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谷疸病的认识改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谷疸名词解释
谷疸是一个医学术语,指的是位于腹部深处的胰腺导管被阻塞,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流入小肠,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常见的谷疸原因包括结石、炎症、肿瘤等。
谷疸的症状包括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谷疸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感染等。
谷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问题。
手术治疗包括胆管结石手术、胰头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康复,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谷疸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饮食调整、体育锻炼、定期体检等。
饮食调整方面,建议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高脂、高糖、高盐等食物的摄入量。
体育锻炼方面,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心肺功能。
定期体检方面,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谷子病虫害原因及防治技术
1. 病原菌感染:谷子种植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病原菌感染,如灰霉病、纹枯病、稈
秆腐烂病等。
这些病原菌会侵入植株,通过破坏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叶片凋萎、苗势减弱、产量下降等。
2. 病毒感染:谷子也会受到各种病毒感染,如谷子花叶病毒、谷子迟缓病毒等。
病
毒感染会导致谷子植株的叶片变黄、发育不良,甚至死亡。
3. 虫害侵袭:谷子生长期间,会受到一些昆虫的侵害,如谷螟、尺蠖等。
这些昆虫
会以植株叶片和茎部为食,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严重减少。
针对谷子的病虫害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来减轻其危害:
1. 合理选种: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植株的抵抗力。
2. 种植间作:谷子的间作配套作物,如大豆、花生等,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
生。
3. 土壤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改良土壤质量,提高植株
的抵抗力。
4.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和植物的需求,进行适当施肥,提高植株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增强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5. 早期防治:在谷子生长初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采取化学及生物防治手段
进行喷药或施用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和侵害。
6. 生物防治:利用益生菌、杀虫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提高谷子的品质和安全性。
7. 病虫害监测:定期对田间谷子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了解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
措施进行防治。
谷子的病虫害是谷子种植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谷子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不良影响。
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保障谷子的产量和质量。
黄疸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黄疸一、概述1.黄疸的定义黄疽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睛发黄最为突出。
黄疸在古代亦称黄瘅,由于疸与瘅通,故其义相同。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
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夹毒、内陷心营之候。
2.黄疸的源流《内经》即有关于黄疽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疽分为黄疸、谷疸、酒疽、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疽的重要方剂。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阴黄证》除论述了黄疽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施治加以系统化。
《景岳全书·黄疸》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疽)对黄疽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3。
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各种有害因素致使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黄疽、皮肤瘙痒、脂肪泻等,诊断时首先确定胆汁淤积的存在,临床生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胆囊炎:见胁痛。
