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促进超长心肺复苏成功1例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心肺复苏案例分析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医疗措施,用于挽救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的患者。
在医疗急救中,CPR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挽救生命,减少患者因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心肺复苏的过程和效果。
案例描述: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并最终倒地不起。
他的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小明的家人进行了大约5分钟的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接管了急救工作。
分析过程:1. 及时发现并拨打急救电话小明的家人在他出现症状后立即意识到了危险,并及时拨打了急救电话。
这是心肺复苏成功的第一步,及时的急救电话可以缩短急救人员的到达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快速开始心肺复苏小明的家人在拨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了心肺复苏。
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因此迅速开始心肺复苏是至关重要的。
3. 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小明的家人在进行心肺复苏时使用了正确的技术,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从而减少器官损伤和提高生存率。
4. 急救人员的及时到达尽管小明的家人进行了5分钟的心肺复苏,但急救人员的及时到达对他的生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救人员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急救服务,包括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高级急救技术。
效果分析:小明在接受急救人员的进一步治疗后,最终成功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并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心肺复苏在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性。
如果小明的家人没有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他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结论: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措施,它可以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挽救生命。
在实际急救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和拨打急救电话、快速开始心肺复苏、正确的技术操作以及急救人员的及时到达都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1例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2岁,农民,因突然意识丧失1 min于2010年6月25日8时15分入抢救室。
1 d前在劳动时自觉胸闷不适,休息后有好转,2 h前开始胸痛,伴有心难受、出汗,于是来我院就诊,在门诊一楼大厅等候我院一内科大夫(其亲属)问话过程中于8时14分突然问话不答、出冷汗、抽搐、意识丧失,急忙呼救,由急诊科护士吸氧后担架推入抢救室。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0年,能参加一般劳动,否认有糖尿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入抢救室后查体: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双瞳孔直径4.0 mm , 对光反射消失,心音呼吸音听不到,判断心脏骤停,立即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频率100次/min,深度4~5 cm, 畅通气道,同时护士心电监护,显示为机-电分离波,立即电除颤360J(单向波),然后立即心脏按压,肾上腺素 1 mg , 静脉注射,多巴胺100 mg 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0 μg/(kg•min)],另一路0.9%氯化钠溶液500 ml静脉点滴,患者仍无反应,8:17出现室颤波,再次电除颤360 J,患者有呻吟,问话不答,呼吸弱,给予气管插管,患者不耐受,牙关紧闭,呛咳,拔出插管,管内有大量痰液,患者呼吸好转,心电监护有室性心律,四肢有活动,眼球转动,双瞳孔直径 3.0 mm,对光有反应,心电频发室早,利多卡因100 mg 加入0.9%氯化钠50 ml静脉注射。
8:19做全导心电图:II、III、aVF 导联ST段抬高0.5~0.6 mV;V5、V6导联ST段抬高0.3 mV,频发成对室早,血压180/150 mm Hg,心率147次/min。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提检血常规、生化、血凝、肌钙蛋白。
8:25意识丧失,监护示室颤,电除颤360J1次,肾上腺素1 mg静脉注射,患者喊疼痛。
8:30患者神志转清,能言语,血压150/120 mm Hg,联系心血管内科和介入科准备介入治疗。
心肺复苏操作知识点总结一、心肺复苏的适用情况心肺复苏适用于以下情况:1. 心跳骤停:包括心脏停搏或心室颤动。
2. 呼吸停止:包括呼吸窒息或呼吸窘迫。
二、心肺复苏的目标心肺复苏的目标是维持受害者的血液循环和氧供应,以保持重要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大脑。
通过心肺复苏,可以帮助维持受害者的生命,直到医疗人员的到来。
三、心肺复苏的步骤心肺复苏的步骤包括:确认现场安全、呼叫急救人员、检查意识和呼吸、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寻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继续心肺复苏操作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肺复苏操作的步骤。
(一)确认现场安全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首先要确保现场的安全。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必须先将危险因素排除,以保障施救者和受害者的安全。
(二)呼叫急救人员一旦确认受害者出现心跳骤停或呼吸停止,立即呼叫急救人员。
及时的急救人员到场可以大大提高受害者的生存率。
(三)检查意识和呼吸在确定现场安全并呼叫急救人员之后,接着要检查受害者的意识和呼吸。
