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29 KB
- 文档页数:17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曲调和歌词。
3. 学会演唱学堂乐歌,感受其音乐风格。
4. 培养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唱两首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理解其音乐风格和歌词内涵。
2. 难点: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两首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打印稿。
2. 准备钢琴或吉他等乐器用于伴奏。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4. 安排课堂讨论和演唱环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如《大江东去》、《女校学生之歌》等,让学生感受这些歌曲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音乐知识介绍: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堂乐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歌曲学唱: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唱、小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毕业歌》、《送别》等学堂乐歌。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好准备。
4. 小组表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堂乐歌的表演展示。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表演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学堂乐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学堂乐歌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学堂乐歌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完整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化自信。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含义、风格、历史背景。
2、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李叔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赏析,了解“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带领同学们回到中国20世纪初的课堂中,了解当时的学生所学的音乐。
师:什么是学堂乐歌?2.【视频介绍】: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正式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场社会变迁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音乐就是在这场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在人们奋勇抵抗外敌侵略时,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清末戊戌变法后,这群知识分子将西方音乐带回国,开始尝试在原有歌曲上用中文填上新词,并在开办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一类歌曲则被称作为“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也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在当时的新式学堂里,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创作学堂乐歌,推进美育教育。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由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915年基于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填词而做的《送别》。
【播放《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三、《送别》鉴赏1.师:这段旋律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呢?2.了解《送别》: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送别》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演唱经典的学堂乐歌——《送别》,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演唱《送别》】这首《送别》李叔同仅仅运用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几个意象,就烘托出了作品伤感的氛围,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我们能体会到李叔同对离别与人生的感慨,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校园歌曲。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音乐特征和歌唱技巧。
3. 能够在实践中正确演唱和欣赏学堂乐歌。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如《读书乐》、《桃金杏银》等经典学堂乐歌的歌词、旋律和歌唱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受学堂乐歌背后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学堂乐歌的音频和歌词。
2. 制作PPT课件,包括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征和示范演唱。
3. 准备吉他、钢琴等乐器,以便学生练习歌唱。
4. 安置音乐教室,确保音响效果良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学堂乐歌歌曲,引发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特点通过播放学堂乐歌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其特点,并进行总结。
教师再对学堂乐歌的定义进行讲解。
2.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教师通过PPT展示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背景和成就。
3. 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宏扬传统文化等。
(三)新课演唱1. 播放学堂乐歌的歌曲,学生跟唱。
2. 教师进行示范演唱,学生模仿。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4. 全体学生演唱,教师评判。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堂乐歌的教学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3. 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演唱学堂乐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学堂乐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PPT,包含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内容。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风格、历史背景。
再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了解“学堂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三、教学方法聆听,欣赏,教唱多种教法相互结合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城南旧事》影片片段,提出问题。
这首歌曲的名字及歌词作者?创作时期?请同学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总结: 100 多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 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送别》意蕴格长,情真意切,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凉、哀伤的情绪。
由于它是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因此在20 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
(二)新课讲授(一)学堂乐歌1.概念及发展历史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成为“学堂乐歌”。
2.主要形式与内容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三)鉴赏学堂乐歌1.《黄河》①词作者简介:沈心工(18701947)77岁②代表作鉴赏:《黄河》a、乐曲作品介绍。
《黄河》是由我国国人最早创作的自度曲之一,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b、赏析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
歌曲来用铿锵有力的节奏,疏密错落有致,音调开阔雄壮,歌词气势磅礴,有踏步向前的气势,又有开阔舒展的情怀,宣扬了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培养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2.艺术表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尝试模仿或改编学堂乐歌的旋律,展现个人艺术表现力。
3.文化理解: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理解其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产物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短歌曲或歌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聆听并分析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感受其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与表达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学堂乐歌经典曲目音频/视频资料•相关历史背景图片、文献资料•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创意写作纸、音乐创作工具(如简易乐器、音乐软件等,视条件而定)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等基础知识。
•聆听法:播放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音乐风格。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展现个人艺术才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清末民初学堂生活的小故事,引出学堂乐歌作为当时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境。
随后提问:“你们知道学堂乐歌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历史背景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变革、教育制度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
•经典曲目聆听:播放《送别》、《何日君再来》等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其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特点。
学堂乐歌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与技能: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
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过程:。
《高中音乐鉴赏》之《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2. 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
3. 经典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经典学堂乐歌作品。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和经典作品。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学堂乐歌作品。
3. 教学素材:相关文献、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 作品欣赏:播放经典学堂乐歌作品,如《茉莉花》、《读书郎》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结构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和魅力,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
6. 拓展: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学堂乐歌作品,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
7.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分析一首学堂乐歌的作品特点、历史背景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欣赏学堂乐歌作品时的分析能力,如作品结构、风格、情感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增强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实物感受。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十九节“新音乐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鉴赏五首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以及《西风的话》,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对作品进行学习聆听探讨思考,了解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等,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逐步培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
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认识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聆听音乐,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以及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2、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在上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童年》,有熟悉的同学可以一起跟随演唱。
2、引导学生猜歌名并提问歌曲描绘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哪里的生活?3、由此引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二)新课教授根据问题进入新课教学。
学堂乐歌其实校园歌曲在一百年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反映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思潮逐渐兴起,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了“乐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