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近年来,初中阅读教学成为教育界的热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浅谈。
一、阅读兴趣不够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娱乐方式的丰富,学生往往更愿意选择娱乐和游戏。
因此,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阅读好似已经被边缘化了。
他们缺乏对阅读的兴趣,读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导致阅读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对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尝试引导学生重视阅读。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刺激学生,比如阅读分享、阅读挑战赛、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
通过创造多种引人注目的形式,增加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从内心深处去阅读。
二、阅读能力不足阅读能力是指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并在实际阅读中灵活运用这些技能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出现阅读能力不足的情况,甚至不能完整地理解及阅读课文,出现而二次阅读的情况。
对策:针对阅读能力不足的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侧重于语言技巧的讲解、分层次的阅读、有重点的题目分析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注重阅读素养的培养,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阅读缺乏深度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意义的阅读,难以了解文本深层次的意义。
在学生读完文章后,常会出现“不知道这个文章有什么意义”、“文章中想说的究竟是什么”等现象,缺乏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思考。
对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模拟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深刻思考文本、挖掘文本内涵的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广,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感知水平。
四、阅读语言理解不足作为初中生,语言综合能力还不够到位,难以理解含深层次意义的句子。
另外,经典文献常常用词丰富,一些学生无法完全理解,阅读效果受到限制。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平昌县泻巴小学杜国熙初中阶段,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透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先提出"语文"一词的含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而为之"。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为了学生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进行的读、写、听、说。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所谓的阅读也只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记笔记课后再背。
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课堂教学,以“情感”为基点,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我们的课堂,到底是一潭死水、枯燥无味,还是轻松活跃、生动活泼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驾御能力的高低。
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得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那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成为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主导者。
首先,我们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
例如学习流沙河的《理想》这篇课文,先满怀激情地作一番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感,为树立人生的理想,体会各种的理想对人生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自然大方的仪态、亲切动人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话语,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感情基调的理解形象化;适当的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剂,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当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堂,他们的学习才有热情,才能更投入地学习课文。
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应是那熊熊火把。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感情的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参与,那么,即使老师激情飞扬,作出多么细致的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困惑与对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们所接触的阅读材料多种多样,有很多时尚的阅读方式,如微博、短文、图片等,相较之下,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显得单调乏味,成为学生们厌恶的一种任务。
对策:积极寻找新的阅读材料,干货必须要有新颖的含量,有趣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以及与时代相契合的主题等。
同时,也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精心选择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例如推理小说、历史故事等,通过阅读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对阅读材料难度过大或过小阅读材料的难度极限会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完成任务,阅读难度太低会让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对策:在设计阅读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阅读材料的难度。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激励他们探寻其中的深层含义。
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语文阅读还缺乏相对清晰、有效的认知和策略,例如理解、推断、解密、推论等方面的操作能力会有所欠缺。
对策: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训练,建立起以阅读过程为核心的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个人的阅读策略,建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其中,有效的带领学生阅读,解决新鸽信用借款诈骗正式启动的困境,必须介绍指读,即老师提示一下要注意的点,可以帮助学生做到逐步理解,在后续的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提示自主思考,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四、阅读任务不够贴近实际很多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过于简单、题目难度不大,或者过于注重演练跟应试的相关内容,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失去耐心、信心和热情。
对策:寻找有趣的素材和内容,针对性地制定阅读活动,试图通过学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和体验,来降低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抵触情绪,激发他们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和好感。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教学”1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增强语感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语法也不是词汇,而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一种敏感性,也就是语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出来,读出声音,这样才能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会如何运用语言。
对于语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积累,有了脱口而出的能力。
例如有些学生在做成语填空时,可能对这个词的印象不深,但是只要反复朗读几遍,就会把这个空填上,这就是语感所发挥的作用。
1.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在语文课上的阅读锻炼,可以逐渐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们会在阅读课上开动脑筋思考书籍里的问题,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机械式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阅读书刊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问题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于文中内容的认知与理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1.3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积累量,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相应提升。
同时,学生也可从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在完成自己词汇积累的同时,也会逐渐培养起语感,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升。
1.4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养成中学生正处在构建自己情感框架,学习处理种种关系与感情的关键时期,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枯燥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忽略自身情感元素的发展。
然而在枯燥的学习中强化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打破这种不与外界接触的现状,从而更多地接触新鲜的事物与知识,并促使自己以清晰的思路进行分析与思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感情观与世界观。
2怎样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2.1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学会如何自主阅读阅读其实是一种习惯,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全面考核。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学生阅读兴趣缺乏、教学方法单一等。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学生阅读能力不足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不足。
他们在阅读时常常出现理解能力差、阅读速度慢、阅读量不足等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缺乏阅读练习,对阅读理解的弱化意识,以及学校对阅读教学的轻视所造成的。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和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学校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将阅读纳入到日常教学中。
学校可以在日常的语文课上分配一定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校也可以开设阅读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速度提升训练,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阅读文章,并通过定期的测试评估学生的进步。
教师还可以采用问答、朗读、分段阅读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
二、学生阅读兴趣缺乏当前初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明显不足,这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课外读物几乎没有兴趣,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文学修养,也影响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建立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丰富图书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进入阅读。
家庭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读物,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有趣的传奇故事或者学生喜欢的小说进行讲解和阅读,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产生对文学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发挥其应有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科的所有目的,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合理安排语文阅读时间,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也为学生未来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阶段是不可忽视的阶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起着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课内及课外的阅读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这都需要老师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
(1)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增加阅读时间,并设置相关的阅读问答环节。
对于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来说,课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
因此,老师增加课堂上的阅读时间,由此来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设置问答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真正读到心里去,而不是敷衍。
例如:在初中语文中学习《祝福》一课时,给学生时间读其中重要的段落,
然后找学生回答这段讲了什么,中心是什么等。
(2)老师布置课外作业时添加相应的阅读作业。
老师应布置相应阅读的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本身是加强学生对一天学习的认识,起到一个巩固知识的作用。
因此,学生也应该对语文阅读进行巩固。
例如:老师布置相关文言文《伤仲永》的课外阅读作业,学生做完后要有家长的签字保证。
家长的签字保证,就是在保证学生真正地完成了作业。
(3)老师可以每周设置日记作业,增加学生对阅读的练习。
设置日记不仅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惯,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提高,更是培养兴趣以及良好情操的时候,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阅读就是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而写作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并能逐步提高学生能力,是一种惯性练习。
例如:老师每一周都要布置一篇日记,可以写游记、随笔、心情以及这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定期再将日记收上来,写一些鼓励的评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老师的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兴趣”两个字也显得相对重要,这就要求初中语文老师改变语文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语文阅读的音频以及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音频与视频都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事物。
例如:老师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音频,让学生认真听,并学习音频里的标准发音以及阅读技巧。
(2)班级分小组进行诗歌及文章段落的朗诵与阅读,加强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从而获得阅读心得,增长阅读知识。
这就需要老师设置阅读项目以及阅读问题,使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其自主阅读的能力。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拿出20~25分钟的时间,来阅读《礼物》的三、四两段,并讨论文章整体所要表达的意义,之后请学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并回答问题。
三、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老师要利用各种条件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是采取阅读比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选拔,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是家长的督促,教师与家长交流,让家长监督学生学习,这样更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每天早晨发督促孩子起床听语文阅读听力,形成语文阅读的习惯,等等。
总之,我国初中生普遍存在着读书绊绊磕磕,不成句以及不理解文中内容的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学生身上,并存在老师、家长以及学生本身忽视语文阅读的现象。
因此,发挥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影响;学生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起到一个督促学生的作用。
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扎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