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患者心电图的临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心电图分析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心电图检查以及分析总结。
结果心电图检查异常35例(74.5%)。
心电图表现为6类,主要包括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T波高尖、低电压、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分别占比25.5%、40.4%、17.0%、8.5%、4.3%、2.1%、2.1%。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和ST-T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心电图检查异常患者复查时,窦性心动过速表现消失19例,ST-T改变恢复正常4例,T波高尖、低电压、房室传导阻均消失,房性期前收缩未改变。
结论心电图改变可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标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电图;病情评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源于高酮血症、高血糖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改变所致,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大脑、心肌、肾脏损伤,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1-2]。
研究中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提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程度,提高后续治疗有效性,本研究中以47例患者为例,主要探讨心电图分析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3.2±5.1)岁;病程5天~6个月,平均病程(3.3±1.4)个月;合并症:高血压18例,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15例,初高中28例,小学及文盲4例;职业:农民工17例,企业职员20例,清洁工6例,退休人员4例。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排除神经系统障碍、急性心肌梗死、全身免疫系统等疾病。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临床意义罗文【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进入本院的8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依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ST-T段压低,对照组:非ST-T段压低,每组44例患者.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95.45%,阴性率为4.55%,对照组阳性率为54.54%,阴性率为45.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冠心病诊断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50.00%,准确指数为84.09%.结论应用常规心电图ST-T段改变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价值比较高,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故方案值得进一步采纳.【期刊名称】《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8(007)003【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糖尿病;冠心病;心电图;ST-T改变【作者】罗文【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科,广东广州 510925【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是一种公认的终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为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及早预测冠心病的发生,达到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1]。
本组实验选取8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进一步预测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发生影响,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将其依据心电图检查结果随机分组,观察组44例为ST-T段压低,其中女性19例(43.18%),男性25例(56.82%),患者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62.34±0.27)岁,糖尿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11年,平均(6.27±0.31)年,对照组44例为非ST-T段压低,其中女性18例(40.91%),男性26例(59.09%),患者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63.04±0.35)岁,糖尿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6.32±0.42)年,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如糖尿病病程、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心电图ST-T改变与其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类高危人群,他们往往伴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其中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心电图(ECG)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其中ST段和T波的改变是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本文将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启发。
1.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等。
这些风险因素可以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同时也会对心电图产生影响。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中,ST段和T波的改变是比较常见的。
ST段的水平和斜面下降、T波倒置等改变都可能反映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的存在,这些改变通常被认为是冠心病的诊断指标之一。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发生率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些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一项横断面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大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冠心病发生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心电图ST段的改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ST段的改变越明显,冠心病的发生率越高。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心电图ST-T改变,从而及早预警可能存在的冠心病风险。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者,应加强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包括进一步进行心脏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及加强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控制,例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抽烟、肥胖等。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的观察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进行冠心病风险的预测和干预。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探讨不同类型ST-T改变与冠心病风险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干预策略对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分析和治疗建议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而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超过1亿。
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控制外,还需要关注其他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论文将重点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分析和治疗建议。
一、糖尿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本身的代谢紊乱和心血管并发症所致。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心律失常、ST段改变、心室肥大等。
以下将重点介绍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两种情况。
1. 心律失常: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室上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
其中,窦性心律不齐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且与糖尿病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电解质平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除了控制血糖水平外,还应进一步评估神经、电解质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治疗。
2. ST段改变:ST段改变是糖尿病患者心电图中常见的异常表现,主要有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
