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后鼻孔的上颌窦息肉65例诊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5.35 KB
- 文档页数:2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科普知识什么是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定义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是指生长在上颌窦开口周围的非癌性肿块,通常由慢性炎症引起。
息肉可能会引起鼻塞、流涕等症状。
分类根据形态和生长部位,息肉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单发性和多发性息肉。
不同类型的息肉可能影响治疗方案。
发生机制息肉的形成与鼻腔和上颌窦的慢性炎症、过敏反应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组织增生,从而形成息肉。
为什么会发生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诱因常见的诱因包括过敏、感冒、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会引起鼻腔的慢性炎症。
过敏性鼻炎患者更容易出现此类息肉。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在息肉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建议定期检查。
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增加息肉形成的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发生率。
如何诊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临床表现患者常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疼痛。
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需注意区分。
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诊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主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息肉的大小和位置。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制定手术方案。
内窥镜检查鼻内窥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鼻腔及上颌窦的情况,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此检查可在门诊进行,疼痛感较轻。
如何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药物治疗初期可采用抗生素、类固醇喷雾等药物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通常效果有限,息肉可能复发。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内窥镜下手术切除息肉。
手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生活方式调整提高免疫力、避免过敏源、保持良好的鼻腔卫生等,都是预防息肉复发的重要措施。
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恢复和维持鼻腔健康。
如何预防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定期检查对于有过敏史或反复鼻炎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耳鼻喉科检查。
早期发现息肉可以有效阻止其发展。
改善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空气中过敏原的浓度,有助于减少鼻腔炎症。
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治疗方法,
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应该吃什么药。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鼻腔部分可用圈套器绞住其蒂部拉出,如息肉过大难以从前鼻孔拉出,可在近中鼻道处将茎蒂切断,使后鼻孔大息肉从咽部吐出。
不过事前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息肉坠入喉咽部。
最好在后鼻镜观察下,自口咽部进入鼻咽部,钳住息肉并将其拉出。
单纯切除后鼻孔息肉尚不能避免其复发,必须将其窦内部分一并切除。
常用的方法是传统的柯—陆手术。
该术式能很好地暴露窦腔以保证将息肉的窦内部分完整切除。
Neel(1984)介绍下鼻道上颌窦造口术也能很好地将息肉窦内部分切除。
Ophir等(1987)建议在行上颌窦造口术前若能将下鼻甲前半部切除,则更利于暴露窦腔。
近年来Kamel(1990)采用鼻内窥镜技术经中鼻道上颌窦窦口将息肉的窦内部分完整切除。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手术中皆应同时去除窦内与息肉相联系的病变粘膜,保留健康粘
膜。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怎么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治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s ACP)由Killian于1906年首次报告,是由上颌窦黏膜引起的黏膜息肉样改变,通过上颌窦口或鼻囟门突出上颌窦外,沿中鼻道向后延伸至后鼻孔甚至延伸至鼻咽部,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约占所有人群中鼻息肉患者的4-6%,其中儿童的发病率高达35%,常为单侧鼻腔发病多见,但也有报道双侧的病例。
在Hashem的报道的 48例CP患者中,有8例发生在双侧鼻腔,或在同一鼻窦发生2个CP,认为这一非典型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16.7%,与一般的鼻息肉不同,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有明显的根蒂部,其根蒂部位于上颌窦腔内。
在内镜下可见上颌窦口荔枝样新生物,延伸到后鼻孔。
一、发病机制关于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发病机制:关于后鼻孔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被认可的理论是:由于上颌窦腔内黏膜病变致窦腔内黏膜充血肿胀、囊性变或息肉样变,随着囊肿息肉的逐步增大,在重力的牵引作用下在窦腔开口处渐变成蒂状,黏膜内淋巴管及毛细血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组织进一步水肿及息肉样变,在慢性炎症、理化刺激、过敏因素及其他刺激下进一步加重,逐步形成带蒂的息肉经上颌窦自然开口突入中下鼻道,并延伸到后鼻孔、鼻咽部。
另外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可起源于同侧上颌窦囊肿,其发病机制推测为上颌窦内逐渐增大的上颌窦囊肿最终自上颌窦口膨出到中鼻道并逐渐增大,并逐渐突向后鼻孔,最终形成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还有认为擤鼻、鼻腔冲冼及窦腔吹张等物理因素是将窦腔鼻息肉推向鼻腔的原因,另有作者认为鼻息肉的形成与其说是腺体结构的扩张.还不如说是由于呼吸性上皮水肿肥厚的结果。