二、病因病机1.黄痘的常见病因(1)感受时邪疫毒时时邪疫毒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若疫毒重者,其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严重现象,称为急黄。
(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淫肌肤而发黄。
(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亏损,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汁外溢。
金匮要略59:黄疸、谷疸、女劳疸。
“概要:黄疸(鲜黄、暗黄),黄疸的内因与外因(均为脾湿太盛),谷疸(内因黄疸,肾阳上行胃快脾缓,为浊水下行小便浓稠),女劳疸(胃气伤,手足热微汗小便不能控暮发,重病)。
”01—第十五章黄疸病并治黄疸,即黄色的病,黄汗非黄色病(不流汗时不黄)。
黄分两种:•(1)阳黄:鲜黄,橘子一样的鲜亮,好治,十天。
•(2)阴黄:黑黑暗暗的,难治。
02—条辨一: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为满。
寸口为阳。
两种黄疸的成因:外来和内发,但都是胃过快、脾过慢,湿积在脾,脾会肿,顶到胆,胆汁逆流入肝,再跑到全身。
外因:脉浮有表证,正常人表证中风用桂枝汤即愈,有湿积累的人与风邪束表则黄。
•(1)脑力劳动者,空调房工作者,养尊处优的人,若出汗没透发,容易积湿在身体里。
平时有湿,要通过按蹻、呼吸吐纳、练功等方法,把湿排掉。
•(2)湿一两天没影响,常年累积则发生影响。
•(3)水饮长时间不排出去就会变成湿。
•(4)风邪只是诱因,身体湿很盛的人,受表风而发黄疸。
•(5)湿盛脾大压迫胆,胆汁回逆而发黄。
内因:脾湿太盛,脾土克肾。
•(1)脾病(包括胰),引起腹水,土克水(肾),故没有小便。
(肝病引起的腹水,木克土,还会有小便,但量不大)小便可判断脾病还是肝病引起的腹水。
•(2)脾湿压制肾阴,则肾阳上逆。
正常情况下,肾阳的作用:一方面肾阳到膀胱,湿尿液变热,小肠使尿气化;另一方面,肾阳支援胃,让胃蠕动,否则不能纳谷,若蠕动慢吃东西就会吐(尿毒症会吐)。
•(3)肾阳上逆,会头眩晕很重(冲到头部)。
•(4)此条辨中肾病没那么严重,仅脾湿影响到肾,肾阳让胃加速,脾速度慢,不平衡,产生黄。
内因、外因都是脾湿太盛。
脾湿产生的原因•(1)脾主思,思念、担忧过甚会伤脾,积累湿。
•(2)久坐,电脑前工作者,不运动,会伤脾,积累湿。
刍议仲景所论之谷疸病
郭玮;陈国权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2006(21)1
【总页数】2页(P2-3)
【关键词】张仲景;谷疽;《金匮要略》;因机证治
【作者】郭玮;陈国权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2003级;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仲景水气病诊治特色刍议 [J], 魏冬;梅尹钢
2.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 [J], 何乃举;季清华;谭长涛;邵爱华;张丽萍;李明松;朴武军;蔡文举
3.仲景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肾脏病治疗 [J], 沈峥嵘;沈庆法
4.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J], 朱宝琛;师帅;张菀桐
5.张仲景从饮食变化认识谷疸病的临证思辨特点 [J], 茹立良;权玉俊;刘贤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疸名词解释》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个有点特别的名词——五疸。
“五疸”呀,是中医里的一个说法。
那什么是五疸呢?简单来说,就是五种和黄疸有关的病症。
比如说,有一种叫“谷疸”。
想象一下,有个人特别喜欢大吃大喝,尤其是吃很多油腻的、不好消化的食物。
时间长了,他的身体就出问题啦,皮肤和眼睛开始发黄,这可能就是谷疸。
再比如“酒疸”。
有个叔叔特别爱喝酒,几乎每天都要喝好多。
慢慢地,他的脸色变得黄黄的,这就可能是得了酒疸。
还有“女劳疸”。
假如有个阿姨,工作特别辛苦,每天都很累,回到家还要做很多家务,休息不好。
长此以往,她也出现了黄疸的症状,这也许就是女劳疸。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总是不注意饮食,经常暴饮暴食。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皮肤变黄了,眼睛也黄了,而且还觉得浑身没力气。
他很害怕,赶紧去看医生。
医生告诉他,这是得了谷疸,是因为他不好好吃饭造成的。
从那以后,这个年轻人就改掉了坏的饮食习惯,慢慢地身体就好起来了。
“黑疸”也是五疸中的一种。
比如说,有个人生病后没有好好治疗,拖了很长时间,结果黄疸变得更严重了,皮肤都发黑了,这可能就是黑疸。
最后还有“黄汗疸”。
如果有人出了很多汗,但是汗水的颜色不正常,是黄色的,同时也有黄疸的症状,那就可能是黄汗疸。
同学们,虽然五疸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酗酒、注意休息,就能减少得这些病的风险。
假设一个同学总是熬夜玩手机,不好好睡觉,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说不定就容易生病。
所以呀,大家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地成长。
好啦,今天关于“五疸名词解释”就讲到这里,希望同学们对这个名词有了初步的认识!。
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民间老中医蔡长福诊治“谷疸病”与“胰腺病”的临床经验何乃举 1 季清华 2 谭长涛 3 邵爱华 1 张丽萍 1 李明松 4 朴武军 1 蔡文举1 阐述野谷疸病冶与野胰腺病冶的原理谷疸病、胰腺病发病很快,死亡率高,慢者几个月,爆发不过几个小时。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篇说过,此病爆发以十八天为界,十日不见好此病难治,仲景没有说不治。
特别当今,胰腺病都是太多贻误而死。
胰腺病不能用汗药、热药、补药。
此病医不能误,医误者必死,医误者用药不当。
谷为湿热之病,错用发汗药、错用热药,这就是医误而死。
因为谷疸病是温热之病,热入血室,所以不能误汗,不能误用热药。
当初治过一个患者,就是黄疸之病,患者听人说附子干姜鹿茸能把这病治好,自己买药服用,吃过后腹胀如鼓,茶水不进,二便不通,活活的胀死。
常言道,人参害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不是名贵药就能治大病,看你可否对症。