常见的ST段抬高型心电图异常是心肌梗死,而ST段压低型心电图异常则可能与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等心血管并发症有关。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出现提示心肌损伤或缺血,这对糖尿病患者是一种重要的预警信号。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ST段改变的情况,应密切监测心功能、血液循环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进行必要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
二、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治疗建议根据研究和临床经验,对于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治疗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和治疗心电图异常的基础。
血糖控制主要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锻炼等方式实现。
2型糖尿病心电图检查结果探析作者:臧莉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4期[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4月—2011年11月接收诊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每位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测量结果及扫描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90例糖尿病患者中心电异常的有43例,其中ST-T改变共24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共7例,电轴偏左共12例。
窦性心动过缓共4例。
通过详细分析对比可见,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与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空腹高血糖等原因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会造成其心电图异常,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帮助患者纠正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以便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心电图检查;生活习惯;探析[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a)-0068-0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出于该疾病的特点,逐步固定下来它富贵病的地位,但糖尿病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胁也不容忽视,于是又稳固下了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的地位,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更是节节攀升,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1]。
该疾病显然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业地解释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危害便是持续的高血糖与长期代写紊乱等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患者的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而其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的症状更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分析作者:张秀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的异常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电图监测的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心电图所表现出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86例进行心电图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当中有46例发生了异常情况,其中有18例是因为ST-T改变,13例是因为窦性心动过速,11例是因为室性早搏。
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异常情况,其异常情况检出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很好的对糖尿病的病情发展进行监测,对心电图的分析,对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心电图分析;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中图分类号】 R3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022-01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这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极有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可能会使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
如果病人心电图出现ST段或者T波的变化,应该特别留意是持续性变化还是动态(一过性)变化,如果持续存在多數不是心肌缺血或者冠心病所致;如果ST段(T波)变化与胸痛相关[1]。
本次研究通过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电图监测的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的异常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电图监测的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心电图所表现出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其中男42例,女44例,年龄37~71岁,评价年龄为(53.1±3.7)岁。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探析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
方法: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我部5个所于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了90例研究,并对每位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
对扫描数据与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在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43例出现心电异常,24例ST-T改变,7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2例电轴偏左,4例窦性心动过缓。
通过详细的对比与分析可以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与空腹高血糖、高血脂与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脂、高血压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导致其心电图出现异常现象,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督促患者积极治疗相关的疾病,使其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并由此对其生活质量作进一步的改善。
标签:糖尿病;心电图;检查结果;生活质量糖尿病是因胰岛素作用障碍或者胰岛素分泌缺陷而导致的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患者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的症状更是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一直持上升的趋势,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是心血管并发症[2],而心电图则是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资料随机选取我部5个所于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了90例研究,入选对象經诊断均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其中有38例女性与52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介于24岁至79岁之间且平均为(49.2±4.3)岁,患者的病程介于6d至22年不等且平均为(4.3±2.3)年。
在这9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有35例,合并高血脂的有40例,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有34例。
入选患者均无电解质紊乱、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疾病,在进行检查前均未服用影响心率的药物。
1.2研究方法在患者入院后,需进行常规的血脂检查、血压检查、空腹血糖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测等。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心电图ST-T改变与其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患有高血糖的问题外,还容易伴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而冠心病则是其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
心电图(ECG)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对心脏的电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
而ST段和T波的改变在心电图中往往被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进而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本文将就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与其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由于高血糖的长期作用,患者易出现微血管和心血管并发症。