目前关于上颌窦后鼻孔的发病机制有一些新的研究发现:Jang等研究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在ACP发病中的作用,发现脂氧合酶途径产物减少可能参与ACP的发病机制。
Sunagawa等人发现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在ACP发病中的作用,Ewing认为 ACP 来源于上颌窦发育过程中在窦口附近形成的黏膜折叠。
内窥镜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疗效分析
丁建军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9(011)005
【摘要】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中鼻甲游离缘,中鼻道内的钩突和筛泡,上颌窦窦口等处。
后鼻孔息肉大多来自上颌窦,以长蒂通过窦口经中鼻道向后悬垂于后鼻孔,常为单侧性和单发性水肿型息肉,常见于成人,偶尔也见于儿童。
自20世纪70年代鼻内镜的出现,于鼻内镜下进行鼻息肉手术摘除,使手术较为彻底,组织损伤较小,出血较少。
本院耳鼻咽喉科于2004年4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6例少年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04-505)
【作者】丁建军
【作者单位】317000,浙江省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体会 [J], 郭艳红;潘焱;郭明坤
2.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15例临床分析 [J], 徐幼;梁艳;梁军;张薇;余小燕;藏丽格;徐浪;黄梦捷
3.鼻内窥镜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10例 [J], 程方祝;李丽;杨家富;任海燕
4.鼻内窥镜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J], 钟志生;许庚;顾平;蒋德澄;周书芳;汪旭;陆良钧
5.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J], 沈斌;韩在文;刘丽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摘除术48例分析作者:姚亮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027-01【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上颌窦内囊肿及息肉摘除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76例上颌窦息肉和囊肿患者按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观察组42例,采用鼻内镜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摘除术;对照组34例,经扩大的自然开口,用上颌窦息肉钳清除窦口可见的息肉、囊肿,对二种手术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治愈34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75.47%;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鼻内镜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摘除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治愈率高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上颌窦内囊肿;息肉;手术【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xillary sinus cysts and endoscopic polypectomy treatment. Methods: 76 cases of hospital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sinus polyps and cysts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their surgery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42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inus cysts and polypectomy; control group of 34 patients, the expansion of natural openings with maxillary sinus polyp forceps remove visible polyps, cysts, surgical methods for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ured 34 patients, improved in 7 cases, the total efficiency 97.62%; the control group cured 20 cases, improved in 6 cases, the total efficiency 75.47%;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Conclusion: Endoscopic sinus cysts and polypectomy is a simple, less invasive, surgical【Key words】endoscopic; maxillary sinus cyst; polyps; surgery上颌窦囊肿是临床的常见疾病,通常分为两种,即黏膜囊肿与黏液囊肿,是由于慢性鼻窦炎因中鼻道窦口的堵塞、腺体内分泌物潴留、变态反应导致浆液潴留膨大而形成黏膜囊肿[1];上颌窦黏膜息肉是慢性上颌窦炎反复发作所致的黏膜高度水肿、增生[2],治疗的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手术。
后鼻孔息肉的类型和内镜手术马凌霄;马有祥【摘要】目的观察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后鼻孔息肉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64例(65侧)后鼻孔息肉中,59例(60侧)息肉来自上颌窦,5例来自蝶窦.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囊肿者41例(42侧),起源于上颌窦息肉的18例.来自蝶窦的后鼻孔息肉中,2例蒂部为囊肿,3例蒂部为息肉.全组后鼻孔息肉蒂部为囊肿者占67.7%,蒂部为息肉者占32.3%.分别于鼻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处理.术后随访5~60个月,平均6.4个月,病变复发率3.1%.结论后鼻孔息肉多来源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其蒂部可为囊肿或息肉.联合下鼻道开窗的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年(卷),期】2015(023)001【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后鼻孔息肉;起源;蒂部性质;鼻内镜手术【作者】马凌霄;马有祥【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 1000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Killian(1906)最先描述了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发病率为0.0012%,占全部鼻息肉的3%~6%[1]。
