮食,外感六淫,病后失调,脾胃受损,气血匮乏,伤津耗液有关。其关键在于脾胃失调,运化无权,积滞内蕴,营阴耗损。 历代医家在治疗疳证一般以健脾化滞、益气生津为法。古代医家曾有论述:“疳证,虽有五脏不同,实皆脾胃之病也。”“夫小儿之疾,多因脾胃娇嫩,乳食停积,业童科者,可不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哉。”“疳者,干也,总以调补胃气为主。”“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为患。”疳积的根本病机在于患儿津液匮乏,四肢百骸失养。现脾胃功能已复,后天之本强壮。唯所失之津液恐难一时补足,此时,以药物之偏助其一臂之力,实乃必要之举。益气血,生津液,养阴清热,濡润肌肤为必须之法。清代医家沈金鳌撰书日:“儿病多由食积固是要语,医家不可不知。然亦有禀受薄弱,或病后虚怯,其所生病有全无食积者……亦当扶正而使积自消。” 著名国家级名中医刘以敏主任在治疗本病上有独到见解,首先是强调治未病的观点,其次是分期治疗的观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刘老认为疳证治宜早而不宜晚,治疗宜在成疳之前治疗,后期治疗可

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小儿疳积是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失宜,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患。治疗应以调整脾胃为主,如适当配合药粥食疗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这里,介绍一些小儿疳积药粥,供参考。 白萝卜粥:白萝卜1个,洗净切片,先煮30分种,再加大米50克同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山药粥:大米100克,淘洗干净后与山药片100克一起入锅煮,至米烂。食用时加白糖适量有调补脾胃,滋阴养液功效。 消食健脾粥:莲子、芡实、炒麦芽、扁豆各15克,焦山楂10克,神曲6克(用纱布包),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再加入粳米15克熬粥。粥成加入白砂糖少许调味,趁温暖服,有健脾养胃、消食化积功效。用于小儿面黄肌瘦、神烦气急、手足心暖、纳呆腹胀等症。 婴幼儿疳积食疗 百合蒸鳗鱼 合味甘、微苦、性微寒,主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因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等成分,故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鳗鱼味甘,性平,能补虚益血,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C和多糖等成分。此菜常用于婴儿疳积症。原料:百合100克,鳗鱼肉250克,盐、黄酒、葱末、姜末、味精各适量。 制作:百合鲜品(干品用30克,浸水后用)撕去内膜用盐擦透洗净,放碗内;鳗鱼肉放入少许盐,加入黄酒浸渍10分钟后,放于百合上面,撒上葱、姜末、味精,上蒸笼熟即成。 特点:鱼鲜香可口,汤也很清谈,可吃鱼喝汤。 独脚金鲫鱼粥 可治疗小儿肝热脾虚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和食欲不振以及烦躁低烧、日渐消瘦等症。 原料:独脚金15克,鲫鱼1条(约重350克),白米100克,清水1200克,盐少许。 制作:1、将鲫鱼去鳞和内脏,洗净后用纱布包住备用;白米、独脚金洗净备用。 2、将白米、独脚金和用纱布包住的鱼放入瓦盆内煮约45分钟,加入盐,再稍煮几分钟即成。 特点:捞出药材和鱼,食粥,味香,鱼鲜味浓。 捞出药材和鱼,食粥,味香,鱼鲜味浓。 淮莲汤 淮山、莲子、芡实均为健脾益气、固肾开胃的常用药,同时还含有淀粉类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物质,并有一定糖类及脂肪等,富有营养。猪瘦肉滋阴养血,营养丰富。多味同用,可起到健脾益血、开胃消滞的功效,很适合用于久病体弱,脾胃呆滞,少食神倦,不思饮食的疳积患者。 原料:淮山、莲子(去芯)、芡实各30克,猪瘦肉100克,酱油、花生油、葱、盐、姜各适量。 制作:1、将淮山、莲子、芡实洗净;猪瘦肉在沸水锅中稍烫,除去血腥味,切成块,备用。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急性胆囊炎 蛔虫病有什么并发症 一、并发病症 由于发热、辛辣饮食、麻醉或服用驱虫药不当等使寄生环境改变,蛔虫活动性增强,扭结成团可阻塞肠道,或钻入其他器官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半数并发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1、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 肠道内环境或宿主全身状况变化时,蛔虫受到刺激可钻入胆道而引起胆道蛔虫病。本病是肠蛔虫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仅次于阑尾炎、胆囊炎及穿孔性腹膜炎等。成人和儿童均较常见,尤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蛔虫所在部位以胆总管最常见,其次为左右肝管,位于胆囊内者最少。临床可分为下列类型:①胆绞痛型,最常见,由蛔虫钻入十二指肠壁上的壶腹孔导致胆道口括约肌与胆总管痉挛所致;②急性胆囊炎,蛔虫侵入胆囊后可因继发细菌感染或因蛔虫进入胆囊导致胆囊管阻塞而引起胆囊炎症;③急性胆管炎,蛔虫钻入胆管后腹痛不缓解,并出现寒战、高热,提示胆管继发感染而并发急性胆管炎。典型胆道蛔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①急性发病,突出的症状是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呈钻顶痛或绞痛性,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疼痛可基本消失而出现明显的缓解期;②常伴剧烈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可呕吐胆汁与蛔虫;③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疼痛剧烈时腹部压痛并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④少数患者疼痛不缓解,后期可继发细菌化脓性感染;⑤黄疸少见,即使有黄疸也较轻微。 2、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内蛔虫超过十条即可在小肠内缠结成团而引起机械性肠梗阻。本病多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患者,60%以上为10岁以下,其中2岁以下者发病率最高。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多在回肠下段。蛔虫性肠梗阻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等,与一般肠梗阻表现相同。约30%的患者可扪及腹部包块。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可危及患者生命。 3、蛔虫性阑尾炎可因驱虫不当致使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腔梗阻。由于虫体钻动及其分泌的毒素对阑尾黏膜的刺激,使阑尾肌层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受阻,导致黏膜损伤,引起急性阑尾炎。若阑尾腔梗阻进行性加重,使腔内压力增大,可导致阑尾穿孔而继发腹膜炎。据报道,蛔虫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的发生率为25%~65%。蛔虫性阑尾炎的发生率仅次于胆道蛔虫病及蛔虫性肠梗阻,在小儿阑尾炎病因中占重要地位。钻入阑尾的蛔虫常为1~3条,多者超过30条。本病与一般阑尾炎表现相似。常于服驱虫药后3~6h出现阵发性腹剧烈绞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及腹胀等,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 4、蛔虫性胰腺炎蛔虫侵入胰管可导致胰管部分阻塞。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虫卵沉积与刺激,继发细菌感染,毒素作用,以及胆汁反流等可激活胰酶而引起急性胰腺炎。蛔虫性胰腺炎与一般急性胰腺炎的表现相似。常突然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 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 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 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 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 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起罐时,先用手指按压罐口一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则自然脱落。在治疗肺炎时,可通过辨证选穴,直接拔于湿罗音明显处,促进罗音吸收。 5.刺四缝疗法 1)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厌食、咳嗽、咳喘等。 2)疗效: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化痰、通调百脉的作用。 3)操作方法:是用针点刺四缝穴。根据不同年龄选用粗细不同的针具。操作时,先令患儿家长将患儿手腕固定,医者用左手持住患儿四指,将四缝穴消毒,右手持针具对准穴位,自食指向小指逐穴浅刺疾出。针尖退出后,一般可见黄白色透明粘液从针孔溢出,未见溢出者可在四缝穴上下轻轻挤压,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去粘液即可。每周刺1-2次,待病情好转后减为每周1次,10天1次或15天1次,最多不超过10余次。 6.艾灸疗法 >

