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米和用米量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27
二年级上1.2《认识米和用米量》二年级上 12《认识米和用米量》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短。
之前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呀,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那什么是米呢?米呀,是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就不太方便啦,这时候米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说,我们教室的长、宽,还有黑板的长度,这些如果用厘米来测量,那数字可就太大啦,数起来很麻烦。
但是用米来测量,就会简单很多。
那一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来告诉大家,张开双臂,两个手臂伸平,从左手尖到右手尖的距离大约就是一米。
小朋友们可以互相量一量,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
我们再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一米呢?有的小朋友可能会发现,教室的门宽大约是一米,还有我们的课桌长度也差不多是一米。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一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根一米长的尺子。
大家仔细观察这根尺子,上面有刻度,从 0 到 100 厘米,这就是一米。
我们可以看到,1 米= 100 厘米。
那怎么用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我们先把尺子的 0 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
比如说,我们要测量黑板的长度。
先把尺子的 0 刻度线靠在黑板的一端,然后沿着黑板的长边,尺子一直拉到另一端,我们看到尺子的刻度停在了 3 米多的地方,那这块黑板的长度就是 3 米多。
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看看我们的教室,猜猜讲台的长度大概是几米呢?然后我们用尺子实际量一量,看看自己猜得准不准。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米来测量长度。
比如,我们走的路、桥的长度、大楼的高度等等。
当我们去买衣服的时候,裁缝师傅会用米尺来量我们的身高和衣服的尺寸;我们盖房子的时候,工人叔叔也会用米来测量房子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小朋友们,现在大家对米这个长度单位是不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呀?以后在生活中,大家可以多观察,看看哪些东西的长度是用米来测量的。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了解米是什么,以及米的用途。
2.认识米量的大、中、小单位,并能使用它们进行简单的长度量的比较。
3.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相应的米量单位表示数值。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拿出一包米,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回答是米饭、米粉、米线等。
教师可以解释一下,米是从稻子中获得的谷物,是我们人类非常重要的主食之一。
活动1.认识米量的大、中、小单位下面给学生介绍三种不同的米量单位:•最大的单位是千米,可以表示非常远的距离。
例如,中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之间的距离大约是3000千米。
•其次是米,这是长度测量的常用单位,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尺子或者卷尺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最小的单位是毫米,通常用于非常精确的测量,例如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大小。
然后,教师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实物,并让学生使用不同的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长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测试桌子的长度,并询问他们使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使用千米,会变成3km•使用米,会变成3m•使用毫米,会变成3000mm2.测量物体的长度接着,教师会教授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米量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
例如,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些学生,并让他们用卷尺来测量自己的手臂的长度。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米或者毫米的单位来表示测量结果。
3.小结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测量长度的游戏和其他资源。
教学材料•米、尺子、卷尺等工具。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米量的大、中、小单位,并且能够使用尺子或者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表示结果。
可以给学生一些测量实物长度的题目以检测他们的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认识米,学习用米量物品的长度,并能够简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米的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和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绳子、米的图片、米的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一张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图片,有什么关系等。
2.问一下学生身边有没有听过米这个词,有没有用过米这个词,如果有,那米是什么单位?二、授课1.认识米的概念:教师介绍什么是米,并将米的图片和实物拿出来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看看米的实物和其他长度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区别。
2.米的换算:针对学生在认识米的概念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厘米和分米,然后再介绍米的换算方法。
教师可以用米尺或者一把绳子来跟学生做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在测量时感受米的长度。
3.用米量物品的长度: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它,然后问学生这张纸有多长?教师拿出测量用的米尺,让学生试着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量出纸的长度。
4.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教师可以将问题编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回答。
三、巩固通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物品的长度的方法。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所学,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将这些数字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用这些数字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等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米尺来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如筷子、橡皮擦、笔等等。
四、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的概念、换算,以及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注重于实践和操作,让学习更加深刻和系统。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年级数学下《认识米用米量》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新授1.认识米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
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
(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
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1)实际体验。
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厘米CM,可以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
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二、新授课题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帮我用你们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请三位同学陆续上台量发现很麻烦,同学们发现用自己的直尺量黑板很困难。
师:那有没有更方便的测量方法呢?师:我手里的米尺用来量黑板就很方便。
接下来老师带你们认识米尺。
老师带同学们一起认识米尺,米尺的长度代表1米、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一米的吗?学生回答生活中一米的物品。
观察米尺的刻度有0、10、20、30、40、50、60、70、80、90、100.介绍米尺和皮尺,让学生感受一米、两米、三米的长度。
向学生讲述米尺的测量方法和直尺的类似。
请学生观察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1米=100厘米)强调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三、巩固新知1、说一说。
猫的身高超过1米吗?举例说一说超过一米和不足一米的物品、2、量一量。
小组合作量一量教室里桌子的高度、讲台的高度、椅子的高度、后面黑板的高度。
估一估。
3、(出示实物:跳绳,小猫玩具,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学习用米量。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和米的概念,这节课将延伸到米的应用场景。
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什么是米。
2.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长度,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中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
•难点:将米的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够准确测量长度。
教具准备1.白板和彩色粉笔2.米尺3.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桌子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厘米和米的概念,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认识的长度单位。
2.学习米的概念(10分钟)–通过举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比如身高是多少米等。
–让学生自己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米。
3.测量用米量(20分钟)–讲解使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实际应用(15分钟)–出示几个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测量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米这个单位等。
作业布置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今天学到的知识。
2.让学生在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物体,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培养了他们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知识点详解知识点详解一、教学目标1.能认识米、能用米量。
2.能熟练使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3.能够自主完成数学练习。
二、教学重点1.认识米的含义和用途。
2.能够熟练使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1.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米来衡量物体的长度。
2.能够将米的概念和现实中的物体相联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使用米长度来衡量的常见物体的图片,例如:桌子、书、铅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如何用米来衡量。
2.讲授部分2.1.米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现实中的物体、图片或者实物来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2.用米量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来猜测物体长度的大小,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使用米来量度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意义。
3.操练部分在掌握了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练习,比如让学生用米计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同时可以设置比赛、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总结归纳通过上述学习过程,学生应已经对米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来对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来定制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来进行教学。
2.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适当的补充或者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发展空间。
六、教学效果评估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2.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测试、测验,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教师应该和家长活跃沟通、联系,做好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