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和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2.70 MB
- 文档页数:62
新疆中医药2020年第38卷第2期50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0Vol.38No.2•护理园地•《眩晕(后循环缺血冲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马晓健,代文科(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青岛266700)摘要:总结《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体会。
参照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2013年)、耳眩晕(梅尼埃病)等39个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临床护理,制定出《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
2019年1月至7月,有252例眩晕(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方案实用性强43例(17%),实用性较强192例(76%),实用性一般15例(6%),不实用2例(1%),客观地反映了《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
关键词: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艸明确指出,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
2013年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陆续下发了52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没有涵盖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而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是脑病科的优势病种,大约占所有诊疗患者的24%,科室按照眩晕(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运用耳穴贴压、穴位按摩、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通过辨证施护解决各种症状。
2019年1月将眩晕护理常规与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倒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新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于临床,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
1方法1.1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参照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结合《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沪里的眩晕护理常规和本科室患者特点,制定《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护理方案》,内容包括证候要点、症状/证候施护、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健康指导、护理难点、护理效果评价六大部分。
眩晕、头晕常见病症及内科治疗指南(一)周围性眩晕、头晕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
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
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
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
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
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
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
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
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
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
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
BPPV 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
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
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
眩晕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内耳问题、神经系统问题、心血管问题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眩晕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眩晕症的原因眩晕症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内耳问题:内耳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内耳发生问题时,就会导致眩晕症。
内耳问题可能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
2. 神经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也是眩晕症的常见原因,比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脑震荡等都可能导致眩晕症。
3. 心血管问题:心血管问题也可能引起眩晕症,比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
4.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眩晕症,比如抗生素、抗抑郁药、镇静剂等。
5. 其他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贫血、颈椎病、焦虑、抑郁等。
眩晕症的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原因,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内耳问题的治疗:对于内耳问题引起的眩晕症,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比如梅尼埃病可以使用甘露醇、氢氯噻嗪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前庭康复训练来改善症状。
2. 神经系统问题的治疗:对于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眩晕症,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颅内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脑血管疾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3. 心血管问题的治疗:对于心血管问题引起的眩晕症,需要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比如对于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低血压,可能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4. 药物副作用的治疗:如果眩晕症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可以考虑停止使用相关药物或换用其他药物。
5. 其他治疗方法:除了针对具体原因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来缓解眩晕症的症状,比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针灸等。
总之,眩晕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
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就医,找到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药物与临床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林永强,庄碧如,苏建民泉州市光前医院神经内科,福建泉州 362321[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中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时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光前医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参照组(50例)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50例)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 <0.05);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的左椎-基底动脉流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14.26±6.09)分]低于参照组[(18.33±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临床中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流速,改善眩晕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眩晕;川芎嗪;椎-基底动脉[中图分类号] R4;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2(c)-0113-05Efficacy of Ligustra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LIN Yongqiang, ZHUANG Biru, SU JianminDepartment of Neurology, Quanzhou Guangqian Hospital,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362321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gustra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ory ischemic vertigo, admitted to Quanzhou Guangqi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reference group (5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betaetine alone, and the study group (50 cases) was treated with ligutizi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betaetine. Compared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4.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00%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32, P <0.05). Before treatme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ebra-basilar artery flow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ft vertebra-basilar artery flow rate increased in two groups and was increased,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rtigo Symptom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ertigo Symptom Score decreased, and the Vertigo Symptom Score in the study group [(14.26±6.09) point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18.33±5.27)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 <0.05). Before treat‐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36.113[作者简介] 林永强(1983-),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概况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
通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
该病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我科就诊患者中所占比例极高,由于本病的发作特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近年来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多,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归纳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的相关报道并提出其不足之处。
1针刺法张永臣[1]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165例,在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中,46例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有效率达到100%。
