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米和用米量教案及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316.66 KB
- 文档页数:7
《认识米用米量》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的基本概念,知道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让学生掌握使用米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米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的基本概念。
2. 米尺的使用方法。
3. 物体长度的测量。
4. 估测物体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米尺的使用方法,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米尺的使用方法。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米尺的使用方法。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采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教学设计稿。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表示这些物体的长度呢?引入米作为长度单位。
2. 讲解米的基本概念:讲解米的长度单位概念,让学生理解米与厘米、毫米的关系。
3. 米尺的使用方法:讲解米尺的结构,示范如何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引导学生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5. 估测物体长度: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估计它们的长度,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七、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米尺的使用方法和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2. 互相检查:学生相互检查练习题的完成情况,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米尺的使用方法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技巧。
2.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如书本、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概念,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并能用“米”作单位进行表达。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量物体长度。
2.难点:灵活运用“米”进行长度单位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米尺、直尺、绳子、各种长度不同的物体(如书本、铅笔、课桌等)。
2.学生用具:米尺、直尺、绳子。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比划1米有多长。
2.学习“米”的概念(1)教师展示1米长的直尺,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比划1米有多长。
(2)学生尝试用1米长的直尺测量课桌、书本等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3.学习用米量物体长度(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帮助,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4.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并记录长度。
(2)学生分享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米?同学们能想办法测量出来吗?(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并实施测量。
(3)学生分享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用米尺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观察生活中的长度单位,思考如何将长度单位应用于实际生活。
2.课后实践:(1)与家长一起测量房间长度和宽度,计算房间面积。
(2)观察并记录身边物体长度的变化,分析原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合作,让学生初步建立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了用米量物体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总第3节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导入: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新授: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案标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米来量度长度。
3.学生能够运用米的概念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教学准备:1.米和米尺模型。
2.绘图纸和铅笔。
3.课堂活动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5分钟)1.教师出示米和米尺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揣摩。
2.教师提问:米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引导探究:(10分钟)1.教师解释米的概念和基本用途,例如: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用于量度长度。
2.教师出示一张绘图纸,并绘制一条线段,让学生猜测这条线段有多长。
随后,教师用米量尺正确测量这条线段,并把结果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和讨论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巩固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用米进行计算和求解。
例如:书桌的长度是多少米?教室的长方形地板有多长米?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如:假设一根木棍的长度是2米,现在需要切成10段相等的长度,每段有多长米?展示分享:(5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拓展活动:(10分钟)1.教师提供更多关于米的有趣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2.学生可以组成小组,通过测量和计算不同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模拟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和用处。
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培养了学生运用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但是,本节课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下次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小组探索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认识米,学习用米量物品的长度,并能够简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掌握米的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米的概念和换算,并能够简单运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绳子、米的图片、米的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一张米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图片,有什么关系等。
2.问一下学生身边有没有听过米这个词,有没有用过米这个词,如果有,那米是什么单位?二、授课1.认识米的概念:教师介绍什么是米,并将米的图片和实物拿出来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看看米的实物和其他长度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区别。
2.米的换算:针对学生在认识米的概念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厘米和分米,然后再介绍米的换算方法。
教师可以用米尺或者一把绳子来跟学生做演示,让学生自己操作,让他们在测量时感受米的长度。
3.用米量物品的长度:教师可以用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它,然后问学生这张纸有多长?教师拿出测量用的米尺,让学生试着量一下,看看能不能量出纸的长度。
4.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
教师可以将问题编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回答。
三、巩固通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米的概念和用米量物品的长度的方法。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所学,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将这些数字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用这些数字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和体积等等。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米尺来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如筷子、橡皮擦、笔等等。
四、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米的概念、换算,以及用米量物品的长度。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注重于实践和操作,让学习更加深刻和系统。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建立长度观念,认识米,知道米是长度单位。
2.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
