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
- 格式:ppt
- 大小:414.50 KB
- 文档页数:42
中医眩晕的鉴别诊断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但它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
中医通过观察病情、问诊和切脉等方法,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线索,进行鉴别诊断。
第一步:听诊,辨别病因中医认为,大部分眩晕都与脏腑气血、经络失调有关。
通过听诊,可以判断眩晕的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
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听诊时可听到喉头有痰音、气喘、咳嗽等表现。
如果是内伤引起,听诊时可听到胸闷、心悸、短气、呕吐等症状。
通过听诊,中医可以进一步分析病因,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第二步:观察病情,辨别类型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观察病情,了解眩晕的类型。
中医中,眩晕可分为五种:头晕、眼花、耳鸣、头痛、癫痫。
头晕:指头部围绕眼睛或乃及整个头部旋转或倾斜的感觉。
中医认为头晕多由内伤引起,如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治疗方法多包括卧床休息、清淡饮食等等方法。
眼花:指前面白茫茫一片,又称白翳。
中医认为眼花可以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为肝肾阴虚、血不足所致,实者则多为肝火旺盛引起,常常伴有口苦、眼干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可以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耳鸣:中医认为耳鸣多由肝风内动、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外敷、针灸、中药治疗等。
其中,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状,多由血脉瘀滞、血液不畅等原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等等。
癫痫:癫痫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眩晕症状,常常伴随着痉挛和抽搐。
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
总之,中医鉴别诊断眩晕需要观察眩晕的类型、听诊病因、判读脏腑经络状态,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慢性的眩晕症状,中医治疗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诊断和治疗,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眩晕中医全解眩晕是指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至昏倒等。
西医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眩晕治疗的诊断要点感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外界四周景物旋转动摇不定。
自觉头身动摇,如坐舟车,双足站立或步履不稳。
常兼见恶心呕吐、头鸣耳聋、心悸心慌、汗出、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眩晕治疗的辨证分析眩晕一证,可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以及痰阻中阻、瘀血阻络等原因所致。
前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均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眩晕多系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阴虚血少精亏。
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本证为临床常见之病,病情有轻有重,且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为并见,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兼痰浊等证。
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需详察病情,辨证治疗。
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眩晕治疗的辨证论治肝阳上亢型【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时加重,面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1.主方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加减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
水煎服。
若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可选用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以育阴潜阳。
2.中成药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滋阴潜阳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石决明、女贞子、杜仲、熟地黄各25克,生牡蛎、桑寄生各20克,山茱萸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
眩晕中医护理措施
简介
眩晕是指人在没有任何旋转或运动的情况下感到头晕或世界在旋转的错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不足、津液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护理措施
1.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眩晕患者应注意饮食平衡,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和过量咖啡因。
适量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增加营养和调理身体。
2. 心理调适:眩晕症状往往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中医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心理抵抗力。
3. 中药调理:中医药对眩晕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护士可以选择一些适宜的中药,如天麻、白芍、川芎等,用于调理气血、安神止晕。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对眩晕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针灸可以调整气血循环,缓解眩晕不适感。
5. 良好生活惯:中医强调良好的生活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眩晕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暴露在电子屏幕前。
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活力。
注意事项
- 中医护理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 如出现眩晕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更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一些眩晕中医护理的常见措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眩晕中医试题及答案眩晕是指人在静止或运动过程中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晃动、不稳定或失去平衡感的一种症状。
它是一种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也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眩晕的中医试题及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题一:什么是中医视角下的眩晕?答案:中医视角下的眩晕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头晕、眩晕症状。
试题二:中医常见对策是什么?答案:中医常见的对策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中医推拿按摩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中药治疗则采用草药调理,中医推拿按摩则通过手法调整经络,以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试题三:中医认为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是什么?答案:中医认为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有: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胃不和、痰湿内蕴等内因,以及外感风寒、气候变化、运动过度等外因。
试题四:中医怎样对待眩晕的病因?答案:中医对待眩晕的病因主要包括调理脏腑功能、益气养血、理气和胃、祛痰通络等。
具体治疗方法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进行。
试题五:中医的预防眩晕方法有哪些?答案:中医的预防眩晕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适度参加有氧运动,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休息等。