有些病人道听途说,认为有病就要补,以为病可以补好,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因为谷疸病是湿热之病,就怕大补之药,用药和吃饭是一样,过用食物来补,也是个错误。
鱼生热,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
热病不能补,食物清淡最好。
胰腺病不能手术、放疗、化疗。
此病时间不能耽误,时间就是生命。
误了时间就是误了病情,到处求医找权威,相信科学去检查,这就是人为的耽误。
当你找到良医时,病就已经危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虽说良医治大病,是否患者有天命?此病不能手术,不能放疗化疗。
手术后放疗化疗百无一生,临死最惨。
据了解,胰腺癌临死前比受酷刑还要痛苦,剧烈疼痛或感染等会导致严重休克和精神崩溃,因无法正常进食,患者将极度消瘦,如果胰腺癌转移,将面临黄疸、腹水、脾肿大,肝衰竭,死亡率居高不下,惨不忍睹。
这种病人死的太惨了。
为什么胰腺病,发病这么危险,这么快速,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三阳热过盛,二、三阴太虚太寒仲景黄疸篇:“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研究背景胆囊疾病是指胆囊的发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胆囊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
然而,目前对于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不足之处,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胆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人们对胆囊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降低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 饮食习惯:通过对不同饮食习惯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饮食,如高脂饮食、高胆固醇饮食等,对胆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而探讨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改变对于胆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2. 生活方式:通过对生活习惯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不同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抽烟、酗酒等,对胆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而探讨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胆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3. 遗传因素:通过对家族遗传史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家族遗传因素与胆囊疾病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遗传因素对胆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对胆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4. 其他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其他身体状况、药物使用、环境和心理因素对胆囊疾病的影响,以全面解析胆囊疾病的复杂形成机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多个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等。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收集临床病例并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与胆囊疾病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对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胆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提高公众对胆囊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胆囊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3. 为胆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促进胆囊疾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倪海厦《伤寒论》二一一:一般来说...
二一一:「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是肠胃的问题,脉迟,就是胃虚掉了,若脉数,照理说就是里面发炎了,或肠里面堵到了,如果脉数,问有没有大便?答曰:有而且下利,就是他有虚热。
食难用饱,吃一点就饱了,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造成这些现象大部份的原因是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不够,使肠胃的消化不是很好,肠胃就虚寒掉了。
饱则微烦,胃里面的东西不能消化,吃下去的东西撑在胃里面,人会感觉到微烦。
为什么会头眩?人吃东西后,营养第一供应到脑部,现在胃虚寒掉了,食物不能消化,没有营养供应头部,就会有缺血的现象,所以会头昏。
消化系统不正常的时候,小便也会不正常,必小便难,这不正常不见得是量多量少,可能次数多量少,或小便小几滴出来。
消化不好,因为脾脏功能不好,湿会越来越盛,湿是往下的。
一般来说湿会往下停在下焦,造成腹满,如果湿太多堵到了,小便自然
会减少,如果小便很正常,代表湿有管道排掉,造成虚寒的原因就是里面湿太盛了,湿气太重了,湿堵在里面就全身发黄,就是「谷疸」。
因为消化系统里面有肝、脾、胆的分泌液进来消化,现在肝脏和脾脏的功能都不好,脾主湿,湿就会越来越盛,功能不好的时候就是肿起来。
