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树育种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5.15 KB
- 文档页数:3
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茶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作物,其育种和栽培技术对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茶农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茶树育种技术1.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常用的茶树改良方法。
通过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后代。
一般而言,优质茶叶需要具有耐寒、耐旱、抗病虫害和丰产等特点。
因此,选择适应性强的、抗病虫害的茶树进行杂交是十分关键的。
同时,杂交育种还可以提高茶树的抗逆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
2. 突变育种突变育种是指通过特殊处理或辐射诱变等方式,引发茶树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一些新的性状。
这些突变性状有时可以给茶树品种的改良和创新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突变育种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突变后的性状不一定都是有益的,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性状的出现,所以在进行突变育种时需要慎重选择和评估。
3. 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技术为茶树种质资源利用和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可以获得一些具有特殊性状或功能的茶树品种。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抗虫基因导入到部分品种中,从而增强茶树的抗虫能力。
然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还面临一系列伦理和风险评估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和谨慎的研究。
二、茶树栽培技术1. 土壤要求茶树对土壤要求较高,喜欢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最为适宜。
土壤应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同时要有一定的肥力。
在栽培前应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排水情况,以便合理调整土壤条件。
2. 茶树的繁殖茶树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等方式进行繁殖。
种子繁殖是最常见的方法,但茶树的种子萌发率较低,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
扦插繁殖和嫁接可以保留良好的品种特性,并且繁殖后的茶树生长较快,但对技术要求较高。
3. 茶树的管理茶树栽培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对茶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包括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茶树栽植历史
我国是种植茶树的大国,并且我国种植茶树的历史也是悠久的,在许多书籍中都有记载。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回顾一下我国茶树的发展历史。
自明代起,茶农逐渐讲究茶树栽植技艺,并积累了“土壤气候之适宜,种籽之选育,栽植施肥之得法。
三者齐备,茶树之生长,无不欣欣向荣”的栽种经验。
民国时期,境内茶树栽种仍沿袭传统旧法:栽种前先清理山地,砍去乔木,烧垦后挖穴将种籽直播,每亩100―400丛不等,茶地普遍间套杂粮、油桐等。
这种方法,广种薄收投产期长,栽种6年后才能开园采摘。
只有龙井茶区,采取等高丛植和条植,筑梯砌坎,茶园整齐成片。
解放后,茶树种植方法有较大的变革,茶园面貌大有改观。
50年代中期,改传统丛栽为条栽,产量增两倍以上。
60年代,改间作为专业茶园,全市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茶园55,720亩。
70年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重点建设茶叶商品基地。
按照“集中连片,等高种植;深翻土壤,施足底肥;修筑梯地,路渠相通;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的规范发展茶园,标准高,质量好,成为杭州茶叶增产主要基地。
1973年,杭州开始建设“矮化密植速生茶园”试验,改变了种茶稀植低产的传统习惯,使茶树一年种,两年采,三年亩产超双百,四年五年夺高产,经济效益好。
1975年后,向全市茶区逐步推广,到1985年,全市共发展密植速成茶园46,20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1%。
茶树育种主要方法与进展茶树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全球最古老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叶的品质取决于茶树的品种和栽培技术,因此茶树育种一直是茶叶产业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茶树的育种工作旨在培育高产、耐逆、抗病虫害、优质和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茶树品种。
本文将介绍茶树育种的主要方法和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
传统育种是茶树育种的最古老和基础的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人工选择和交配来培育具有优异性状的茶树品种。
传统育种的过程中,育种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选择具有优质特性的茶树株系,并交配以获得理想的后代。
然后通过生长实验以及茶叶质量和产量的评价来筛选出最好的品种。
分子育种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学技术进行茶树育种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分析和挖掘茶树的遗传信息来辅助育种工作。
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筛选和鉴定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基因组学技术可以用于解析茶树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并预测茶树的性状表达模式。
分子育种的好处是具有高效、精确和可控的特点。
除了上述的育种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育种策略也可以应用在茶树育种中。
例如,组织培养和离体培养技术可以用于茶树的快速繁殖和品种改良。
通过这些技术,育种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茶树苗,并筛选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品种。
另外,遗传重组技术也可以用于茶树育种,通过将来自不同品种的基因组进行重组,产生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系。
总的来说,茶树育种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但它具有巨大的潜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茶树育种的速度和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优质、高产和抗逆的茶树品种的诞生。