后鼻孔息肉多见于上颌窦,尚可见于蝶窦、筛窦、额窦及鼻甲等部位[2-4]。
单侧发病为主,罕见双侧发病。
有学者认为后鼻孔息肉窦内的基部为囊肿[5]。
1990年Kamel报道了鼻内镜下通过上颌窦窦口切除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目前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口手术或联合下鼻道开窗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术式[6]。
为探讨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窦内基部的性质、手术方法及疗效。
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现报告如下。
上颌窦内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出血性息肉的临床诊治分析(附3例报道)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因其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相似,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因此,对上颌窦出血性息肉的临床诊治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上颌窦内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出血性息肉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水平,减少误诊率。
三、研究方法
选取近5年内本院确诊的上颌窦内出血性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四、研究内容
1. 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临床信息。
2. 分析上颌窦出血性息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3. 探讨上颌窦内出血性息肉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4. 分析误诊的原因和规避方法。
五、预期成果
1. 分析出上颌窦内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的出血性息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
2. 传达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和疗效。
3. 提供误诊规避方法,减少不必要手术切除,降低治疗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鼻内镜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摘除术45例分析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囊肿及息肉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对2004~2007年收住我院的上颌窦囊肿及息肉45例进行鼻内镜手术,30例为经下鼻道开窗囊肿摘除,9例为经上颌窦窦口开窗行囊肿摘除。
经口尖牙窝单进路4例,经尖牙窝及下鼻道双进路2例。
结果:45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未见复发。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效果可靠,损伤小,治愈率高。
标签: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息内摘除现将45例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2007年本院收治的上颌窦囊肿及息肉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3.8岁。
病史4个月~6年。
有头痛者26例,患侧鼻腔流黄水者22例,伴慢性鼻炎者10例,伴慢性鼻窦炎7例,伴鼻中隔偏曲者4例。
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确诊。
囊肿及息肉位于底壁20侧,位于外壁14侧,内壁者10侧,位于前壁1侧。
1.2手术方法采用4 mm鼻内镜,配套0°、30°带有鼻内镜管的鼻窦钳,横截面长径6 mm,其中30°鼻窦钳头的伸长度可在2~4 cm间调节;全部患者均局麻下进行手术。
1.2.1经下鼻道开窗进路适用于囊肿位于上颌窦内壁者,经下鼻道开窗更易摘除。
将混有少许1∶1 000肾上腺素的1%地卡因棉片置于患侧鼻腔下鼻道内,表面麻醉2次。
若下鼻道狭窄者可将下鼻甲前端向内上骨折,术后复位。
以带套管的上颌窦穿刺器在位于距下鼻道前端1.0 cm处穿刺进入上颌窦内,拔出穿刺管芯,经穿刺套管分别插入各种适当角度的鼻内镜,观察上颌窦内囊肿的大小和位置,拔出套管,在鼻内镜下用反向咬骨钳扩大下鼻道钻孔约1.0 cm×1.0 cm,在内镜下选用适当的手术器械将病变清除干净。
1.2.2 经口尖牙窝开窗进路单进路适用于单纯上颌窦囊肿。
在同侧唇龈沟,切开1个1.0~1.5 cm切口,剥离黏骨膜,暴露尖牙窝,用环形凿凿开1个5~7 mm的圆形窗口,导入4 mm鼻内镜,仔细观察囊肿的方位,内侧壁、下壁、后外侧壁囊肿一般选择携带有30°鼻内镜的鼻窦钳,调节鼻窦钳头部的伸长度,使钳头到达囊肿部位,在鼻内镜监视下直接钳取囊壁,吸引器吸净钳取物,若该30°鼻窦钳不能到达的部位,则选择45°、90°弯筛窦钳或刮匙。
鼻内镜下上颌窦后鼻孔巨大息肉摘除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
它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
鼻息肉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窦复合体和筛窦。
高度水肿的鼻粘膜优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病史长,息肉体积大。
可引起鼻外形改变,鼻梁增宽扁平,两侧鼻背隆起,即所谓“蛙形鼻”,鼻息肉若突出前鼻孔,因受空气、尘埃刺激,前鼻孔处息肉表面呈淡红色,在鼻腔内可见息肉为圆形,表面光滑,质软,灰白色囊性肿物,其蒂部在中鼻道内,Johansen等(1993)提出描述鼻息肉大小的记分方法:息肉体积小,仅引起轻度鼻塞,未达到下鼻甲上缘者记1分:引起较明显的鼻塞,息肉大小位于下鼻甲上下缘之间这记2分:引起鼻腔完全阻塞,鼻息肉前端已达下鼻甲下缘者记3分。
少数巨大息肉尚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息肉,可借助其机械性挤压破坏鼻窦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如Kaufman等(1989)报告一例鼻息肉充满鼻腔,并通过蝶窦进入颅内脑下垂体窝和脑底池,也侵犯眼眶,同时压迫海绵窦,患者表现为眼肌麻痹,眼球突出和视野损失。
由于鼻黏膜是整个呼吸道黏膜的一部分,而且鼻与气道之间存在鼻肺反射,故鼻黏膜病变可借助某种机制与呼吸道其他疾病相关联。
支气管哮喘大量临床资料统计发现,鼻息肉患者有较高哮喘发病率,Moleney等(1997)综合文献发病率为2.9%~72%,而哮喘患者有鼻息肉者为23%~42%。
Robison(1962)在研究中发现,用气囊压迫上颌窦粘膜可诱发哮喘发作,故认为鼻肺反射参与这一机制,二者组织学改变类似,均为粘膜水肿和嗜酸细胞浸润。
呼吸道黏膜先天性异常这类疾病包括囊性纤维化和不动纤毛综合征,其中囊性纤维化患者并发鼻息肉者较多,儿童患者息肉发病率为7%~28%。
高血压病 Granstrom(1990)调查了224名鼻息肉患者,发现其中78名(34.7%)患有高血压,这类患者鼻息肉病史均在10年以上,该氏认为,就像睡眠呼吸困难综合征一样,鼻息肉引起的长期鼻塞可促发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