可以轻轻拍打受害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受害者,观察受害者是否有意识。
同时,观察受害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听是否有呼吸声音。
如果受害者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即表示出现心跳骤停或呼吸停止,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操作。
(四)进行心肺复苏操作1.打开受害者的气道:将受害者平放在硬而平坦的地面上,仰面朝上。
然后,向后提拉受害者的下巴,向上抬起受害者的头部,使气道畅通。
2.检查呼吸:在打开受害者的气道后,将头偏向一侧,将耳朵靠近受害者的口鼻,用眼睛看受害者的胸部是否有起伏、用手感受受害者的呼吸。
如果受害者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表示需要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3.胸外按压:在进行胸外按压之前,要先确认受害者是否是成人、儿童还是婴儿。
对成人和儿童,需要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对婴儿,只需要进行胸外按压。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要找到受害者的胸骨,以受害者乳头线中心为准,用手掌的下半部分压在受害者的胸骨上。
赵淳教授中西医结合救治严重心律失常经验唐彬1张磊2张俊麒1指导:赵淳 1 叶勇1(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2.云南圣约翰医院,云南昆明650260)关键词:严重心律失常;救治;赵淳;名医经验导师赵淳教授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思路和方法诊断、监护和治疗多种急危重症,对严重心律失常有深入的研究。
笔者师从赵淳教授后,对导师救治严重心律失常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有一定的体会,现总结如下: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激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1]。
某些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窦性停博、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内阻滞、心室静止等因心电的严重紊乱可致血流动力学严重恶化,从而引起重要脏器(心、脑、肾)缺血,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绞痛、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急性肾功能不全甚至猝死,故称为严重心律失常或致命性心律失常。
导师指出绝大多数致命性心律失常并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和致死性,应及时诊断、救治。
导师救治思路和临床诊治经验是:首先及时明确诊断;立即急救顾命,尽快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抓紧病因和诱因的防治,预防心律失常再发作。
1、及时确诊,辨病又辨证本病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现代医学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进行诊断。
自觉症状如:心悸、头昏、晕厥、气促、胸痛等;诱发因素如:情绪激动、劳累、吸烟、浓茶烈酒、运动过度、药物作用等;心脏听诊心率和(或)心律异常,心室扑动与颤动时心音消失、血压及脉搏测不到,伴有抽搐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依据心电图特征可立即确定诊断,明确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电监测对指导救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接诊患者时应及时西医辨病,并可简捷进行中医辨证,根据证候、神志、舌脉象等确定证型,以指导运用中医药救治,待病情好转后再进一步辨证论治。
据导师的经验严重快速心律失常者多为气阴耗伤、阴虚火旺或阴阳虚衰的表现,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多属阳气暴脱,心血亏虚所致,二者常合并痰浊痹阻、心脉瘀阻证。
电击伤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袁绍伦;张涛;菅彬【摘要】本文主要复习电击伤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1例,并分析总结相关经验.【期刊名称】《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6(005)001【总页数】2页(P29-30)【关键词】电击伤;呼吸心跳骤停;电除颤;纳洛酮;参麦注射液;高压氧;参附注射液【作者】袁绍伦;张涛;菅彬【作者单位】072550 徐水,保定市华一医院;072550 徐水,保定市华一医院;072550 徐水,保定市华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张X,男,18岁,不慎被电击倒于地,呼之不应,工友们立即给予单纯不规则地胸外心脏按压,于2015-07-11 16:14时裕东医院急诊科接到呼救电话,医护人员于16:19时到达现场,查患者无呼吸,无心跳,由医护人员行规范化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于16:23时接回急诊科,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波较细,即行360J除颤无效,急给肾上腺素1 mg+生理盐水10 mL经肘静脉快速推注,同时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于16:28时300J除颤有效,心电监护示快速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心率(heart rate, HR)162次/分,测血压(blood pressure, BP)116/70 mmHg,瞳孔3 mm,对光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右前臂外侧皮肤查见3.0 cm×1.2 cm大小的电灼伤焦痕,同时给予冰袋外敷头颈部,纳洛酮0.8 mg/次稀释后静推,10 min后重复,连续静推3次后,生理盐水500 mL+纳洛酮4 mg维持静滴;于16:33时,HR减慢至68次/分,BP 90/60 mmHg,给予多巴胺5 μg/(kg.min)静滴,另一液路给生理盐水200 mL+参麦注射液60 mL,以4 mL/min速度静滴;开始出现不规则自主呼吸,呼吸机改为同步呼吸;于17:02时恢复窦律,HR 118次/分,BP 130/80 mmHg,停用呼吸机,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PO2)保持在95%左右,神志开始恢复;血生化指标示:血常规、电解质、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creatinine, Cr)均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2CP)10.7 