茶树苗的育种方法及经济效益展望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
茶树苗的育种方法及经济效益展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茶树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两种。
传统育种主要通过选择、配种和人工选择等手段进行改良,而现代分子育种则侧重于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知识进行育种改良。
本文将分别从这两种育种方法的角度探讨茶树苗的育种方法及经济效益展望。
一、茶树苗的传统育种方法1. 选择优良种原选择育种种原是茶树育种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对茶树的叶形、叶色、叶质、叶脉、叶缘、茎、果实等进行综合鉴定,选出一些具有良好品质的种原进行繁殖。
2. 配种和杂交在传统育种中,茶树的配种和杂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人工选择优良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具有更好性状的茶树品种。
3. 人工选择将杂交获得的茶树苗进行人工选择,根据其生长状态、产量、抗病性等性状进行筛选,最终选出较好的茶树苗进行繁殖。
4. 繁殖和推广通过人工繁殖,将优良的茶树苗进行扩繁,并进行田间试验和推广,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茶树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茶树的遗传特性,筛选出具有良好性状的亲本进行育种。
2.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茶树进行基因改良,可以提高茶树的抗逆性、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为茶树育种提供新的手段。
3. 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技术对茶树进行改良,可以提高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同时缩短育种时间和成本。
1. 提高茶叶产量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茶农的收入。
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茶叶的香气、口感、色泽等品质指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3. 提高茶树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茶树对病虫害和逆境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损失,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4. 创新茶叶品种通过育种改良,可以创新出一些具有特殊品质和功能的茶叶品种,如保健茶、花果茶等,拓展茶叶的市场空间。
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茶叶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产物之一,是亚洲文化的标志之一。
茶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南和川渝地区,其中,茶树的育种与栽培技术是茶叶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一、茶树育种技术茶树育种技术是指通过选育茶树品种、混合改良、群体育种等技术手段,提高茶树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茶树品种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地理环境、生长条件、气候状况和人工干预的程度等。
茶树的品种选择应顾及产量、品质、适应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品种。
混合改良是指通过杂交自然或人工方式,筛选出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芽头,然后繁殖出新的茶树品种。
群体育种是指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大规模的组合,选择出高产、高品质、高抗逆性的优良品种。
茶树群体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开花授粉、鲜芽接枝、组培以及转基因等。
二、茶树栽培技术茶树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肥料管理、灌溉管理、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制茶技术等方面。
肥料管理是指应用化学肥料,使茶树达到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供给。
灌溉管理是指根据茶树生长需要,在炎热干旱的季节进行适量的灌溉。
土壤管理是指通过施肥、转作和翻耕等管理措施,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升土壤肥力,增强茶树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能力。
病虫害防治是茶树栽培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草地病、红蜱和毒力脱叶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制茶技术是指茶树采摘后的茶叶加工技术,包括杀青、卷曲、发酵和干燥等过程。
制茶技术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既要尊重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又要抓紧采收制茶的时间,使之达到最佳品质。
三、茶树育种与栽培的现状和展望由于我国种茶历史悠久,技术对茶叶品质的控制能力较强,因此我国在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同时,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逐年增大,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
例如,目前转基因茶树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容易提高茶叶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茶树育种和栽培技术是茶叶产业链上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种植茶叶的效益和质量也将逐渐提高,进而保证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品质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茶树育种学
茶树育种学是一门研究茶树遗传改良的学科,主要涉及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引种驯化、育种理论和方法以及良种推广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茶树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是选育出优良的茶树品种,提高茶叶的品质、产量和抗逆性,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树育种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引种驯化、遗传规律和育种方法等。
其中,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是基础工作,引种驯化和遗传规律的研究是育种的理论基础,育种方法是实现优良品种选育的关键。
茶树育种学的发展趋势包括:
1. 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发掘优异基因,提高育种效率。
2. 加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加速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3. 加强生态适应性育种,提高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以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
4. 加强品质育种,培育具有特色风味和优异品质的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5. 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
茶树育种学在茶叶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研究和完善茶树育种技术,可以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茶树良种选育实施方案茶树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经济作物,茶叶是我国的传统饮品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农产品出口之一。
茶树良种选育是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茶树良种选育实施方案,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茶树良种选育的背景和意义。
茶树良种选育是指通过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利用和培育,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茶树新品种。
茶树良种选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通过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茶树新品种,可以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2. 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良种选育可以提高茶叶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有利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茶叶产业的现代化。
通过良种选育,可以培育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茶树新品种,推动茶叶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茶树良种选育的实施方案。
1. 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
首先要对各地茶树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鉴定,筛选出适合良种选育的优良种质资源。
2. 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和选育。
在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茶树新品种的培育和选育工作,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茶树新品种。
3. 茶树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在培育出适合当地生产的茶树新品种后,要进行茶树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让更多的茶农受益于良种选育成果。
三、茶树良种选育的保障措施。
1. 加强科研力量。
要加大对茶树良种选育的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推动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2. 健全政策体系。
要建立健全茶树良种选育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政策,为茶树良种选育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3. 加强人才培养。
要加强茶树良种选育人才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茶树良种选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
四、茶树良种选育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茶叶产业的不断壮大,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茶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对于茶树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茶树育种的基本原理、栽培技术和发展趋势。
一、茶树育种的基本原理茶树育种是通过选育和培育具有良好品质和抗逆性的新品种,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茶树育种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变异是指茶树种群中存在着不同的遗传性状和基因型,在传代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重组,导致茶树的遗传多样性。
选择是指根据特定的遗传特征,进行选育和筛选适应环境的茶树品种。
通过遗传变异和选择的结合,可以培育出更适应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栽培的茶树品种。
二、茶树育种的栽培技术1. 父本选择在茶树育种中,父本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选择与母本有较强亲和力的品种或株系作为父本,以确保后代具有良好的遗传特征。
2. 杂交杂交是茶树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人工授粉,将不同品种或株系的花粉传递到目标品种的花粉管,实现茶树的杂交。
经过杂交,可以获得具有更好抗病性、耐旱性和产量高的杂交后代。
3. 繁殖茶树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是指通过茶树种子进行繁殖,容易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品质和产量波动较大。
而无性繁殖则可以保持母本品种的遗传特征,方法包括扦插、嫁接和组培等。
4. 选育与筛选通过茶树的选育和筛选,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品质和抗逆性的茶树品种。
选育过程中,根据目标品质进行筛选,并通过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评估茶树的性状和遗传特征。
三、茶树育种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树育种正朝着更高效、精准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茶树育种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通过编辑茶树的基因,可以快速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茶树品种。
这个技术可以用于提高茶树的抗病性、耐旱性和品质,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2. 精准栽培技术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精准栽培技术在茶树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监测土壤、气候和茶树生长情况等因素,精确调控茶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茶树育种主要方法与进展