夏淑青等[2]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237例。
结果表明其中76例患者在第一1次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至1年未发现复发病例。
总有效率为9324%,其中182例治愈,39例好转,16例未愈。
陈希平等[3]观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者60例,针刺取风池穴、天柱穴,对照组药物组选用尼莫地平等药物。
结果针刺1次后总有效率为93%,针刺6次后总有效率为98%,认为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并能显著增加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在急性期给与第1次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尼莫地平药物治疗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张若燕[4]观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使用头针针刺平衡区及晕听区,并与丁咯地尔注射液药物组进行对照。
发现对照组30例中8例痊愈,l5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6%。
头针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其中11例痊愈,16例有效,3例无效。
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张圣良等[5]将病人分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组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组,采用“项九针”针法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即刻、30min、24h对病人进行椎基底动脉的多普勒检查,根据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观察了治疗组共30例,总有效率为967%,无效为1例,有效为29例,各组数据表明血流正常组各指标与针刺前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流减慢组与针刺前比较在针后即刻、30min、24h,血流加速快,血流量增加。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是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和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通常持续几分钟30min内部完全恢复,超过2h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常留下,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的迹象。
TCIA 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
TCIA34~65岁,65岁以上25.3%,男人比女人多。
突然发病主要发生在姿势变化、过度活动、颈部突然旋转或弯曲和伸展等情况下。
该疾病没有先兆,有暂时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无意识障碍,持续5~20min,可重复发作,但一般在24h内部完全恢复,无后遗症。
一、病因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脑血管疾病最重要、最独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无论发生在任何年龄或性别,无论是收缩期还是舒张期,还是平均血压的增加。
大脑最容易受到高血压的影响,它对大脑的影响是由高血压对脑血管损伤和压力本身的影响引起的。
(1)血压升高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
如果舒张压持续≥12kPa(90mmHg)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如果将舒张压降低到12~14kPa(90~105mmHg),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35%~40%,冠心病事件降低15%~20%。
干预试验证明,当收缩压缩时≥21.33kPa(160mmHg)降压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一般认为,基本收缩压每升高一次1.33kPa(10mmHg),每增加一次舒张压0.66kPa(5mmHg),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别增加49%和46%。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公民提高了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降低了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60%,冠心病死亡率下降53%。
这些都证明有效降压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2)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我国城乡调查数据显示,75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为65~74岁1.6是55~64岁组的4倍,是45~54岁组的8~9倍。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2021年第24卷第1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
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可能会引起人体感觉麻木、视觉障碍等不适,其中,最常见的一项症状就是眩晕。
眩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晕指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
患者常常同时表现为眩和晕的症状,故将其统称为“眩晕”。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是由于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
根据病位不同,可将其分为真假性眩晕。
由前庭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眩晕称为真性眩晕;而由全身疾病、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称为假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循环问题而造成的,故属于假性眩晕。
该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病”范畴,此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眩”,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脑血管、后循环系统疾病患病率增高。
而随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早诊断早治疗将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2病因病机2.1气血亏虚《景岳全书·眩晕》指出“无虚不作眩”,认为眩晕一病,由虚导致的占了十分之八九,而兼火兼痰的患者,仅有十分之一二。
说明眩晕的发生多与虚证相关,而气血失衡是眩晕产生的内在病因。
中医之“气”可分为荣气和卫气,其中作为物质的“荣气”,具有营养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作用。
《妇人良方》载:“荣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灌溉一身。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学认为“气血同源”,气与血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互相为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气血同病。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引言:痰湿是中医疾病学中常见的病因,由于痰湿容易在人体内形成梗阻,从而引发眩晕症状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但是该症状的治疗难度较大。
在眩晕治疗中,中药合剂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化痰止晕合剂是一种有效的中成药,具有清热化痰、祛风止晕的作用,而氟桂利嗪则是一种常用的眩晕治疗药物。
本文旨在探讨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一、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痰湿属于中医疾病学中的内因病,多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因素所致。
由于痰湿会在人体内形成梗阻,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眩晕症状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等供应大脑后循环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症状。
该病常常伴随着上肢、下肢、语言障碍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二、化痰止晕合剂的药理作用化痰止晕合剂是一种中成药,由槟榔、苏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祛风止晕的作用。
其中,槟榔可以祛风清热,并具有化痰的作用;苏子可以行气化湿,促进痰液排出,从而避免痰液在体内积聚,形成梗阻。
三、氟桂利嗪的药理作用氟桂利嗪是一种常用的眩晕治疗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缓泻络、纵向联合核来减少周围感觉器官对大脑异常刺激的传导,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此外,氟桂利嗪还可以抑制迷路神经的兴奋,减轻恶心和呕吐症状。
四、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结果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了60例痰湿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
2. 治疗方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化痰止晕合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等常规治疗,旨在改善颈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等补血管病变,减轻后循环缺血。
眩晕综合征鉴别诊断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环境旋转或摇晃。
眩晕综合征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眩晕症状,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然而,不同的疾病可能引起类似的眩晕症状,因此对眩晕综合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1. 流感样眩晕流感样眩晕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眩晕症状,病因通常与感染性疾病相关。
患者常伴有头晕、嗜睡、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中耳炎等。
2. 脑缺血性眩晕脑缺血性眩晕是指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椎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该类型的眩晕常伴有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
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头颅CT/MRI、颈内动脉超声等。
3. 神经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是由于内耳和迷路功能障碍引起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等。
患者常伴有眩晕发作、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神经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可以通过头颅CT/MRI、前庭功能检查等进行。
4. 药物性眩晕药物性眩晕是指由于某些药物的使用导致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生素、镇痛剂等。
患者常伴有头晕、昏睡、视觉模糊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并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药物调整。
5. 精神性眩晕精神性眩晕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眩晕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患者常伴有虚弱、不安、心悸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
6. 代谢性眩晕代谢性眩晕是由于机体代谢紊乱导致的眩晕症状。
常见的病因包括低血糖、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患者常伴有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进行相关的代谢指标检查,如血糖、血压、甲状腺功能等。
结论眩晕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血液生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