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整理)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岳庙初中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机构,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组长:张可欣副组长:杨花亮卫战华成员:冯俊锋王辅国汪肖红贠永杰王青峰刘岩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14 岁以下在校学生共1298 人。
2.调查对象:驱虫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调查。
3.检查方法:调查家长及学生,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
四、实施内容(一)健康教育。
开学后,学校将寄生虫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对蛔虫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在上级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监测。
驱虫前感染情况调查有助于了解目前我校蛔虫感染率,指导防治工作。
驱虫后感染情况调查可反应防治工作成果,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开展。
(三)驱虫。
对适合服药物者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进行服药驱虫,由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1、药物选择和治疗原则按照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的原则。
(调查当地是怎样预防蛔虫病的)活动建议方案一、活动流程框图【二】活动过程2.1.1活动名称调查当地蛔虫病是怎样预防的?2.1.2活动内容该主题性探究活动是针对初二同学刚学完人教版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的课后探究活动。
同学们在掌握有关传染病基础知识后,通过课后查阅资料、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活动、分析调查结果最终提出预防蛔虫病的可行性措施。
2.1.3活动任务本探究活动的关键是要设计好有关蛔虫病预防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上的有关信息,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所以,重点应放在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预测、分析调查结果上。
在此基础上,还应包括概述预防蛔虫病的主要措施。
如果选用“问卷调查法”开展探究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和获得有关的结果,要比设计调查问卷困难。
如果选用“文献研究法”开展探究活动,找到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是关键。
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能够运用有关蛔虫病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终达到预防蛔虫病的目的!2.1.4活动组织形式1、小组合作学习;2、组间合作学习。
2.1.5活动评价方式包括同学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定三方面。
同学们运用所学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对自己设计的问卷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组织组员依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互评,组内修改确定最优问卷,以上均为过程性评价;根据同学们完成调查报告的情况,结合前面组内的评价,教师按一定分数比例给出一个终结性评价。
建议过程性评价及调查问卷的评价、调查报告的评价共占50%,终结性评价包括调查报告的完成及习题评价占50%。
课下查阅资料、课上设计问卷、课下开展调查、分析总结;课上汇报〔大约课上2课时,课下约2周左右的时间〕。
一、计划背景蛔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
为了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蛔虫感染,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对蛔虫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2. 建立健全幼儿园蛔虫病防控体系,降低蛔虫感染率。
3. 确保幼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蛔虫传播途径。
三、工作内容1. 教职工培训(1)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蛔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预防意识。
(2)定期开展健康讲座,邀请专家讲解蛔虫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环境卫生整治(1)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地面、墙壁、门窗等。
(3)加强食堂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加工、储存、分发等环节的卫生。
3. 日常预防措施(1)加强幼儿个人卫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要求幼儿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3)定期为幼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蛔虫感染病例。
4. 健康监测(1)建立幼儿园蛔虫病监测制度,定期对幼儿进行蛔虫病筛查。
(2)对蛔虫感染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5. 家长沟通(1)定期向家长宣传蛔虫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
四、工作实施1. 成立幼儿园防蛔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监督防蛔虫工作。
2.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3.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
4. 对防蛔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工作效果。
五、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工作计划,预计达到以下效果:1. 幼儿园蛔虫感染率明显下降。
2. 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得到改善。
3. 家长对幼儿园防蛔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六、工作总结本工作计划实施完毕后,对工作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计划,确保幼儿园蛔虫病防控工作持续有效。
冷水滩区骄阳小学2013年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我校儿童肠道蛔虫病的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卫生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卫生局、校教育局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组,疾控中心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技术指导,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1.调查范围:本校14岁以下小学生。
2.样本量:驱蛔前、后样本量。
3.调查对象:本校14岁以下小学生。
4.检查方法:采集调查对象的粪便标本,每份标本需要采集5-10g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方法见检验教材)检查,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采集标本由校疾控中心负责检测,检测结果经汇总后及时上报和通报校教育局。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在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4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四、职责分工1.负责安排对抽样人群进行采样,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驱虫前后,学生蛔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2、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通知学生转告家长自愿自行购买驱蛔药物对学生进行治疗,并负责进行服药率统计。