茶树育种是茶叶生产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获得高产、优质、抗病的茶树品种,育种工作者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育种,下面列举其主要方法及其进展。
1.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茶树育种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通过遗传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品种,提高茶树的适应性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杂交育种技术也不断进步。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编辑茶树基因,从而改良茶树品种。
此外,利用杂交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
2.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通过利用辐射、化学处理等方式诱发茶树基因突变,从而改良茶树品种的方法。
诱变育种可以提高茶树品种的抗性和产量,特别适用于抗病育种。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诱变育种也变得更加高效。
3. 分子标记育种
分子标记育种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择优良的基因型,从而改良茶树品种的方法。
分子标记育种可以快速、精准地筛选和鉴定茶树品种,可以提高育种效率。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4. 盆栽育种
盆栽育种是将茶树种子盆栽培养,通过筛选和改良,产生新的品种的方法。
盆栽育种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因素,提高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
近年来,随着盆栽育种技术的进步,茶树品种的产量和适应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茶树育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方法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树育种将取得更大的进展,为茶叶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茶树育种目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茶树育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活动,旨在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茶树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以满足茶叶市场的需求。
茶树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其育种工作对于茶叶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茶树育种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首先,育种目标之一是提高茶树的产量。
通过选育高产的品种,可以增加茶叶的产量,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其次,茶树育种的目标是改善茶叶的品质。
优质的茶叶具有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的特点,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格。
因此,育种工作旨在培育出口味独特、品质卓越的茶树品种。
除了提高产量和品质,茶树育种的目标还包括提高茶树的抗病性。
茶树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
因此,培育抗病性强、耐病害的茶树品种对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茶树育种还可以通过提高茶树的适应性和栽培管理的便利性,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茶树育种的目标是提高茶树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并降低栽培的难度和成本。
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和策略,茶树育种可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茶叶市场的繁荣。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围绕茶树育种的目标展开讨论。
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茶树育种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健饮品备受关注。
茶树育种对于培育品质优异、产量高、抗病性强的新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茶树育种的目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正文将分为两个部分阐述茶树育种的目标。
2.2 茶树育种的目标1将重点探讨一些与产量和质量相关的育种目标,包括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质量以及增加茶叶的营养价值等。
通过研究和选育,培养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茶树新品种,有助于提高茶叶产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茶树育种的目标2将重点探讨一些与抗病性和适应性相关的育种目标,包括提高茶树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茶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以及提高茶树对不良环境因素的耐受能力等。
山茶花育种历史
山茶花,又称油茶、茶花,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山茶花的育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国。
在古代文献中,山茶花被称为“茶”,并被广泛应用于药用、食用和观赏等方面。
山茶花的育种历史悠久,据《南诏图传》的记载,约在1500年前,云南山茶花就被引入宫苑栽培,并选出了半重瓣品种。
茶花的杂交育种时间跨度较长。
以2023年为例,茶花的种果于10-11月成熟,采摘后需等到来年4-5月才能播种,种子播种后,需要5-7年才能开花。
若采用嫁接的方式,则可缩短从种子到开花的时间,大约需要4年。
在中国,山茶花的育种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山茶花就已经被广泛种植于皇宫和贵族庭院中。
宋代时期,山茶花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如“玉楼春”、“瑞香”等。
明代时期,山茶花的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如“金盏银台”、“白鹤顶红”等。
清代时期,山茶花的品种更加繁多,如“碧桃春”、“紫薇”等。
除了中国,日本也是山茶花的重要产地之一。
日本的山茶花育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左右。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山茶花已经成为了贵族阶层的象
征之一,被誉为“国花”。
日本的山茶花品种也非常多样化,如“八重樱”、“富士山下”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山茶花的育种也逐渐走向国际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山茶花的育种工作,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和品系。
