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选考加试)
- 格式:doc
- 大小:320.01 KB
- 文档页数:4
选择题“历史关注的不仅是独特事件,同时还是被评定为重要的独特事件。
从许多方面来说,历史都是一种判断”。
作者旨在表达A. 历史的存亡由史学家的个人意义构建来取舍B. 历史学家应关注个别现象多于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C. 历史掺杂着价值观念,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D. 历史难以捉摸,但可以使用普遍性法则进行解释以昭示其特殊内涵【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历史都是一种判断”来看,说明历史掺杂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事实与史学家个人意义判断的结合。
故答案为C项。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排除A项;历史学家要关注个别现象,并非要关注个别现象多于典型现象和普遍现象,排除B项;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排除D项。
选择题“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过时”的最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 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 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正确理解“过时”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过时”并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故选C。
选择题1907年,英国外交部在克劳备忘录中谈到:“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均势,把自己的力量加在这一边或那一边,但是总是加在一边以抵制这一时期内最强大的国家或集团的政治霸权。
这几乎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真理。
”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不包括A. 参加反法同盟B. 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C.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D. 与法国联合,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答案】D【解析】一战后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被英法所控制。
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是英国“均势”政策的表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选择题一战期间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战场发生了多次重大的战役。
2014-2015 年西湖高级中学高二历史 10月月考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2、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A.克里米亚B.凡尔登C.索姆河D.萨拉热窝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
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
这种情况最不利于()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4、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一战中的某场战役时曾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都无法守的死亡区。
碎片、霰片和毒气向我所在的林、壕和掩蔽体天盖地,直在消一切⋯⋯”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我可以判断此役是 A.恩河役 B.普士役 C.凡登役 D.索姆河役5、右是一中使用的新式武器。
下面叙述与之不相关的是A.英国首先使用B.和机同亮相于凡登役C.初次亮相于 1916年,增添了争的残忍性D.初次亮相于一中模最大的役6、高二史上,关于美国参加国作的十分激烈。
下列四位同学法最确切的是() A.甲:美国参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的参国集在一中于被局面 C.丙:美国参是了取德国原在山的力范和太平洋上的 D.丁:美国参是了取利品,达到后称霸世界的目的7、第一次世界大爆后,意大利加入国一方德作,反映的是()A.列以自身利益作其外交政策出点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性8、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德宣,并派出大批工到欧洲服役。
80多年后,任法国的希拉克曾价,“任何人都不会忘些道而的、在一残酷的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了法国的土、理念和自由”。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王国维曾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在他看来,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封建子弟之制B.宗法及丧服之制C.嫡长子继承制D.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2.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下列出土文物,能用于佐证中国古代丝织技术起源的是A.记载有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C.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蚕D.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带3.先秦某思想家指出:“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该思想家是A.庄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4.宋翔凤这样评价宋代某词人:“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唱。
”“耆卿”即为A.李清照B.辛弃疾C.苏轼D.柳永5. 时序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
下表所列,依照历史信息所属的历史时期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6.吴江县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作为一例个案,上述记载反映出明清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失效B.工商业市镇的崛起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封建经济持续繁荣7.有学者认为:“被满州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
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的主权思想的生发。
”下列各项,属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重新思考”的是①“天下为主,君为客”②“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郑观应曾言:“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杭西高2011年10月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的来历,该称谓最早出现于A。
公元前2世纪初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初期D。
公元前3世纪晚期2、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间的距离均为六尺。
该措施的作用包括①有利于当时国家的交通建设②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④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诏版是中国古代皇帝的一种诏书形式。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刀刻诏版,其正面书刻小篆体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据诏书内容推断,与该诏版相关的朝代最有可能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4、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特征的是A.推行郡县制B.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吏C.制定法制镇压人民的反抗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5、对秦始皇南攻越族的评价,应着重于A.给越族人民带来的痛苦B.给秦朝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C.进一步扩大了秦朝的疆域D.有利于越族地区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6、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 )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沿用科举考试制度③修订《唐律》④实行均田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A.休养生息政策B.仁义为本原则C.民族团结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8、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高二通用技术10月月考试题第二部分通用技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某公司新出了一款折叠屏手机,全面支持5G网络。