关于对14岁以下儿童进行蛔虫感染率检测的通知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及民办学校、幼儿园、民办非培训机构:按照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标准)的要求,根据《沙依巴克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工作实施方案》(沙党宣创卫办发[2013]15号)中,有关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的指标要求,现将组织区属14岁以下儿童进行蛔虫感染率检测,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体检对象区属14岁以下(1999年6月30日以后出生)在校中小学生。
二、体检项目蛔虫感染检验。
三、时间安排体检时间:6月20日—7月6日交表时间:7月7日前完成所有统计工作,并将表格上报区教育局办公室。
四、注意事项1、辖区各校自行筛选30名14岁以下中小学生参加体检。
2、各校自行与就近医院联系,确定具体检测时间。
五、工作要求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周密部署、做好学生的筛选、组织等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2、各校要严格按照疾控中心对此项检测的有关要求,对体检注意事项及时作出通知,确保体检工作顺利进行。
3、学生应遵守体检纪律,服从医疗工作人员管理。
体检时,不得请人代检、弄虚作假、隐瞒实情。
4、各校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提前做好安全预案,合理配备带队教师,确保体检期间无安全事故发生。
联系人:阿瓦古丽联系电话:4511407附:1、沙依巴克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检测花名册;2、沙依巴克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检测统计表。
沙依巴克区教育局2013年6月21日附件1沙依巴克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检测花名册附件2沙依巴克区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检测统计表。
县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一、背景蛔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主要通过食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
蛔虫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岁以下儿童,其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受到感染。
蛔虫感染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为了保护儿童健康,需要对岁以下儿童的蛔虫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干预。
二、监测目标1.目标人群:县岁以下儿童。
2.目标指标:蛔虫感染的发病率。
三、监测方法1.监测样本选择(1)样本范围:全县岁以下儿童。
(2)样本数量: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该年度县岁以下儿童的总人口数,并根据统计学原理,确定适当的样本数量。
样本数量要能够代表全县岁以下儿童的总体情况。
2.监测方案(2)实验室检测: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的粪便样本,进行蛔虫卵的检测。
可采用常规的寄生虫卵检测方法,如鏡檢法、福尔马林浓度法等。
3.监测时间和频率监测可定期进行,如每年进行一次。
具体监测时间可与县卫生部门协商确定,一般应选择与传播高峰期、检出率较高的时段进行。
四、数据分析与利用1.数据收集:从问卷和实验室检测中收集数据。
2.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计算儿童蛔虫感染的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分析。
还可以分析蛔虫感染与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联。
3.数据利用: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儿童家长提供相关预防和控制建议。
如果发现蛔虫感染的明显疫情,则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感染者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
五、监测评估与质控1.监测评估: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估监测方案的效果和可行性,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2.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和技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设立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相关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
六、预防与控制措施1.儿童个人卫生教育:加强儿童个人卫生教育,特别是手卫生和食品卫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蛔虫感染率报告1. 引言蛔虫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摄入带有蛔虫卵的食物或水源而引起。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们生活在集体宿舍中,与同学们共用餐厅和洗手间,从而增加了蛔虫感染的风险。
本报告通过对学生蛔虫感染率的调查和分析,旨在提供给学校及相关部门相关数据,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我们选择了学校中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应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其进行采样。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标准的剖腹检查法来确定学生是否感染蛔虫,并收集了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住宿情况等。
3. 调查结果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学生蛔虫感染率:在抽样调查的样本中,共有350名学生参与,其中有50名学生被发现感染了蛔虫,感染率为14.3%。
- 性别差异:在感染的学生中,男性学生的感染率为12.8%,女性学生的感染率为15.7%。
女性学生的感染率略高于男性学生。
- 年龄分布: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学生群体感染率较高,而在年龄在16至18岁之间的学生群体感染率相对较低。
- 住宿情况:与住宿条件相关的调查显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感染率明显高于走读学校的学生。
4. 讨论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蛔虫感染率较高:在所选样本中,学生蛔虫感染率达到了14.3%。
这个数字表明蛔虫感染在学生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 女性学生感染率略高:女性学生的感染率略高于男性学生,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结构的特点以及女学生在饮食卫生方面的个别差异有关。
- 年龄与感染率相关:我们观察到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学生群体感染率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土壤和有蛔虫卵的食物,同时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卫生意识的缺乏。
- 住宿条件影响感染率: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感染率明显高于走读学校的学生。
这可能与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的集中程度有关,同学们共用餐厅和洗手间,增加了蛔虫传播的风险。
蛔虫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它们会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蛔虫,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蛔虫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保障人民健康。