虽下之腹满,攻下了就应该不会腹满,这腹满是脾脏的肿大,是湿堵在里面,脉会变得很缓,如果有这类肿的现象、病人一定会发黄,甚至可说发黄的病人必是中湿的。
何谓谷疸?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1(000)B12
【摘要】答:谷疸为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故名谷疸。
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腹满,胃中不适,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可参考《金匮·黄
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第二条、第三条、第十三条。
【总页数】1页(P5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10.5
【相关文献】
1.何谓悬饮证?其主要证状和病理是什么?如何治疗? [J],
2.何谓酒疸?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J],
3.何谓女劳疸?其主要症状是什么? [J],
4.引起肺气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主要症状与体征有哪些? [J],
5.何谓免疫应答?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董疸,你要知道些什么?作者:王靖宜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4期1、什么是黄疸?“黄疸”,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儿科病,但成人董疸更加不可忽视。
我们都矢口道,胆囊中有胆汁,可以帮助消化吸收脂类食物和维生素,而胆红素的存在使胆汁呈现为黄绿色。
当胆红素代谢异常时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黄疸。
经常遇到有患者晨起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眼白的部分发黄,这时就要引起重视了。
当然,也有不被察觉的董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数量在17.1~34.2 μmol/L之间,称为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 μmol/L时,通常就能在患者身上寻到“蛛丝马迹”了,此时称为显性黄疸。
黄疸的产生可以是肝脏、血液、胆囊一系列病变导致。
2、黄疸怎么来的?临床上将黄疸分为三种类型: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分别对应不同的病因。
梗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胆汁排出障碍引起的。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经由胆管排入十二指肠,在此过程中,如发生胆道堵塞或狭窄,胆汁排出受阻,使得胆道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胆汁逆流入血导致结合胆红素增多,从而引起董疸。
所以,任何阻塞胆道的病因都能引起梗阻性黄疸,如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肿瘤压迫胆管(胆管癌、胰头癌)、肝癌栓子、蛔虫阻塞或术后炎症造成的狭窄等。
此类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发黄、尿色深黄、大便颜色发白呈“白陶土色”。
肝细胞性黄疸,是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的。
血液中的红细胞是有生命周期的,当它们凋亡时红细胞破裂,胆红素进入外周血,肝细胞负责将它们摄取、转化,使血液中的胆红素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肝脏的病变使胆红素被吸收过滤的效率减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上升,造成了皮肤的黄染。
这类患者会存在皮肤、黏膜黄色及疾病本身带来的食欲减退、乏力、腹痛、出血倾向等。
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癌、药物性肝损伤等。
溶血性黄疸,是由血液系统疾病引发的一种以轻度黄疸为临床变现的疾病,急性发作时还伴随着发热、头痛、贫血、脾大及浓茶或酱油色尿等一系列症状。
金匮要略改错题改错题1.《金匮要略》中大黄牡丹汤用治肺痈。
《金匮要略》中以六经为辩证核心。
改错题1.腠者,是脏腑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肝病虚实当异治,肝虚者,宜补肝顾脾;肝实者,只宜泻肝.3.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腑;浮者在后,其病在脏.4.譬如浸淫疮,从四肢流来入口者,可治;从口起流向四肢者,不可治。
5.“五脏病各有所喜,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改错题1.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坚。
2.麻杏苡仁汤证见“发热,日晡所剧”的病机是阴虚发热。
3.防己黄芪汤的主要作用是益气散邪。
4.桂枝附子汤是由桂枝汤加附子组成。
5.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栝萎桂枝汤为主。
6.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风痹。
7.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水。
改错题1.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3.百合病,服用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当如漆”,是因有远血产生。
4.百合病不愈,又出现口渴的机理是实热壅盛。
5.“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治疗当停用百合地黄汤,而单独用百合洗方。
6.百合病“变发热者”的机理是气郁发热。
7.狐病,蚀于喉为狐,蚀于阴为。
8.阳毒之为病,以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9.阴毒之为病,以升麻鳖甲汤主之。
