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桥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73 KB
- 文档页数:1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快速流利地朗读阅读材料。
2、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会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哑巴渡》阅读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形成期待1、一些感人的故事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好人就在身边,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看过的电视、画面中哪些人令你感动呢?2、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感动这一主题,(板书)去了解哪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首先我们学习教材中《桥》这篇课文。
(板书)3、通过上节课的预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支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过渡:是呀,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多么的无私无畏啊!老支书的高贵品质课文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梳理《桥》的写作特点,感受人物高贵品质。
预设:(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运用了环境描写,它们不仅写出了雨水之大,还为下文山洪的暴发做了铺垫。
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还有很多,谁还能补充?(2)听了他的发言,你有什么体会?你能有感情的读读吗?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样?请你也来读读?还有谁能说说像这样的句子?小结:它们都是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洪水疯狂、肆掠,而且烘托出了老汉的沉着、镇定、无私无畏。
(3)老支书的高贵品质还从哪里体会到的?你能读出来吗?除了这些,你们还有补充的吗?学生交流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
小结:课文多处通过对老支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老支书在紧急关头不顾自己与儿子的安危,不徇私情。
(4)同学们,文章的结尾你想到没有,说说你的看法?小结:是的,课文的结尾设置悬念,不仅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而且感人至深,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桥》是部编版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第十六课,本组课文主题是”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3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
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要在阅读中继续训练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几点为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3、用心触摸文句,在品词析句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内心的感动表达出来。
2、教学重难点《桥》一课是一篇小小说。
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
小说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做为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领悟作者表达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播放洪水画面)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奔腾而来,势不可挡。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求生是人的本能。
当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窄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党支部书记,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二、读词语,在课文中划出来❖咆哮狞笑逼近呻吟放肆没腿深势不可当❖发疯跌跌撞撞你拥我挤乱哄哄❖拥戴沙哑流淌豹子胸膛揪出瞪眼搀扶祭奠师:谁能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没腿深”是什么意思?师:谁来说说这三行词语各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生:第一排词语都是描写——洪水的,第二排词语是描写——村民的,最后一排是描写——老汉的。
是啊,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啊,一起读——咆哮势不可挡狞笑没腿深就是这样一场洪水,使得村庄里的100多号人——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老汉出现了,一起读——拥戴清瘦沙哑揪出三、出示“最能反映洪水的句子”反复读A、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
像倒。
(比喻夸张)黎明时候,雨突然大了。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势不可当。
(比喻)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
C、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桥》说课稿一、说教材:《桥》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桥说课稿。
面对突如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也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学方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描写自然环境的词句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感受当时的情况危急。
(2)运用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采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教学我安排两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那个黎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桥》这篇课文,一起去看个究竟。
《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2课《桥》教材分析: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单元训练重点是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作为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他们已经能够独立识字,读懂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而是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上,在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找出环境描写来体会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能力目标:在读书思考中领悟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一、检测复习,解题引入:师:都说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当一场山洪暴发之时,一名无名英雄是怎样拯救全村人们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2课《桥》。
《桥》教学设计《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感受老汉和小伙子的对话,深刻体会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1、ppt课件2.背景音乐3.山洪灾害视频教学过程:大家已经把上节课各组的分数汇总在这里了,老师希望这节课你们有更好的表现。
{意图:对上节课的总结,激发本节课的志气}(一)谈话导入师:生活中我们见过各式各样的桥,你知道什么样的桥呢?(桥的图片板书)生:石拱桥、木桥、天桥、~~~~(预设)师:这都是我们看的见的桥,那生活中还有看不见的桥,如生命桥、心灵桥。
你知道我们学过哪一篇生命桥呢?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很好)师:请仔细观察课题,作者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到底想写些什么?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文本找到答案。
(开始引出问题,文章最后解决这个问题)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预习课文,解决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新任务要完成呢?生:读学习目标(课件出示)(二)回顾预习,感受洪水的凶猛师:我们已经预习找出了关于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谁先来分享一下?(配乐)生1:大家请看第一自然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桥说教材《桥》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在窄窄的木桥前,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理解怕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说教学目标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8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说重点难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字词入手,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教案+说课稿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说是虚构的”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XXX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
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研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2.单元重点:(1)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研究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研究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XXX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把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
但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工具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
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
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再次,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把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工夫。
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小说人物形象”为主题,包含《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课文,和“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本单元所选的3篇文章都要根据小说的情节以及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注意把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口语交际”教学要关注“说”,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
本单元的“习作”提供了写作材料,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在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创编生活故事。
“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总结、人物分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形式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
“快乐读书吧”回忆读书经历及收获,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12 桥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字词教学本课8个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进行教学。
