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酮症的临床特点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3.33 KB
- 文档页数:2
疑难病例讨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于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的讨论。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机体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引起血酮体水平升高,进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疲劳、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味)、口渴、多饮、多尿、脱水、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昏迷等。
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1. 病史:有糖尿病病史,尤其是近期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2. 临床表现: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疲劳、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味)、口渴、多饮、多尿、脱水、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昏迷等。
3. 实验室检查:血糖升高(通常大于11.1mmol/L),血酮体升高(通常大于1.0mmol/L),血pH降低(通常小于7.35),尿酮体阳性。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措施1. 紧急处理:立即开放静脉通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胰岛素治疗,监测血糖、血酮体、血pH等指标。
2. 补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严重脱水,需迅速补充液体。
通常先给予生理盐水,根据患者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血压等情况调整补液速度。
3. 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0.1U/kg·h)能有效抑制酮体生成,降低血糖。
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
4. 纠正电解质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常伴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需及时监测电解质,根据电解质水平给予相应治疗。
5. 呼吸支持:对于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给予吸氧治疗。
6. 监测血糖、血酮体、血pH:密切监测血糖、血酮体、血pH等指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的指导原则。
该部分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 诊断2.1 酮症酸中毒的定义酮症酸中毒是指酮体在血液中的过高浓度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病症。
2.2 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满足以下标准:- 血酮体:β-羟丁酸>3.0 mmol/L或血酮>0.6 mmol/L;- 血酸中毒:动脉血pH<7.3或碳酸氢盐(HCO3^-)<18 mmol/L。
2.3 临床表现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多尿、口渴、乏力、食欲不振等糖尿病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深快呼吸、口气有酮味等呼吸系统症状;- 意识障碍、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 治疗3.1 急性治疗- 确保患者通畅的气道、稳定的循环和足够的液体补充;-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联合5%葡萄糖溶液以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静脉应用胰岛素以促进葡萄糖利用,初始剂量为0.1-0.15U/kg,然后持续滴注。
3.2 慢性治疗- 酮症酸中毒的慢性治疗应以控制血糖为主要目标;- 药物治疗应个体化,可选用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4. 结论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原则。
在诊断方面,通过血酮体和血酸中毒的检测可以准确诊断酮症酸中毒。
治疗方面,急性治疗应注重维持循环和补充液体,同时给予胰岛素以促进葡萄糖利用;慢性治疗应以血糖控制为主,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这些指南将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以提高对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1. 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2024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例分析与诊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激、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2型糖尿病如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时亦可发生,是糖尿病代谢紊乱严重失代偿的临床表现。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6岁,因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就诊。
化验报告:空腹血糖(GLU)22.3mmol/L(正常参考值 3.9-6.1mmol/L),尿常规:尿比重1.030(正常1.018),尿糖“++++”酮体“+++”,尿蛋白“±”,红细胞5-7/高倍,白细胞2-3/高倍,软粒管型1-3/高倍。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1)补液: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扩充细胞外容量,恢复肾脏灌注,最初每小时静脉滴注15-20ml/kg。
补液先快后慢,患者无心衰表现,在开始1小时内输注1000-1500ml,根据心率、尿量及周围循环情况决定输液量及速度。
患者无休克表现,暂不给予胶体溶液。
(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0.1U/kg,根据监测血糖数值调整滴速,使血糖每小时下降4.2-5.6mmol/L。
(3)纠正电解质紊乱:通过输注生理盐水纠正低钠、低氯患者血钾入院时‹5.5mmol/L,尿量足,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纠正酸中毒可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血钾水平可更低,开始治疗时即开始补钾。
每1-2小时监测电解质。
(4)抗感染: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相关症状,化验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感染明确,给予头孢西丁抗感染,氨溴索化痰。
转归:患者入院24小时后连续3次尿常规均提示KET(-),给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平稳,后停胰岛素泵,结合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用量调整为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空腹6-6.5mmol/L、餐后7.3-8.8mmol/L,【病理生理】在各种诱因下,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或绝对增多,使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在肝脏内经β氧化产生的酮体大量增加,当酮体生成大于组织利用和肾脏排泄时,可以使血酮体浓度显著升高。
中老年Ⅱ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点分析
曾世敏;赵铁耘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0(3)3
【总页数】2页(P261-262)
【关键词】中老年;Ⅱ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特点;DKA
【作者】曾世敏;赵铁耘
【作者单位】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一科;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R589.6
【相关文献】
1.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分析 [J], 邱俊霖;钟宇华;曾云先;苏会璇;彭丽华
2.儿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J], 薛颖;高敏
3.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分析 [J], 迟海霞
4.回顾性分析105例中老年肺结核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 [J], 杨夙昕;李勇;罗敬福;刘桢