10.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11.据原文,狐病“蚀于上部”者,甘草泻心汤主之;“未成脓”者,赤豆当归散主之。
12.据原文,狐病“蚀于上部则咽干,甘草泻心汤主之。
”13.阴毒与阳毒两者主症都可见咽喉痛、唾脓血。
14.阴毒与阳毒虽病因不同,但病位均在血脉,故治疗只须一方加减。
改错题1.疟脉自弦是指疟病的脉象只见弦脉。
2.疟脉弦迟者可下之。
3.“温疟者,其脉如平”,此处“脉如平”是指脉不浮不沉。
4.温疟、瘅疟均属疟病热盛证,不同的是:温疟表里皆热,瘅疟里热兼有表寒。
5.瘅疟“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心”指少阴心脏,“分肉”指少阳腠理。
农业研究农家参谋-71-NONG JIA CAN MOU浅析谷子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孙云云(山西省兴县农业农村局,山西吕梁,033600)【摘 要】谷子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作物,它具有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稳产性强等特点,也是吕梁市兴县重点发展的农作物,本文主要介绍吕梁市兴县的谷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的症状,并且提出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谷子;病虫害;症状;防治措施中国谷子的生产量在世界遥遥领先,在我国的分布位置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分布地理环境的因素,气候变化的差异很大,导致谷子的病虫害种类繁多,影响范围广,降低谷子的产量与质量,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1 谷子病害发生危害特点1.1 谷子白发病谷子白发病是谷子在生产中主要的病害,表现的症状在幼苗时期,幼苗被害之后谷子的叶面会变成黄色,比较严重的白发病,幼苗甚至会死亡,在抽穗前期,生病的谷子叶片会变成黄绿色,稍微是肥厚和带一点卷的,叶子的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叶子的背面有时候会出现灰白色的霉菌,简称灰背,导致谷子没有办法抽穗或者会出现穗变短的情况。
1.2 谷子叶斑病谷子叶斑病主要的为害部位是叶片,在生病后叶斑成椭圆形,叶片的中间部位成灰褐色,边缘为褐色或者是红褐色,在后期的病斑上会有许多小黑粒点的产生,那个小黑粒点便就是病原菌分生的孢子器,病原菌在冬季主要靠着病植物上的分生孢子器,到了来年的春天这些分生的孢子会借着风雨进行传播蔓延,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侵染或者是在侵染,主要发病是在多雨的时候还有是缺失肥力的时候[1]。
1.3 谷子谷瘟病谷瘟病属于真菌病害类型,谷子的全株都会受到感染,谷瘟病在谷子的生长各个阶段都有可能被病原菌入侵,分别会有苗瘟、叶瘟、节瘟、谷粒瘟和穗颈瘟病状出现,在幼苗时期,叶片与叶鞘上形成褐色的小病斑,当受感染严重的时候,叶片会变成枯黄色,一般叶瘟的发生时间为七月的中旬,叶子的表面慢慢的也会产生梭形、椭圆形的病斑,这些病斑的中部都为灰白色,边缘略有紫褐的颜色,病斑的两边会出现一条紫褐色的坏死线,在气候高湿的时候,病斑表面会有灰色的霉状物,在严重的时候,病斑会越来越多,相互之间汇合,最终导致叶片枯死,在抽穗之后,容易发生节瘟,谷子的茎叶会有凹进去的褐色病斑,慢慢扩大到可以围绕谷子一圈的时候,谷子便会枯死,谷子上面的穗成灰白色、青灰色,谷粒不结实、干瘪。
基于现代与传统医学双角度对黄疸的认识【摘要】本文将从传统祖国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对于黄疸病发的原因、机制及治疗原则进行一番解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病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
【关键词】黄疸;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 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48- 01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传统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以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的导致肝胆疏泄失司或因湿邪迫使脾色外漏而导致的发黄。
现代医学中,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时则为显性黄疸。
1 传统医学中对于黄疸的病机、病因与辩证论治1.1 黄疸的病机黄疸的外有湿、热、寒、疫毒、气滞、血瘀等,内有饮食劳倦、病后体虚等病理因素导致患者发生以湿邪为病发关键的从而导致黄疸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上述各种病理因素下,湿邪外受、内生,壅阻中焦,脾胃失运,肝气郁滞,疏泄不利,导致胆汁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从而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治病证,或因脾五行属土,在五色中为黄色,其功能运化水谷,主四肢,湿邪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色。
1.2 黄疸的病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病后续发三类1.2.1外感则是由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此类病势急,传染性强。
《诸病源候论急黄候》指出“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
1.2.2 内伤则是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及劳倦所致。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着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而发[1],《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说:“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为谷疸”。
