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内科学)
- 格式:pptx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65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