5.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J], 姜晓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分析目的针对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临床检验,发现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为50例,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为100例。
针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
同时,将两组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蛋白酪氨酸酶抗体(IA-2A)、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进行对比。
结果经过临床统计,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GADA阳性率为54.0%;ICA阳性率为30.0%;IAA阳性率为20.0%;IA-2A阳性率为16.0%,ZnT8阳性率为78.0%。
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GADA阳性率为17.0%;ICA阳性率为10.0%;IAA阳性率为13.0%;IA-2A阳性率为9.0%,ZnT8阳性率为30.0%。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其在各项指标方面,均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DKA 患者(P<0.05)。
结论1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均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DKA患者。
由此,可以将5项指标作为患者的检验对比标准、判断标准等。
建议在日后的检验分析中,对糖尿病合并DKA患者,积极实施检验分析,落实相应的治疗方案。
标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型;2型在临床众多疾病当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数量群体表现为持续增加的情况。
从疾病本身来分析,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患者自身生理活性受损,所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1-2]。
该病的病程较长,且表现为终身性的特点。
对于糖尿病患者,DKA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关联。
临床治疗过程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占据主体地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1. 介绍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DKA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紊乱,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避免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2. 诊断2.1 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怀疑DKA的可能性:- 高血糖- 多饮、多尿- 乏力、虚弱- 呕吐、腹痛体格检查时需注意以下指标:- 干燥的口腔和黏膜- 心跳加快- 心音弱- 脱水表现2.2 实验室检查下列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DKA:- 血糖水平- 血酮体水平- 血pH和碳酸氢盐(HCO3-)水平- 血气分析- 血电解质水平3. 治疗3.1 液体复苏DKA患者常伴有严重脱水,因此液体复苏是治疗的首要步骤。
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进行液体补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3.2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治疗DKA的基石。
建议使用静脉滴注持续胰岛素治疗(IVI)方式,初始剂量为0.1-0.14 IU/kg/h,直至血糖水平下降至13.9 mmol/L以下。
3.3 酸中毒纠正碳酸氢盐(HCO3-)的使用在酸中毒的纠正中存在争议,不建议常规使用。
仅在重度酸中毒(血pH<7.0)或威胁生命的情况下,考虑使用小剂量碳酸氢盐。
3.4 电解质管理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并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调整。
常见的电解质异常包括低钾血症和低磷血症。
3.5 寻找原发病因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找导致DKA的原发病因,如感染、心血管疾病等,并给予相应治疗。
4.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及时诊断和治疗DKA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判断和临床经验进行制定。
**。
以酮症起病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张英发布时间:2023-06-19T05:49:10.663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张英[导读] 目的探讨以酮症起病与无酮症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有无差异。
方法收集116例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起病时有无酮症分为酮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有无症状、腰围、BMI、起病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C肽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腰围、BMI无统计学差异,酮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更高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使用ROC曲线分析,糖化血红蛋白AUC值0.693,尚未大于0.7,尚无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界值预测是否发生酮症。
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的以酮症起病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较无酮症患者有更高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但上述两指标无明确分界值来预测是否发生酮症,临床工作中对上述人群,需同时完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常规,以便及时发现酮症。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内分泌科摘要:目的探讨以酮症起病与无酮症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有无差异。
方法收集116例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起病时有无酮症分为酮症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有无症状、腰围、BMI、起病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C肽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腰围、BMI无统计学差异,酮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更高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使用ROC曲线分析,糖化血红蛋白AUC值0.693,尚未大于0.7,尚无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分界值预测是否发生酮症。
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的以酮症起病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较无酮症患者有更高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但上述两指标无明确分界值来预测是否发生酮症,临床工作中对上述人群,需同时完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常规,以便及时发现酮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讨论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定义及分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于2型糖尿病患者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酮体生成过多,导致血液pH下降,出现酸中毒症状。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分为以下几类:- 经典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常见,发生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导致酮体生成过多。