同时,山茶花也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盆栽观赏等领域中,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
我国茶树育种的发展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前言】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叶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种的竞争。
了解我国茶叶育种的发展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茶叶技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茶产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茶文化。
【正文】游览杭州西湖的人,都要到虎跑泉去享受一下“龙井”名茶;到过安徽祁门的人,谁能不去品尝那素负盛名的“祁红”!我国茶区广阔,产茶历史悠久,著名茶类,驰名中外。
饮茶,可以使人提神解卷,健胃消食;饮茶,可以增进健康,防除疾病。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材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
饮茶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有多么重要!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在远古时代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
茶在古代称荼,又名茗皋芦等。
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用茶叶来治病。
据《晏子春秋》记载,古代人还把茗作为珍贵的祭品。
公元前一世纪王褒《僮约》中有“脍鱼庖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都买茶”之句。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饮茶并以茶叶作为商品的记载。
《神农本草》还说,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
”这表明在两千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树并开始利用了。
随着对茶叶经济价值认识的增加,人们逐渐把茶树驯化成栽培植物。
据《四川通志》记载,在两千多年的汉代,四川等地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了。
但是,不是所有的茶都可以称得上是好茶的,这就说道茶的品种问题。
好的茶叶不仅可以买个好的价钱,而且受大多的人的喜欢,被人们称颂。
因此,要想培育出良种优质的好茶,我们必须了解茶树育种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育种目标;了解茶树品种资源、良种特性;掌握系统选种、引种、杂交育种、杂交优势的利用、良种繁育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育种试验程序等。
学习倍数体育种、辐射、激光、高光效育种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最好能独立开发新的优质品种。
如何培育良种优质的茶叶:(1)、品质育种、抗性育种是主要的育种目标。
在茶叶商品不足的情况下,育种目标以产量为中心。
在供需基本平衡时,品质成为主要育种目标。
品质应包含品种内在品质和商品的外在品质,所以茶叶品质应包含早生、香高、味醇、形异及内含成分含量、组成等内容。
由于我国茶区广阔,自然环境和气候千差万别,需要考虑以抗生育种为目标的研究和选育抗病虫、抗旱东的茶树品种,满足部分茶区的需要。
(2)、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的育种手段。
新世纪,常规的茶树育种方法将继续被采用,同时渗入高新技术的育种手段,利用种子、激光等现代辐射技术,结合化学诱变技术,产生大量的变异材料,有利育种工作者在宽范围选择更好、更多的育种材料,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茶树品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创造具有新性状的茶树品种,也可将两个品种的有良性结合在一起,或导入新的遗传性基因,前景看好。
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使单个细胞在几周或几个月内繁殖多代,毋需受季节、茶树生长习性等条件限制,使育种时间缩短,提高繁殖系数。
(3)、工厂化育苗。
在继续采取传统的短稳扦插繁育良种茶树的同时,利用微繁殖技术(组培技术之一)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大量植株,这种工厂化微繁殖技术育苗可以在很小的地方产出上百万个小植株,其繁殖系数高,只要能规模化生产,成本先对会比较低。
此外,人工种子也是建立在细胞胚胎和微繁殖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新技术,即将体细胞胚或试管菌用含有营养成分的胶囊包裹起来(其胚乳作用),形成一种类似种子的结构,然后再用人工外皮包起来,防止机械损伤。
该技术的优点是效率和繁殖率高,能保持优良
特性,还可机械化生产和播种。
(4)、茶树遗传研究。
茶树遗传研究较其他作物落后,制约了多种技术的应用,而且易造成在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
因此,加强茶树遗传研究,要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亚分子水平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我国茶区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广阔的。
南自北纬18度附近的海南岛,北至
北纬38度附近的山东蓬莱山,西至东经98度的云南陇川,东至东经122度的台湾。
产茶省(区)有:浙江、湖南、四川、台湾、福建、云南、湖北、贵州、广东、江西、广西、江苏、陕西、河南、山东、甘肃等。
此外,新疆、西藏也试种茶成功。
我国产茶省(区)由于栽培历史的长短,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而演变成几个主要产茶区。
其中自然条件对优质茶的出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土壤、光、温度、水、空气、地形对茶叶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
这从产茶量高,品质好的浙江、安徽等省就可以看出。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科学著作是公元前758年唐代陆羽著的《茶经》。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从事茶叶生产的经验总结,它对茶叶生长、茶叶形状、名称、品质、制法、烹具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到现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我国的茶叶种植技术,茶树育种不能只停留在过去,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良种,发展我国的茶叶文化。
【总结】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知识不断更新,高新技术产业化。
以科研为核心、教育为基础的国际性知识经济,将为人类创造更大的财富。
展望新世纪,如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茶叶产业,将是茶树育种和推广重中之重的课题。
【参考文献】《农作物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
《茶树栽培学》农业出版社
《中国红壤》科学出版社
《茶叶审评与检验》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