2.学会使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1.米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建立。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具。
2.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一根绳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长度单位——米,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a.教师出示1米长的木棒,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木棒的长度。
b.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量一量1米长的木棒,让学生初步感受“米”的长度。
2.学习使用米尺a.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米尺量物体长度,强调注意事项。
b.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米尺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c.教师选取几名学生上台演示,纠正错误操作。
3.实践活动a.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书本、铅笔、课桌等,让学生用米尺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b.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c.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物体的长度是否为1米。
2.学生互相出题,让对方判断。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找一找生活中长度为1米的物体,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孩子用米尺量一量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床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初步建立了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米”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我号0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米质长应观念。
2.使学生知道I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闻米,3.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制4—阐㈤艰点: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I米=100咀米,能用米尺测设较长物体的长度。
难点:用米作长度单位测显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我号才各1米长的尺子、软尺. ___________公考丽t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的位去价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疑麻黑板的长?请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最黑板的长。
提问:这样的测量你感觉怎样?讲述: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盘黑板的长很麻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Vi定有.(板书课时一一认识米和用米Sb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
师:刚才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去量黑板的长度,我们发现很不方便.其实•盘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孤位.“米”也可以用字母“m”友示.师:(教师京出米尺)同学们,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板书“I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战段,米可以用"m”表示)2.感受米.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同桌两人,一人仰出双臂,一人用米尺修,发现仰口的两臂的长或大约是1米。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米尺再盘一吊: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是I米吗?学生用米尺测量.发现从地面到讲台未面的拓度也是1米.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I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师:好,现在,同学们请闭上眼在,先想想I米有多长,然后,说说我们周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厘米,今天我的又学习了米,原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米,I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指比一下,教酊在黑板I米长的戏段上面并排亘出1瓯米。
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是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⅛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百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陛米、20厘米、3011米、……100艇米.再看在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闻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I米里面也是有100迎米,同时,教师在黑板I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厢米为单位,分成IO等份(如图)・I*__ 人__IoX案板竹:1米=100匣米(Im=100Cm)用直尺米量米尺,发现1米=Ia)厚米.4.用米麻.(1)交流:如果让你用米尺后物体的长度,你要怎样信?同案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什么是米,并能正确使用适合的单位来量米。
2.能够通过实际测量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米。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米的问题。
二、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认识米并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2.提问:你们平时有没有听过“米”这个单位?它是用来量什么的呢?步骤二:认识米1.讲解:米是长度的单位,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
2.示意图:画出一张米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一米的大致长度。
步骤三:测量物体长度1.准备物体:准备几个常见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教室的桌子等。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3.使用尺子: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把尺子,让他们使用尺子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
4.记录结果:学生将测量结果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用米作为单位。
步骤四:讨论结果1.小组汇报:让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他们测量得到的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对比。
2.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组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步骤五:应用1.练习题:给学生发放一些关于米的应用题,让他们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答案:让学生交换答案并互相批改,再由教师进行讲解。
步骤六:总结1.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米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提问:学生自由提问,解答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疑惑。
三、教学资源1.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2.尺子。
3.相关的物体。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自主选择一个物体,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写出结果。
以上是本次数学教案的内容。
希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什么是米,并掌握用米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米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认识米和用米量
1.填一填。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2)食指宽大约1厘米。
(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米。
八.与厘米、米有关的小故事
米和厘米的争吵
听!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正在吵架呢。
“米”哥哥昂着头对“厘米”说:“你不觉得自己太微小了吗?把100个你连在一起,才和1个我一样长!”“厘米”弟弟不服气地喊道:“哼!我的本领一点儿也不比你的差!不信,咱俩走着瞧!”说着,“米”和“厘米”都头也不回地跳进了书本里。
第二天,数学老师让同学们分组测量身边的物体,“米”和“厘米”都争着钻出书本。
一位同学说:“咱班教室的长是8厘米。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另一位同学发言:“我的数学课本厚1米。
”他的发言又引来了一阵笑声……
这时,长度单位爷爷对“米”和“厘米”说:“不要争吵了!你们都是长度单位中的一员,各有各的用途。
你们要互相帮助,才能让小朋友们把你们放在正确的位置,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
小朋友,请你帮两位同学把“米”和“厘米”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