最新小儿疳积厌食的治疗

小儿疳积厌食的治疗

小儿疳积(厌食)的治疗 小儿疳积(厌食)的中草药治疗方法 小儿疳积,也就是小儿消化不良。按现代的话来说是小儿身体营养不良的范畴。倒置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多种,如大人喂养不当,寒热没即时处理好,病后伏邪内潜所至,某些寄生虫所至,现代化学药物滥用过多如抗生素一类药物的使用,等多种致病因。皆会引起小儿消化不良,出现厌食,免疫力下降,抗病力低,给小孩的生长,发育,智力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当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小儿疳积这毛病,也就是小儿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的问题却突显严重。这种关系到小孩,大人,家庭,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疳积的名词解释; 疳;从字解释,其造字结构,字首病之头,即“疒”。此代表疾病也。其疒下是甘,甘者五行属土,土脾与胃,主纳谷腐熟而化之,分清浊出营卫之气,升清降浊,生化气血丰长肌体。其受肾阳之蒸温,土和而不寒,得心火之生而运作传化,故脾之用,既济于心肾之阳,统领一生气血,为后天之本。故疳者;脾胃之病也。积又何说;积者病之复也;是有集,聚,存之意,为留下,为潜伏,或为余邪没净留伏脏腑经络。故疳积病者,皆由饮食不当不化,寒温失调,某些化学药物存于体内所引起的小儿一系列的毛病,影响了小儿身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 先听一下百姓的说法,民间对疳积的认识与说法其有特点,这虽然悠久的说法在当今听来还是很有道理。在我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说某小孩有疳病,长不大。疳的斜音就是‘干’的意思。‘干’之意就是瘦弱,生长缓慢。积就是吃下东西难化,腹有胀鼓。疳积;这是身体瘦弱,腹胀鼓(或叫青蛙肚,土话叫虾蟆肚)消化不好之意。 用中医的话来解释疳积;引【医宗金鉴】五十二卷疳证总括说;“大人为劳小儿为疳,乳食伤脾是病源,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熬煎。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皮毛憔悴眼睛。可分,脾疳,疳泻,疳肿胀,疳痢,肝疳,心疳,疳渴,肺疳,肾疳,疳热,脑疳,眼疳,鼻疳,牙疳,脊疳,蛔疳,无辜疳,丁奚疳,哺乳疳。”这种细分说法太多,术者当择其病而治之。不要在文字理论上钻。 用现代医学的话来说,为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生长不良。 疳疾,疳积病的临床表现。 1,小孩不好带养,吃,睡,不好。心情时不好,动不动愛哭叫生气,时现烦躁或有不安之举。一直愛粘着大人,搞的大人很累。自力能力差。