试题六: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有哪些?答案: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常用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四神聪穴、足三里穴等。
试题七:中医推拿按摩治疗眩晕的手法有哪些?答案:中医推拿按摩治疗眩晕的手法有:搓、捏、推、拉、拍、挤、按、擦等。
试题八: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的中药有哪些?答案:中医常用的治疗眩晕的中药有:柴胡、白芍、茯苓、香附、半夏、天麻、川芎、三棱、酸枣仁等。
试题九:中医如何辨证施治眩晕?答案:中医辨证施治眩晕需综合分析病人的舌脉状况、病史、体质,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推拿按摩的综合治疗,个体化施治。
以上是关于眩晕中医试题及答案的内容。
希望对大家了解和治疗眩晕有所帮助。
中医内科学——眩晕1. “无痰不作眩”的论点出自何书A.《黄帝内经》B.《河间六书》C.《景岳全书》D.《丹溪心法》2. 强调“无虚不作眩”的医家是A.张仲景B.刘完素C.朱丹溪D.张景岳3. 治疗眩晕肝阳上亢证,应首选A.天麻钩藤饮B.四逆散C.通窍活血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则不作眩”(D对)。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A错)。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无虚不能作眩”(C错)。
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张景岳(D对)《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汉代张仲景(A错)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刘完素(B错)之《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而朱丹溪(C错)之《丹溪心法•头眩》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3.【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眩晕之肝阳上亢证,其机理是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疗以平肝潜阳,息风清火为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A对)。
四逆散有疏肝理脾解郁之功(B错)。
通窍活血汤有活血化瘀通窍的作用,适用于眩晕之瘀血阻窍证,及头痛之瘀血头痛(C错)。
半夏白术天麻汤有燥湿化痰息风的作用,既可用于眩晕之痰湿中阻证,也可用于痰浊头痛(D错)。
值得注意的是,“头痛”一节与“眩晕”一节的辨证分型及治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复习时可参照记忆。
细目二眩晕要点一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学——眩晕
眩晕
一、定义: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己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
二、源流:
1、内经称为“眩冒”,认为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肝有关;《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气血亏虚
2、张仲景从痰饮立论。
3、金元时期:刘河间主风火、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痰浊
明清以来:张景岳------无虚不能作眩也;虞抟:根据肥瘦分痰湿与虚火、叶天士:主内风。
4、后代医家-----瘀血有关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虚多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多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3、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相关脏腑,辨标本虚实。
(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补虚: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
泻实:潜阳息风,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三)分型论治:
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见目赤便秘,可选当归龙荟丸加大黄、芒硝。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大便溏薄,小腹坠胀,用补中益气汤。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阳虚明显右归丸。
4、痰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瘀化火选黄连温胆汤。
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
编辑:木白
研霸圈。
中医内科学:眩晕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眩晕的病机及鉴别诊断。
眩晕的病机
1.发病
一般呈急骤发作,老年气衰、久病或失血、不寐、癫痫所致之眩晕,多为缓慢发生,但可呈阵发性加剧。
2.病位
病位在清窍,由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病性
临床见证往往标本兼见,虚实交错。
多为虚证,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
4.病机转化
眩晕以本虚标实为主。
一般早期标实证候多,如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内阻、外感风邪等;中期由于肾水不足,肝阳上亢,尤其年迈精衰者,往往转化为肾精亏虚证或气血不足之证,病机
复杂,病情较重,且常易发生变证、坏证。
眩晕的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
相同症状: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可以仆到。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所以应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眩晕: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2.眩晕与晕厥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自醒,醒后无后遗症。
例题:
眩晕的病位在于脑,其病变与以下哪些脏腑相关?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正确答案:BCE。
中医眩晕课件中医眩晕课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眩晕的病因、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一、眩晕的病因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或脏器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具体病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包括肝火上炎、肾虚、脾胃失调等。
肝火上炎是指肝气郁结,上犯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肾虚是指肾精不足,脑髓失养,引起头晕眩晕;脾胃失调则是由于脾胃功能不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眩晕症状。
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湿邪等外邪入侵。
风寒是指寒气侵袭人体,导致气血凝滞,引发头晕眩晕;湿邪则是指湿气滞留在人体内,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晕眩晕。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眩晕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切诊脉搏等,来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在望诊方面,中医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或发红,眼神是否呆滞等,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因的所在。
在闻诊方面,中医医生可以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来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有湿邪或其他异味。
在问诊方面,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的发生规律、伴随症状等,以便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在切诊方面,中医医生会通过把患者的脉搏摸在手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从而确定病因和辨证施治。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川芎等,可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以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
针灸疗法方面,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阳穴、足三里等,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