mmol/L,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ALT)180 U/L,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517 U/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431 U/L,CK-MB 61 U/L,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73.1 μg/mL,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TNT)6.25 ng/L,葡萄糖(glucose, GLU)14.4 mmol/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4.13 g/L;相继给予5%碳酸氢钠50 mL静滴,能量合剂、磷酸肌酸钠、参附注射液,稀释后静滴;于18:19时患者轻度躁动,瞳孔3 mm,对光反射灵敏;于18:40时患者躁动不安,给予地西泮10 mg,缓慢静注,短时镇静后烦躁不安复现,给予氯丙嗪25 mg、异丙嗪50 mg肌注,并于19:20时再次给地西泮10 mg缓慢静注,患者能安静休息;于19:35时快速静滴20%甘露醇125 mL,此时患者已先后排尿910 mL。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张仲景被称为东方医学的奠基人,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心肺复苏方面更是有着卓越的成就。
张仲景在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录了心肺复苏的方法,为后世的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
按照史书的记载,张仲景心肺复苏的方法最早出现在他为一个患有中风的病人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这位患者中风后昏迷,呼吸困难,心跳微弱,情况非常危急。
张仲景迅速判断出患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
张仲景让周围的人员将患者平放在硬的地面上,保持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背部处于一条直线上,以确保气道通畅。
然后,他用力按压患者的胸部,每次按压深度为一寸左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下,保持按压的力度和频率恒定。
他还让人员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时间为1-1.5秒,频率为每分钟25-30次。
经过持续不懈的抢救,这位患者最终恢复了呼吸,心跳逐渐恢复正常,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传播开来,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方法被后世的医学家们重新加以研究和验证,证明了其在抢救危重病人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张仲景心肺复苏方法被称为“张氏复苏法”,成为急救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挽救生命,防止危险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仲景在心肺复苏领域的成就,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掌握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他对医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
他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不顾一切地去救治病患。
他不仅精通医术,更重要的是有着怜悯之心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这种精神和品质,正是我们现代医务人员所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心肺复苏已经成为急救救治中的重要环节,为很多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挽救了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方法,尽可能地掌握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病人,减少生命的损失。
张仲景心肺复苏的经典故事,不仅仅是医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更是对于医疗事业的一种启示和鼓舞。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心肺复苏心电监护输液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是一项集职业院校护理技能水平展示和比拼的盛会,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学子参加。
心肺复苏、心电监护、输液等项目一直是备受关注和重视的项目之一。
这些项目不仅是评价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更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下面,我们将以一位名为小明的护理学生参赛案例为例,来分享一次心肺复苏、心电监护、输液等相关项目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小明是某一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今年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
在心肺复苏项目中,小明首先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在比赛现场,裁判扮演患者角色,小明需要迅速检查患者呼吸和心跳情况,判断是否有意识,并呼叫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
小明需要快速准确地按照程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保证患者的呼吸循环,直到急救人员的到来。
在心电监护项目中,小明需要了解心电监护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并学会正确贴导联和观察心电图。
在比赛中,小明需要将心电监护仪接好线,并清晰地显示出心电图,判断出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在训练中,小明通过不断练习,提高了自己对心电监护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做到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在输液项目中,小明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输液操作技巧,如瓶接针、针头操作、输液速度控制等。