小孩疳积认识及治疗方法(仅供参考)

疳积 百科权威: 疳疾,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干枯羸瘦的疾患。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临床以面黄肌瘦、头皮光急,毛发稀疏枯焦、腮缩鼻干,唇白,睑烂,脊耸体黄,咬甲斗牙,焦渴,嗜异、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 基本信息别称疳积就诊科室消化内科,儿科常见发病部位脾脏常见病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常见症状面黄肌瘦、头皮光急,毛发稀疏枯焦、腮缩鼻干,唇白,睑烂等疳疾病因病机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而患”;系“虫动则侵袭蚀成疳”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嫩弱,常为不足,易为乳食、湿热等病邪所伤,脾胃伤,津液耗则气血虚衰,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养,故疳诸症随之发生。其病机主要是,因乳食不节,积滞伤脾,或感染诸虫,久而生热,热灼津伤,因而热、积、虫三者交蒸,气液亏虚而成。 疳疾临床表现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疳疾由于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故其分证甚多,其名亦杂。 临床多以五脏分证,其中尤以脾疳为常见。 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

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 心疳,则口舌生疮糜烂,身体壮热,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渴喜饮,盗汗,咬齿虚惊。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大便溏薄,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等。 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咳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揭,鼻痒出涕,衄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 肾疳,则发育迟缓,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削瘦,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尻耳生疮等。 疳疾辨证施治1.心疳 又名惊疳,多由心经郁热而致。证见面赤唇红、壮热、烦躁、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烦渴,盗汗或虚惊。治则清心泻热。方用泻心导赤汤合清热甘露饮加减。 2.肝疳 又名风疳,多因肝经受热所致。证见眼涩痒、摇头揉目、面色青黄、多汗、下痢频多、肌肉消瘦、目胞赤肿、翳生泪多、白膜遮睛、泻多青色,治当清肝泻热,方用柴胡清肝饮,或用肝疳丸。

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

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

某县城区学校14岁以下儿童 蛔虫感染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了解我县城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率,切实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为科学防制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为国家卫生县城创立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 我县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工作和防治工作在各级卫生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领导下开展。卫计局、教育局成立领导组,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疾控中心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各学校负责协助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监测对象和数量 在城关中学、一中、**小学开展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监测,每个学校抽取100名学生。 四、病例定义 粪检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出蛔虫卵,即可确定为蛔虫感染。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抽样方法

在城关中学、一中、**小学,抽取部分班级参与开展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监测,每个学校抽取100名学生。 (二)病原学监测 1.标本采集 (1)对象:被抽到的监测对象; (2)标本类型:新鲜粪便; 2.粪便查找蛔虫卵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试剂及器材:生理盐水、显微镜、竹签、载玻片。 操作步骤:滴一滴生理盐水于洁净的载玻片,用棉签棍或牙签挑取绿豆大小的粪便块,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涂片的厚度以透过玻片隐约可辨认书上的字迹为宜。一般在低倍镜下观察,如用高镜观察,需加盖片。 六、职责与分工 1、县教育局 负责安排对抽样人群进行采样,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通知学生转告家长自行自愿购买驱虫药对学生进行治疗,并统计服药情况。开展中小学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卫计局 负责学生蛔虫感染情况监测的领导安排及协调工作,掌握我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服药效果。指导驱虫药的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