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和用米量
- 格式:docx
- 大小:47.97 KB
- 文档页数: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 课时认识米用米量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米的长度单位,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他们的测量和估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的长度单位,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米的长度单位,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长度物体,如尺子、绳子等,以及一些测量工具,如尺、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并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它们的长度。
2. 概念讲解:我会向学生们介绍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际的长度物体来帮助他们理解米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会出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测量一张纸的长度,让学生们用米来量。
4.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们自己找一些物体,并用米来量它们的长度,以巩固他们对于米的理解。
5. 小组活动: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量一量对方的身高,并用米来表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米长度单位例子:测量一张纸的长度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身高来量一量课桌的高度,并用米来表示。
答案:课桌的高度是1米。
2. 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的鞋子长度,并用米来表示。
答案:鞋子的长度是0.2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米的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但在换算方面,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后继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用米来量一量家里的家具长度,如电视、沙发等,并记录下来。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对米的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用米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节课程,主要介绍了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形成长度概念,提高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例如他们会说“这个桌子很长”,“那个玩具很短”。
但是,他们对长度的量化认识还不够明确,对于长度的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提高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的量化,以及长度单位米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长度的存在,理解长度的量化。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如“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长度单位?”。
然后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的量化。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组内同学的身高、桌子的高度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内容,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长度和长度的量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如“长”、“短”、“高”、“低”等,但将这些概念转化为数学概念还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理解“米”的意义。
2.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米”的意义,学会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米”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物体,如直尺、铅笔、书本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一些“米”的道具,如米尺、米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操场、家庭等,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长度单位吗?它们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米”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米”的概念,解释“米”的意义。
展示米尺、米袋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米”。
同时,讲解如何用“米”来量物体的长度,如量尺、量棍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1《认识米《用米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记忆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2.学习用米量物体的方法,理解米的实际意义。
3.锻炼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2.教具:米尺、米量物体等
3.教学环境:教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段米尺,并引导学生认识米尺的刻度和表示方法,让学生感受米的长度单位。
•教师提出问题:“米有多长?我们用什么来量米的长度?”
2. 学习
•教师介绍米的基本单位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米的概念。
•教师示范用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跟着做。
3. 实践
•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段长度的米量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比较测量结果。
4. 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用米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用米量物体的体会和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用米量物体的方法,并强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1.请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请用米尺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桌子的长度。
五、课后作业
1.家里找一些日常物品,用米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
2.回顾教材中关于米的内容,思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米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