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38
周围型肺癌CT诊断CT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200003肖湘生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然而误诊情况仍不少见。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肺癌的影像研究也从单纯的形态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细微征像的病理对照等多层次上。
但目前影像科工作中主要还是应用形态学和密度及增强。
一、扫描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研究主要还是应用CT,因为CT有着最佳的空间与对比分辨力的高度统一。
具体的应用技术有薄层扫描、HRCT、动态增强扫描、双能CT扫描、靶扫描等。
这当中我们倡导靶扫描,其含义是窄准直与小FOV相结合,技术参数:小FOV(包括纵隔和一侧肺,20~25cm),扫描层厚约为结节直径的1/3~1/2,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取2~5mm,p=1~2,重叠40%~100%,标准算法重建(使用高分辨力或称高频算法,增加了噪声,出现边缘增强效应,高估了象素信息;软组织算法正相反,低估了象素信息,只有标准算法即没有信息的增加,也没有信息的减少,接近结节的本来面目,适合密度测定)。
若FOV 小于20cm,则噪声等的增加将使分辨力不能进一步提高,甚至会降低;若FOV 太大,则分辨力下降,将失去靶的意义。
靶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详细的密度分析,在靶扫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各种扫描,尤其建立时间-密度曲线,同时还可以结合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CTBA和CTPA 的研究。
缺点是覆盖范围较小,常需与常规扫描同时使用。
靶扫描与“靶重建”不同,后者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FOV、并重叠重建,虽然图像较常规要好,但较常规螺旋CT并不增加信息,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
其它技术各有其特点:薄层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高组织对比度下的空间分辨力),另一方面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增加了密度对比,明显提高钙化等的检出;HRCT则明显提高了空间分辨力,有助于细节分辨,尤其显示结节-肺界面、支气管充气征等最佳,但噪声大、放射剂量大,缺乏容积性;双能CT扫描:通常选用80kv 和120kv或更高,进行同层面扫描和密度对比,密度对比(CT值)改变越大,钙质含量越多,但Swensen等的多中心研究(2000)否定了其作用。
X线和CT诊断周围型肺癌与影像学动态分析医学论文(共2篇)第一篇:周围型肺癌的X线诊断与影像学动态分析近20多年来,在X线临床诊疗过程中,笔者发现肺癌的发病率有显著的增多趋势,这可能与吸烟、大气污染、各种物理、化学致癌因子及慢性肺部疾病的侵蚀存在密切的关系,有文献报道吸烟是诱发肺癌的第一诱因[1]。
因此,控烟及环境整治工作将是今后民生工作的一项中心工作。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可发生于各级支气管,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以腺癌较为多见。
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在肺癌的防治工作中,X线初诊筛查是重要的手段,如何识别早期肺癌及进展期肺癌的各种特征,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将刻不容缓。
笔者于2011年2月-2012年6月对1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进行X线影像跟踪随访,总结其癌性肿块各时间段的变化。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
年龄在45-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3岁。
初诊临床表现:因发热、咳嗽,以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检查3例,因咳嗽伴痰中带血1例,常规健康体检8例。
初诊X线影像表现:肺内2cm左右单结节影8例,小片状影4例。
病灶位于右肺7例,位于左肺5例。
首诊提出可疑性诊断9例,炎性病变3例。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沈阳东软DRSDPXP-321或北京万东HF52-2数字胃肠机检查,摄常规正侧位胸片或在透视下加摄病灶最佳显示图像片。
2 结果2.1 早期肺癌X线影像表现①小结节影10例,大小在1.5-2.0cm 之间,密度较淡,轮廓较模糊;3例结节影中可见小泡征,与炎性病灶不易区分;②小斑片状状云絮影2例。
2.2 进展期肺癌X线影像表现①直接征象:肿块影像,呈圆形、卵圆形,其大小在3-8cm之间。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可以表现为小片状、结节状及叶段实变影,或者由多种形态混合。
本组10例为孤立性肿块,2例为混合性病灶影。
②间接征象:肿块分叶征象9例,毛刺征10例,癌块邻近胸膜凹陷征5例,癌块可出现偏心空洞征3例。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发表时间:2012-12-21T14:38:16.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刘志伟李梦龙[导读]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
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刘志伟李梦龙(山东省寿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山东寿光 262700)【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05-01【摘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整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60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60例周围型肺癌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肿块,其增强扫描于增强1、2min所有病灶强化最明显,达到峰值。
于增强4min后病灶CT至缓慢下降,强化时间密度曲线呈抛物线状。