比如本课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里共出现5个口字旁的生字,分别是“咆”“哮”“嗓”“哑”“呻”,要结合“咆哮”“嗓子”“沙哑”“呻吟”4个词语进行学习,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利用语段学习词语“惊慌”“跌跌撞撞”“废话”“吞没”“猛然”,感受环境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拥戴”“搀扶”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利用偏旁相同的词语进行识记,比如“咆哮”“搀扶”“惊慌”。
2019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优质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桥》。
第四单元教学主题是“小说”。
通过《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及《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桥》是第四单元第1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谈歌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
课文句子简短,篇幅短小,人物少,故事情节简单,节奏变化紧凑,构思结构精巧,但有着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故事讲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课文共有27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写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庄里一片混乱;第二部分(7-13自然段)写在危急关头,老汉挺身而出,组织群众撤离;第三部分(14-23自然段)写桥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汉也以身殉职;第四部分(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二)教学目的
1.会写“咆、淌、废”等生字,能掌握“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为我们报告的是一些动人的故事,在教学课文时要入情入境,捉住那些冲动我们的地方,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篇课文作者满怀蜜意地塑造了一位平凡的老共产党员的灿烂形象,面临狂奔而来的大水,他以本身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奉上超已往世亡的生命桥,用本身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去世亡桥梁。
课文情节跌荡升沉,扣民气弦;语言简洁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要领上很有特色。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动人故事中受到情绪的熏陶和熏染,领会作者表达的头脑情感;二是资助学生在念书思索中意会作者的表达要领。
二、说学生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
对于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是对于老汉的高尚品质恐怕理解的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在教学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感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重点词、句子、段落感悟,从而理解文本,体会出老汉身上的品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学生读悟结合,老师及时点拨。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八、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候,连续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发。
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该是多么重要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这一导入让学生感受了课文的氛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桥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环境描写。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人物刻画。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当洪水来临之时,他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他此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更是村民心目中的靠山;“盯”“揪出”“吼”等动作描写刻画了老支书的威信与担当;最为突出的是老汉下命令时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短短几句话却将当时环境的紧急、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在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语言,刻画出了老支书镇定果敢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短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会关注到;对于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的理解会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注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的信念和舍己为人的伟大品质。 2.关注环境描写,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一篇小说《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微型小说,(师板书:微型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放声朗读课文。(生自由读) 二、交流预习,检测字词 1.学生交流 2.重点强调字音:“势不可当” “蹿上来”(“势不可挡”与“势不可挡”意思相近,但读音不同,“当”的读音不要读错;“蹿”读第一声。) 3.指导书写:“呻吟”“祭奠”。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养成习惯。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了生字词,再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和促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支书,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预设:组织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被洪水吞没 2.根据我们梳理出来的情节,再加上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预设:黎明时,洪水肆虐,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他揪出儿子,等村民过桥后又推儿子过桥,结果父子俩都被洪水冲走了。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并借助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概括中习得方法,为下一步深入研读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四、品味言行,解读人物形象 (一)畅谈印象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预设: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勇敢…… 2.在作者的眼中,老支书像什么?(像一座山) (二)自读感悟 为什么他像一座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三)学生汇报交流 1.句子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仔细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三个感叹号,感受到老支书着急的心情,指导朗读。 语言特别简练,因为当时情况特别紧急,只能简短地发布命令。 (2)这三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 预设:不可以,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话告诉大家怎么做,第三句话提出要求,他们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换。 (3)指导朗读,读出坚定有力的情绪。 (4)教师小结: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老支书判断准确,思路清晰,命令简洁,这才是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老共产党员啊!(板书:沉稳如山) 2.句子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这一揪对于小伙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预设:将站在最后,很有可能无法逃生。 (2)这一吼你看到了老支书怎样的态度? 预设:没有犹豫,非常果断。 (3)这一揪一吼让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 预设: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公正如山。(板书:公正如山) (4)指导朗读。 3.句子三: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一吼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爱如山、父子情深)(板书:父爱如山) (2)他们是什么情况下推让的?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3)指导朗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动作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尽管深深地爱着儿子,但在紧要关头却公正无私的老支书形象,这形象不正是如山一般高大吗? (四)关注题目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读到这里,你觉得这个桥指的是什么? 预设:表面是指的是村民逃生的木桥,更是指老支书为村民们搭建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借助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的言行,深入感知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特定环境下特定的语言,初步感受小说“源于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聚焦环境描写 (一)回顾情节和人物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老支书面对肆虐的洪水,做了哪些事情?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 情节: 组织村民过桥 揪出小伙子 推小伙子上桥 被洪水吞没 人物形象:沉稳如山 公正如山 父爱如山 (二)聚焦环境描写 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抓住老支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感受到了老支书如山一般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之一。但是人物的言行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这节课,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看看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回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研读环境描写做好铺垫。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一)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二)订正批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研读句子,选择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句,说说你的感受 1.句子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像泼。像倒。”这两个简短的句子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写出了雨下得很大很大的样子。 (2)为什么用两句话? 预设:短促的语气传递紧张的情绪,渲染出当时危急的氛围。 (3)指导朗读。 2.句子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咆哮一般指什么? 预设:人暴怒喊叫。 (2)这里什么在咆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3)把山洪的这种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句子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这舞给你的感觉? 预设:洪水在跳舞,这舞让人感到可怕。 (2)是啊,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这是死亡之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当时可怕的场面,读出感觉来。 4.句子四: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1)联系起来读这三句话,发现了什么? 预设:写出了洪水的变化,洪水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