折叠屏使拍照时具有镜像功能,让被拍的用户同步看到取景的图像,但售价高。
折叠屏采用较链系统,屏幕展开后,阅读面积更大,办公更加方便快捷。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A.折叠屏手机性能卓越,但是售价高,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B.折叠较链系统,需要选用盖板层、OCA光学胶、偏光片等新部件,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C.折叠屏手机拍照时具有镜像功能,体现了技术的创新性D.折叠屏手机的应用体现了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2.腕管综合症,俗称“鼠标手”,是指手腕关节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的活动,导致腕部肌肉或关节麻痹、肿胀、疼痛、痉挛的症状。
如图所示的人机工程学竖直式鼠标能有效的避免这种症状的出现,从人机关系的角度,该鼠标的设计实现了()A.高效目标B.健康目标C.舒适目标D.安全目标3.如图所示为一款多功能按摩椅的侧面示意图,靠背向后翻倒即可水平使用,可实现坐着和躺着按摩,下列支撑板设计方案中最合理的是()4.小王同学加工该零件时,发现尺寸标注不全,漏标的尺寸有()2516Ø14A.1处 B.2处C.3处 D.4处5.用大小合适的铝板加工第4题所示的零件,下列工艺流程中合理的是 ( )A.划线→冲眼→锉削→钻孔→锯割B.划线→冲眼→钻孔→锯割→锉削C.划线→锯割→锉削→钻孔→冲眼D.划线→冲眼→钻孔→锉削→锯割6.如图所示是一种拉力装置示意图。
在力F作用下,滑杆1的移动通过连杆1带动摆杆摆动;摆杆的摆动通过连杆2带动滑杆2的移动从而克服阻力P。
此时在力F作用下,滑杆1、连杆1、连杆2、滑杆2平衡块的主要受力形式是()A.滑杆1受弯曲与受压、连杆1受压、连杆2受拉、滑杆2受弯曲与受拉B.滑杆1受弯曲与受拉、连杆1受拉、连杆2受拉、滑杆2受弯曲与受拉C.滑杆1受弯曲与受压、连杆1受压、连杆2受压、滑杆2受弯曲与受压D.滑杆1受弯曲与受压、连杆1受拉、连杆2受压、滑杆2受弯曲与受压7.小明从网上购买了一把学习椅,椅子各部件和组装后的成品如图所示,支架与椅脚已安装成组合件。
浙江省高二上学期历史月考试卷(10月份)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12题;共46分)1. (4分) (2018高一下·开鲁期末)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此做法()A . 说明商王愚昧无知B . 便于推翻夏朝的统治C . 是为了神化王权统治D . 说明商王不知祖先来源2. (4分) (2018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
争讼曲直,造请逢迎。
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
代子求官,为夫诉讼。
”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A .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B .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C .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D .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3. (4分)《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 . 强调“春秋大一统”B .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 . 趋向“三教合一”D .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4. (4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 .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 .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D .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5. (4分)(2020·厦门模拟) 王阳明有诗云:“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在此,王阳明()A . 强调继承古圣先贤的传统理念B . 批判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 主张弘扬蕴含于世俗中的善性D . 阐发了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6. (2分) (2019高二上·定远月考)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西湖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仅一个选项正确,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以下关于下图“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来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形成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C.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度全国推广D.秦律的颁行不能改变秦朝仍是人治社会的现实2. 某某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
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
”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①统一事业的完成②海运的兴起③修筑以某某为中心的驰道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A.③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④3.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下列说法能佐证秦始皇观点的是A.“有判国而无叛郡” B.“其为制(郡县制),公之大者也……”C.“一人之下,万人之上”D.“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4.《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5. 在学习《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有同学认为“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主要思想之一,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他的民本思想的是A.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B.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6.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某某,并从X克塽手里收回某某。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亲自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杭西高2010年11月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平定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3、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哪个观点比较全面客观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
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
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4、右面是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唐玄奘西行天竺C.文成公主入藏D.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贞观长歌》5、“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做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
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D。
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6、右图所示石碑是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篆刻而成的。
石碑文字讲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古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华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得到太宗许可的故事,并记载了大量儒释道经典和波斯教典故。