在比赛中,小明需要准备好输液设备和药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穿刺操作,并保证输液管路的畅通,输液速度的控制,以及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小明通过不断实践,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巧和速度,保证了输液的安全和准确。
在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小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操作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每次比赛,小明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这次比赛,小明对心肺复苏、心电监护、输液等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律平中毒抢救成功1例心律平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主要作用于希-普系统,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ERP,另外还有轻度β受体阻滞作用,口服吸收完全半衰期为2~10h[1]。
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毒副作用,尤其导致的心律失常逐渐被人们认识,过量服用可致心率严重减慢并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我科成功地救治1例大剂量心律平导致中毒的患者,经及时抢救和后期ICU和内科的后续治疗完全康复出院。
标签:重度;心律平中毒;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骤停;超长心肺复苏1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2014年12月08日21:10左右与朋友发生争吵后吞服心律平一瓶(具体药物剂量和数量不详),30min后在朋友陪同下自行来院急诊就诊,当时患者神志清楚,自述感头晕,无视物模糊,无眩晕感,无胸痛胸闷,无心慌心悸,无四肢乏力和抽搐,无腹痛,无恶心呕吐,立即带入抢救室,予以吸氧和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在进一步采集病史的同时,立即叫床边心电图;查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ST-T改变,Q-T间期延长,心肌损伤性改变。
在准备洗胃和各项诊疗的时候,于21时50分患者突发剧烈呕吐,为大量胃内容物,随即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面色苍白,唇指紫绀,四肢湿冷,颈软无抵抗。
心电监护示心律绝对不齐,约30~80次/min,血压86/34mmHg,很快心率继续降至20~30次/min,主要为室性心率,大动脉搏动未及,无自主呼吸。
立即予以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外控辅助呼吸,予以胸外心脏按压。
同时除颤仪除颤和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抢救治疗。
经过110min抢救,于23时40分患者窦性心律恢复,但血压仍未测及,在使用多巴胺升压的条件下,心率:102次/min,血压:79/55mmHg,血氧98%,但患者仍处深昏迷,神志不清,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7mm,对光反射消失。
考虑到患者口服药物较多,时间尚短,还有部分药物尚未吸收,故继续予以洗胃和导泻,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收入本院ICU继续治療。
开胸心脏按压成功案例心脏按压是一项紧急救援措施,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开胸心脏按压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下面我将分享一起成功的开胸心脏按压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
在发现患者情况后,我们立即展开了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
首先,我们进行了常规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但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
在此情况下,我们决定进行开胸心脏按压。
在准备开胸手术的过程中,我们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专注,因为这项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但同时也是最后的希望。
手术开始后,我们迅速进行了胸骨切开,并暴露出了患者的心脏。
在确认了心脏位置后,我们开始了开胸心脏按压的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非常小心和精准,因为一丝不慎就可能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们用力按压患者的心脏,同时保持着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
经过几分钟的努力,患者的心跳逐渐恢复了正常,血压也开始有所上升。
最终,患者成功度过了这一次危机,恢复了生命体征。
这次成功的开胸心脏按压案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项紧急救援措施的重要性。
在面对心脏骤停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应对。
开胸心脏按压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能。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总的来说,开胸心脏按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救援措施,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可能是最后的希望。
但是在进行这项手术时,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谨慎,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心肺复苏的思政案例
案例名称: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与思辨
案例背景:
某日,学校体育课上,学生王明突然晕倒在操场上,同学们十分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此时,体育老师刘老师迅速赶到,发现王明已经停止了呼吸和心跳,急需进行心肺复苏。
