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第1篇】桥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旨在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进行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读自学,主动探究,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
在深研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以读为本,学生画出描写老汉形象的句子,作批注,谈感受——入情入境,细品词句;启发想象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洪水来临时,人们的表现,白发老人来祭奠老汉和儿子时的情景——读写迁移,笔触情发,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有关“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视频。
2.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边读书,边作批注,将自己读书的疑问写下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多媒体课件播放98年抗洪抢险的画面,(《为了谁》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这就是98年的那次百年不遇的洪灾中的几个画面,那次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孩子们,看了这几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吗?(孩子们畅谈感悟:有的责怪大水的无情,有的赞叹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在他们情感的表达中,自然导入课题。
)2.导入:是啊,解放军用他们的胸膛筑起了一堵墙,用他们的肩膀搭起了一座桥!洪水无情人有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以“桥”为题?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桥。
设计意图:深情的旋律,熟悉的画面,感人的场景,动情的描述,把孩子们一下子带进了文本,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情境中唤起了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互助,小组交流,展开学习。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 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体会老支书的高尚品质,理解题目“桥”的含义。
-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三、教材分析《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小说”,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 内容方面:本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洪水肆虐时,为了保护村民,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的感人故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描写洪水的凶猛和村民们的惊慌失措,衬托出老支书的镇定自若和英勇无畏。
- 表达特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通过对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此外,环境描写也为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五、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3 分钟)- 播放洪水爆发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水的凶猛和破坏力。
- 提问:如果你身处这样的洪水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引出课题“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考这座“桥”在文中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等词语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直观演示等。
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桥》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人性的光辉”为主题的小说单元,这个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写作要素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桥》作为单元的首篇,不仅篇幅短小,还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是课文以"桥"做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是一篇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可以熟练的运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进行文本理解。
在已经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情节及当时的环境来体会人物形象,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引导学生从个体影像、群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丰富文本体验。
三、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生字,理解“拥戴、跌跌撞撞”等11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支书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 揣摩文中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等词句,感受这些词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坚守党性的高尚品质和伟大形象。
难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知道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学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六、课时安排 2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呢,诗歌、散文、说明文、小说……那你对小说的了解有多少?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这是一个小说单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谁想读一读课题?1、学生读有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场面的可怕。
交流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并进行阅读指导:(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想象: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六自然段,以感受村民的惊慌,恐惧、2、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3、感受老支书的壮举思考:就在这性命忧关的时刻,一位老英雄挺身而出,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了,请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全班交流。
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指名读7、8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
说明了他具有什么精神?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镇定地指挥村民跨越一座窄窄的木桥逃生,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
文章在表达上有三大特点:一是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三是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紧张的气氛。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情感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被故事中的英雄事迹所打动,但可能难以深入体会在生死抉择面前人物的高尚品质。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的情境有一定差距,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咆哮、狞笑、拥戴”等。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掌握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环境描写的句子,理解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老支书的形象特点,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环境描写所营造的紧张气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勇于担当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1. 分析老支书的形象特点,理解他在生死抉择面前的高尚品质。
2. 体会文中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结尾处“似乎想说什么”的深刻含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坍塌”、“咆哮”等。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深刻含义。
学习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描写、比喻、象征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桥的象征意义。
难点:掌握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桥》的PPT或板书。
相关的生字卡片。
音乐和视频片段,如桥梁的图片、视频等。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简易的桥模型、雨衣、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导入: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桥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见过的桥及其功能。
老师总结:“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还承载着许多文化和情感。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老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纠正发音。
2. 讲解生字:老师逐个展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理解字义。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3. 再读课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提问:“课文中的‘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引导学生思考。
三、深入探究(15分钟)1. 理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桥的象征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老师提问:“桥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桥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并准备汇报。
老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深入讨论。
3. 汇报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老师总结:“桥不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心灵上的沟通。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联系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深入老汉的内心世界感悟老汉的形象。
3、理解题目蕴含的深刻含义。
4、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感悟老汉无私无畏、心系群众、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
2、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蕴含的深刻含义。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
这里的桥指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
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闭眼你能想起课文的那些场景?师出示课文情节。
山洪咆哮显狰狞,村民慌乱向桥拥。
老汉如山很镇定,果决指挥有序行。
群众利益最重要,揪出小伙怒如豹。
村民全部都脱险,老汉小伙被祭奠。
二、感受洪水的无情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指导朗读。
2、学生找出村民慌乱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感悟老汉形象。
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句子。
做上批注(你从中感受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2、小组内交流,有感情的读读。
3、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
4、小结。
四、体会桥的含义。
课文主要写了老汉,为什么题目是桥?这个桥难道就是那个窄窄的木桥吗?(学生讨论交流)五、讨论文章的表达方法。
六、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师出示感悟山洪无情人有情,老汉一心系群众。
危难关头不徇情,爷俩全部献生命。
党群关系最重要,群众利益是法宝。
发扬支书好作风,和谐共圆中国梦。
七、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桥》是一篇微型小说。
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
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因此我把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设计特色】这次教学的设计特色在于: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
第13课《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课文,增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桥”的象征意义,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难点: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对“桥”的看法和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桥,激发他们对桥的兴趣和认识,为后续课文的讲解做好铺垫。
2. 呈现: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同时,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扫清阅读障碍。
3. 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桥”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让学生理解“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象征。
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性光辉。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一谈对“桥”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归纳: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授法、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和时代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3. 配合板书,将讲解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造句、连线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思考题,如“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撰写小论文或进行口头演讲。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论文或口头演讲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读“咆哮、沙哑”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2.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抓住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抓住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题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12.《桥》(板书课题)老师今天满怀着崇敬和敬仰写下这个“桥”字,知道为什么吗?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近这座桥。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情节1.出示自读提示:(1)听读课文,注意读不准的字音、句子。
(2)想想课文中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词语检测(描写洪水和老支书的词语)。
3.课文中有那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概括课文内容)三、聚焦灾情,感受洪水凶猛(过度)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黎明,把目光聚焦在这场洪水上面。
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语句,找出你认为写的最生动的一句,思考、批注。
2.集体交流,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感受洪水之凶猛。
3.教师小结:作者就是运用这样的短句来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来表现洪水的凶猛可怕。
四、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7-23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句子,认真读一读,静静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抓住老汉的神态、动作、语言,直接的描写老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五、领悟写法,了解小说特点(过度)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的推上木桥,木桥“轰”的一声塌了,(音乐)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木桥,洪水也把老支书和小伙子吞没了,五天以后——(齐读课文24——27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