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药物化学第十四章(药物代谢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85
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和变质反应1. 药物代谢1.1 什么是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而发生转化的过程。
这些转化可以使药物变得更易于排出体外、减少药物的毒性,或者增加药物的活性。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也可以在肾脏、肺脏和肠道等组织中发生。
1.2 药物代谢类型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相对稳定的一级代谢和相对易变的二级代谢。
•一级药物代谢:也称为初级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进行转化。
这种代谢通常将药物转化为更水溶性的化合物,以便更容易排出体外。
一级代谢通常发生在药物经过肝脏时。
•二级药物代谢:也称为继发代谢,是指在一级代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代谢反应。
二级代谢通常发生在药物与体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例如与细菌或其他酶相互作用。
1.3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以及其他药物的影响。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代谢有着差异,这可能导致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出现差异。
•年龄: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药物代谢可能会减慢或加快。
•性别:性别也可能会对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对某些药物的代谢方式不同。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对药物的代谢方式。
某些人可能天生缺乏某些药物代谢酶,导致对某些药物过敏或耐药。
•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会相互影响彼此的代谢。
某些药物可能会抑制或刺激其他药物的代谢酶活性。
2. 药物变质反应2.1 什么是药物变质反应药物变质是指药物在贮存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接触外界环境或物质而发生的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药物的活性降低或产生毒性物质。
2.2 药物变质的类型药物变质可以分为化学变质、物理变质和微生物变质三种类型。
•化学变质:药物在与空气、水或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化学成分的改变。
例如,药物的氧化、水解或聚合等反应都属于化学变质。
制药工程专业 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二〇一二年十月《药物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药物化学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药物作用的化学机制、体内代谢、构效关系及寻找新药的学科,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熟悉化学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及临床应用,为有效、合理地使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为从事新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门课程的任务包括药物类别、典型药物结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体内代谢、用途及新药设计与开发等。
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为正确指导使用、生产、贮藏药物,改造及修饰药物,新药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正确掌握药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药物理化性质、构效关系的能力。
本课程还安排了与理论学习相配合的实验,使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制备常见化学药物的同时,培养了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不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1.熟悉常用药物的结构,中英文通用名及化学名。
2.掌握典型药物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影响药效、毒性、质量控制及分析和剂型选择有关的理化性质。
3.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毒副反应及临床应用,熟悉药物的结构特征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4.熟悉化学药物的制备及结构修饰的原理和方法,杂质与制备关系及如何控制杂质,保证药物质量的方法。
5.熟悉各类药物发展及结构类型,了解其最新进展。
6.了解新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近代新药发展方向。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药物化学》第七版(尤启东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1,ISBN:9787117144346)。
药物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代谢转化方浩第一部分概述对人体而言,绝大多数药物是一类生物异源物质(Xenobiotics)。
当药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药物对机体产生诸多生理药理作用,即治疗疾病;另一方面,机体也对药物产生作用,即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
药物代谢既是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人体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能。
药物代谢是指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通常是非极性分子)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多使有效药物转变为低效或无效的代谢物,或由无效结构转变成有效结构。
在这过程中,也有可能将药物转变成毒副作用较高的产物。
因此,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更能阐明药理作用的特点、作用时程、结构转变以及产生毒性的原因。
药物代谢在创新药物发现和临床药物合理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近十年来许多创新药物在临床失败的案例,科学家们发现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问题是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前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在候选药物研究阶段就重视考察其药物代谢的相关问题,并将候选药物的代谢问题作为评判其成药性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药理学和生物药剂学课程中,对于药物在体内发生的药物代谢转化反应和代谢产物讲述内容较少。
因此我们将在药物化学的讲述中,重点从药物代谢酶角度入手,讨论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生物转化,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药物在体内所反应的代谢反应以及其与药物发现和临床合理应用的关系。
药物的代谢通常分为两相:即第Ⅰ相生物转化(PhaseⅠ)和第Ⅱ相生物转化(PhaseⅡ)。
第Ⅰ相主要是官能团化反应,包括对药物分子的氧化、还原、水解和羟化等,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和氨基等。
第Ⅱ相又称为结合反应(Conjugation),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