案例分析:
在这个紧急的情况下,刘老师需要快速采取行动进行心肺复苏。
但是,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懂,有些人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方法,导致患者情况恶化。
首先,刘老师要冷静应对,判断患者是否停止了呼吸和心跳。
然后,他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方法如下:
1. 检查呼吸。
将患者仰卧在平坦的地面上,解开衣物,轻轻扶起患者的下巴,向前推直患者头部,用耳朵靠近鼻孔口,察看胸部有无呼吸。
2. 如果患者停止了呼吸和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进行心脏按压,方法如下:用一只手掌心紧贴患者胸骨中央,另一只手搭在上方,吸气后两臂伸直,重心放在手掌上方,身体向下用力压下去,每分钟进行100到120次。
3. 进行人工呼吸。
将嘴唇贴紧患者口,用另一只手捏住鼻子,吹气2秒,每分钟进行10到12次。
注意每次吹气要让胸廓进行抬升,以确保气体进入肺部。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刘老师还要及时呼叫120急救车,让医护人员尽快赶到现场,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
案例总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心肺复苏方法的正确操作对于救助患者十分重要。
刘老师在这个紧急时刻冷静应对,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救助,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同时,在教育中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知识普及和操作实践,让更多人能够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心肺复苏(最全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的第7课《心肺复苏》。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的定义、重要性、操作步骤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知道在心肺复苏情况下如何紧急救助他人。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难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心肺复苏模型、教学课件。
学具:心肺复苏操作手册、心肺复苏模型。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紧急救助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定义、重要性、操作步骤等基本知识。
3. 示范操作:教师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当操作。
六、板书设计心肺复苏操作步骤:1. 判断意识:轻拍肩膀,大声呼唤。
2. 呼救:拨打120,说明情况。
3. 仰卧位:将患者平放在硬地面上。
4. 胸外按压:双手叠放,按压胸骨中部。
5.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清除口腔异物。
6. 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观察患者呼吸。
七、作业设计答案:心肺复苏操作步骤:1. 判断意识:轻拍肩膀,大声呼唤。
2. 呼救:拨打120,说明情况。
3. 仰卧位:将患者平放在硬地面上。
4. 胸外按压:双手叠放,按压胸骨中部。
5.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清除口腔异物。
6. 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观察患者呼吸。
注意事项:1.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确保现场安全。
2. 判断意识时,要确保患者无意识。
3. 胸外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轻或过重。
4. 人工呼吸时,观察患者胸部起伏,确保气体进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心肺复苏pdca优秀案例心肺复苏(CPR)是一个涉及PDCA循环(Plan-Do-Check-Act)的医疗过程。
以下是一个心肺复苏PDCA优秀案例:一、计划阶段(Plan)某医院的心肺复苏团队在计划阶段,首先分析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存在的问题。
他们发现,尽管他们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复苏时间过长、团队协作不够默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改善团队协作、优化复苏流程等。
二、执行阶段(Do)在执行阶段,心肺复苏团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实施计划。
他们定期进行团队协作训练,以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他们还优化了复苏流程,减少了复苏时间。
此外,他们还为团队成员提供了持续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心肺复苏技术和知识。
三、检查阶段(Check)在检查阶段,心肺复苏团队对实施计划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他们发现,通过优化团队协作和复苏流程,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他们还发现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也有所提高。
但是,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团队成员对新的复苏流程还不够熟悉。
四、处理阶段(Act)在处理阶段,心肺复苏团队根据检查阶段的评估结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他们为不熟悉新复苏流程的团队成员提供了额外的培训和教育;他们还对复苏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以使其更加简便易行。
通过这些措施,心肺复苏团队成功地提高了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以上案例中,心肺复苏团队通过PDCA循环不断优化复苏流程和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最终成功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378’
史垦生堕堡缝盒鱼塾塑查! !! ! 生!! 旦整!! 鲞釜! 塑g 坠坠! 里曼M 旦丛垦查曼! 堡! 塑旦翌璺! 竺!! !! !!! ! :! ! :盟! :!