下面就是我们制定的蛔虫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蛔虫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蛔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还可以利用健康教育课堂、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和居民宣传蛔虫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二、改善卫生环境。
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对卫生死角的清理力度,减少蛔虫的传播途径。
同时,加强对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倡饮食清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减少蛔虫的感染机会。
三、定期进行体检。
针对学生群体和重点人群,如农村儿童、幼儿园儿童等,开展定期的蛔虫体检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蛔虫感染者,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建立健全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蛔虫感染者的随访和管理。
四、加强药物治疗。
对已经感染蛔虫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根除寄生虫,防止病情加重。
同时,加强对药物使用的指导和监管,避免药物滥用和不当使用,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五、加强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蛔虫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蛔虫病流行病学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六、加强科研攻关。
加大对蛔虫病的科研攻关力度,加强对蛔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蛔虫病的防治水平,为蛔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国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蛔虫病的防治技术和经验,开展联合防控工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
总之,蛔虫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卫生部门、学校、社区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蛔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高度重视蛔虫防治工作,积极配合,共同为预防蛔虫病做出努力。
一、计划背景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蛔虫病的传播,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幼儿的蛔虫病防治意识。
2. 降低幼儿园蛔虫病感染率,保障幼儿身体健康。
3. 建立健全蛔虫病防治工作机制,确保防治工作长期有效。
三、工作内容1. 宣传教育(1)开展蛔虫病防治知识讲座,提高教职工和幼儿的防治意识。
(2)利用幼儿园宣传栏、家长园地等渠道,普及蛔虫病防治知识。
2. 体检筛查(1)定期对幼儿进行蛔虫病筛查,确保及时发现、治疗感染者。
(2)对筛查出的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 药物防治(1)根据医生建议,对感染蛔虫病的幼儿进行药物治疗。
(2)对全体幼儿进行驱虫药物预防,降低感染率。
4. 环境卫生(1)加强幼儿园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保持教室、宿舍等场所卫生。
(2)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5. 家园合作(1)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蛔虫病防治工作。
(2)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的体检和驱虫情况,提高家长对蛔虫病防治的重视程度。
四、工作措施1. 成立幼儿园蛔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防治工作。
2. 制定详细的防治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 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防治工作。
五、工作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开展蛔虫病防治知识讲座,提高教职工和幼儿的防治意识。
2. 第二阶段(3-4周):进行蛔虫病筛查,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
3. 第三阶段(5-6周):对全体幼儿进行驱虫药物预防。
4. 第四阶段(7-8周):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 第五阶段(9-12周):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蛔虫病防治工作。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工作计划,有效降低幼儿园蛔虫病感染率,保障幼儿身体健康,提高幼儿园的整体卫生水平。
城区儿童蛔虫感染率监测方案及统计评价资料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进一步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我校儿童肠道蛔虫病的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开展,卫生局、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
卫生局、校教育局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技术组,疾控中心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技术指导, 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和人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市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在城区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对象为4岁以上14岁以下儿童。
四、实施内容(一)健康教育开学后,学校将寄生虫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取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对蛔虫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卫生部门开展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监测。
驱虫前感染情况调查有助于了解目前我校蛔虫感染率,指导防治工作。
驱虫后感染情况调查可反应防治工作成果,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开展。
(三)驱虫对适合服药物者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进行服药驱虫,由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1.药物选择和治疗原则按照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的原则。
某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一、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二、监测对象县14岁以下儿童。
三、监测内容1.病原学监测:对疑似蛔虫感染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分泌物、粪便等样本进行蛔虫虫卵检测。
2.流行病学监测:了解蛔虫感染的患病率、疫情趋势、感染相关因素等情况。
四、监测方法1.病原学监测:采集疑似蛔虫感染儿童的呼吸道、消化道分泌物、粪便样本,送往县级疾控中心或其他实验室进行寄生虫虫卵检测,采用日内或24小时内进行镜检,给予结果。
2.流行病学监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蛔虫感染儿童的患病率、感染相关因素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饮食习惯、家庭卫生情况等。
问卷设计应简洁明了,方便统计分析,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五、监测时间和频率1.病原学监测:每年对县内学校、幼儿园等儿童集中场所进行蛔虫虫卵检测,每月至少采集10%的样本进行检测。
2.流行病学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儿童蛔虫感染病例的患病情况。
六、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应用1.病原学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卫生部门应做好感染者的追踪调查,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同时,应加强对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防护意识。
