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作业3(第二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32
53天天练双休单元作业3二年级下册语文一、听写。
(6分)1、词语。
2、句子。
二、看拼音,写汉字。
(16分)tiányěnánwàngshēnjìnxiāochúbǐjiàoyánjiūróngyìzhīyè三、照样子组词。
(10分后)考淹著疲眨流栽牵反着察名死眼倦青草摆一棵急复四、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4分)氵(三点水)亻(单人旁)忄(竖心旁)扌(提手旁)五、念句子,填空题。
(14分后)línjūxiāng1、家种了很多花掉,微风吹起去,一阵阵花掉冒出我家。
értóngyǎn2、“六一”节的时候,同学演出了各种节目,有的唱歌、chànggēhuānlè有的,教室里充满著了。
xǔduōhángzhújiàn3、东站在大海边,我看到轮船向远方航行,的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六、按原文填空题。
(17分后)1、踮起儿走进的,我们把一株紫丁茶柏树在老师窗前。
2、夜深了,星星困的眨眼,老师,手中的教案吧,让冒出你的梦里,那梦呀科东俄就是又xiāng又辣。
3、风吹草动,天晴,瓜熟蒂落,渠成。
4、千里之行,始于。
七、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8分)1、喂食挖出大明白菜小兔2、把丢进水池里小华石子一颗八、念短文,然后填空题。
(10分后)美丽的公园春天至了,公园里的景色真美丽。
草地上短出来碧绿的小草,像是刷上了绿地毯。
花盆里的花都上开了,存有白的,徐的,黑的,青色的,暗红的,十分漂亮。
1、这段话共有______句。
(2分)2、用“――”图画出来则表示花掉的'颜色和草的颜色的词。
(3分后)3、这段话写公园的景色很美丽。
主要写了地上的______和花盆里的______十分好看。
(2分)4、你还能够写下几个则表示颜色的词语吗?(3分后)。
初三数学双休日作业(3)2011-9-17班级 姓名 成绩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1. 计算28-的结果是( )。
A 、6B 、2C 、2D 、1.4 2. 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A.5323222=+=+ B. 32)53(3523++=+ C.212214= D. 94)9()4(⨯=-⨯-3. 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 .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C.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 .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 与3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
A 、8B 、27C 、52D 、215.n 为( )。
A .2B .3C .4D .56. 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那么化简2a b a --的结果是( )。
A 、b a -2B 、bC 、b -D 、b a +27. 计算:20032004= ( )。
3 .2. 23C D 8. 如图所示,周长为68的矩形被分成了7个全等的矩形,则矩形ABCD 的面积为( )。
A .98B .196C .280D .284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9. x 的取值范围是 .10. 当3<m 时,化简2)3(-m 的结果是: 。
11. 小明要用一根铁丝制作一个有两条边分别为12cm 和25cm 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小明所准备的铁丝长度至少应为 ______ __________cm .12. 小说《达.芬奇密码》中的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一串神秘排 列的数,将这串令人费解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1,2,3,5,8……,则这列数的第10个数是 。
13. 如图所示,在△ABC 中,∠B =42°,将△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至△ADE 处,使点B落在BC 的延长线上的D 点处,则∠BDE = 度.(第8题图) (第13题图) (第18题图)14. 我们赋予“※”一个实际含义,规定a ※b 3※5=_______。
初二语文双休日作业(3)班级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和运用。
(18分)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先烈红色基因【甲】在苍松掩映、庄严肃mù的革命烈士纪念广场,同学们认真聆听先烈们的事迹,感受ch ì热真挚的爱国情,敬献表达感恩的鲜花,悼念和míng记为国捐躯的烈士,并集体宣誓:“不忘国耻,勇担使命,勤奋好学,知行合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乙】先烈们为正义而牺牲,他们的精神永远juān刻在史册上。
传承红色基因的我们是否也应见义勇为?在参观了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后,举行了“青少年是否应见义勇为”的思辨会。
经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青少年在传承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更应学会用最适合学生年龄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丙】我校8年级共有381位师生在远离喧嚣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参加了主题为“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先烈红色基因”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1. 看拼音写汉字(4分)2.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这样修改:3.按照消息写作的一般要求,文中甲、乙、丙三段应调整顺序。
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A.甲—丙—乙B.丙—乙—甲C.丙—甲—乙D. 乙—甲—丙4.根据提示默写课文原句。
(8 分,每空1 分)①,望峰息心。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③月下飞天镜,。
④,猛浪若奔。
⑤,猎马带禽归。
⑥悬泉瀑布,。
⑦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3分)新闻回放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双休阅读作业(三)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面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卢沟桥最大的特点是()A.历史悠久B.外形美观C.柱子上雕的狮子多得数不清(3)第2自然段围绕“”这句话,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
(4)联系上下文,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歇后语的意思。
(5)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请你发挥想象,仿照短文的句式写一写。
2. 宋代的元宵花灯①对于生活在宋代的人们来说,元宵节是最盛大的节日。
这一天。
家家户户放灯、观灯,因而又叫“灯节”。
②民间家家灯火,灯品众多,精妙绝伦。
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无骨灯,灯身没有骨架,像一个大玻璃球;珠子灯,用五色珠作为装饰,下面挂着流苏随风飘荡;伞灯,有圆形、六角形的,灯上的图案用薄薄的棉线连缀成各种人物、花鸟,做得非常精致……(1)第②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__”画出来。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出了民间花灯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双休单元作业(三)测试卷一、填空题1. 读拼音,写词语。
yòu guīzhēn cèqǐ túbiān f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ǔ zhuō zhàng ài yíng mùmǐn ru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给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语。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________)2.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________)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子雷达。
(________)4.驾驶员丛雷达的荧光屏生。
能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________)5.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
(________)6.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
(________)7.其中一位同伴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________)8.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________)4.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________)2.不停地诉说苦处。
(________)3.形容一个接一个连续出来。
(________)4.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________)5.杂乱无章,很不整齐。
(________)二、语言表达按要求写句子。
1.蝙蝠得到人们从启示身上(连字词成句)________________2.黄河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