这一石碑的留存,证明了唐太宗的哪一政策?A.休养生息政策B.对外开放政策C.民族团结政策D.仁义为本原则7、右图是鸿胪寺,唐太宗统治时期,在鸿胪寺经常可以看到的人是A.各国使者B.宗教人士C.少数民族首领D。
各地学子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为,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B。
杭西高2010年8月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6题,每题2分,共72分1、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
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A、宗教动力B、社会根源C、客观条件D、交通条件2、假如你是17世纪荷属东印度公司雇用的某印刷业家族的一员,为该公司绘制航海地图。
受雇后,你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航海图上的信息外流。
荷属东印度这一做法最主要是出自何种考虑?A、战争因素B、商业因素C、文化因素D、外交因素3、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这段话表明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地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4、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5、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纽约股市暴跌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世界市场的形成6、2008年9月以来,三鹿奶粉事件使人们对国产奶制品的消费信心受到很大打击,重建国人消费信心刻不容缓。
七十多年前,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断然实行新政,其政策措施中有利于鼓励和刺激国人消费的有①实行美元贬值②商品贴上“蓝鹰”标志③实行“以工代赈”④发放紧急救济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7、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杭西高2010年10月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1.观察右图,请问以下哪条信息不能从图片中得出A.皇帝至高无上B.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C.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D.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2.“阿房阿房,始秦亡"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徭役繁重B.刑罚严酷C.赋税沉重D.文化专制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秦朝时期玉玺为皇帝独有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4.唐代柳宗元曾评述:“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这里的“政”不包括A.焚书坑儒B.大兴土木C.书同文、车同轨D.法律严苛5.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A.庚申年B.戊午年C.己未年D.癸卯年6.“官吏多自清谨。
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贞观政要》卷一),上述主要描述了A。
《唐律》颁布实施的效果B.贞观之治的升平景象C.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推行的影响D.科举制的实施扩大了统治基础7.羁縻府州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
关于这种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的管理机构B、羁縻府州的首领是由唐中央政权重新任命的,官位可以世袭C、羁縻府州管理下的各部落,不编户籍,不上贡赋D、所属州县通常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8.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很多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右图就是著名的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请问画中唐太宗接见的使者来自于( )A.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9.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王国维曾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在他看来,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 封建子弟之制B. 宗法及丧服之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题时既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看出,“立子立嫡之制”即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故选C。
其他的制度,分封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故排除A项。
礼乐丧葬制也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故排除B项。
D项不是核心,也不符合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2.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下列出土文物,能用于佐证中国古代丝织技术起源的是A. 记载有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B.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C. 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蚕D. 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考查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
杭西高2015年10月高三历史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A.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D.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2.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率是而行,号为称职。
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
”其论述的部门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六部3.《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
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A.宰相专权B.强干弱枝C.地方困弱D.过度分权4.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A.甲B.乙C.丙D.丁5.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6.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7.从下边材料可见当时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8.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
****市西湖高级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年荷兰女王退位,123年来,荷兰迎来首位男性国王,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但我国2000 多年封建中难见女皇的身影。
造成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A。
经济水平的差异 B.女权至上的传统C。
权力的强弱不同 D.宗法制的传统2。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C.皇帝宝座 D。
祖先牌位3。
《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宗法制B.分封制C。
郡县制D。
禅让制4.《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则材料反映的治制度有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科举制④郡县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5.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6.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巩固秦朝的是①先后统一六国②确立九卿制度③始建郡、县地方行④在岭南置郡A.② B.②④ C。