2.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应及时分析和评估,在县级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和家庭防护意识。
七、监测机构及人员1.病原学监测:县级疾控中心或其他具备相应实验室条件的医疗机构负责病原学监测工作,监测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备相关技术操作能力。
2.流行病学监测:县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流行病学监测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统计。
监测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备调查和统计的能力。
八、监测结果的报告和评估1.监测结果应定期报告给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包括病原学监测和流行病学监测的结果及分析。
某学校儿童蛔虫感染情况
调查报告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为掌握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现状,为今后制订蛔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年×××月我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蛔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为本校1-6年级学生(若为中学,调查对象仅限初一学生),每年级调查?人(最好是50-100人)(如中学调查200-300 人),共计调查?人。
2、方法:用一次性采便盒采集调查对象粪便标本5-10g,送市疾控中心化验。
3、统计分析:根据市疾控中心反馈监测结果,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本次共调查儿童人,蛔虫卵检出人,蛔虫感染率%。
其中,男性蛔虫感染率%(/),女性蛔虫感染率%(/)。
一年学生蛔虫感染率%(/),二年学生蛔虫感染率%(/),三年学生蛔虫感染率%(/),四年学生蛔虫感染率%(/),五年学生蛔虫感染率%(/),六年学生蛔虫感染率%(/)。
见表1。
3、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率为%,低于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了≤3%)。
今后,我
们要继续对学生加强蛔虫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烫、不做玩土及弹球等容易污染手的游戏等,防止病从口入,继续保持低水平的蛔虫感染率。
表1:
某校儿童蛔虫感染情况统计表
年月日。
比德小学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说明
从比德卫生计生站了解,比德小学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降至0.13%。
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以0-14岁儿童的蛔虫感染率居高。
人感染蛔虫后,常引起营养不良、腹痛、食欲不振,特别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规定,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应该控制在3.00%以下。
今年,县疾控中心在比德镇比德小学开展了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监测工作。
从监测结果显示,比德小学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已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比德小学
2016年。
镇雄县2017年至2020年7—14岁儿童蛔虫感染调查分发布时间:2021-04-08T15:32:58.68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期作者:陈广富[导读] 镇雄县从2017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以来,陈广富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昭通 657000摘要:镇雄县从2017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以来,就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提升人居环境,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7—14岁儿童蛔虫感染率作为国家卫生县城的一项指标,每年都要进行调查。
现就镇雄县2017—2020年7—14岁儿童蛔虫感染率分析如下。
关键词:儿童;蛔虫;感染;调查分析一、调查目的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疾病,以食欲异常,脐周疼痛,大便检查有虫卵等为特征。
蛔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产出的幼虫钻入小肠壁,然后经血循环移行至心和肺,由肺沿支气管上行至口咽部被吞下回到小肠,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经粪-口途径传播。
蛔虫病感染者和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食用附有蛔虫卵的食物或经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蛔虫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
人群对蛔虫普遍易感,但以儿童感染较为多见。
是学龄儿童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轻者小儿仅有食欲不佳和腹痛,个别患儿可有偏食或异食癖(喜吃炉渣,土块);严重的可引起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引起营养不良甚至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较差等现象。
通过调查了解我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率,为科学防治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二、调查方法镇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采取分层和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城区两所小学与一所中学,对学校(7岁-14岁)年龄组的学生进行大便标本采集,每份标本采集5-10g粪便。
标本采用直接涂片法进行检查。
三、调查结果2017年调查352人,阳性13人,阳性率3.69%,2018年调查354人,阳性2人,阳性率0.56%,2019年调查353人,阳性1人,阳性率0.28%,2020年调查254人,阳性0人,阳性率0%,见表1。
桂东县城关镇14岁以下儿童驱蛔工作实施方案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了做好我镇儿童蛔虫病的防治工作,使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根据桂卫发〔201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和指标(一)目标降低并逐步控制我镇2—14岁重点人群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保障广大儿童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二)指标今年全镇重点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50%,驱虫覆盖率达到98%以上,2—14岁儿童蛔虫感染率控制在3%以下。
二、防治范围和对象全镇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托儿所)2—4岁儿童。
三、职责分工由于该项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宽,驱蛔对象人数多,为做到技术规范,标准和方法统一,镇卫生院、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托儿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自履行职责,做到分工合作。
(一)、镇卫生院负责对驱虫服药进行技术指导,对服药副反应或异常反应及时进行调查,同时将调查情况反馈到县疾病控制中心及时处理。
(二)、各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负责向家长和儿童宣传蛔虫病的相关知识及防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做好驱蛔对象的摸底调查表及服药情况登记表的填写、驱虫药发放、检测样本收集,并在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做好异常反应或服药副反应的及时报告和现场处理。
五、工作步骤(一)时间安排1、2月29日对辖区内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的培训。