- 非经典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与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 继发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如感染、药物过敏等。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主要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有关。
在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肝脏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
过多的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导致血液pH下降,出现酸中毒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包括:- 酮体生成过多:由于胰岛素不足,脂肪分解增加,生成大量酮体。
- 酮体在血液中积累:胰岛素不足导致葡萄糖利用障碍,酮体成为主要能量来源,使酮体在血液中积累。
- 代谢性酸中毒:过多的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导致血液pH下降,出现酸中毒症状。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与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脱水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 呼吸加快:患者出现深大呼吸,呼出气体有烂苹果味(丙酮味)。
- 多尿、口渴:由于血糖升高和脱水,患者出现多尿、口渴症状。
- 乏力、食欲不振: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能量消耗增加,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 恶心、呕吐: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 脱水:由于多尿、口渴和呕吐等原因,患者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血压下降等。
- 神志改变: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1. 引言本指南旨在提供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指导。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干预和处理,以避免患者的进一步恶化。
2. 酮症酸中毒的定义酮症酸中毒是指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酮体过多积累,导致血液酸性增加的病理过程。
其主要特征包括血液pH值下降、血浆碳酸氢盐浓度降低和血浆酮体水平升高。
3. 酮症酸中毒的诊断3.1 临床表现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尿频、口渴、乏力等症状。
同时,患者可能出现深快呼吸、意识模糊、脱水等体征。
3.2 实验室检查诊断酮症酸中毒需要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pH值下降、碳酸氢盐浓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
- 血糖检测:血糖水平升高。
- 尿液检查:酮体阳性。
4. 酮症酸中毒的治疗4.1 紧急处理对于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立即进行以下紧急处理:- 补液治疗: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联合5%葡萄糖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 胰岛素治疗:静脉注射短效胰岛素,以促进酮体代谢和降低血糖水平。
4.2 基础治疗除了紧急处理外,还需要进行以下基础治疗:- 血糖控制: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运动等手段,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以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再次发生。
- 饮食调整:建议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并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以维持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营养平衡。
- 定期随访:定期复查血糖、酮体和电解质水平,以及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5.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酮症酸中毒患者应接受紧急处理和基础治疗,并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稳定和预防复发。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决策和操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疑难病例讨论模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于2型糖尿病患者。
本病例讨论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病例介绍患者,男,32岁,因“口渴、多饮、多尿2年,意识模糊1天”入院。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餐后血糖波动在7.0-11.0mmol/L,未正规治疗。
1天前出现意识模糊,伴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糖33.0mmol/L,给予胰岛素治疗后意识模糊加重,转入我院。
二、查体体温:37.5℃,脉搏:120次/分,血压:90/60mmHg,呼吸:28次/分,口唇发绀,皮肤湿冷。
心肺腹部查体无异常发现。
三、辅助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300×109/L。
2. 尿常规:尿糖3+,尿酮体3+,尿蛋白(-)。
3. 血糖:33.0mmol/L。
4. 血酮体:3.5mmol/L。
5. 血气分析:pH 7.2,碳酸氢根15mmol/L,二氧化碳分压25mmHg。
6. 电解质:钾3.5mmol/L,钠135mmol/L,氯98mmol/L。
7.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8U/L,谷草转氨酶35U/L,总胆红素15.2μmol/L。
8. 肾功能:血肌酐82μmol/L,尿素氮7.5mmol/L。
四、诊断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五、治疗1. 立即停止口服降糖药物,给予短效胰岛素治疗,每小时给予胰岛素1U/kg。
2. 充分补液,首选生理盐水,根据患者尿量和血钠浓度调整补液速度。
3. 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补钾、补钙治疗。
4. 纠正酸中毒,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
5. 处理并发症,如感染、心力衰竭等。
六、讨论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酮体堆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中国2024年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技术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制定本指南。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指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酮体水平升高,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2.2 分类根据病因和病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分为以下几类:- 轻度DKA:血酮体水平升高,但无明显酸中毒症状。
- 中度DKA:血酮体水平升高,伴有轻度酸中毒症状。
- 重度DKA:血酮体水平显著升高,伴有明显酸中毒症状,如呼吸深快、恶心、呕吐、腹痛等。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和危险因素3.1 病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因主要包括:- 胰岛素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
- 外源性胰岛素中断:如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中断胰岛素治疗。
- 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这些情况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增加。
3.2 危险因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因素包括:- 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 胰岛素治疗不当,如剂量过大或过小。
- 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情况。
- 饮食不当,如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1 临床表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
- 恶心、呕吐、腹痛。
- 脱水、口渴、多饮、多尿。
- 意识模糊、烦躁、昏迷。
4.2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 血酮体:血酮体≥1.0mmol/L。
- 尿酮体:尿酮体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