③④ D.①②④7.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西南地区A.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③8。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④ B。
杭西高2019年11月高二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1-20题2分,21-40题1.5分,总分70分)1.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
”上述计划A. 道出了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B. 反映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C. 说明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完毕D. 必将导致英德矛盾尖锐激化【答案】D【解析】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德国的扩张计划必然会激化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故选D。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排除BC。
材料没有说明德国对外扩张主要方向,排除A。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人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然是复仇。
”他的所谓“复仇”起因于A. 普鲁士破坏法国革命B. 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C. 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D. 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克里孟梭坚持要“复仇”,这说明法国此前曾遭到过重大的失败,并受到侮辱,结合所学可知,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对德割地并支付大量赔款,从此埋下双方仇恨的种子,据此可知,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符合题意,故C正确;普奥联军干涉法国,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进行的,普鲁士虽然组织了反法联盟,但是并不是法国的主要仇恨,排除A;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不是法国复仇的原因,故B错误;意大利与法国激烈争夺突尼斯,不是法国复仇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英德矛盾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事件是()A.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B. 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C. 三国协约的建立D.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答案】C【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879年的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和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形成了三国同盟。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形成法俄同盟,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也成为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杭西高2015年10月高二历史选考加试卷
试 卷 I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
26. 以下这幅漫画的主旨是
A .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
B .英德俄结盟重新瓜分世界
C .英国默认俄德在亚非争夺殖民地
D .英国调停俄德的殖民争端
27. 一战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战后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8. 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
符合以上论述的典型战例为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29. 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永远拥有莱茵河及其河上的桥梁,因为任何来自东方的对法国的入侵之敌都必须经过它们。
但它的盟国拒绝将莱茵河作为法国的安全边界,理由是这种安排将使一直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500多万的德意志人从德国分离出去,针对这个问题,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凡尔赛和约最终规定
THE WORLD ’S PLUNDERERS .
“It ’s English ,you know .” 瓜分世界
“你知道,这是英国人的。
”
①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②莱茵河东岸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③德奥永远不得合并④德国承认波兰独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30. 下列对《非战公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B. 它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
C.它是首先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D.它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二、(加试题)非选择题
33.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许多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美)谢尔曼等
(1)结合18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分析材料二中汤因比为什么在1914年前会有那样的预期梦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请从全球化视野分析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5分)
材料二战争是人类不断反思的问题。
英国画家尼维森以一战为题材的作品《光荣之路》,阴暗的背景下画面上是尸体、漂落的帽子……
(2) 作品取名《光荣之路》有何寓意 ? 这从哪些方面改变战后人们思想观念(5分)
34.一战改变了战后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一: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
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
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阅读材料一,指出“第22条”出自哪个文件?并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5分)
材料二
(2)图1与图2之间是什么关系?图1争夺的焦点是什么?图2对美日关系演变产生什么影响?(5分)
图1漫画:远东问题的争夺 图2华盛顿会议会场
高二历史选考加试卷参考答案
26-30:ABCBB
33. 梦想原因:思想上: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政治上:欧美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改善;(每点1分,共3分,)
爆发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连接为一体。
世界一体化导致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一战爆发)。
(2分)
讽刺了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光荣”是对人们的欺骗,带来的是死亡和灾难。
(1分)创伤: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2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34.
(1)文件:国际联盟盟约(2)
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
(3分)
(2)关系:因果关系。
(美英与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激烈争夺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分)
焦点: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1分)
影响:美国联合欧洲列强排斥日本,使中国回复被列强共同侵略局面;会议暂时协调列强之间,尤其美日的矛盾;随着战后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危机爆发,美日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
(或为以后美日矛盾再次激化,乃至爆发战争埋下伏笔。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