冠心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变(即冠脉动脉疾病),可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由于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肥胖等,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2. 心电图ST-T改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其中ST段和T波的改变往往被认为是冠心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ST段代表心室舒张末期和心室收缩初期的时间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等电位线,若出现ST段抬高或压低,则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T波则代表心室复极的过程,其形态和振幅也可能受到心脏功能状态的影响。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 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许多临床研究都证实了2型糖尿病患者中心电图ST-T改变与冠心病发生率的相关性。
其中一项较为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Rautaharju等人于2006年进行的,他们对14557名中年男性进行了长达20年的随访观察,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和T 波倒置时,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有足背血管活动缓慢、夜间肌痛、肌萎缩、持续性静脉曲张以及肢体供血不足等。
二、超声检查:以微波血流图为基础,检查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管腔内畸形以及血液流量情况等。
三、血管造影:采用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血管内部结构的放射性影像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
四、CT检查:检查胫骨腓骨肌动脉病变多少、血管壁损害程度及血管管腔是否受影响。
五、心电图:主要检查心脏电活动、变压及室性期收缩无力等指标,以反映下肢动脉病变程度及血液循环状况。
六、外科手术:如果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动脉硬化较明显,可考虑手术治疗,比如血管搭桥术、动脉瘤切除术等。
总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超声检查、血管造影、CT检查、心电图以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检查方法,以便准确诊断下肢动脉病变情况。
心电图QRS-T夹角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T夹角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QRS-T夹角与对照组的相比较,总结其差异性。
结果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QRS-T夹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QRS-T夹角增大与血压升高无明显相关,但治疗过程中QRS-T夹角随血压的降低而减小,P<0.05。
结论QRS-T夹角与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密切相关,其增大提示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标签: QRS-T夹角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
这些疾病都可加重心脏负担致使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其心功能状态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显著相关[1]。
因此探讨该类疾病患者心电图的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QRS-T夹角是QRS 环最大向量与T环最大向量之间所构成的角。
QRS-T夹角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一直是临床心电图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的。
QRS-T夹角对于反应疾病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该组患者15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各50例,均无胃肠道、肝、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疾病。
另选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0例。
其中冠心病病例的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3~79岁,平均54岁,病程0.5~14年。
高血压病例均符合l979年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会议的诊断标准及分期条件,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6岁,平均53岁,高血压病史3~20年,分为低危组34例(SBP>160mmHg 或DBP>95mmHg)和高危组16例(SBP<160mmHg或DBP<95mmHg)。
Ⅱ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时心电图分析Ⅱ型糖尿病(T2DM)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低血糖反应为临床常见急症。
我们对1998年以来在疗养期间发生低血糖反应的30例DM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30例为1998年1月1日~2007年6月30日来院疗养员,均符合WHO T2DM诊断标准,年龄58~87岁,平均72岁;男性24例,女性6例;病程1.6~20年,平均7.5年。
2)30例中无并存疾病16例,占53.33%,并存一种以上疾病者14例,占46.67%。
其中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等)9例,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5例,高脂血症4例,糖尿病肾病2例,视网膜病变1例,其他疾病5例。
3)30例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肌注胰岛素治疗5例,服用一种药物者3例,服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者22例。
其中服用磺脲类药物16例,格列类药物6例,双胍类药物12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7例,α糖苷酶抑制剂5例。
低血糖发作时末梢血糖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1.5~3.1 mmol/L。
2心电图(ECG)表现1)30例在低血糖发生之前均进行了常规ECG检查,其中表现为正常ECG 者19例,占63.33%;表现为异常者11例,占36.67%,其中6例有2种以上异常表现。
异常ECG表现为冠脉供血不足9例,束支传导阻滞4例,左室肥厚4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房颤1例,偶发室早1例。
2)30例在低血糖反应过程中均有ECG异常表现。
以心律变化者最多,共26例,占86.67%,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0例(低血糖前为窦缓3例中2例转为窦速)、室上速3例,原表现偶发室早1例转为频发室早并形成二联律,房早2例,束支传导阻滞4例。
冠脉供血不足17例(原有冠脉供血不足9例,均有不同程度加重)。
3)经口服高渗葡萄糖或静推高渗葡萄糖,继而静滴糖盐水,血糖恢复正常1~24 h,其ECG异常表现除1例仍有频发室早外,大多数恢复至低血糖反应发生前的表现。
3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常常伴随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常常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有关。
以下是对3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特点的分析。
1.ST段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常表现为ST段改变,包括ST段抬高或ST段压低。
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表现,而ST段压低可能与心肌缺血、心室肥厚等有关。
3.心律失常: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包括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自律性异常、电生理改变等有关。
4.心室肥厚: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常出现心室肥厚的情况。
心室肥厚可能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与糖尿病本身有一定的关系。
5.心脏传导阻滞: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常出现心脏传导阻滞的情况。
心脏传导阻滞可以是阻滞位于房室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等不同部位,且病情可轻重不一。
6.浅倒R波: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中常常出现浅倒R波。
浅倒R波可能是由于心肌梗死、左室肥厚等原因引起的。
7.病理Q波: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常出现病理Q波的情况。
病理Q波可以是心肌梗死的表现,也可以是心室肥厚或传导阻滞引起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ST段改变、Q波及T波改变、心律失常、心室肥厚、心脏传导阻滞、浅倒R波和病理Q波等心电图特点。
这些特点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本身、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有关。
在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心电图特征分析卫菜园(城固县医院,陕西城固723200) [关键词]糖尿病;心电图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723723201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此早期干预2型糖尿病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近两年来173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3例中,男性105例,女性68例。