结论熟悉并掌握周围性肺癌的影像学征象是提高周围型肺癌诊断率的关键,在利用影像学征象进行肺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及鉴别时,应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检查全面分析,以防误诊。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 X线胸部平片螺旋CT 诊断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
临床症状出现较晚。
以腺癌、鳞癌多见。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及吸烟人群的增长,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日益严重。
因此,熟悉肺癌影像学征象,了解鉴别其诊断特征,对肺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收集整理本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讨论周围型肺癌的共性及个性特点,以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
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25例,咳血丝痰15例,胸痛1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发现7例。
发病部位:左肺24例(上叶13例,舌叶2例,下叶9例);右肺26例(上叶18例,中叶2例,下叶6例)。
周围型肺癌的X线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x线诊断结果,以提高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效率。
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放射科诊断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共42例,采用北京万东500ma多功能x光摄影机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出现周围型肺癌的特征性表现。
结果肿块直径为06-38cm,平均直径(21±05)cm,密度较高,主要表现为条索状阴影(25例),其次为不规则影(12例)、磨玻璃样改变(5例)。
4例患者可见厚壁的不规则空洞征,1例见钙化。
38例肿块边缘欠清晰,4例肿块边缘光滑清晰。
28例可见短毛刺状阴影。
16例见分叶征。
39例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12例有胸膜凹陷征。
6例出现肺门淋巴结转移,6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锁骨上淋巴结受累,1例出现骨转移。
结论x线诊断可以较好地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学特征,检查费用较低,适合于基层卫生院广泛使用。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509-01乡镇卫生院是早期发现肺癌患者的前沿阵地,x线检查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有效方法。
因此本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x线诊断的42例周围型肺癌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放射科诊断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共42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经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周围型肺癌。
排除标准:患者合并精神系统疾病,或无法配合x线检查。
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568±71)岁。
病理类型:鳞癌27例,腺癌13例,大细胞未分化癌2例。
病灶所在部位:左肺上叶18例,左肺中叶5例,左肺下叶4例,右肺上叶14例,右肺下叶1例,病灶位于两肺中上肺部有37人(881%)。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热、消瘦等。
周围型肺癌影像征象1、分叶征是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是指肿瘤表面边缘凹凸不平。
肿瘤分叶的原因是由于肿瘤向各个方向生长的速度不均衡和肺支架结构制约,它代表肿瘤的生长方式为堆集式或膨胀性生长。
2、毛刺征是指结节边缘有数量众多的线条状影,呈放射状或毛刺状改变。
毛刺征是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毛刺征在CT扫描肺部时显示清晰,且高分辨率CT较普通CT显示更清楚。
3、棘状突起是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
棘状突起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是在分叶的基础上向外先行浸润的肿瘤组织,也有可能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
棘状突起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和分叶征一样,棘状突起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4、血管集中征又称支气管血管集中征,其表现为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或直接与病灶相连,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
血管集中征并非肿瘤的供血血管或肿瘤血管,而是肿瘤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支架结构的塌陷皱缩对周围血管的牵拉,或肿瘤对穿过血管的包绕。
5、胸膜凹陷征又称胸膜牵拉征。
典型的胸膜凹陷征是近脏层胸膜面见小三角形影或小喇叭状阴影,三角形的底部在胸壁,尖指向结节,结节与三角形影之间可为线状影相连。
胸膜凹陷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
肿瘤牵拉的动力来自瘤体内反应性纤维化、瘢痕形成,收缩力通过肺的纤维支架结构传导到游离的脏层胸膜而引起凹陷。
三角影内的密度为水样密度。
由于肿瘤的牵拉,邻近脏层胸膜内凹,与壁层胸膜间形成负压空间,吸引生理性液体向该处积聚;线状影为凹入的脏层胸膜相粘形成。
斜裂胸膜凹陷在CT上仅表现为局部向病灶侧移位,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6、癌性淋巴管炎在结节内侧与肺门之间、结节与胸壁之间或结节旁出现肺纹理增多、呈线状或网状改变,为扩张的淋巴管所致,称癌性淋巴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