历代关于对黄疸的认识关于黄疸的认识颇有渊源,早在《内经》即有黄疸之名及其病因的论述。
在《内经》中,与黄疸有关的脏腑、经脉虽涉及脾、胃、大肠、小肠、心包、肾、膀胱等,却独无肝、胆,而最为密切者则是脾胃。
如《素问·风论》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则为热中而目黄。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疸,腹中热,烦心出黄。
”医圣张仲景则将这一认识进一步具体化,《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开宗明义即指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以黄,瘀热以行……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
”仲景论述黄疸的条文虽多,但其认为黄疸的病位在脾胃,却是了无疑义的。
汉代以降以至唐宋,黄疸从脾胃论治,成为医家的一贯认识和主张。
如《诸病源候论》云:“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毒所加,故突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
”《千金要方》云黄疸“由暴得热以冷水洗之,热因留胃中”,谷疸“由大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
至宋代,上述认识更加深化。
以三部重要方书为例,《太平圣惠方》云:“急黄者,由脾胃有热,谷气郁蒸。
”“内黄者,由热毒之气,在于脾胃,与谷气相抟。
”“劳黄者,由脾脏中风,风与热相抟。
”“黄汗……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
”《圣济总录》更云:“疸病正有五种……证状虽异,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抟,热气郁蒸,所以发黄为疸。
”《重订严氏济生方》复曰:“黄汗……由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浴……黄疸……由酒食过度,脏腑热极,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抟……谷疸……由大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酒疸……由饮酒多,进谷少,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所致也。
”有明以来,医界对黄疸病位的认识有所变化,发端者是大医学家张景岳。
他说道:“黄疸一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曰阴黄,曰阳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
论“谷病”与“胰腺病”的临床意义季清华;何乃举;谭长涛;邵爱华;张丽萍;李明松;朴武军;蔡文举【摘要】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谷病两千多年了,没有医家完美地注解“谷”病与胰腺病的来龙去脉,也是脏腑学的一大漏笔,蔡氏经方四代人共同努力,在临床诊治中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论述了谷与胰腺的生理病理,填补“谷”脏,阐述了中医传统五脏为六脏的理论学说,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活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4【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蔡氏经方;谷病;胰腺病;学术争鸣【作者】季清华;何乃举;谭长涛;邵爱华;张丽萍;李明松;朴武军;蔡文举【作者单位】汪清县东光镇卫生院门诊科,吉林汪清133217;汪清县中医医院内科,吉林汪清133200;汪清县仁和中医诊所内科,吉林汪清133200;汪清县中医医院内科,吉林汪清133200;汪清县中医医院内科,吉林汪清133200;汪清县中医医院内科,吉林汪清133200;汪清县中医医院内科,吉林汪清133200;马鞍山市江南蔡氏经方医馆门诊内科,安徽马鞍山243000【正文语种】中文对于“谷病”的认识,学术尚无定论。
本刊选编此文,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经典的探究热情,至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刊学术意见,本刊亦不做任何评判。
希望大家争鸣讨论。
——编者中医有五脏六腑,肝胆相照,脾胃相连,肺与大肠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天地学十二生肖与脏腑对应,此处缺一脏一腑,这一脏一腑是什么?这是多年来的第一个困惑;困惑二:有人说三焦对应心包,三焦到底是哪个器官?困惑三:胰腺到底是什么?这是在临床学习中思考最多,下功夫最多的问题。
胰腺的西医解剖,胰腺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为一长条状腺体。
其右侧端为胰头部分,被十二指肠紧紧环抱,后面与胆总管和下腔静脉相邻。
胰颈为头、体之间的部分,其前上方为十二指肠上部和幽门,其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门静脉。
姓名:杨敏
班级:中西临床11202
学号:201207464
课程:《金匮要略》
浅谈对谷疸病的认识
【摘要】谷疸是黄疸病中的一种,分为“湿热发黄”和“寒湿发黄”两类,胃中有热,胃热消渴善饥;脾有寒,脾寒失健运功能,食入胀满而湿生,脾湿胃热相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与肝胆、胰腺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Abstract】Cereals jaundice is a pype of jaundice, divided into “hot and humid yellow”and “cold and humid yellow”categories, stomach heat, easily digested food; the spleen cold, cold spleen lost movement function, Ingestion fullness and wet, wet spleen and stomach hot knot each other to form a cereals jaundice.Modern medicine consider jaundic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liver and gallbladder, pancreas diseases。