50岁以上115例,50岁以下58例。
其中合并高血压52例,脑血栓35例,脑出血11例,糖尿病肾病87例,肥胖者32例,吸烟者28例,嗜酒21例。
1.2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浓度≥126m g/dl (7.0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浓度≥200mg/dl (11.1mol/L );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浓度≥200m g/dl (11.1mmol/L)。
注:需要在另一天对上述结果进行核实。
1.3 转归 心血图改变与临床基本符合,随着糖尿病症状缓解,血糖、血脂、血压改变,心血图也出现明显改善,其中2例死于室性心律失常,58例恢复正常,见表1。
表1 糖尿病的心电图改变心电图变化发生率(%)窦性心动过速24窦性心动缓3束支传导阻滞18房性早搏8室性早搏18心房纤颤8室性心动过速7ST 2T 缺血改变33Q 2T 间歇延长5T 波改变122 讨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胰岛素分泌缺陷及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目前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症。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正以较为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已经成为肿瘤、心血管并发症等非糖尿病的2倍~4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冠心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资料证明[1]糖尿病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甚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3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有糖尿病的也往往会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心电图(ECG)是一种非常常见且有用的临床检查手段,可以对心脏电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
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心电图特点1.1 心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往往会出现异常。
在观察心电图资料时,发现这37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50%的患者在心电图中出现了心率不齐的情况,常见的表现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同时也可能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共同存在有关。
1.2 心室肥大在这份心电图资料中,还发现了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心室肥大的情况。
心室肥大可能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高血压等因素导致的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肥厚等情况。
心室肥大的存在会增加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室肥大的监测和诊断至关重要。
1.3 心电轴偏移心电图资料中,还发现了一部分患者出现了心电轴偏移的情况。
心电轴偏移可能是由于心室肥大、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不全等情况引起的,此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心脏功能情况,进一步澄清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
1.4 QT间期延长部分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显示了QT间期延长的情况。
QT间期延长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肌细胞离子流失平衡等因素有关,这也提示着这部分患者存在着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1 对心血管疾病的警示根据对3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资料的分析,发现这些患者中存在着心率异常、心室肥大、心电轴偏移、QT间期延长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表现。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存在这些心电图异常的患者,需要加强对其心血管疾病的监测和警示,及时干预。
2.2 评估心血管风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糖尿病病患者心电图的临床特征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的临床表现,进行准确的诊断。
方法临床资料回顾法。
结论少数有病理性Q波,病人发作时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改变,但有的又在发作终止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这种情况可能不是真正的心肌梗死,提示PHEO发作时,真伪心肌梗死极难鉴别。
一般认为PHEO发作时类似心肌梗死的改变持续短暂,可变。
【关键词】糖尿病心电图临床特征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
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
糖尿病是以人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缺陷,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反应异常等的高血糖继发的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全身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我科自2007年2月~2009年2月收治5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脏病患者,其中汤标兵患者39例,现将39例患者的心
电图的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7年2月~2009年2月本院收治59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脏病患者,其中糖尿病人39例,均作心电图检查。
1.2糖尿病心电图诊断:ST-T改变,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
心律失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房性、室性早搏等。
无症状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梗死。
1.2.1糖尿病伴发心肌病:肢体导联低电压。
ST段下降,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
左心室肥厚与扩大。
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各种早搏,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等。
1.2.2糖尿病伴发自主神经病变:休息时心动过速,心率大于90bpm,甚至可达130bpm。
深呼吸时每分钟心率差,病人取平卧位,记录心电图上单次深吸及深呼气时最大与最小的P-P周期,分别计算深呼气及深吸气时每分钟心率的差(呼吸差)。
正常人50岁以下者,呼吸差大于15bmp,50~60岁者大于10~15bpm,60岁以上者大于10bpm。
以小于10bpm 为异常。
糖尿病人早期自主神经受累时,迷走神经受影响而功能正常,故心率偏快而固定,深呼吸差减小。
嘱病人深吸气后掩鼻闭口用力作呼吸动作,即瓦尔萨尔动作15s。
放松后自然呼吸10s,均同时记录心电图,测定在动作后最大的P-P周期与动作最小的P-P周期之比值。
正常异常反应。
此项指标可反映迷走神经的功能,此指数下降可
见于80%左右的糖尿病病人。
记录平卧位II导联心电图后,于5s内迅速立起,并续续记录30次心搏;测定立位时与卧时的P-P周期,分别查心率表计算出立位与卧位时每分钟心率之差(立卧差)。
正常人立卧差常大于15bpm。
自主神经病变者站立后心率缓慢上升,继续至.1分钟后仍有上升趋势。
见于糖尿病早期。
站立时血容量等改变刺激压力感受器上传入神经及交感神经的调节,如反射弧中任何部分有损害时,此心率加速反射将减弱,故可反映糖尿病中交感神经功能变化。
2结果
39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38例。
其中频发房性、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34例,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心肌劳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6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心房纤颤,左心室高电压,t波改变5例。
3讨论
糖尿病是心力衰竭死亡主要因素,而上述心血管病变,均可导致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常见心电图改变为ST T缺血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早搏,原因与糖尿病导致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有关,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达20%~40%,有报道达60%,是普通人群1.5倍~2.0倍。
由于血管运动反射损害,表现心率及血压变动,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糖代谢紊乱,内环境缺氧,髓鞘和神经内膜损伤,安静时心率≥90次/min,神经以迷走神经损害为主,正常存在立卧位心率变化随神经病变加重而减少,使患者呈
相对固定心律。
本组3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7例有蛋白尿,一些患者发现尿蛋白排泄增高者多伴有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有的学者认为,全身性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微量蛋白尿和心血管共同潜在因素,微量蛋白尿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大量蛋白尿与心脏舒张、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增大有关。
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扩血管、抗凝,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蛋白尿,纠正心律失常是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