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精与略读两种方式摘要:精读和略读是读书当中的两种方式,将之运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以及应对语文考试都大有裨益。
本文研究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精读和细读两种方式的应用场景以及方法,提出了运用精读略读结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精读与略读;阅读教学一、精读和略读的对比分析(一)精读和略读的内在联系精读和略读都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两者运用的场景以及产生的效果不同,但是都是获取文本内容信息的一种手段,侧重点不同而已。
对于精读来说,形式上就是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研究和品读,研究文章的含义、情感、思想以及文学美感等等。
略读则是从大体上进行快速阅读,相较于精读来说速度更快,更加关注于文章整体结构、大致意思以及相关事物的把握和理解。
例如在阅读《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时候,略读就是将作者讲述的故事进行大致的了解,知道文章的大致含义,了解文章内容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等,精读则是要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于“阿长”的怀念,感受作者对于“阿长”前后感情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对于“阿长”形象描写的文字以及语言描写中窥探“阿长”的成长背景以及性格等等,并通过这些内容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等等。
总得来说略读就是着眼于文章的全局,从大的方面进行了解和粗略地理解;精读就是深入到文章当中,从字里行间倾听作者的“话”,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
两者之间是有着非常深的内在联系,从两者的基本阅读目标不难看出,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互为依托的阅读方式。
略读和精读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进行文章的解读和理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在阅读教学的时候也是如此。
(二)精度和略读的运用场景分析与其说精度和略读有着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如说两者的运用场景和情况有着很大的差别。
就精度而言,更加适合那些需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深入研究作者用词、用句技巧,分析文章中情感表达等情况当中。
浅析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浅析了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与好奇心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朗读课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趣味性、可读性较高的课文,给学生带来阅读的乐趣。
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理解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阅读策略,如寻读、略读、详读、分析语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要点。
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技巧训练的活动,如做题训练、阅读理解游戏等,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讲解和总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修辞技巧。
还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感知能力。
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还可以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养成固定的阅读时间和习惯。
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阅读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进步。
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这些策略相互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观点|阅读广场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不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相反而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而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式能够更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
本文就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展开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雨果曾说过:“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
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由此可见阅读对于人的成长是如此的重要,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中心思想。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开展。
一、加强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中的内容更加丰富,阅读可以采用丰富的形式展现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利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述大量的信息,可以采用表格图像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文章的内容。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有效的利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理解。
在文本中更加直观的表达出课程中重要的内容,通过非练习性文本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中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例如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当中,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会学习到《消息二则》。
新闻阅读作为最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
同时关于新闻的阅读也是学生作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语文学习,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个人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接触社会的基本素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以及时间线,并且除了文章中的时间线之外,教师还可以列出当时中国大环境下的背景、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经过学习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析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初中阶段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浅析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
阅读理解是基于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进行的,只有通过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如词义的理解、短语搭配和句子结构等。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语文选修课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习惯,学生只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阅读俱乐部、推荐优秀的阅读材料、组织阅读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阅读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示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策略,如预测、找主题句、合理推理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理解技巧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理解技巧,如略读、寻读、推理、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理解文章。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初中语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和技巧。
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教育2019年12月新教育时代114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词切入法曾夏兰(广东省梅州市五华中学 广东梅州 514000)摘要:语文课文中的关键词是课文的眼睛,也是课文的灵魂和精神所在。
关键词切入能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教师、学生和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都有重要意义。
可从课文的标题和内容中寻找关键词,选取关键词应注意整体性、发散性、准确性的原则。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关键词一、关键词切入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词,是语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是读者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关键性词语,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文眼”。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词切入法,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是开展整个阅读教学的思维开启点和发散点。
它是文章的命脉,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作用,是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着手点,并关系到后面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实施,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核心所在。
对教师而言,找准关键词切入能够在备课时排除“繁”“杂”“乱”的文章内容,抓住主干,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
从关键词切入进行阅读教学,教师可以以某一个知识内容作为主线,将与这个知识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合在一起而形成整体构思与设计。
对初中学生而言,关键词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的情感和思维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整个阅读课堂的有效性,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是追求真、善、美的品格,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
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情感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从培养目标而言,关键词切入阅读教学也能够持续地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激发其对文章的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教育2019 年 2 月123浅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李冬青(宾县宾西镇第一中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431)摘 要:语文的学习是一种长期的学习,而初中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而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无法避开的一方面。
本文将从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充分使用教材、如何为朗读营造良好的环境、如何有序地进行指导四个方面进行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关键词:浅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性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一要求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的内心诉求,但在初中时期,多数学生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压力也时常地在影响着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书籍方面赢弱不堪。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提出了经典解读程式的理论,对于应试教育来说,确实没错,但却对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毫无意义。
而且在课堂上,教法单一化问题出现,使得教师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对于阅读的兴趣显然不足,阅读本身也失去了意义。
这意味着初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同时教学目标的完善预示着教学成果已经完成一半了。
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现在教师在教学时的第一要务,其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定位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从语言这一方面出发,将语文教学从纸面上推进到现实生活,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与兼容性。
在精准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的时候,需要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础。
对学生来说,如何学好语文知识在于对语文知识的的吸收以及掌握。
教师应该在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创新能力以及对语文知识点的探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四川省隆昌县第三中学 林芝彬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只有深刻
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
并运用这些现代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使语文课程
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
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
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
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
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
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
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
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
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
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 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
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
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
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
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
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
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
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
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
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
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
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
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
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
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尝试如下:
(一)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
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
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
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
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
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
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
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
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
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
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
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
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
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
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 的
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
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
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
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
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美段
欣赏有两个层次:(1)知道哪个词、句子 。(2)知道写出了
什么? 在哪里?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
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品读感悟
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径。“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
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
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
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
“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
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
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
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
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
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在这里我们尝试“读”“品”“悟”的教学框架,它有助于我们
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
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
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
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
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
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