【关键词】谷疸发黄寒湿湿热肝胆胰腺【Keywords】cereals jaundice cold and humid yellow
yellow hot and humid yellow
liver and gallbladder pancreas
谷疸,顾名思义,是因“谷”所致,说明谷疸的发病与饮食所伤有很大关系。
“疸”在《说文解字》中释曰: “疸,黄病也。
”黄为土之色,土病则能见之,土属脾。
《内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下输膀胱”,谷气入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皆依赖脾的运化。
清代刘国光言:“黄疸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
”可见谷疸发病的根本病因就是湿。
《金匮要略衍义》云: “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三者皆内应脾胃。
”而脾为太阴湿土,湿内应于脾,故谷疸的病位主要在脾。
饮食不节加之劳倦内伤,脾胃虚弱,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影响脾胃的功能波及血分而成。
清代以后的医家偏重认为谷疸发病是由于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故谷疸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其发生还与肝胆有密切的关系。
发病与否关键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金匮要略》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来概括黄疸病的总病机,而谷疸为黄疸病的一种,所以谷疸的发病亦不离“瘀”病,邪不入血分则不能发黄。
阳明病腹满,证属阳明实热者,下之必满除病解。
而腹满下之如故,脉迟者,“阴被其寒”,这是太阴脾寒湿证。
脾为寒湿所困,不能消化谷食,所以腹胀更甚(应该是按之柔软,与实热拒按者不同);饱食之后,则气滞不化,发生烦闷症状;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又可见头眩;寒湿下注,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不利。
脉迟无力,舌淡胖,皆虚寒的表现。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
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侯脾胃,脉数是胃中有热,胃热则消谷善饥;趺阳脉紧主脾有寒,脾寒则失去键运功能,故食后感觉胀满;满则生湿,于是脾湿胃热相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由于湿热交蒸,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但并非表证;湿热内蕴,脾胃运化失常,则不欲食。
勉强进食,食入不化,反助湿生热,湿热上冲,故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由于湿热内蕴,淫于肌肤,发为黄疸,往往有一个郁蒸过程,故说“久久发黄为谷疸”。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肺气。
肺气宣扬,外发皮毛而为汗,内渗膀胱而为溺。
汗溺输泄,土不伤湿,而木气发达,则疸病不作。
阳衰土湿,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遏,阻滞脾土,木气遏陷,土木郁蒸,则病黄疸。
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脾陷则大便滑溏,胃逆则上脘痞闷。
浊气熏蒸,恶心欲吐医学教育网|搜索整理,恶闻谷气。
食则中气愈郁,头眩心烦。
此当扩清其菀陈,除旧而布新也。
仲景在黄疸病机中只言脾,并未提及肝胆,但我们当读于无字处而明晓之,仲景有“见肝之病,只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明训,也当知脾病及肝之理。
如黄元御日“黄疸者,土湿而木郁”。
故黄疸有脾病,自然也及肝胆,仲景略之也。
”黄疸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因为湿,与脾胃、肝胆关系都很密切。
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认为阳黄是湿热交结的结果,但湿热一是到人的肝胆,二是到人的脾胃。
有解剖研究发现胆管壁内并无产生蠕动的肌层及可能的结构基
础,推测胆管在胆汁流动中的变形可能是被动的,且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常同时伴有胆道与胃肠道运动的异常。
实验研究显示结扎胆总管后靛氰绿通过肝细胞膜转运至肝细胞内,在肝细胞内的滞留以及自肝细胞向胆管的转运等过程均出现损害。
现在医学已经证实人体内存在一个胰腺,这一点我们古人是论述比较少的。
现代医学认为认为《金匮》里“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这个谷疸就是胰腺,这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胰腺的位置在十二指肠小弯处,开口于十二指肠,胆管又从开口处经过,所以胰腺的热病会导致肝胆气机的不降,这就是肝胆热病的根源。
肝胆气要往下降,但胰腺已经水肿,炎症了,胆气怎么往下降?胆汁的排泄也不正常,这是一种长期携带的状态。
未必在检查的时候能明显的发现胰腺有炎症水肿,通过对《金匮要略》的深入思考,以解剖位置来说,胆管开口离胰腺最近,他把守胆管往下,往十二指肠输入的一个关口,肝胆疾病,胰腺疾病,十二指肠的疾病,都可以找到他的来源。
另外像肝硬化,胰腺结石,胆结石,各种肝炎,肝癌,胰腺癌,十二指肠等的一些疾病,在人体中焦的这个位置,这一点对提高我们整个中医学的认识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范永生,姜德友.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 武刚.谷疸病研究思路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
[3] 邢玉瑞.黄疸病致病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