2、3月10日前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托儿所)完成对本校学生的摸底调查,并把统计数据报城关镇卫生院。
3、3月30日前完成驱蛔药品的发放和服药情况登记表的填写。
并上报到镇卫生院。
(二)、工作要求1、切实做好宣传动员在防治工作前期,应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如宣传单、标语、板报、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广播电视等,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发动工作,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蛔虫病的危害性。
2、加强培训工作,组建专业队伍防治工作开展前,镇卫生院对辖区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的培训。
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方案蛔虫感染监测方案()一、背景蛔虫感染(又称蛔虫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
目前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8亿人感染蛔虫,约占世界人口的22%。
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2.72%,推算全国蛔虫感染人数为8593万人。
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用人粪做肥料和小孩随地大便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在地面上的蛔虫卵可粘附在鞋底、泥脚上而带入室内。
建筑结构不合要求的厕所、粪坑以及地面上的大便,可通过家畜、家禽和苍蝇的携带,把虫卵散布开来(包括通过其消化道排出)。
蛔虫的感染主要是由吃进感染性虫卵而引起的。
感染性虫卵也可随灰尘飞扬而被吸入鼻咽部咽下而感染。
生活中,用手接触虫卵污染的地面或泥土,以致虫卵附于手上或指甲缝里,经口进入人体。
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未洗净的瓜果和蔬菜,喝生水,把手指放在口里等不卫生习惯,是导致蛔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婴儿组受感染的较少,2-3岁以后,由于活动能力加强,感染率急剧增加,以5-9岁最高。
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指导手册》要求,疾控机构为动态观察儿童蛔虫感染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力,切实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科学防治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特制订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1.了解、掌握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的动态变化规律。
2.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降低感染率,切实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3.为科学防制蛔虫感染提供重要依据。
三、监测对象和数量监测7-14岁儿童,每岁为一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不少于100人。
四、病例定义粪检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出蛔虫卵,即可确定为蛔虫感染。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一)抽样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各年级7-14岁学生以年龄组分层,在每个年龄组内随机抽取不少于100人进行监测。
(2)病原学监测1.标本采集(1)对象:被抽到的监测对象;(2)标本类型:新鲜粪便;2.粪便查找蛔虫卵方法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岳庙初中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
实施方案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严重地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
进一步巩固我校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了解我校小学生蛔虫卵的感染率,掌握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卫生校城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负责儿童蛔虫病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的组织机构,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组长:张可欣副组长:杨花亮卫战华
成员:冯俊锋王辅国汪肖红贠永杰王青峰刘岩
三、调查和防治范围、对象
(一)调查范围、对象、检查方法
1.调查范围:14 岁以下在校学生共1298 人。
2.调查对象:驱虫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调查。
3.检查方法:调查家长及学生,检测蛔虫感染情况。
(二)防治工作为进一步巩固我校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和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决定持续加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蛔虫感染自查,自购驱蛔药物进行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的强化防治工作。
四、实施内容
(一)健康教育。
开学后,学校将寄生虫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对蛔虫危害和防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在上级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驱虫前后蛔虫感染情况监测。
驱虫前感染情况调查有助于了解目前我校蛔虫感染率,指导防治工作。
驱虫后感染情况调查可反应防治工作成果,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防治工作开展。
(三)驱虫。
对适合服药物者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进行服药驱虫,由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1、药物选择和治疗原则按照安全、广谱、高效、服用方便的原则。
建议采用阿苯达唑片或甲苯达唑片开展驱虫。
2、驱虫药品由家长自愿自费到正规药店为孩子购买,并按说明书要求服药。
3.服药前的准备
在服药前,对每个学生发放《告家长书》,使家长和学生对蛔虫的
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并能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驱虫工作,自行为学生购买驱虫药物。
五、时间安排
(一)10月8日-10月19日,采取健康教育及发放《告家长书》,通知学生回家转告家长给孩子服用药物驱虫,或带孩子自查,对感染者进行治疗。
(二)10月20日-10月30日,驱蛔后蛔虫感染率监测统计工作。
六、资料的统计、汇总学校分管负责人要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认真写表中要求相关内容,并妥善保存,做到项目齐全、数据准确,不能弄虚作假。
岳庙初中
2018年10月15日.
岳庙初中2018年度蛔虫感染率调查监测
工作小结
依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我校对14岁以下学生进行了蛔虫感染率调查。
为了能按计划高质量的完成本次调查工作,学校制定了《2018年岳庙初中学生蛔虫感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及职责,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政教处负责此次监测任务的调查检验,资
料统计,总结上报。
对于此次监测任务,学校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还对调查检验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保证了调查检测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此次调查监测学生1298人,发放告家长书1500份。
调查监测蛔虫阳性0例。
合格率达100%。
通过对14岁以下学生蛔虫感染率抽样调查监测,我校2013年14岁以下小学生蛔虫阳性率为0%,低于国家3%的卫生标准。
岳庙初中
2018年10月30日.
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调查统计表
岳庙初中
2018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