病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促进超长心肺复苏成功1例
李锋,李凫坚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结核病治疗中心,浙江杭州310003
【关键词】心肺复苏,中西医结合疗法,急救
中圈分类号:R 278
文献标识码:B D O I :10.3969/j .i ssn .1008—9691.2009.06.028
心搏骤停时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C PR 非常重要,超长C PR 确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
临床研究也证明,在抢救过程中合理应用中药可促进患者心脑功能的恢复[2]。
本科近日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对1例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历时2超长C PR 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I 病历介绍
患者女性,40岁,咳嗽咯痰5d ,胸部C T 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痰培养抗酸杆菌(+,诊断为肺结核,于2009年2月11日入本院。
患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 E 病史1年余,长期服用甲泼尼龙片。
人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rai n ,呼吸频率(R R 20次/m i n ,血压(B P 112/68I Tl m H m H g(1m g 一
0.133
h
窦性心律;深昏迷,双瞳孔等大,宣径
5
和氧供给,延缓组织尤其是脑细胞损伤。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被简化定义为: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次按压后使胸部充分
回弹,尽量不中断胸外按压[5]。
一般认为
m m ,对光反射消失,两肺闻及湿印音,
18:50查;白细胞计数(W B C 19.3×109/L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4.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l vr 64.5
5850
S ,
s ,
C PR 进行20" 、-30r ai n 未恢复自主心律即可宣告患者死亡,但是超长C PR 又确实能挽回更多患者的生命[1]。
通过本例超长C PR 患者成功的例子我们体会到超长C PR 对部分患者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心肺等重要脏器无明显功能障碍的年轻患者。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超长C PR 也是对参与抢救医师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考验,尤其是当患者心搏骤停发生在夜间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危险,是否应建立全院医师的联合抢救机制值得迸一步探讨。
③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脏器功能恢复。
本例患者在C PR 成功后使用参附
注射液(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加强心
鱼精蛋白副凝试验(一,n 二聚体
m o l /L ,pg /L ,尿素氮(B U N 8.3m
肌酐(C r 213弘m ol /L ,丙氨酸转氨酶
(A L T 464U /L ,天冬氨酸转氨酶(A ST 575U /L ,乳酸脱氨酶(L D H
1573
U /L ,肌酸激酶(C K 117U /L ,肌
钙蛋白I 定性(一,X 线胸片示两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压力控制(PC 模式,吸入氧浓度(F i O z 1.00,呼气末正压(PE E P 为5
(1cm H 20=0.098
cm H 20
kP a ,S p020.9.6,潮
kP a ;意识清,满月脸,无蝶形红
气量(V T 450m l ,并给予胃肠减压、纳洛酮促醒、保护胃黏膜、止血治疗等;23:50患者呼之能睁眼,肢体有活动,疼痛刺激可定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 m ,
斑,两肺呼吸音减低,余无特殊改变,入院诊断:肺结核合并SL E 。
入院后给予抗结核治疗及激素治疗,病情平稳。
3月26日16:00患者突然出现全身发绀,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尿失禁,心率(H R 15~20次/r ai n 。
立即予球囊面罩辅助通气,持续胸外按压,电除颤1次,17:oo 行气管插管,球囊辅助通气,心电监护示心室纤颤(室颤,给予电除颤,短暂恢复窦性心律后再次出现室颤,再次给予电除颤,同时给予胺碘酮注射液静脉注射(静注。
抢救过程中间断给予肾上腺素,静注去甲肾上腺素、甲泼尼龙、碳酸氢钠等,冰帽保护脑细胞,静脉滴注(静滴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持续行胸外按压2个多小时,18:10时患者恢复赛性心律并能维持,H R
m H g ,脉搏血120次/r ai n ,BP 180/110m
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和生大黄(可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使我们看到祖国医学在急症抢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立祥,程显声.应重视超长心肺复苏
[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
(4 :195-196.
对光反射灵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 C S 8分,根据病情变化相应改变呼吸机参数。
3月27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明显恢复,3月28日患者意识清楚,对答正确,反应敏捷,记忆清晰,肢体活动无明显障碍。
2讨论
该患者经过2个多小时的胸外按压最终恢复并维持自主心律,且脑功能于
C PR36
[2]李庆海,武亚峰.中药配合抢救t l , 搏骤
停心肺脑复苏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3 1176.
[3]段高望。
卫枝.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
抢救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2 z1112—1113.
[4]何光辉,付健民。
唐广宁,等.超长心肺
脑复苏成功10例报告[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3:190-191.[5]沈洪,蒋健.中国心肺复苏关注的问题
——回顾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 的修订[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8(4 :193—194.
(收稿日期:2009一05—31
(本文编辑:李银平
h 后恢复良好。
对该例CPR 成
功的临床实践有如下体会:①及早开始C PR 。
文献表明,心搏骤停4r ai n 内开始复苏者约50%可被救活,4~6r ni n 开始
i n 开始复苏者l O %可以救治,6~10m i n 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4%,10m
氧饱和度(S p02 O .90。
18:30时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 C U 治疗,心电监护
m H 示H R 121次/rai n ,B P 160/110m g ,
作者简介;李聱(1978一,男(汉族,湖北省人,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复苏者存活的可能性更小[3。
4]。
因此,应尽量做到早期识别,早期基本C PR ,早期除颤,早期高级C PR 。
②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只有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才能保证一定的组织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